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李鸿章传》经典读后感10篇

2020-10-05 21:30:26
相关推荐

《李鸿章传》是一本由梁启超著作,陕西师范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8,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吾惜李鸿章也!

闲来无事,翻阅《李鸿章传》,本人本来读历史,更别说人物传记!但是读后,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作者梁启超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的评价李鸿章,“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所谓不学无术,不是说李没有,相反他早年科举中进士,后又点翰林;平天国、绞发捻,统帅淮军……他的功绩卓著,而他的不学无术只是没有符合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意愿,认为他保守守旧。所谓不敢破格,李并不是没有、的决心,只是由于缺少魄力,始终不敢进行彻底地变革。他于在不堪的清政府身上做一些小的修补,安心地做一个裱糊匠,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苟且偷安地活着。所谓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早在辛丑议和时,李的,但他谈判。此之尽瘁,!临终前,他对家事没有任何安排,却因国事久久不能闭眼。堂堂大清国,后来竞无一人可以助李,曲不高,但仍无人和,也是李一生际遇的,大清时代的悲哀。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勿论庸人

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天下唯庸人不咎不誉!”梁任公的揭开李鸿章一生功过的序幕。“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最精辟却也最中肯的一句评价。洋洋洒洒六万字过后,李鸿章一生的风雨波澜已然于胸中荡涤难散。自幼就对李鸿章其人其事略有了解,小时总是在讲述者怒斥李为卖国贼的忿忿之声中结束,北洋海军,马关条约丧权辱国,近代的屈辱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很难与李鸿章摆脱干系,所以在上学之前总觉得李是一卖国贼,理当人人喊打。后来对晚清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报刊杂志上也看到了一些于我之前所闻的关于李鸿章的评述,对读者上一篇《另一面的李鸿章》印象深刻,那之后我知道了他是洋务运动的先行者,也记住了他那句狠狠出了一口恶气的“倭人委,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擒拿”的妙对。直至今日,读完《李鸿章传》,却才对李有了更为丰满的印象。李鸿章毫无疑问是个天才,既能,也能沙场练兵,还样样都不含糊。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入都》他时也是的男儿,也有着万里封侯的豪情。而入仕后,他的也很快得到了展示,打击太平天国,力克劲敌李秀成,抓住合理战机,一举平定双捻乱。淮军在他的调教下,成为一支凶狠的战斗力量。这些都是他军事才能的体现。之后的营建洋务,更是他非凡远见的展示,中国洋务第一人之誉可谓。然而本书的重点还不在此。“李鸿章得意之历史终,而失意之历史方始矣”,梁任公如是说。此后任公对李鸿章的学识和血性的缺失表示了批判,而以我之见,这里的批评虽有据可循,但也不甚恰当。对于这位因软弱和所谓的“卖国”而谤满天下的先行者,改革者,军事家,外交家来说,任公“庸人”的评价着实不够客观。说李鸿章缺乏学识完全是以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角度做出的评价,李鸿章对旧的制度缝缝补补而拒绝进行新的创新与学习是囿于自身所受,所处时代,以及所处位置所限,而以此评定其为庸人未免。李鸿章自幼受封建教育,走科举考试的路做了官,又一路受赏识一路升官,做到总督的高位,而在此基础上却要求他在制度上做出创新,实在不当。试想被培育成材(且不论父母自身的高尚与否),现在却要求反过来打倒父母,理由是父母有问题,犯了错误(而且就算打倒后也未必能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于情于理,这个都不会下手。李鸿章就是封建制度的孩子,封建制度诚然有问题,可李正是在封建的滋养下才逐渐为一方大员的,他又怎么会转手消灭封建制度?而且就算如任公所愿,建立起制,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又岂是正确的选择。而于我看来,梁任公的批评却不免有些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诚然这事后诸葛的论断谁都能做出,而我在此也只是想为李鸿章做一点不知算不算无谓的辩护罢了。再者,所言血性之缺失亦不当。试问李鸿章若是血性方刚的男儿,他又该如何施展?痛骂慈禧挪用军费导致养兵不良以致甲午之败局?在谈判桌上与日本代表?还是如何?上述行为只是蠢材所为,想必换作任公,也不会有这样的选择。李鸿章最大的也是最不可挽回的败笔在于他在甲午海战中的,一再贻误战机而导致的于他缺失是不可推脱之责,但这也这多可谓战略上的短视,又何来无血性之说?岂不知,隐忍亦是。李鸿章在谈判桌上随受尽欺负,可他却竭力隐忍,斡旋,尽力为中国谋最大之权益。倘若他拍案而起,拒绝提案,那请问是想重演必败的的战争还是想给洋人加重掠夺提供一?看似国耻,可李鸿章已经做到了其所能为之极致。在外交上,他的的处理已经是对那个毁灭即在旦夕,国运的王朝所能做到的最大帮助了。