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余华《活着》800字5篇优秀作文

2020-09-13 09:24:01
相关推荐

余华的《活着》,以最极端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人间的疾苦。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活着》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活着》读后感一

其实,很早就听说过《活着》这本书,自己却迟迟没有刻意的接触。某天一个下午,随手一翻,便深深的陷入主人公曲折的命运之中。三个小时,我一直攥着手绷紧了神经,直到书一页一页的被翻完。晚上,又把同名电影翻了出来,相比之下,电影显得太温柔,张艺谋显的太温柔。

死去,其实才是活着的真正名字。

由于赌博,本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从此福贵就像被命运抛弃在某个暗无天日的角落,喘息着痛苦着。有时候,我们彷佛看到了希望。凤霞结婚怀了孩子、年少就懂事的有庆是长跑第一名,尽管简陋但是也有欢快,丝丝的暖意时时冲上心头。但是命运的利剑还是无情的挥向了福贵。福贵无奈的看着自己深爱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我们的心也被一次一次的戳痛。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也是我记忆最深刻的。

我脑海里的有庆是这样的:炯炯有神的眼睛、短短的头发、笑起来有酒窝、总是向着阳光的方向奔跑。看到他仿佛就看到了希望。在他看来,生活艰辛没什么!他热爱生活就像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一样,单纯且美好。终于,有一天,有庆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彷佛有一道曙光射进了福贵家,一切都在变好。

突然有庆死了,冤枉而且荒谬。由于有庆血型和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被抽血过多而死!

噩梦在延续,读者看到所有的丝丝的温情和点点的希望,都被一个个悲剧扼杀在了摇篮里。

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冰冷和麻木,只剩福贵平淡的叙说。

我们为什么要活着?

余华用它的笔杆直戳人性的弱点。福贵为什么不去自杀?我们有时候会想。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悲剧,无奈的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去。他不应该绝望吗?他不应该对生活失去信心了吗?他不应该很孤单吗?我想,福贵是绝望、痛苦和孤单。余华偏偏让福贵活着,这活着是一种折磨,也是一种释然。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福贵忍受着,诉说着。我们俨然不能从他平淡的语言里,感受到过去的绝望和痛苦。

最终我们都会明白,不管是你拿到大学通知书时的喜悦,还是失恋时的伤心,只要活着,时间的力量最终会把他们变成苍白的结果。时间总会让你忘记一些东西,承受一些东西。

《活着》读后感二

当我一口气读完《活着》这本书时,巨大的令人恐惧的压抑感紧紧地包裹着我。在读余华的这本著作时,眼泪总是不自觉地夺眶而出,它给予我强大的心灵震撼。我悲伤于主人公福贵的不幸、悲伤于命运的无常、悲伤于他竟被自己一直顺从的生活一次又一次的背叛。或许生命就是如此怪诞,当你一无所有,当不幸倾盆而至,你会怎么做?你能怎么做?余华用他细腻真诚的笔触给了我们答案:活下去,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

福贵生在一户富贵人家,从未尝过世间的苦。他家里的财产也足够他幸福安逸地度过一生,但他偏偏是个纨绔子弟,嗜赌成性的他,一夜之间,百亩田地尽数输光,同时又被二龙夺取了地主之位。在那之后,福贵的生活,再与安逸二字无关,命运毫不掩饰地向他露出了凶狠的獠牙。

由于输光了家产,亲爹被他活活气死在村口的粪缸旁。媳妇家珍的父亲,不顾礼数,愤怒地将女儿以及孙女凤霞带走。一年之后,家珍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再次回到这个家,一家人终于重新团聚。就在福贵下定决心要本本分分过日子时,突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在炮火中靠着回家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一年之后,他好不容易从战场上活了下来,回到朝思暮想的家,却接连听到了母亲去世,女儿凤霞因病变得聋哑的噩耗。但他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撑起这个家,和家人一起,安稳地活下去。但命运偏不遂人愿,儿子有庆因给生产时大出血的局长夫人献血,死在了冷冰冰的医院,而局长却是跟他在战场上相依为命的春生,他不能恨,也不能怨。随着有庆的离世,随着在那条小路上跑来跑去的熟悉身影的消失,福贵的家从此便塌了一角,再也没能起来。

之后,福贵的女儿凤霞经人介绍,结识了忠厚老实的搬运工——二喜,两人勤勤恳恳过日子,并且凤霞结婚后很快有了身孕。当我以为在苦难的泥沼中生存的福贵一家终于有了新的希望,生活终于要开始往好的方向走的时候,他们却转眼跌到了更艰难的深渊里。

凤霞本就身子弱,生产时的困难令她大出血而死,千辛万苦生下的孩子“苦根”则不得不和悲痛欲绝的二喜一起生活,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可是没过多久,二喜也在工作中因设备故障离开了人世,不得已下,只能由福贵带着苦根过更为贫苦的生活。有一次,福贵心疼生了病的外孙,煮了很多豆子给他吃,煮好后,便去了田地。可令我们都没想到的是,福贵回到家看到只有靠在床边,因吃多了豆子而丧命的苦根。

