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丨2019海淀高三二模《空心人》作文范文

2020-09-26 16:55:02
相关推荐

拒绝做“空心人”。

(本文在众多考场文章中能够“脱颖而出”,很大的原因是文章写得干净利索,思路异常清晰:作者劝诫大家只有“清空”心中的凡心杂念、世俗之气,才能让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精神、美好的品德、完美的生命境界、优秀的传统文化“填充”进来,让个人成为一个“精神充实”的人,而只有国人精神充实了,国家发展步伐才能更加坚定。在众多拖泥带水、虎头蛇尾的考场作文中,这篇文章就难能可贵了,同时作者的立意也非常高远。)

2号文 议论文 一类中 46分

清空

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心仿佛更重,也更空了。

人心重,那是因为当今的生活下,人心更被外在的事物所占据,或名或利,或财或物。前日在网络上走红的“流浪大师”沈巍,他因热爱读书学识渊博这一违背了人们以往对流浪汉的刻板印象和读书人形象,而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因此,不少网络主播争先恐后与其拍照录视频,以求得更高的网络人气。这么一场闹剧,警示着人们对当下网红文化进行反省和思考,人心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影响下,变得沉重,人们总想着出名吸粉收赏钱。也难怪,有诗人劝勉人们把心“清空”。再想想那些利益熏心而售卖假货的无良商家,这样把心清空的建议可谓是真诚可贵了。把心清空,清的是内心的浮躁、欲望、恶念。这样,才能回归淳朴的人性。

人心空,那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心被物质的洪流而充斥,与自然失联,与信仰失联了。在年轻人中突然流行的“丧文化”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人们仿佛在快速发展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的方向,心中缺少了前进的信仰和力量,变成行尸走肉般的“空心人”。

人心的“重”和“空”已在警醒这世人,是时候反思了。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应该何去何从?

其实,早在多年前,作家梭罗就给出了答案。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隐居多年,他的内心得到净化和洗涤,但在此期间,他并没有与世界脱轨,反而清净的内心让他有了对世界对人世更深刻的思考,写下了《瓦尔登湖》。清空内心的利欲,以思考人性的真实使其充实,才是明智之举。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不少这样的人。书画修复师单嘉玖,三十年如一日在故宫潜心修复破损的书画作品,清空了内心的欲望,用父辈传下的信仰充实自我,支持着他守在故宫三十年,一心修复书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看吧,清空内心纷乱的思绪和欲望,用自己的信仰填充,才不会被卷入时代的洪流中迷失方向。现代人就应如此,清空欲望,充实内心,不让内心沉重空洞,才能绽放光彩。

是时候反省改变了——清空内心也要充实内心。

(本文紧密联系现实,看到了高速发展的现实中人们的心更重了,里面充斥着名利和外在的物质,举人们纷纷拍摄网红“流浪大师”沈魏的例子为证。由此引出诗人的建议要把心清空的中心论点。而由当今人们的内心被物欲填满,以至于和信仰和自然失联,从而变成了“空心人”。进而用梭罗的例子来阐述清空内心的利欲,以信仰来填充。说理清晰,“空心”和“清空”内心关系明确。)

3号文 议论文 一类中 46分

若即若离的心

作家迟子建说过作家身份,“身为一个作家,对世界倾情怀抱,又要有所保留,既要多听,又要少听,保持心灵的自由和独立。”其实,又岂止是作家?每个人为了我们独立而有价值的存在,都应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

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空心人,这是让我们的心与世界“不离”,而也有诗人劝勉人们,把心“清空”,这是在警示我们的心与世界“不即”。

学者张弥曼不是空心人,她在二环边上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室里度过了几十个年头。她的研究是在亲近自然,她的成果是在奉献群体,她的行为是在追逐信仰。她从未与这个外在的世界失联,可她的心,却又是“清空”的,整整60年,她听不到人声鼎沸,不会被信仰束缚,而位于北京的二环边儿上,她也谈不上醉心于自然,她只是专注于自己的心,而没有去关注所谓自然、群体、信仰这些要么本是外物,要么由外物衍生的事物,她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若即若离,向我们展示了一颗轻盈的内心,

心,必须与自然、群体、信仰相连,因为它们是内心的重要支撑。也表征了心灵的内核,没有这样的联系,人心就会空洞。丧失这样的联系的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主流精神,如齐物的庄子一样遨游于无尽无边的思维海洋,这是一种超脱,但是“饱食而遨游,心若不系之舟”的人生缺乏价值,即使轻盈也没有色彩,终不过是虚无的气泡,在风中飘散。

