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0-09-17 13:48:01
相关推荐

当下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最严重的问题是议论语言背后逻辑链条的缺失。面对作文题目,学生的议论往往陷入平面化思维模式,总是观点先行,再寻找事实或道理论据来支持观点。行文多停留在表面的罗列堆砌,而少有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质性分析。与此相对应的是,逻辑思维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在中学语文课堂,尤其是在写作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学生议论文写作出现诸多问题。下面就如何用逻辑应对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做一粗浅说明。

一、论据与观点不统一,要锻造观点与论据间的逻辑链条

议论文的论证过程实质上就是分析论据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论据观点统一是说理的根本要求,违反了这一要求,说理就失去了合法性。事实上,论据观点不够统一是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让学生对相关逻辑规则有一定了解和掌握。

以议论文来说,观点就是论点或分论点,论据不外乎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使用事实论据就是俗称的举例。从逻辑功用来看,举例大致有四种情况。

一是举反例来反驳某个观点,其逻辑依据通常是性质判断的直接推理,假设特定观点是“所有的S都是P”,反驳者只要证明S中至少有一个对象不属于P,例如“s1不是P”,即可驳倒该观点。

二是举反例反驳和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观点,证明后者的错误即证明了前者的正确。依据的是逻辑上的排中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反证法。

三是举话题范围内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其逻辑依据是归纳推理(下简称“归纳”)。归纳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每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不完全归纳根据某类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生活中典型的完全归纳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是不完全归纳,其逻辑形式如下:

S1是p,S2是p, S3是p……Sn是P

所有S都是P

从逻辑形式不难看出,归纳是或然性的推理,因为结论的范围超出了前提的范围。

四是举话题范围外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论点,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下简称“类比”)。

类比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某些属性相似或相同,,进而推出它们的另一属性也相似或相同,其逻辑形式如下:

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

所以,B对象也具有D属性

学生写议论文举例多数是在用归纳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出现观点和事例不统一的情况,也往往因为归纳不到位。例如,一位学生在以“度”为题的作文中,为证明“做事要把握好度”用了这样的例子:

冯文潜先生早年曾向人讲过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他去赶集,走到一个卖陶器的摊子前,想买把夜壶,挑了又挑,都嫌太大,就对这位陶器工人说:“好是好,就是嫌太大了。”这个工人如果不懂交流忌讳和语言美,便会说:“大是大,小便装得多啊!”这就粗鲁不雅了。他应声说:“哎,冬天,夜长啊!”

这个事例本身颇有意味,但用来证明“做事要把握好度”却远远不够,用来阐述“话要巧说”倒是颇为恰当。结论是A.前提能证明的却是B .这在逻辑学上称作“错失主旨”。

学生用卖夜壶的事情来证明“做事要把握好度”,是典型的归纳。现在回头来看归纳的逻辑形式,要推出所有S具有P的属性,至少要求给出的S中的个体具有P的属性。这就要求上面的例子中冯老之所以买下夜壶是因为卖主说话有度。如果一时找不到其他例子或者这个例子已经写上去了,不妨做这样的补救:

说话贵在有度,有度才能得体,才能让对方愉快接受。卖主要说服顾客,当然要揣摩顾客的身份特点,在雅与俗、直白和含蓄之间找到合适的尺度。对方看似文人,太俗太直接会有辱斯文,太雅太隐晦自己未必说得来,也不符合商品的特点,所以才采用了这个朴实而又含蓄的说法。可见,所谓的度并非一味折中或平均,而是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因事制宜。

这番补救虽然还有些勉强,但逻辑上总算能够自洽。

总的来说,要使论据合题,一定要努力挖掘论据中符合观点中所断言的属性,归纳、类比概莫能外。

二、论证结构扁平,要让论证在合理的结构布局中逻辑推进

学生议论文写作最常见的问题是论证结构的扁平化,写着写着就写成了“观点+材料”模式。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通病主要有两个:一是文章的论证过程缺少逻辑推进,二是文章的层次结构布局不合理。

议论文的写作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而所谓逻辑推进就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证的思辨过程。议论文从审题立论到谋篇布局到文章结尾,逻辑论证贯穿始终。许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对论点和论据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在文章的开头就能够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罗列出一个乃至几个与论点相关的材料。但怎样利用材料对提出的观点进行深层次地、多角度地论证,都做得不好或者是没做。他们在提出观点后,基本上就在平面上打转,没有逻辑推进,没有层次递进,因而也就没有层次结构。

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进程。它不是简单的段落组合,也不是作者强加给文章的外在形式,它是便于作者思想观点表达、推动逻辑进程、最终形成自己观点的利器。一篇文章的结构常常是考生思维素质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表达的观点、分析的理路、论证的逻辑过程全部包容其中,更显示出考生写作思维的发达程度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结构严谨完整、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