苦根的死,标志着福贵的家彻彻底底地毁了,一切的一切被接踵而至的不幸和死亡撕扯得粉碎。至此,他亲手埋葬了四代人。也许是上苍对他的怜爱,亦或是另一种惩罚,他独自一人活了下来,活着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巨大苦难。总的来说,福贵的一生,不是由他自己选择的一生,而是被命运不断推搡着前进的一生。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残存着的只有活着的意志。在我心中,福贵是一个英雄,因为即便这样,他也没有就此消沉,因为绝望不存在,因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即便走到最后只剩下一头叫“福贵”的老黄牛与他为伴,他也会选择活下去,就这么活下去。

余华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与广阔,这眼泪不仅仅是存在于读者的眼眶,更是一滴滴落在我们殷红的心尖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很“讨厌”余华的文笔,不修饰,不做作,不刻意渲染,不是刻意堆砌悲剧,常常轻描淡写的两个字“死了”,猝不及防地把你心中偶尔发芽的希望无情斩杀。但即便这样,它在带给我沉重无力感的同时,竟也滋生出顽强地、坚定地活下去的勇气。

余华在致上海贝塔斯曼书友会会员的信中提到过,他希望我们能够在这本书里了解到生命的韧性、力量、爱情、友谊甚至本能焕发的快乐,以及幽默,一切美而朗朗欢笑的东西。

小说的结尾,“我”看着福贵和那叫“福贵”的老黄牛在暮色中越走越远直至消失,留下“我”独自一人。黄昏悄然逝去,黑夜如期而至,我相信,福贵仍会守着心中的那份坚定,如往常一般活着,竭尽全力的活着,然后无惧的老去。

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

活着,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勇气。

《活着》读后感三

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似乎福贵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的残叶还要更单薄一些,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咩咩”地叫了一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用“悲惨”二字来简单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贴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用稀松平常的语气讲述着他鲜为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时有人扶持,失败时有人安慰吗?每个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有奋不顾身甚至倾尽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单纯的喂饱自己,在这个世上安安静静地活着,别说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会允许,就是自己也会因受不住太多的诱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实地活着。

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光年来计算的光速了,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还有包产到户,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富贵总是归在“受害人”的那一类,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长总有遗憾,福贵像一剂清醒剂,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级或者每一根毛细血管,让我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

世人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可是我想真正常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极少的。世上的人,无论身在何处,都在于周围的世界接触周旋,明争暗斗,都有自己的挣扎,当你开始抱怨社会越来越不近人情,世界越来越冷漠之时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是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越来越差了呢?你贪于安逸,贪欲享乐,才会在受到一点伤害时觉得世界不公,活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活得离主流越来越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四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面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不过的生命。

老人叫福贵,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而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只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只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己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活着》读后感五

捧读《活着》的机缘说来惭愧,竟是从网上浏览到“中国作家余华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大热门之一”而慕名买的。

《活着》是一本“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态度”的书,我利用一个周末读完了它。那是一次艰难、痛苦的阅读过程,除了一早起来读到凌晨那种伤神耗力外,更紧要的是置身书中描述的境遇,感觉自己快被那一连串的灾难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在读完后,情不自禁地感叹“活着真好”。既是对当下的宽慰,也是对此书的由衷评价。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本是非常简浅的道理和非常实用的宽慰剂。任何一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然后赤裸裸地去,期间的唯一的标志就是活着。此书用重复的死亡将故事推向高潮: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一个人只有经历磨难,才会变得强大和成熟。当然,阅读磨难也能令人增益。这是一部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我们时常听老人讲起那个年代的故事,物质特别匮乏,以菜根、树皮裹腹,甚至生了孩子养不起,不得不考虑将自己的骨肉送人。通读此书,能让人对苦难有更深的理解。书中那一个个灾难读来让人窒息,仿佛梦中被人束住手脚或掉进深渊般痛苦无助,放下书本那一刻就像梦醒时分,一切变得庆幸而释然。

没什么比活着更好,在一切灾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当人对生活有了这等感悟,一切就变得淡定多了。书中用大量的笔墨描述了人对世间的留恋,正如作者在日文版自序中所说,“时间无须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通读此书,能让人对活着有更坚韧的力量——我们任何人都没必要患得患失。

该书后来被改编成电视剧《福贵》。通过地主少爷福贵一生的经历,讲述了从解放前的1946年到三中全会几十年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问我自己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350字 我学会了滑溜冰鞋作文 时间倒流了作文300字 致青春作文400字 游四姑娘山作文 关于过春节的作文 作文万能结尾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忘不了那微笑作文 关于相声的作文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文 童话作文350字四年级 想象作文150字 梦回大唐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高级句型词汇整理 那一次我很难过作文 知足常乐作文800字高中 作文我是初中生了 五年级上册作文第四单元 秋天的景色作文300字 5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假期的趣事作文 作文春 去海边玩作文500字 英语三级考试作文 我的妹妹作文 新班主任作文 一件有趣的游戏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