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转载高考作文:高效运用四类素材 打造最佳高考作文

2020-09-04 11:24:01
相关推荐

原文地址:作者:高效运用四类素材,打造最佳高考作文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过程中最怕的是没有素材。但是有了素材不会用同样可怕。考生爱“材”,不仅要取之有道,还要用之得法。有些考生在使用素材时,要么一字不漏“整体搬迁”,复制粘贴;要么寻章摘句,不得要领;要么游离主旨,牵强附会;要么随意改编,生搬硬套……这些都会影响到文章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下面我就针对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四类素材——名言类、热点类、故事(经典)类、人物类素材,分别介绍一些相应的素材运用方法,帮助大家用好各类素材,写出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好文章。名言素材:善引用,巧安排,打造文艺范儿名言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具有一种恒久的魅力。如果采撷一些名言名句,并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以达到三种效果:一是使文章更有意蕴,更显文采;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在构思上达到“新巧”;三是可以体现考生的文化积淀,彰显考生炼字炼意的能力,在发展等级上获取更多优势。当然,运用什么样的名句,怎么运用,需要好好琢磨。要把名言名句用得精妙,还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技巧。一、直接引用,彰显语言积累直接引用,就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选择好引用的时机,将名言名句不加修改地直接摘引用到作文中,即根据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作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引用名言名句。直接引用名言名句可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和深刻性,使文章更具哲理美和文采美。(一)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文章开头以名言名句总领全篇,能够让阅卷老师立刻“窥视”到考生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福建考区满分作文《劳动宣言——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开头部分:古代先贤“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经典赞语掷地有声。劳,就是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勤恳;动,乃“一勤天下无难事”的创造。劳动,让我们从无到有;劳动,让我们充满力量;劳动,让我们走向复兴。作为新时代之青年,应热爱劳动,更应崇尚劳动,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文章开篇直接引用了古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勤天下无难事”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并稍加点评,借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引用的这几句古训和“习近平金句”在时间上遥相呼应,彰显出从古到今“劳动”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有此铺垫,引出自己的观点便显得水到渠成。(二)以名句作论据,含蓄隽永。写作时可以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名言名句来充当论据,以支撑文章论点。这样不仅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能让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活色生香,从而增加文章的文化味。请看2019年高考天津卷高分作文《少年自负凌云笔》的一个片段: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有为之人,先当有“志”。从“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再到“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革命先贤肩负使命,志向坚定,一生为理想信念顽强进击。他们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让“智”成为“志”的坚强后盾。他们,言而有信,行而有果,通过顽强奋斗将理想化为现实。他们,是我们前行的路标,是我们人生的楷模!只有拥有满怀人生的理想,只有打造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祖国和人民,在我们老去的那一天,才会拥有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记忆。这一语段的中心句是“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为了论证有“志”的重要性,考生接连引用李大钊的“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和方志敏的“欲求中国民族的独立解放,决不是哀告、跪求、哭泣所能济事”这三则名句,突显了“志”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的重要意义。三则名句连用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因为处理不好很可能会授人堆砌材料的话柄,但这段话中所引名言角度各异,内容互补,所以三句连用,反而收到了一种排山倒海、气势磅礴的表达效果。(三)以名句结尾,画龙点睛。古人曾说:“结尾一句之灵,顿回一篇之运。”可见在结尾处巧妙引用名言名句收束,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功用。