但心若联系世界太深,则难以自由,会辗转于生活的重负而失去了自己的灵魂。徒手攀登世界最高建筑的吴永宁便是束缚于信仰与群众的鲜明例子,他不带任何防护工具,在高楼上攀登,并以直播在网络上爆红。其背后的驱动力,即是群众的推波助澜与自己对信仰的渴望。人可以偶尔超常发挥,但决不能每天背水一战,永宁在某次直播中稍有不慎,便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早该清空自己的内心,去除那些污垢。

该清除内心的又何止他呢?贪污腐败的官员,利于熏心的强盗,他们深陷于世俗,最终也未能有轻盈的心灵。

既要倾情怀抱,又要有所保留,不去失联,也不让心灵承受太重的负荷,这便是若即若离之道。

(本文立意准确,两句间的逻辑自洽,行文流畅,语言准确形象;引用迟子建的话开头,不落俗套,且顺势一带“又岂止是作家”引出论点“我们都应该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笔法轻灵。接着扣住材料,解释“不离”“不即”,并举出张弥曼来自证;接着结合庄子和吴永宁从两面谈“不联”与“过联”均不可取,且做了适当扩展,层次清晰,最后回扣论点,首尾较圆融。但书写与标点还要注意。)

4号文 记叙文 一类中 45分

一片清心绘千年

我是一幅画。

一幅丑陋的,跟不上时代的画。

我想我是无比丑的。瞧啊!这画面的男子,相貌奇异,虎背熊腰,这女子细眼纤指,形态扭曲。画上人物比例失调,举止怪异,偏这女子额头还点了一粒朱砂,就像一片阴云中突现一个太阳:那样扎眼。

我认为实在配不上这精致的相框,倒和这简陋的屋子颇为合当。

这间小屋子简陋得很,一桌一椅,再无他物。小房子坐落在山间林地,仿佛与世界失联。

唯一的联系便是每日都会到访的一位老人。

老人年近七旬,却每天都会早早地拎着匣子赶来,扑在那桌椅上,一坐便是十几时辰。那专心致志的模样,仿佛在做什么生命攸关的大事一般。

我知道,他在做什么。

在创造更多像我这样的,怪异而空乏的画。

我不懂,他为何呀做这些毫无用处的画。

我只能静静地看着她专心作画的样子。他的眉微皱着,汗水从花白的头发渗出,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过满是皱纹的脖颈,滑进早已被汗水湿透的秋衣。

窗外隐约传来的蝉鸣,我才惊觉已是大暑。

空气中浮动着燥热的因子,一阵阵热浪滚过墨迹浸染的宣纸,将其烘干。

突然想起,也是去年的处暑,老人在这里专心作画,一个女人搬来了一台风扇,老人没有注意。电扇突然启动,如忽然驶过的火车的轰鸣,惊动了一室的宁静,惊扰了老人紧握的手笔。老人慌忙将笔甩到一旁,俯下身察看画作,半晌才舒了一口气。然后转过身,将那个手足无措的女人呵斥了一番。从那以后,那女人和那电扇再也没有出现在这小房中了。

小房子终是彻底与世隔绝了。

我在心里叹了一口气,目光无聊地四处浏览。突然,我的目光被桌上一本红色的书吸引了。

心跳如雷,控制不住地颤抖,我紧盯着那本书。

那封面上,那怪异的举止、那不协调的比例,是我?不,不是!可那分明是我的模样。

在震惊之间,出世的画面展现在脑海中。血色方刚的少年,双手捧着我,将我放在桌上,一手捻起笔,重重地在女子的头上点了一粒朱砂。

他轻声念道:“一粒朱砂,点的是心若止水,是一片赤诚,是一片清心绘千年之决心!”

