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77年高考:他的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

2020-09-04 08:33: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77年高考:他的作文登上了《人民日报》

来源:人民网 文史频道

《文史参考》“建党90周年专刊”选登

1978年4月7日的《人民日报》有一个特别之处,这一天的报纸三版刊登了一篇高考作文,作者是广东潮安县磷溪公社考生陈平原。当年的高考作文,《人民日报》先后选登了三篇,陈平原是其中之一。

1977年冬天,23岁的陈平原和570万中国年轻人一起,走进了久违的高考考场,这场本该一年一度的考试距离上次开考,已远隔了11年。1977年的这场高考是“文革”十年久旱后的一场知识界的甘霖,中国知识分子积压了十几年的苦闷,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释放得淋漓尽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再次成为整个中国的社会风尚。

2011年春天,记者来到北大中文系这个古香古色的小院,拜访如今已是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陈平原教授。

“作文写得不好,考场历来不出好文章的,”如今回头看那篇曾经轰动一时的高考作文,陈教授只是挥了挥手,一句轻描淡写,转而却说:“但高考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篇作文见报时,陈平原已是中山大学的学生了,天之骄子,“当时戴着校徽上街,总有人投来羡慕的目光。我们这一代人,对恢复高考这件事情看得特别重。如果不是凑巧在这个节骨眼上考上大学,日后很难有办法出头的。因为你的眼界,你的经历,你的学识,甚至外在的条件,都决定了你很多事情不可能做。”

这天天气很好,阳光从窗子射进来,外面却满天飞絮,“北方的这种天气很多人受不了,我们南方就不是这样的。”温文尔雅的陈平原久居北京,但骨子里还是惦念南方的故乡。

1977年12月,陈平原全家照

作者陈平原近照

大山脚下长大的城里娃

每一个七七、七八级的大学生,几乎都有两段共同的往事,那就是“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等到再次看到中国高等学府向他们公平地敞开大门,已经过了11年。

“文化大革命”中,父亲受到很大冲击。1940年代后期,在潮州金山中学念书的父亲迷恋鲁迅和新诗,参加反独裁争民主的活动,属于左翼学生。后来因朋友邀约,他到台湾《中华日报》社工作,主要是为了写作,也确实发表了不少诗文。1948年底,父亲赶回来,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

后来,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去,两岸开始长达半个世纪的隔绝。父亲于是常被怀疑,为什么要从台湾回来,是不是国民党的潜伏特务?本来在县公安局当指导员的他,只好到离潮州城二十里的农业学校,做一名语文老师。

汕头农校办在大山脚下,周围都是农村。所以,我身份是城里人,却住在农村,要到农村的小学和中学去念书。小学一年级起,我每天上学都得走五六里路,还要经过一条十米宽、六七米深的小河,河上建了一个作为水渠的木槽,我们只能把书包挎在后面,然后手脚并用,爬过去。

“文化大革命”开始,父亲的历史问题显得很严重。小时候,我有点埋怨父亲太谨小慎微了。后来他跟我说,这段历史,除非解放台湾,他永远讲不清楚。因此,只好夹着尾巴做人,这才躲过了解放后历次政治运动。

1993年我第一次去台湾访问,那时父亲已经去世了,我专门拜访了《中华日报》社,回来写了一篇《风雨故人来》。听说“故人”子弟来访,《中华日报》社很关心,帮我翻查相关资料,但找不到。因我父亲那时是校对,业余时间写诗作文,属于小萝卜头,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档案里面根本没有。但当年,因为父亲这段无法调查清楚的历史,我不得不中断了学业。

1969年夏,我初中毕业,无法继续升学,只能上山下乡。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到海南岛的农场,一是回我的老家插队务农。我的老家是潮汕地区的一个山村。父母都在五七干校,回不来,我成了家里的老大,老大就要承担起责任。我就告诉两个弟弟和祖母说,我们回老家去吧。那年我15岁。

父老乡亲对我们很照顾,回乡半年后,就让我当民办教师。刚开始,我教小学一年级。教一年级可不容易。那个时候,农村的孩子没有上幼儿园的经历,必须从头教他们,上课的时候不能乱吵、不能跑来跑去。孩子们会突然说,老师,我要尿尿。你要是说不行,他/她就会说,老师,我尿裤子了。我曾骄傲地对朋友宣称,自己大概是北大唯一一个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教到博士班的老师。

1971年,邓小平回朝,我很想去念书。但放弃教师职业,重新当学生,是一个不小的转折。那时跟现在不一样,大家都觉得读书没什么用,虽然我只是民办教师,但工作比较轻松,不用风吹日晒,还有一点补贴,可我还是选择了念高中。

入学前,我花了一个暑假,把数学捡起来了,但化学、物理实在不行,我从没学过。好在当时学校要求不严格,别人都不怎么愿意读书,我又很认真,很快就成了全班乃至全校成绩最好的了。有一年我各科的平均成绩是99.5,只有体育课没有满分。

两年后,我高中毕业,重新回村里种田。后来有机会,我又当起民办教师来。在农村那几年,我比别人有更多的时间读书。

回忆“上山下乡”,苦闷一词最贴切

1972年,高考招生工作恢复,但这一次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从此,没有任何考试的推荐选拔制度开始正式实行,这种制度招来的工农兵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有的甚至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以陈平原的家庭背景,是绝不可能上大学的。未来没有出路,年轻气盛的陈平原曾说过一句让父母伤心不已的话:没想到我们兄弟三人会屈死在这个山村!