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江西考区满分作文《劳动是第一等的事》的结尾:张晓风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而我要说:“动力在,能力在,尊重在,劳动在,我们在,就能创造出最美的世界!”文章结尾仿用张晓风的名言的格式,揭示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点明了文章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文章文采飞扬、激越奔放,给人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二、间接引用,为文章营造优美意境间接引用名言名句,也就是化用名言名句,有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两种方式。句意化用大多是用现代白话表现古典诗文的意蕴精华,而意境化用则是在充分理解古典诗文思想与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独特的领悟,选取适当的角度进行新的演绎,它是对古典诗文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意在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为文章增添诗意。请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的一个语段:在中华文明的灿烂星河里,有游龙灵眸初启扶摇而去的古人想象的汪洋恣肆,亦有耕而不耢不如作暴的百姓智慧的润物无声;有明君大殿上鸟革翚飞的飞檐,亦有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马头墙;有塞北高原上腰鼓阵阵激荡黄河之水天上来,亦有暮春深处玉笛声声唤起故园之情心中生;有王侯将相登临泰山,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以祈海宇康定,亦有圆月之夜篝火熊熊,民歌嘹亮,起舞婆娑,以求山川清淑。茶马古道,驼铃声声,新摘的茶叶,初染的绸缎,交付异乡商人之手;宫廷之内,歌舞翩翩,塞外名曲,霓裳羽衣,贵妃弄胡旋舞醉了君王……这段话,可谓“信息量巨大”,考生为了尽情展现中华文明的兼容并包、博大精深,大量化用诗文入篇——从神话传说,到诗词歌赋;从流行歌曲,到历史记载……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也有比较冷僻的历史著作,甚至有《诗经》中“颂”这部分的内容。足见作者平日阅读面之广,积累之丰富。而纷繁复杂的内容正是中华文明精彩纷呈的折射。整段文字,多用整句,对偶、排比、叠词的运用,使文字既呈现出一种典雅清丽之美,又有一种豪放磅礴的气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精美、典雅的语言风格又与文章所表现的内容——赞美中华文明相匹配,可谓是形式与内容相互映。从这两百多字的语段里,我们不仅可以读出考生丰厚的文化积淀,更可看出其精心组织语言的能力。间接引用,化用名句,可将经典的语言与自己的文字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增添文采,更能丰富意蕴,为考试作文添彩加分。热点素材:换视角,展新意,多向联想想象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作文题材料视野广阔、选材广泛,十分偏重对社会热点的观照,不论是对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倡导,对科技成果的思考,对关键的时代节点、社会变化的关注,还是对爱国主义的弘扬,对传承传统文化的号召……都渗透着强烈的时代和时尚气息。要想写好这类作文,就必须运用好热点素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命题材料选取和运用热点素材呢?一、聚焦写作“任务”,演绎热点有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身就包含了热点因素,而且命题指向的是当下的社会生活和时代特征,所以在写作此类作文题时应该尽量选用热点素材。如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就出了这样一道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19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年,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棒,宣誓“强国有我”。2049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1919年5月4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1979年9月15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2019年4月30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2049年9月30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这道作文题,命题者抓住了中国现、当代史上的四个重要时间节点,要求考生设身处地,借助不同文体,亮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题,很容易使考生融入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的思想情绪之中,从而选取更适合自己的内容,写出有真情实感又有时代风貌的文章。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吉林考区满分作文《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的开头部分:1919年5月4日,历史从这里转折。五四运动如闪电惊雷,劈开旧中国如磐铁幕,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以磅礴之力鼓动起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习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今天,继承五四传统,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已成为无数青年共同的心声。