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的需要,它为逻辑推进服务,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极为重要。议论文总体上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写作中,最常见的基本结构有下面几种:

1、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可简化为:“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三部分,它要求“引论”与“结论”都要紧扣主题并前后呼应。本论部分的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层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是纵向延伸、步步推进的。它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也可以简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部分。“是什么”部分可提出问题、指明问题实质、阐明论述范围、提出中心论点等。“为什么”是对“是什么”的说明,着重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样”指出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这种结构和总分结构在写作时也可以综合使用。

3、对照式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简化为:“开头(提出论点)—本论(正反对比)—结论(总结归纳)”。对照式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深化文章的观点。

当然,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采用一些变式的结构,如针对某些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引材料、亮观点)”—“议(发议论)”—“联”(联现实)—“结(做结论)”的结构等。这些都需要考生根据论述的方便而灵活变通。

议论文的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是相互依存的,逻辑论证随着层次结构而逐层推进,而结构层次又依照逻辑推进的需要而做合理的布局。写作之前,为文章谋划好布局,搭设好框架,这既保证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又使得文章不会走题,更为作文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缺少深度,要以追问“撬”起深刻的“杠杆”

议论文的目的是说理,要让读者心悦诚服,说理不仅要逻辑正确还要思维深刻。“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深刻”也是《2019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显然,让文章走向深刻已是高分作文的刚需和标配。

“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让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深刻”是抽象的,有技巧的“追问”,会在分析问题时由表及里、追因溯果,走向“深刻”的境界。议论文写作以思辨见长,只有经得起追问,说理才能周密,论证才有力度,结论才能让人信服。

仅以“追问核心概念”为例:

议论文写作中,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惯常思路。这三个“W”中,相较于“为什么”和“怎么样”,“是什么”更为重要。“是什么”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本质的理性认识,认识是否全面深入决定了文章是否真正深刻。把核心概念“是什么”认识清楚了,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是什么”可以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追问探索。下文以对“钝感力”的理解为例。

一是追问出处。“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创造。通常情况下,迟钝是个贬义词,我们需要的是敏捷、迅速、高效、睿智。“钝感力”的出现让人意外之时,也应追问其出现的背景,即渡边淳一为什么要提出“钝感力”一词。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当今快节奏、高效率、巨变化的生活中,敏感让我们对周遭迅速做出应激反应,但过于敏感却会让人受到伤害,而木讷、迟缓的钝感恰好让我们拥有一层保护,它是保持从容和愉快心情的重要武器。

二是追问表现。对钝感力产生背景了解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在事例素材方面,有韩信、司马迁、苏轼、阿甘等例子作为典型论据,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伤害时的具体表现,能总结出拥有钝感力的人大多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他们能迅速忘却困难,不因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会为了既定目标继续从容前进。在理论素材方面,有重剑无锋、大智若愚、大敏若讷等材料作支撑,分析其内蕴,会发现貌似外在相反两极的钝感和敏感在一定情况会接近转化,这正是道家特有的辩证思维。

追问表现,实际上是对抽象概念的具体化,通过对丰富理据的具体分析,对核心概念的表现进行梳理和归纳。

三是追问本质。通过对大量事例和理论素材的深入分析,需要再进一步追问核心概念的本质。这个过程既是由形象到抽象的提炼过程,也是对核心概念到底“是什么”的理性总结和精准回答。

追问钝感力的本质,可以提炼出它是钝于外而敏于内的一种潜在力量,它让人不受外界干扰,只关照于内心所需;它不是迟钝,而是排除外界干扰、积极向前的人生态度;它是一种内心修炼,教人学会在困难、伤害、挫折中勇敢前行。

四是追问意义。认清本质后,还要追问核心概念的意义,将其上升到更高层面,或作为推崇的价值观、处世准则来褒扬,或表达对现状的忧虑,或传达对美好的呼唤等等。比如追问钝感力的意义,它就是一种修心的方式、处世的态度、生活的智慧。

总之,对核心概念的深度追问,不仅适合于命题和话题类作文,即使是材料作文,只要提取出关键词,就可以用以上四步澄清概念,甄别认识误区,让说理走向深刻透辟。

原载: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教育文汇》(综合)期刊2019年第11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中生活作文 节日英语作文 小学毕业作文 春游的作文 名人作文素材 关于我的作文 关于年的作文 友谊 作文 经历作文 放风筝作文三年级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你是我最什么的人作文 他生气了作文400字 我的发现作文300字 北京烤鸭作文 雨过天晴作文 吃团圆饭作文 关于故乡的作文 免费作文300字 牵牛花的作文 蚂蚁搬家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事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大全 童话故事的作文 初二语文作文 春节的英语作文 包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