(这篇记叙文构思精巧,以“画”为视角来看老画家的创作,扣题紧密,男主人公内心充满了信仰和追求,不是“空心人”,他在“空空”的屋子里专心致志创作,仿佛和世界失联,一旦屋子里放进了“电扇”,却无法安心创作了。当电扇搬走后,他又恢复了专注。正是在这内心有追求“不空”而又“清空”无杂念的状态下,创作了旷世奇作《黛玉焚稿》。文章加入电扇处情节有波澜,处大暑时节依然能专心作画描写细腻,有细节,符合记叙文的一类文的要求。)

5号文 议论散文 一类中 45分

春雨煎茶

两个小小的耳机塞进年轻人的耳廓,用浓烈的摇滚乐屏蔽了世界的一切。这便是当今都会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们喜欢“宅”,喜欢自我,喜欢永无止境地沉迷美剧和游戏……他们的生活满满当当——充满了声音与狂热,里面空无一物。把心清空,是给当下年轻人的一剂良药。把心清空,是为了重拾不在意的美好。

“你有多么没有好好阅读了?”“很久了吧。”这是《朗读者》节目中主持人的自问自答,他的语调总是充满叹息与无奈,而每一个听到这两句话的年轻人,也许都会心灵一颤——是很久了。当电子产品如狂风一般席卷了全球,席卷了每个人生活的每个角落,纸质书就像木质的房屋,轻而易举地被甩到了视界之外。人们的阅读摄入变得碎片化也杂乱化,平均五分钟一次的阅读体验,让人们误以为自己很丰富。

何为丰富?是像如今的我们一般,“样样皆知”又“样样皆不知”?丰富其实不求多,而求深。追求的是对一种事物细腻而全面的咂摸、品味,从而形成丰富的体系。把心清空,便是对“丰富”的一次迷途知返。也许你可以翻开已落灰的书籍,和湘西边城中名叫翠翠的小姑娘静静地相视而笑,找回内心纯粹的自我,和沙漠中意外走失的小王子闲谈,从他稚气又坚韧的话语中,重寻多年前充满着梦想的自己……清空一切的尘杂,你才能在万物的纷扰之外,听见自己的声音,那声音虽小,但真实有力。

不光是个人,整个社会似乎也许要清空社会的心了。太多的信息、太多的言论,每个社会中的人随波逐流,不知去往。别再热衷于媒体的评论与赞扬,将慈善事业拖下舞台,真正走入百姓家中吧,别再痴迷于金钱与名利,带文艺作品逃离金钱堆,真正敲响读者的灵魂吧。清空社会的浮躁之气,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的良知,唤醒人与人之间真挚的信任,让社会回头看看,重拾那份遗留在传统之中的儒雅与仁厚。

让心清空,方能听见春雨之空灵,方能嗅到茶叶之芬芳,让我们春雨煎茶,重拾人性的美好,构建现代与古朴兼有的社会,发自内心的微笑。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全文紧紧围绕“把心清空,是为了重拾不在意的美好”,“是当下年轻人的一剂良药”论述,对当下青年人在电子设备狂热的使用中,所获知识多但不深的现象分析,认为青年人把心从“狂热”“浓烈”中清空,才能咂摸出文学作品的韵味,进而谈到清空社会的浮躁之风。全文从自身感受出发立论,观点鲜明,对“清空”的价值思考深入,有层次。)

6号文 议论文 一类下44分

空心与实心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浸润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越来越频繁的联系背后,是一张密布的网,连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群体和社会。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周围的一切失联,让自己成为充实丰富且有信仰的人;也有诗人劝诫人们,把心“清空”,不问俗物。

实心与空心,充实与放空,看似矛盾的两种生活状态,其实在千年前就已成为中国文人所探讨的话题,是入世还是还是出世?是尊儒还是背道?在实心与空心的探索中,汲汲于功名世俗、荣华富贵之人如范进、陈士成之流不在少数,他们过分渴望与外物联系从而实现享受而放弃了对自我天性的追求。然而一味追求空心之人,将老庄之学发挥到极致的无为之士,最终也只在历史上徒留虚名,“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留给后世只一个凄凉落寞的背影和遥不可及的生死幻梦。

因此实心与空心,绝不能偏激地走向某个极端,而应相互调和,以中庸之道使其相辅相成。

何为实心?人生在世,没有一时不与外界产生联系,实心即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关心。往小了说,是对个体生命和身边环境的关照,往大了说,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信仰。

何为空心?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中,不仅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会有数不清的雷区和诱惑,空心即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扰乱自己的内心,保持心灵纯净,恪守底线,乃至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充实自我,观照外界与清空自我,心内无扰从不矛盾,不为乐景哀景所感染的范仲淹,可谓无欲空心,可他仍怀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天下忧思,无时无刻不心怀苍生;隐于隆中的诸葛孔明,在几乎与世隔绝的农夫生活里,仍知天下三分,关心百姓危亡;到了现代,也有像海子一样的诗人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清心淡泊中,也发出了“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感叹。而只有将个人所坚持的操守和崇高追求与社会实际相联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才会实现自己信仰的价值。