这篇文章开头便抓住了1919年五四运动和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这两个时间节点,先以简明的分析突出五四运动的意义,再以习总书记的讲话阐明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两相联系,彰显了当今青年必须承担的责任:继承五四精神,致力民族振兴!2019年北京卷的两篇大作文的命题也具有同样的特色: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就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这两个题目,一个放眼于“中华文明”,一个聚焦于“时代色彩”;一个是对中华文明“纵”的思考,一个是对当今社会“横”的品察,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考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深刻体味中国的发展历程,悟出现实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我们的文化、我们今天的生活充满认同感和自豪感。先来看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的片段:我想到过死亡,我接触过死亡,我接触过太多的死亡。这五千年来,自己很多次离死亡好像只有一步之遥。两千年前四百六十个儒者的哀号还未绝于耳,我却奇迹般地在那场大火中涅盘重生;七百年前崖山的海底多了十余万自愿玉碎之人,我竟然还是在散曲杂剧中艰难地保存了下来;最让我害怕的是那一场以正义、以救亡之名发起的新文化之洪流,师出有名的它才真正让我胆战心惊——像是罪恶假自由之名以行,我害怕精华伴糟粕被一并除去。历经千难万险,我还是活了下来——尽管已是体无完肤。一段语含沧桑而又语气豪迈的铺陈,展现了焚书坑儒、崖山海战、新文化运动等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华文明的构成的冲击与重创,以及中华文明在困厄中的复苏与重振,彰显了中华文明顽强的生命力和在曲折坎坷中锻造出的“韧性”。再来看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满分作文《2019的色彩》的片段:2019年,更是红色的一年。今年我们热烈庆祝五四运动100周年与共和国70华诞,全国上下都为这欢欣鼓舞。但就在我们高兴之时,一盆冷水泼在每个人的头上:美国宣布对华展开贸易战!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事件,世界GDP第一的国家对华宣战!但我们的党和国家没有惊慌,随之而来的是政府推出的一系列冷静的对策。我国政府一方面坚持理性、冷静地与美谈判,一方面坚决采取相应的反制措施。美国还是那个美国,而中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中国了。我们不再一味妥协,我们敢于与他们对抗。我们敢于坚持:“谈则大门打开,打则奉陪到底!”这篇作文的作者在文章开头总写了对2019年的评价,将2019年设想成“银白色的,绿色的,蓝色的,更是红色的”。而这一段就是分析选择“红色”的缘由——就是战斗!中美贸易战是2019年中国遇上的大事之一,体现了国际竞争的压力,更彰显了中国的抗压能力。选择令人血脉贲张的“红色”来形容中国人民的成熟自信和战斗精神,可谓精准、精彩!二、对热点素材做冷处理,开掘新意运用热点素材能使文章内容新鲜而富有时代感,易激发人们的情感。但一些考生运用热点素材时往往容易人云亦云,被舆论和当下的主流观点所左右,缺少自己的思考,这样反而使文章缺乏新意。对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独立思考,对热点素材作冷处理。深入挖掘,力避庸常,入木三分,是谓“冷处理”。就像上文北京卷满分作文《文明的韧性》中对“新文化运动”的点评:最让我害怕的是那一场以正义、以救亡之名发起的新文化之洪流,师出有名的它才真正让我胆战心惊——像是罪恶假自由之名以行,我害怕精华伴糟粕被一并除去。在这段话中,考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偏激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作了反思。虽然只是一种“害怕”,但也充分表现出当代青年不随大流、独立思考、富于理性的特点。当然,这样的议论是需要一定的见识和勇气的,需要见识是指能见人之所未见,需要勇气是要能发人之所未发,同时还需要把握好言论的力度和准度,切忌偏激,甚至出现观点上的偏差。三、联系社会生活,找到落脚点个性迁移是灵活运用热点素材的一种重要方式,即在运用素材的时候,能在留心生活细节、关注社会热点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进行个性化迁移,做出个性化解读,使热点素材能以最细腻、最深刻、最独到的个性解读服务于中心论点的论证。比如,对于一些负面事件,不能单纯地将眼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要在深入事件本质的基础上迁移相关事件,在自圆其说的过程中表达个性化观点,突出从负面事件中得出的具有建设性质或积极意义的立意。对一些让人叹惋的负面事件,要准确捕捉事件中的“意外收获”,它可以是事件的细节,也可以是另类的舆论,还可以是事件背景……通过对事件相关人物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的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通过换位思考,展示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并对这种普通生活进行深入分析,深刻体悟当事人的心理,进而提炼出一种“典型心理”,以此引发人性化思考。请看2019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烧肉?》的一个片段:即便是铁板一块的整体,也要寻找一个异类来调和。很多跨国大企业的董事会中,都有一个专门唱反调的人,因为唯有这样一个人时时处处作梗,才能促使决策的准确深入英明。新东方徐小平说:“对创业者来说,如果你有一个三到四人的核心团队,有一个人老在唱反调,这是企业大幸。”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扮演着异类,调和着你,反驳着你,警醒着你,也推动着你,如大树上的啄木鸟,它既是医生,也是一个饥饿者,但始终与你共存共生。但第三个问题产生了,“和”会不会失去自我?“和”只是调和,不是彻底融化,进而失去自我,而是要始终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你可以站在中国看世界,你也可以站在世界看中国,但你必须是中国的,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般来说,“异类”和“唱反调的人”都是令人生厌的角色,因为他们往往使“我们的队伍不够纯粹”,使我们的言论出现“杂音”。但在这篇作文中,考生借徐小平的言论和自己的分析,找出了“异类”和“唱反调的人”身上的闪光点——“他扮演着异类,调和着你,反驳着你,警醒着你,也推动着你”,帮助你避免当局者迷,帮助你看到存在的问题。