回首再看,先行者须,亦不可乏,前者的缺失会被骂做缩头乌龟,后者的缺失只会让其成为旧制度最后下的冤死鬼。李鸿章和梁任公都是救亡图存的勇者与智者,分明当是英雄相惜同慨叹棋逢对手,却偏要好汉相轻以成败盖棺定论!勿论庸人,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变革时代,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以身许国之志士皆为彪炳千秋之伟人!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莾莾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权倾一时、毁誉参半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这是梁启超评价李鸿章的第一句话。孟子说“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去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得不了解李鸿章这位在权倾一时,毁誉参半的中国第一人。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李进文,当年和曾国藩一同中进士,他的父亲把他给了曾国藩,三十八岁尚怀才不遇,自叹不济,平定太平天国后命运逆转,此后,平捻军、办洋务、创淮军、住外交,位极人臣,见识才干远超同僚。李鸿章的功与过的界定,历史评论家往往把评定太平天国、捻军叛乱作为李鸿章的功劳,把数次议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为李鸿章的罪过。在梁启超看来,这些功过评价都是很不恰当的,欧洲人把抵御外侮当作功劳,而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残杀同胞,并不是一件的事情。如果把国恨家仇中国政策的全部归结到李鸿章身上,换位下,同时代同国家背景下如果是他人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决定、处理方法?李鸿章也只是在的凡人,而他所处的国家是一个数千年的皇权专制的国家,又恰好赶上这种政体已经,其专制程度达到极点的时代,他所处的国家也是满洲人统治的汉族国家,而且又赶上满汉杂居多年,汉人的开始逐渐恢复的时代。中国专制体制发达的原因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影响,二是因为皇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尔后两千年都是用这种思想来统治天下,朝臣都是,不做的事情,李鸿章受这种影响也很深。另外,历朝皇帝,对于国家兴亡原因、补救危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一代比一代周密,贵族独掌大权的例子,到汉已经消失,到清代权臣的实权少之又少,政府的实际权利都掌握在军机大臣的手里,军机大臣对国家政治上的举措与失误要负很大的责任,而李鸿章作为总督巡抚,要把近四十年来政策上的失误都归结到李鸿章一个人身上,有些事也不是他应该承担的。论洋务,李鸿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洋务却不知道国家事务,不知道国家是什么,不知道国家与政府是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政府与人民的权限,他认为我国的政治、教化、文明、物产、风俗五一不优于他国,赶不上的不过是枪炮、轮船、铁路、机器罢了,为何他国因为洋务兴盛,唯独中国因为洋务衰落?李鸿章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最终目的是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维护清朝的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李鸿章终归是不清楚民众的实质,不通晓发展的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错误有三:一、和日本签订《天津条约》,双方约定将来如果朝鲜发生事变中日想要派兵前往,必须互相照会。朝鲜作为中国的潘属国,外交方面应由我国作主,这也是国际法定公约。二、朝鲜发生东学党叛乱,在清政府没有发兵之前,袁世凯在电报中多次声称东学党活动猖獗,朝鲜没有平定能力,而实际上朝鲜根本无需清国代缴,中国无缘无故派兵入朝,给日本人抓住了发兵的机会。听信袁世凯的李鸿章也要负用人不当的责任。三是李鸿章天天盼望俄国、英国能够出面调停,不掌握战争之主动,战争准备上落后,让敌人占据了险要战略位置,主客场次序颠倒了过来。战未开始,胜负已定,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 李鸿章办理的第一件外交事务就是天津教案,同治九年,天津百姓杀传教士、焚烧法国领事馆,法国人借此要挟,联合英美共同逼迫我国政府,李鸿章替代了曾国藩的职位来处理天津教案,恰逢普法战争爆发,这种东方小问题几乎无人理会,当时的中国人还以为是李鸿章的声望和韬略起了作用,都认为他比曾国藩强出万倍,可以说《中俄密约》了当时的中国形式,《中俄秘约》的签订是起因是《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德法合议逼迫日本归还我辽东半岛。当时,列强从中国取得的权利通过三种方式:一、租借领土,二、某地不许让给其他国家,三是修筑铁路,这三种方式都是以《中俄密约》为开端的,此后列强各国为了达到势力均衡的目的屡屡用这三种方式瓜分中国领土,李鸿章的外交手段,主要就是联合某个国家来制衡某个国家,但是内政不加强,外交就没有办法维持,李鸿章并没有能够做到既压制他人又不受制于他人。