而今多少大国工匠,在看似远离世俗,不问世事的潜心劳动中,创造出了对于这个社会意义非凡的价值。实心,感应时代召唤、投身国家建设;空心,不为俗事所扰,坚定励志,沉下心打磨。让实心和空心相结合,在淡泊却坚定的生活里,为时代发展献出一己之力。

(本文层次清晰,一段只说一个意思,眉清目楚,行文从容。从扣题,到论及实心与空心的谬误,再到自然提出论点:二者要调和,相辅相成;然后阐释定义,厘清关系。读来轻松自然。最后以古、今两类例子作结,呈现出作者理想的人生状态,令人信服。而如果在联系现实方面加点力度则更佳。)

7号文 议论文 一类下 42分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你被包进了多少人的朋友圈?又存在于多少人的号码簿?何其艰难,让你可踏出这片有着千丝万缕勾连的土地,走入自己空心的天空?

显然,我们不能与世间种种失联。生于世,长于世,我们的吃穿用度,早已承载着太多太多他人的付出。脚踏的土地,是深夜作业的清洁工人清理出来的,身着的衣物是勤恳工作的工人缝制出来的,而我们身边的一品一物,一草一木身上,都留下了太多人的汗水,人之为人,其出生便与世界相连。

我们更不应与世间种种失联。我们生活的时代下,国家富强,民族安康,而这段幸福并不是谁赐予我们的,而是这个国家背后一代又一代的奋斗者们卷起袖子,拼命硬干,闯出来的。乘着这一时代之春风,又有何人应感到与世界“失联”的特权呢?

与世界失联,就是与信仰失联,更与自我失联。人于世间,总需要着他人,也被他人所需要,但当这份需要不再,个人的奋斗动力便随之黯然失色,“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臧克家所批判的,正是这轻于鸿毛,没有存在意义的“失联群体”罢了。

然而当下有些佛系青年,将诗人所劝勉的将心“清空”译为自己什么都行,什么都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并奉为圭臬。殊不知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早已使自己误入歧途,结束了自己的价值。诗人于世,是要创作柔美文字感化他人,或针砭时弊教育他人……而人只有把心清空,摒弃世间令人心扰的杂念,才能守正持中,追求心中的美好与理想。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一百年前,先辈们以自己的力量唤醒世人,星火燎原。而一百年后的今天,“等中军之弱冠”的我们又怎可与世界失联?唯有心怀世界,心怀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我们才能绘就自己人生的样子。

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空心人”绝不应成为我们的追求,只有将自己与世界相连,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使命。

诸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愿你奋斗,愿你守住本心,以自身之力,添天下之光。

(本文围绕“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立意,第二、三段,根据自身的体会,分别从“不能”和“不应该”两个角度,得出不能“与世界失联”。第三段进一步挖掘本质,与“世界失联”其实就是与“信仰失联、自我失联”。第四、五段联系现实,指出当下“佛系青年”“看淡一切”的态度,进而提出“只有与世界相联,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使命”。全文观点清晰,有层次。)

8号文 记叙文 一类下 42分

洗脱杂念,初心不忘

那一瓢冷水,浇的我天旋地转。

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的我,本以为毕业后可以在北京大干一番,尽情体验大城市的繁华热闹。不料天命难测,我被分配到甘肃这样一个偏远的荒漠。整日只能在基地中看见点生命气息。

闲暇之时,我总会登上基地后山那向阳的山坡,一个人呆坐。心中有两个小人儿争执不下:“难道苦读二十年,就为了一辈子在这穷乡僻壤隐姓埋名?怎能不回去呢?闯一番事业,让自己人尽皆知?”“从小老师就教你报效祖国。如今,在这里不也尽了自己的一份力?……”繁杂的念头愈多,内心就愈烦闷。我慵懒的躺着,任凭堆积成山的任务在时时催我回去。

那天又是如此,坐在山坡上看浮云飘摇,任晚风吹拂鬓角青丝,内心是悲凉的,像看见“大漠孤烟直”的王维,像怀才不遇的东坡。

远处蹒跚走来一位老人,是我的老主任,他缓缓的走到我面前,气息平稳。他坐下,和蔼的笑了,“怎么想家了?”他将有力的拳头伸到我面前,摊开手掌,里面竟是一只蚂蚁。小蚂蚁口中还衔着食物,一动不动。当主任把手放在地上,它便没命似的朝窝的方向跑去。