四、转换视角,陌生化处理对热点素材进行陌生化处理,是素材运用的实用技法之一。所谓素材运用上的陌生化处理,就是尽量回避众所周知的某则素材的表面含义,回避人云亦云的套话,回避“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官腔,将素材变形或转换视角来挖掘素材的新内涵。如此运用热点素材,就有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了新意。请看2019年高考天津卷优秀作文《担责》的一个片段:提到陶渊明,大家最容易想到的是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他的淡泊名利和心向自然。从陶渊明的角度来看,他清醒地认识到世事的黑暗,准确找到了人生的定位,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从“组织系统”来看,他的做法就有些“无组织、无纪律”了。一个不愿受到任何束缚,一心追求绝对自由的公民,绝不是一个好公民,尤其是在强调合作意识的今天,这类人是不受欢迎的。从群众的角度来看,你“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好官,是清官。可是好官、清官更应该为国为民做好事、做实事,即使国家不幸,世事艰难。一言不合,挂印而去,损失最大的应该是老百姓。从家人的角度来看,你不愿为官也就罢了,回家种地也行,可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率性而为,随时撂挑子,是不是有些不负责任?这段议论,一反前人对陶渊明的一边倒的赞美,而是对他的“无组织、无纪律”“率性而为”“不负责任”等行为作出了别具新意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是建立在“以今人的眼光观古人的行为”的基础之上的,一个“时间差”,打出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初读之让人颇觉意外,细思之又觉得很有道理!故事(经典)素材:新思维,深剖析,加工灵活多样运用故事(经典)素材,我们用得最多的是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情节和优秀影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其价值在于它的雅俗共赏——既经典又通俗。对故事(经典)素材的运用和处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创新改造。形式上的创新改造即适当改变故事(经典)素材的体裁形式、语言形式、人称和叙述方式等,让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体视角的创新,即文章叙述视角的创新。有些情节性较强的故事(经典)素材,我们可以选择普通人以外的如其他生物、物品、人格化的形象等特殊角度进行加工改造,以陌生“人”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从而使故事(经典)素材达到陌生化的效果。二是内容上的创新改造。内容上的创新改造就是对故事(经典)素材的内容进行适度扩展、压缩或逆向改写等。包括对固定说法的翻新、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加工等。经过了一定的改造,一些故事(经典)素材就会焕发出新光彩,体现出作者的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故事(经典)素材的运用方法有以下三种。一、以时代意识解读历史故事想要让作为素材的历史故事产生新的效果,我们就要运用崭新的视角,以时代意识来解读历史故事,让其表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如2019年高考北京卷一篇题为《文明的韧性》的满分作文中,考生就对“五四”中“打倒孔家店”的行为做出了反思和检讨: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滔天洪水席卷而来,摧毁了一切积弊的同时也动摇了千年传承的根基。眼前的疮疤渐渐愈合,心头的鲜血却在不经意间不停地流淌。来自西方的各种观念一时间泥沙俱下大行其道。“孔家店”被强拆,连带历经千年建成的文化圣殿转瞬间也只剩断壁残圮;精华与糟粕同在泥瓦中延口残喘,打碎的瓦釜瞧着同被毁弃的黄钟暗自欢喜。考生以理性的思维、冷静的态度对五四运动中一些导致中华文明“玉石俱焚”的不够冷静的行为做出了富有新意的评价,形象生动的语言中饱含着作者深深的惋惜。再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黑龙江考区满分作文《五四运动100周年观后感》的一个片段:发扬“五四”精神,也就是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但是时至今日,“爱国主义”对不少人来说还只是停留在喊喊口号上,或者动辄就叫“打打杀杀”。当北约炸弹“误中”我驻南联盟大使馆时,当美国电子侦察机公然闯入我国领空并撞毁我军战斗机时,当我国海军防空兵王伟经多方搜救最终一无所获时,填充在你心中的难道仅仅是愤怒?我想,在当今这个高科技的时代没有强大的实力,没有先进的科技,抗议、口号、空喊绝不会给人以丝毫的震慑。我们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科技振兴国家,方可拒强敌于国门之外,方可保国家安全,保人民安宁。因此,一个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是一个热爱知识、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在这一语段中,考生理性分析了当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美国电子侦察机撞毁我军战斗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及其造成的反响,对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呈现在义愤上的所谓的“爱国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告诫人们:“没有强大的实力,没有先进的科技,抗议、口号、空喊绝不会给人以丝毫的震慑。”从而提醒中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祖国更加强大,如此,方可拒敌于千里之外。考生力避俗议,理性分析,观点新鲜,给人启发。二、拓展文学名著故事情节借助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来表现新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大家在写作时经常使用。但要想用出新意,还需要对文学名著的情节进行加工改造。