陈平原选择了回乡插队,但事实上,他能选择的只是下乡的地点,而不是下乡的命运。在父老乡亲身边,年轻瘦弱的他第一次拿起锄头当农民。在陈平原看来,知青们精神压抑造成的痛苦,远远超过了物质匮乏,回忆起那段历史,陈平原说的最多的一个词是——苦闷。

多年后,有一次跟学生谈起乡下生活,他们很高兴,说那多好啊,不用上课,整天在田里跑来跑去,呼吸新鲜空气,还锻炼身体。我只有苦笑,他们很难理解我们当年的苦闷。

对于我们这些知识青年来说,最痛苦的,就是不能通过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家乡的习俗是,有脚走四方,父亲去台湾,祖父走南洋,都是自己的选择。可到了我们这一代,连自由走动的权利都没有。一个人被禁锢在一个小地方,不是因为能力,也不是缺乏文化或金钱,而是政策上不允许。

村里有一个女孩子,到广州给人家当保姆,我们都很羡慕。要是北京可以自由打工,我肯定来。那个年代,没有介绍信,不能随意外出。潮汕地区没有铁路,外出只能靠公路,我当时的愿望就是搭生产队的拖拉机,到广州去看看。

我在乡下总共呆了八年,抗日战争也是八年。我们家已经在村里分了地,并请人帮忙盖起了房子。对我来说,下乡不是度假,也不是挂职当村官,而是扎根农村干革命。我们那一代知青,很多人喜欢文学,一是因为个人心境,苦闷需要宣泄;二是有些人确实有才华;第三个很重要,潜意识里,希望靠写作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时唯一不考虑家庭成分,可以凭个人努力,被调进城里(包括军区)的,除了文艺表演,就是文学创作。受此潮流影响,我开始努力写诗、写小说、写剧本,发表在当地的报刊上。县文化馆长表示认可,希望找机会调我进去。后来上大学,发现好多人有类似的经历。

当时大学招生实施的是“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许多人对这个十六字方针十分不满,1977年8月,邓小平复出后,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是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表态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他后来还强调说:“今年就改,看准了的,不能等!”

第一次听说恢复高考,大概是在1977年9月、10月间。“文化大革命”中,舆论是高度控制的,我们只能看报纸。读了《人民日报》,才知道今天又有谁被打倒了。生活在粤东的小山村,中南海的风雨我根本不懂,各种真真假假的谣言,我也懒得分辨。刚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我是不太相信的,因为此前也有“考试”,但决定性因素还是“推荐”。对这次改革,我是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到现在也不知道高考分数

1977年11月高考开始报名,对考生家庭出身条件的限制,也被取消。当时是各省分别考试,陈平原所在的广东作文题目是《大治之年气象新》,而他妻子所在的北京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那年冬天,570万考生参加考试,27.3万人被录取。由于准备仓促,印刷试卷的纸张不够,邓小平亲自下令调用印刷《毛选》的纸张。

从宣布恢复高考到正式开考,只有短短2个月时间,很多考生都来不及准备。当时有句话,叫“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考上了感谢邓小平,考不上批判‘四人帮’”。陈平原却不同,下乡八年,他从未放弃过读书,很多上大学时才会读到的文学专业书籍,他拿着锄头种地时就看过了。因为父亲在1975年时就回家了,所以陈平原的政审也没有什么问题。高考是真是假,他已经没那么在乎了,反正有机会就考。

当时只考语文数学两门。考前复习,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重温数学,语文根本不用念。我毕业的那所中学组织了短期培训班,让想考大学的同学回去复习,报名的人很多。那一个月,我全用来啃数学。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把中学数学理了一遍,然后让我们做各类习题。那时我还在教书,一边上课,一边复习。我以前教的学生也参加高考了,可惜他们没考上。

当时我的要求很低,只要能念书就行。上大学前我没走出过潮汕地区,连省会广州都没去过,不知道外面有多少人才,更不知道自己能考成什么样子。

填志愿时我并不知道分数,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当时不公布分数,事后我也不想打听。我报了中山大学,还被人家嘲笑,说就你这个样子,还想考中大?父亲是中专教师,对考大学的情况比较了解,所以,我第一志愿报中山大学,第二志愿华南师院,第三志愿肇庆师专,有一个等级的过渡。我妻子夏晓虹也是那一年参加高考,她三个志愿:第一北大,第二北师大,第三南开。因为她好不容易回到北京,不想离开了,即便念书,最远只能到天津。我说,幸亏北大要了你,不然,后两个肯定落空。因为三个都是名校,同一批次录取。我跟她不一样,她在北京,念不念书无所谓,我是一定要走出去的。