“知道吗?蚂蚁氏族之所以能万年不衰,正是因为每只小小的蚂蚁都甘于为群体奉献一生,它们从不吃独食,于是在合作中,他们成功了……”

从主任的话中,我惊悉,他竟是清华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他主动申请来这里工作,一干就是六十年!马上要退休了,依然不舍地久久未离去……

“虽然我们做的事少有人知晓,但正是我们提供的坚实可靠的数据,才将嫦娥二号送上天空。国家的富强,有我们的工作做基础才得以实现……”

那一刻,我心头的困扰顿时烟消云散。

那些想去干出些名堂的杂念,在弹指间已不复存在。

老主任的平凡精神,蚂蚁的牺牲精神,它们混合着沙漠浩瀚的大美,在我心头久久的回荡……

既然以强国为初心,以家国为信仰,以爱国为己任,以人民为天下,又何必滋生出许多杂念闲念。何必生出些浮躁与华而不实,去追求所谓“功名”呢?

清心静欲,不忘初心。此后,带着家国信仰,我又一次的步入了平凡的岗位。

(本文在简洁而形象的开篇之后,交代故事缘起,借人物的心理活动点题——杂念愈多,内心愈烦闷。蚂蚁的表现、老主任的故事使人物转变认识,结尾处点明主题——清空个人名利的杂念,找回以家国为信仰、为己任的初心,完成了故事的起承转合。第四段看云的景情描写细腻优美。不足之处在于蚂蚁和老主任的故事表现略显稚嫩,老主任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饱满。)

9号文 议论文,二类上 41分

至空空在充实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学者劝人们不做“空心人”,要有所关联,有所充实;诗人们却劝人们清空内心。两者劝说看似对立,实则统一——我们清空的是过剩的欲望与拖垮压抑我们的过度追求,从而使内心充实的与现实关联,与适宜的关联。正如“大隐隐于市”,至空空在充实。清空内心的浮华,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充实和关联,充实的内心也恰恰帮助我们维持心灵的纯净。

有人认为,把心清空是抛却所有外物,只有这样,才能使内心纯净没有负担。其实不然,就像给块地除草的最佳方法不是洒满除草剂而是种上庄稼一样,清空心灵的最佳方法是关注现实,让自己被积极适宜的目标和事物填充的充实。

当你内心是充实的时候,杂草的般的心灵杂物就不会找上你,也无处可存。所以,充实自己的内心才是对心做“清空”。

而充实自己的最佳手段就是将自己与现实关联。

今天的社会在高度发展,但很多人常常会感到空虚,他们并不是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以为用每时每刻都有事干就是充实,其实不然。充实是我们心中有明确积极而适宜自己的目标,并脚踏实地的为之努力。那些整天捧着手机的人,他们看似一天都很忙地刷着软件,可是他们并不充实。以为他们逃避着现实,不关联自然,不关联群体,没有信仰,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他们将自己的身心埋在小小的手机中,感受着空虚而非充实。当他们像这样不充实时,焦虑、难过,这些心灵负担,甚至还有对物欲、食欲的过剩渴求,就将心灵变成了垃圾场。他们需要“充实”来为心灵做一次大扫除。

当我们关注现实时,我们自然会与自然、群体乃至信仰关联,自然而然感到充实,充实就会自然使心灵深刻、纯净。

(本文从对“空心人”和“清空”的概念诠释切入,进而阐明二者的关系,对题目中的文字解读得当。行文中确立了清空心灵的最佳方法是关注现实的基本观点,并联系现实社会中的不良做法,从反面论证了观点,结合现实较充分,语言表达较干脆。但对题目中“至空”照应不足。)

题目②很明显,对“大世界”的理解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关键,结合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是可以把一个概念从层次上来进行解释的。对这一概念的认识直接体现了一个学生的思想格局和认识境界。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由北京高考在线团队(微信公众号:bj gaokao)排版编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管理员删除。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禁毒作文400 高中英语作文范文100字 公平公正的作文 父母的一天作文 世纪宝宝作文 描写我自己的作文 关于电子产品的作文 人生的思考作文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作文 作文都是什么惹的祸 游记作文800字初二作文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发现了 作文600 感谢作文四年级 《我的家》作文 作文写玫瑰花 夸夸作文 过新年作文500字 读书长廊作文 享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100字 下雨天作文300字 对友谊的理解英语作文 什么与我相伴作文 秋天的公园作文200字 我的榜样的作文 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关于我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整理房间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