改造的前提条件是,客观上,所借用的故事情节与自己想要表现的主题有一定的联系;主观上,自己对所要借用的故事情节应该较为了解。可以根据原来的故事,提炼其核心内容,对情节或细节进行一定的加工改造,从而满足全新的表达的需要。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内蒙古考区满分作文《寻药华夏,不枉年少》的部分语段:我是夏瑜,很荣幸能参加贵校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寻药华夏,不枉年少”。曾经的我,是一个为家园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我在黑暗的时代踽踽独行,只为求一丁点光和一丁点微茫的中国的希望,并不惜一切,飞蛾扑火般地为那渺茫的希望披荆斩棘。而现在,我看到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生机勃勃,不由得心生感慨——当初,我们用鲜血写出医治中华痼疾的药方,动摇了那些病原体滋生的根基……我为我的战友们感到骄傲。看看当今这个繁华富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我不得不说我深深地羡慕你们,中华民族新一代的少年!你们拥有的中国,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大起来了!你们的时代丰富多彩,衣食住行样样都远远超越了我们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你们拥有了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等,这些都是我那个时代想都不敢想,也根本就想不到的。但是你们的时代也有你们的挑战,你们面对的是更加变幻莫测的未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时代的征程在多条航线上展开,你们要面临的战争,虽不用流血,但却更考验人的多方面的能力:你们要面对某强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打压,要面对某邻国贪婪地将我国文化遗产“鸠占鹊巢”的不公,要面对即将打响的科技创新革命……你们也要寻药,寻一济让中国更为强大的民族复兴之药。这名考生别出心裁,借用鲁迅小说《药》中夏瑜这一人物形象,将其“嫁接”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以他的视角去洞察当今社会的是非风云,用他的口吻对当今青年提出了忠告,形式新颖,内容新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又给读者以耳目一新之感。三、拆解影视作品细节,深剖析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对学生而言,影视作品除了具有娱乐放松的功效,还是一个素材宝库。对一些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我们可以拆解细节,提炼情节,聚集镜头,或借用其表现的主题,为我们的写作服务。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贵州考区的一篇满分作文《师生况味》的一个片段:最近有一部电影,名字就叫《老师·好》,从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尊师重教的意义,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教师与学生之间质朴纯真的美好情谊。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此教育理想传承的是教育文化。在我的读书生涯中,遇见过形形色色的老师,比如曾经的物理老师,因为偶然机会知道他是小说家——原来他们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说,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以影响,让我从知识中汲取营养,让我追逐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理解,这师生况味,追求的是相得益彰。有人说有的老师一本教案可以用多年。以前可能是这样,但在今天,极少数不爱学习的老师可能就是教育中的落伍者,时刻有被淘汰的危险。如今说起的文化复兴,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在这一语段中,电影《老师·好》就被援引作为文章的论据之一。考生在这段话中主要阐述了尊师重教的意义,更提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意义。看过《老师·好》这一影片的人都会为影片中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情节会心一笑,更会为20世纪80年代的师生生活百态和纯真情感心生暖意。有时候,一部电影的名字就可以激发出读者无限的怀想,作为文章论据真可谓言简义丰,收效明显。人物素材:抓特质、求鲜活,借人发声前面主要讲了三类作文素材——名言素材、热点素材和故事(经典)素材。而事与人是紧密关联的,所以这部分谈到的人物素材既包含在热点素材里,也包含在故事(经典)素材里。但是由于人物素材是考生在写作中最常用也最喜欢用的一类素材,我觉得很有必要为大家强调一番其用法,所以在这里单列出来,帮助大家学习和掌握人物素材的运用方法。人物素材是最具备考价值的素材之一,具有易于识记、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运用好了,能明显提升作文质量,给阅卷老师以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论据充足的美好印象。综观近年来的高考满分作文,考生在运用人物素材上都具有一定的特色:或略写,或详写;或用单一人物演绎,或综合运用多个人物;或拿来当论据支撑观点,或解读人物别有寄托……这些手法都值得我们借鉴。从总体上看,人物素材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一、依题剪裁,定向叙述人物素材常常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多个运用角度,适合于多个话题,但我们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其一,不及其余。写作时要根据作文题目的考查方向和文章立意的需要,找到人物素材与立意两者间最契合的点,对人物素材进行剪裁、加工,贴合自己的立意角度进行定向叙述,并且要深入挖掘,做到发人之所未发。请看2019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心有笃守,与时俱进》中的一个语段:青年导演郭帆,少年时便梦想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可时运不济,高考没考上北京电影学院,而是被海南大学法律专业录取了。