过完年,各高校开始寄送录取通知书。中大的通知书到得很晚,眼看着别人都接到了,我还没有,有点急。那时我很瘦,不知从哪儿听说,上大学有体重限制,男的最少50公斤,而我体检时才99斤,还差一斤,直感叹,早知道,体检前应多吃一个红薯。为这事,父亲专门带我去请教韩山师专的校长,分析了大半天,估计特殊专业才有这样的要求,学文学应该跟体重没什么关系。

接到通知书的时候,我正在上课,听说有我的挂号信,我就知道自己考上了。接过录取通知书那一瞬间,我最想说的就是:以后,我自己能给自己的命运做主了。

高考作文发表在《人民日报》

陈平原的高考作文见报时,他正处在天之骄子间的激烈竞争中。校园里,大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分为“城里人”和“乡下人”两派。像陈平原这样上大学前连火车都没见过的,理所当然地属于乡下一派了。两大集团间并没互相排斥,只是话题和兴趣有所不同。

记得有位北京的同学说,他们家的邻居是朱德的警卫员;也有广州的同学不时把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挂在嘴边。像我这样小地方出来的,会有一种战战兢兢的感觉,特别怕露怯。而且上大学后,我很快就明白,必须正视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不说别的,“文革”中北京知青的地下读物,和我在粤东山村里所读的书,完全是两回事情。

记得有位老师提醒:小地方来的同学不要自卑,一开始起点低,到毕业时,可能比大城市的同学更有出息。因为大城市里诱惑多,起点比较高的城里人,自视甚高,喜欢吹牛,不像小地方来的同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且全力以赴学习。现在,我也用这个观点敲打或激励我的学生。

但是,还没有等到毕业,陈平原的这种“阶层感”就被打破了,“那篇作文让我比较快地完成了这个转变。”陈平原曾经写过一篇《永远的“高考作文”》,回顾这段经历:有一天,指导员跑来告诉我,电台广播了我的高考作文,只是他所复述的几句又似乎不是出自我的手笔。同学们纷纷猜测,是不是高考卷子搞错了,如果是,此公入学资格都成问题……既可能是作文特棒,又可能是高考作弊,后来我到食堂打饭都不敢抬头。直到几天后,《人民日报》刊出了我的作文。“城里人”对我也刮目相看了,有的道贺,也有的很不以为然。

陈平原“拜读”了好几遍自己的作文,却始终没品出味来,直到有一天,看到好几种《高考作文选评》中,把这篇文章说成一枝花,这才恍然大悟。“入学前我在中学教语文,作文自然有章有法,那些才气比我大的小作家们,写的都是文艺性散文,不大合高考作文的体例。”

对于1977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当年的阅卷老师归纳了这样几条标准:字数较多,结构完整,内容基本符合题目,能记住报刊上的一些时髦词语,而且能把这些词语写得连贯,错别字少。陈平原的这篇作文,从结构、语言到叙述方式,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

采访中,陈平原一再表示,“这篇作文跟如今的高考作文相比,水平差很多。”但对他高考作文的赞誉之声,却萦绕多年。暑假回家,还有不少家长领着孩子来请教,陈平原只好逃跑,把这个任务留给长期做语文老师的父母。谈到这篇高考作文的价值,陈平原自嘲道:大概无论我如何努力,这辈子很难写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更能让父老乡亲激赏的文章来了。

恢复高考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1978年9月,全国高校又迎来了第二批通过公平考试、进入大学的青年。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七七级大学生、著名旅美教育专家黄全愈这样形容自己的同学:“我们中有十年‘插龄’的‘老知青’、有乳臭未干的应届高考状元、转业军人、县城干部,发表过作品的‘革命诗人’、用毛笔抄过《左传》的工人、偷听外语电台的失业青年、受过‘四人帮’惩罚的‘思想家’、高干子弟、归国华侨、张口闭口《哥达纲领批判》的‘老高三’……上趟厕所都能碰到几个人才,随时随地都能遇到可互相取长补短的人。”

但是在陈平原心里,七七、七八级大学生,日后之所以有很好的发挥,成为社会的中坚,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

我的大学同学中,真正做学问的不多,大部分是在从政。有记者说,你们那一级很了不起,社会各界引领风骚的都是你们的人。其实,这个年纪,本就应该成为社会中坚。“文革”十年没有培养大学生,80年代初政府希望干部年轻化,七七级、七八级大学生于是得以大展身手。不是我们这代人能力强,而是“命好”,在大转型时代占据了好的位置。

但是当下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多。只有上好的幼儿园,才能上好的小学;上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中学;上好的中学,才能一路走进好的大学。这样的选拔人才机制,对农村孩子很不利。必须给全社会有志气的人一个信息,让他们觉得,只要肯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比将机遇留给极少数人要好!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450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初一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450字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300个字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作文600字 小学生300字优秀作文 《温暖》800字作文 上午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500字 三年级作文过年3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400字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 我的小天地作文600字 我拥有我快乐作文600字 小学生写人作文300字 母亲作文600字初中生 读书有感作文500字 关于童年的作文5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600字 记一次游戏作文300字 逛庙会作文600字 描写多肉植物的作文 原来如此作文600字 抽阴部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作文 我好想长大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300字 小狗作文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