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孟子》之浩然正气

2020-07-06 08:24:01
相关推荐

孟子是什么人?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资料记载:孟子(前372年—前289年),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并称为“孔孟”。

由于孟子养气得法,虽历经磨难,但其寿依然高达84岁。

《孟子》是一本什么书?

易中天说:“读《孔子》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与《论语》《大学》《中庸》一起并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篇目有七篇:(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孟子》继承发扬孔子思想,是一部记载孟子周游列国与君主论政的对话录,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性经典。孟子身处乱世,当时天下七国争雄,盛行合纵连横之权谋,而孟子却知其不可而为之,与君主对谈仁者王道,论辩滔滔,宏大深刻。

谁是《孟子》一书的作者?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关于《孟子》一书的趣事

1.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正是在这种自信和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孟子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一令专制君主嫉恨恐惧不已的著名思想。这种平等的君臣观无疑比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进步得多,它引起专制帝王和奴仆们的恐惧和指责,说它使人忘却“君臣大义”:“孔子之道,君君臣臣,孟子之道,人皆可以为君也。”1500多年后,明太祖朱元璋读到这些“大逆不道”的话语,仍咬牙切齿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乎?”(《明史?太祖纪》)他下令将孟子的牌位逐出孔庙,又大肆删削《孟子》一书,但是孟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些不过是徒劳罢了。

2. 《孟子》一书首先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传入了高丽、日本、越南等国。孟子的思想学说在西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就把《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诸国刊行。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

关于浩然之气

孟子说浩然之气,由来是公孙丑所问。公孙丑问孟子,假如您在齐国能够做大官而推行自己的学说,其结果无论是王道还是霸业,是否会由此激动而产生恐惧、疑虑、欣喜的心情?孟子的回答是自己四十就已经不动心了。公孙丑继续问不动心的方法,孟子由北宫黝之勇、孟施舍之勇一直讲到曾子之勇,然后问到孟子的长处的时候,孟子自陈两大长处:1,知言;2,善养浩然之气。

孟子的“浩然之气”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源于孟子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及这种哲学思想影响下的独特个性,它以儒家道义为内容,以道德情感为动力。同时,它也是孟子物质生命活力和精神心理活力的表现,这灌注于《孟子》,就形成了孟文磅礴雄浑的气势。这种以气势和道德情感胜的散文风格,对后世散文有着深远影响。

什么是孟子的浩然之气?

浩 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至大至刚不媚不屈昂扬进取的骨气;以天下为己任,担当道义,而自反自省的勇气;无所偏私问心无愧光明磊落的胆气,这三气合在一起,就构成了浩然正气。这种浩然正气体现了中国文化人的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浩然正气”的最早出处。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墨子的学生告子与孟子聊天,说到个人长短问题时,孟子明确而肯定的告诉他,自己长于所有人的,只有一样,那就是善养浩然正气。

孟子把浩然正气分解为三个层面加以解释,并且都与“馁”一一来作对照。

所谓“馁”,本来是一种极度饥饿而濒亡的物质状态,用来指称虽然活着但却极度委顿颓唐不能自拔的精神状态。俗称为“软骨头”“吃软饭”者就是这么一类人。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这是浩然正气的第一个层面。孟子用“至大至刚”而顶天立地的英雄气给浩然正气定位。“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处于战国纷争的动乱岁月之中,横空出世,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秉持仁政王道四外游说,毫无利禄之心,毫无阿谀之态,“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尽心下》)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这是浩然正气的第二个层面。孟子用圣贤仁义和坚守原则来诠释浩然正气的内涵。

仁义道德是中国文化人人格精神的精神础柱。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曾子也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承续儒家学说集大成者之孟子,当然会在内涵上郑重强调“义”“道”的原则作用了。有了仁义道德,才可能存悲悯情怀,才可能有民生民权民主之念。任何时候,都应该坚守原则不动摇。别的事情都好商量,都可以不做计较,唯独原则问题不能让步。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这是浩然正气的第三个层面。

朱熹《孟子集注》将“集义”释为“积善”。浩然正气可养而不可得,养,除了“人之初,性本善”而外,便要在后天教育中,不断强化提升仁心善行。这就需要日积月累,这就需要日日更新,以求今日之我非昨日之我。毛泽东有“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的经典领悟,民间有“做人难,难做人,人难做”的通俗理解,都一一作了印证。“慊”读作“qi?”,意思是“满足、符合”。浩然正气不是靠一时心血来潮而得到的,在为人行事的实践中,尤其是需要“慎独”的时空,如果有一点疏忽,没有注意自律,就可能是一个精神委顿的小人,而不是顶天立地的君子。