但他不忘梦想,边读书边拍短片,顽强执着地追寻着他的科幻电影梦。大学毕业后,他成了“北漂”,混迹于各个电影电视节目组。2009年他考上了北电管理系研究生,后执导了两部并不火的影片,成了“新生代”导演。2015年他赴美国好莱坞进行短期学习,重新点燃了他拍科幻片的梦想。回国后,历经三年,他带领团队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拍摄了《流浪地球》,开创了中国科幻片的元年。他的执着坚守,让他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名考生选用了青年导演郭帆的事例,较为详细地叙述了郭导追梦路上的坎坷和为实现梦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以此论证命题材料中“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这一观点。在郭帆的事例中,考生抓住了他“少年时的梦想”“高考时的失意”“课余时间的努力”“北漂时的走偏”“赴美学习时的旧梦重燃”以及“拍摄《流浪地球》的努力和取得成功”这样一条“人生曲线”,证明了人要“坚持自己的想法”才能写出成功的“生活的作品”这一中心论点。二、同类叠加,增强论势面对作文题构思作文时,如果觉得使用单则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论证自己确定的中心,或者不具备征服读者的气场,就可以将同类的人物素材有机地罗列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集团效应”,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气势和力度。被叠加使用的人物素材要有共通之处,要都指向并服务于写作中心,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素材绝不能放在一起使用。此外,还必须注意做到“异质选择”,即按不同时间、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等标准选择人物素材,避免重复列举,从而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丰富的素材积累。还要注意“摆事实”的同时需要“讲道理”,要对人物素材进行深入剖析,或从相同的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观点。内容确定后,形式上可以稍加美化。句式上,可以采用排比句,力求营造铺陈之美。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陕西考区满分作文《忆五四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青春》的两个语段: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于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年的王继才,在惊涛拍岸中始终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从繁华城市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年方“弱冠”的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田垄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第二个语段就采用了同类叠加的素材运用方法。考生将程开甲、王继才和徐本禹这三位年龄横跨老中青、身份包含科学家农民留学生,但都有着共同的坚守、有着相同的奉献精神的人物组合在一起,作了简要而富有文采的表述,赞美了三个人放弃舒适生活选择为祖国奉献青春的优秀品质,证明了每个人都应当服从祖国需要,在最需要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让青春和生命更有价值这一中心论点,使文章内容充实,富有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三、正反对比,表明主张在人物素材中,有正面人物素材,也有反面人物素材。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作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为同质对比和异质对比。同质对比又叫纵比,就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言行、心态等进行对照,是同中求异;异质对比又叫横比,就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或存在明显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运用此法的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比,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请看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山东考区满分作文《别以学习为名,错过了劳动》的开头部分:就在昨天下午,我眼见多位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寝室,手提包裹,肩扛重物,虽是五月天气,却已大汗淋漓,而他们的孩子脖挂耳机,两手空空,悠闲自在;就在今天早上,我目睹班主任老师一一拾起教室里的纸屑,用抹布重新擦拭垃圾桶盖,再看我们的值日生,已埋头学习,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刚才集会之前,我听见有学生在抱怨:“我们学习这么忙,还召开劳动主题演讲,太占用时间了!“这是《别以学习为名,错过了劳动》的开头部分,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由头”。文章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勤劳的家长和老师,他们代孩子、学生完成本该由他们完成的事;懒散的孩子和学生,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老师的“代劳”整个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将这一切看得理所当然,甚至还有理由:我们学习这么忙,这些事本不该由我们做!这段叙述,为下文引出论题、发表议论作了铺垫。