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师说》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2020-07-17 12:33:01
相关推荐

素材清单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写了《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态度,教育了青年,起到了转变风气的作用。文章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师”之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同时深刻指出“人非生而知者”,因而必须从师学习。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最后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与首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呼应。

写作素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还是陆贽,试题也跟上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陆贽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头一名。

4、韩愈的文名越来越高之后,朝迁将他派往东都洛阳国子临任教。韩愈在洛阳致力于古文运动,宣传儒学。但他到洛阳后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少年才子李贺。

传说,在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当时,正值中午,韩愈宽衣解带正准备午休,门人递上了李贺的诗稿。韩愈在困倦中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他立即请李贺到室上座。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顺利通过地方的初试,被地方保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当时一些人忌妒李贺少负盛名,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意犯讳为由,剥夺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韩愈听说以后,特别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尽管韩愈的辨护很有力,但仍无多大效果。最后,李贺只能失望而归。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美丽的错误作文600字 倒霉的一天作文600字 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300字 写战争的作文 生活需要作文600字 作文万能句子 我的变化作文200字 节日作文 吃重阳糕作文 感受幸福作文600字 六年级一单元作文 友谊的作文600 写夏天的作文600字 冬天来了作文100字 作文题目窗外 长隆野生动物园作文 2017江苏高考作文 初中作文摘抄 社会和谐作文 六一儿童节的英语作文 熊猫百货商店作文 大胆的尝试作文 写我的老师的作文 下雨的早晨作文 作文距离 四季人生作文 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 兴奋的那一刻作文 给某某的一封信作文 聪明的老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