孟子造就了我们民族最可敬的中流砥柱般的代代精英,他们以救世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着灿烂的思想文化,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孟子关注了千百年来挣扎在专制淫威下的苦难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他第一个明确主张,民众的权利是至高无上的。孟子的呼吁对专制强权的政治起到了制衡作用,树立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崇高地位,闪耀着中国人最初始的“主权在民”的民主理念光辉。

孟子藐视黑暗统治的暴君独夫,赞同以革命来消除残暴。“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孟子以大无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无论多么巍峨的宫殿,无论多么强权的专制,在这样雷霆万钧的轰鸣中,无不为之颤抖。

孟子独立思考的精神、善良悲悯的情怀和舍生取义的勇气,凝聚为浩然正气,千古不朽。

怎样才能有浩然之气?

浩然正气落实到个人的修身养性上,首先应该不动心,其次需要培养勇气,再次要做到心中无愧。

首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欲望、得失所动,即为不动心。孟子说:“吾四十不动心。“他把人的欲望、情绪当作意气,把做人原则作为心之统帅,由此来说明两者的关系,他认为,坚定的原则就能够引领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反过来,如果原则不坚定,就很容易被欲望和情绪所引导。因此,要培养浩然之气,首先要有明确的做人原则,有做人的良知,对于自己充满自信,不为自身的欲望、外在的得失所影响。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不改变不怀疑。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其中就把“拂乱其所为”作为一个考验个人良知原则的因素。面对外在的诱惑,面对失败的痛苦,面对身体的痛楚,面对屈辱的折磨,个人需要牢牢坚守住自己。所以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不动心。

不动心,是动态中的静态,是一种积极入世,敢于担当的骨气。

其次,勇气也是浩然之气的一个方面。在儒家代表人物中,孟子阳刚好勇,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职业者。人在江湖之中,不受任何羁绊,却能严守自己做人的原则,严格自律,这一点是中国文化人的共同特点。

孟子认为,讨论勇气的问题,有三个人值得一提。一个叫北宫黝,一个叫孟施舍,还有一个就是鼎鼎大名的曾子——曾参。他说: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挞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也就是说,临危不惧,大人不惧,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是,睚眦必报,没有宽忍大气;

“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视不胜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意思是勇谋兼备,无所畏惧,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但是临对手而无惧,省自己又该如何呢,没有见到记载。

“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时时反躬自省,大勇若怯,不欺于人,不惧于人,即使“千万人”,“吾往矣”!曾子的大勇,较之北宫黝的侠士之勇、孟施舍的将帅之勇,是仁者之勇,是浩然之气的勇。

曾有这样的戏言,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难。能够革自己命的人,古往今来,少而少之。大抵一般人等都是极愿意拿一只手电筒去照别人的。

最后,要培养浩然之气,还需要问心无愧。不动心是个体自励的强者心理,勇气是个体内省的个性品质,而无愧,则是个体与外界群体的联系,表达在个人对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上。

孟子认为,个人必须要不断的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上坚持正义,坚守原则良知,事情无论大小,都应该按正义原则去办。尽力而为了,就能问心无愧。“一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自古以来,君子之所以能“坦荡荡”,就是源于如此。

有专家追溯贪官气短寿短现象原因时,就归结到“问心有愧”上。问心有愧,食寝不安,行止不宁,那是连起码的健康状态都无法维持的。

据传某单位官员卸任之时,围一墙角焚烧不明纸张达两日之久;卸任之后,不出半年,传来的是一个个关于健康以及生命方面的负面消息。

而问心无愧者,光明磊落,无顾影之忧,活得旷达,简单明了,一切非议传谣,自然风止。他之浩然,令人景仰钦羡。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跟水有关的作文 活在当下的作文 介绍公园的作文 关于守株待兔的作文 爸爸妈妈作文 描写母爱的作文 摆脱依赖独立成长作文 关于教师节的作文600字 什么的端午节作文600字 初一记事作文600字 妹妹出生了作文 如果我是作文 诚信伴我成长作文400字 感谢清洁工作文 我的小鸟作文 书香作伴作文800字 借事喻理作文 谢谢你作文600字左右 一件难忘的事700字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妈妈 国庆家宴作文 秋天有什么变化作文 小学生六年级下册作文 描写春天变化的作文 先抑后扬作文写人 描写合肥的作文 初二上册语文作文题目 写秋天的田野的作文 家乡趣事作文400字 我的暑假生活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