四、精选一人,贯穿全文只选定一个人物,集中笔墨详细介绍,借助对这一个人物各个方面的议论分析完成对中心论点的论述,或是借这个人物新编故事、抒发情感,突显文章的主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精选一人,贯穿全文”法。运用这一方法时,要注意精心选择人物素材,这个人物的言行、事迹必须与作文的主旨高度吻合。这个人物可作为新编故事的主人公,也可作为全文分析议论的唯一对象,还可作为抒情的一个触发点。需要注意的是,写作中要找到人物素材与作文题的契合点,行文时要有意识地向作文题靠拢,让人读后能迅速找出人物素材与作文题的内在联系。议论文可边叙边议,也可引申评论,需要注意的是,评论要有针对性,要指向主题。散文、记叙文则通过抒情性表达和借助故事情节来表现文章主题。如上文提到的2019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内蒙古考区满分作文《寻药华夏,不枉年少》就是为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这一形象虚拟了一个“穿越时空来到我们身边”的情节,以他在当今社会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贯穿全篇,以“寻药”为主线,以“寻药华夏,不枉少年”为主题,通过“我曾是一个寻‘药的青年”“今天的你们也要做‘寻药者”“‘寻药自然是漫漫长路,需上下求索”这样三个层次来具体论证,收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夏瑜寻觅的是“救国之药”,今天的广大青少年寻觅的是“建国之药”;夏瑜最终为了“寻药”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亦当为寻觅建设中华之“良方”而奋力。这样的论证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作文的作者在立意构思和选择表达方法、论证方式时真的是别出心裁、富有创意,无怪乎获得广大阅卷者的一致好评。五、反弹琵琶,以不同显不俗俗话说:“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人物素材的运用也一样,“撞车不可怕,司空见惯才尴尬”。虽然人物素材众多,但写作时经常用到的人物素材就那些,要想“不尴尬”,我们在人物素材的运用上就应该学会颠覆常规,进行逆向思维,以求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譬如许多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正面人物,其言行往往也存在某些瑕疵,或是某些时候亦会出现不尽合理,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地方,我们可以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或全面或局部地加以“反弹”。请看2019年高考北京卷高分作文《文明的韧性》的一个片段:文人往往带有一种难融于现实的倔强,在命运遭受挫折的时候固执地保留着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格。就像屈原,在悲惨的境遇下,他选择投江,其勇敢、决绝、不与尘俗同流合污的气节固然令人钦敬和称赞,但你是否觉得这样的牺牲未免过于惨重?在他的生命中是否缺少了一个“韧”字?文明的发展其实也是一样,岂能因为“偶染尘埃”甚至“偶遇尘埃”便选择“质本洁来还洁去”或是“玉石俱焚”?文明也需要一个“韧”字!在这段议论中,考生巧借屈原汨罗投江的事展开评议,既肯定了屈原性格中“勇敢、决绝、不与尘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一面,也委婉地指出了其性格中缺乏韧性的不足。而这些正是为了下文提出文明的发展亦须具有韧性不宜“玉石俱焚”的观点作铺垫。在历史文献记载或一些传说故事中,有许多世人所熟知的反面人物,人们通过对他们的贬斥、批判来阐发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或用他们来衬托另一些人物的高大形象。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这些反面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值得肯定的精神和品质。请看2019年高考上海卷满分作文《中国味》的片段: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乌江边,天空已被染成血红色,你身边的士兵一个个倒下,爱妃的自刎更是让你怒不可遏。你和着四面的楚歌,在乌江边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向那奔腾不息的乌江。你知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你亦知道,跟随你的三千子弟已一去不复返。你自认愧对江东父老,愿以一死来保全他们以后的安定生活。——中国味是不惧生死的豪迈。对于项羽的乌江之刎,很多人不以为然并多有高见,他们认为项羽缺乏隐忍之心,缺乏东山再起的决心和意志——这当中以杜牧的《题乌江亭》为代表。但是,这名考生却从“愧对江东父老”和“给天下一份安宁”这两个角度表达了对项羽自刎乌江这一行为的理解和认同,并且赞叹项羽的“乌江之刎”是“不惧生死的豪迈”,是一种“中国味”!这便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精神的体现,使文章观点富有新意。做有心人,你就会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着素材的富矿;做探究者,你就能掌握越来越多的运用素材的技巧。文章人人会写,各有巧妙不同——就看你如何观察、积累和思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中考满分作文亲情类 短作文50字 自然感悟类作文 家里来了客人作文 元宵节的作文500字 以创新为主题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250字 作文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以味道为题的作文 钓鱼作文450字 什么触动了我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300字 这里也有乐趣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700字 吃团年饭作文 青春梦想作文800字 写动物的作文500字 在困难中成长作文 圣陶杯作文大赛 我的兴趣爱好英语作文 以童年为题的作文 写小狗的作文400字 科技作文800字高中 乡情作文600字初一 阅读使我快乐作文 描写芦荟的作文 以温暖为主题的作文 成长之路作文600字 我最喜欢的人英语作文 蛋炒饭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