《李鸿章传》读后感四:扶大厦之将倾

国之栋梁满清自康雍乾达鼎盛后,乾隆末期自走向衰败,嘉庆道光内政荒废,内乱四起,外部环境恶化,列强窥视中华已久。起初,英法以通商和传教为目的,岂知所谓贸易,东印度公司皆以单向采购我天朝物品为主 菜叶、丝绸、瓷器等物,而其倾销的西洋物品 睡衣、刀叉等民用品,吾众百姓并不感冒。用现在话讲,即存在严重贸易逆差,为到达贸易平衡之目的,开始阴损的定向兜售鸦片。道光意识到鸦片之本质,遂令林则徐南下禁烟,至中英关系恶化升级,导致鸦片战争的爆发,最终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割港岛、五口通商。凭借其船坚炮利,开启瓜分中国之序幕,国运!在此大背景下,道光二十七年,誓言“三千年来谁著史,一万里地欲封喉”的李鸿章二十五岁考取进士,入国子监做庶吉士,后得曾国藩赏识,入幕府做幕僚。三十八岁,发贼兵临上海城下,上海仕绅代表亲赴安庆拜见曾国藩,邀其率湘军上海御敌。曾命李鸿章返乡组建淮军,从此李鸿章正式登上晚清的政治舞台!李二先生,利用父子两代在庐州一带的影响力和,拉拢乡土团练等地方势力,结合部分湘军及太平天国降部,分营组训,力组淮军。而后,携9000余部以英舰为掩护,登陆吴淞口,与李秀成部决战。曾国荃部围困金陵,左宗棠部南下浙江,李鸿章部北御江苏。三部相对独立,有相互策应,使发贼首尾不能相顾。军事方面,助力曾国藩灭太平天国,以分割阻断集中歼灭为指导思想平定东、西捻军。意犹未绝出兵朝鲜,海战陆战双双失利,难辞其咎!经济方面,倡导全面改革,办军工、请教习、兴教育、融民资、建铁路、开矿藏、组电讯,极尽所能,推行洋务,恩泽后世!外交方面,失朝鲜之主权,引日本参与半岛事务,签马关条约后,又引俄英法胁迫日本还辽,此引狼入室之举,即扩大列强之胃口,又无法平衡列强间利益,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成为外交常态,纵然其风光无限的欧洲南美外交之行,也难掩其外交上的拙劣与无能,宁来顺受,可悲可叹!政治方面,无意推行任何丝毫的政治体制改革,维护和推崇既有帝王体制。以成败论英雄,其的享有汉奸的美誉。以过程,其为忠君爱国之典范。以个人论,人之豪杰。以国家论,扶大厦将颠之栋梁之才。以后世论,中华革新之先驱。国弱任人欺,自强革新才是出路,一直自诩为天朝大国的青帝向西方低头,向西方学习,是何其的难,阻力是何其的大。李鸿章作为洋务重臣,其居功至伟!PS:1.两个细节感动至深:马关磋商遇袭,嘱咐保护好血衣,自语以此血衣向国人谢罪,拒不在马关手术取子弹!自美国返华,途径日本,需换船,因其誓死不履日地,所以独木架与两重船之间,70岁高龄在无人搀扶下,缓步穿行独木,其间滋味谁能知。2.海防三大舰队的构想,是李鸿章率先提出,沿用至今 北海、东海、南海。3.沿海电报通讯网,淮系盛宣怀完成搭建调试。4.张树声首次上凑朝廷,呼吁改革体制,呼吁罢黜科举。不胜枚举..........

《李鸿章传》读后感五:悲情宰相之注定

悲情宰相——李鸿章 ——读梁启超《李鸿章传》 数历朝历代,吾最不喜乃元及清,以一外族而入主中原,籍野蛮而统治文明,以虐为乐,嗜杀成性,残酷成性,流毒遗万年,对华夏对人类没丝毫的进步意义,彻底的反人类政权。 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故吾对清臣无一好感——盖一众言必称奴才之犬儒也。然小儿学史,常言及李鸿章,吾知之甚少,遂购书一册,乃梁启超著《李鸿章传》也。细读研读,竟为之击节,为之叹惋。 梁为康梁“百日维新”之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更有挖祖坟之仇(李鸿章任两广总督时,奉旨铲平康梁祖坟。——李的祖坟也曾被太平天国铲平过。)然任公能在李鸿章死后仅两月便著成此书,且书中并没私愤之言,还颇多为李解免之言,确乃真君子也。 李鸿章之于晚清,功过大事,愚以为有四:一曰平吴,一曰剿捻,一曰洋务,一曰外交。 平吴:师承曾国藩,仿湘军建淮军,以其八千子弟起事,转斗各地,大小数十战,始于松江,终于嘉兴,凡两岁余,平吴功成。 剿捻:李鸿章之前,各等将相已剿捻十五年,皆无所成。李接手后,采取步步为营,坚壁清野之策略,一年余终剿捻功成。 故梁启超赞李鸿章:“鸿章之用兵也,谋定后动,料敌如神,故在军中十五年,未尝有所挫衄。虽曰幸运,亦岂不以人事耶!” 以平吴剿捻之功,李鸿章遂成名臣重臣。此后二十余年,专注洋务和外务。 洋务分军队洋务和商务。然甲午一役,苦心经营二十年之北洋军队,消亡殆尽。故梁说:“李鸿章盖代之勋名,自中日之战没。”但当“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万肤,人皆欲杀”时,梁为李开解,云: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是故谓中国全国军族皆腐败可也,徒归罪于李鸿章之淮军不可也。 商业之洋务,亦困难重重。兹举例:引进电报,费时十二年;修建铁路,从提出到批准,用时十七年。然则李鸿章用之权力、谋略与韧性,终有所建树:第一支由洋枪装备的部队,第一支独立的洋炮部队,第一家大型综合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第一个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 虽有诸多“第一”,但梁启超亦一言否之。曰:“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原因是,官员管企业过多过死。(看到此,真乃佩服梁公之真知灼见也,试看本朝之国企。) 外交也者,出使欧美各国,签订各种丧权辱国之条约,如《马关条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等。弱国无外交,纵李鸿章乃当时清廷之第一流,又能如何?梁启超评论其外交手腕:“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而所谓联,也只是临时抱佛脚,反受制于人,最后自作自受。 对于李鸿章,梁启超态度是“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所谓“识”,梁在书中不止一次说李“不学无术”。李鸿章以进士之身晋身官场,何为“不学无术”? 梁启超之意,是说李鸿章“不敢破格”,其所倾注的洋务,不过是为大清腐朽之政权的缝缝补补,其“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源”乃真“不学无术”也! 梁启超断论,日本之崛起,乃先宪政之改革。故,清洋务之失败,李鸿章之悲剧,大清王朝之悲剧,时代之悲剧,注定之矣。 后来之诸君子,读此能不动容乎?

《李鸿章传》读后感六:欲说还休的复杂人物

这本书是梁任公先生的力作《李鸿章传》的新版,书的前半部分是译著,后半部分是先生文言文原著。此书评述了李鸿章的生平事迹,从其人出生、早年历练,到中年经由弹压太平军出道、兴办洋务、甲午丧败、办理外交,至晚年出访欧美及庚子拳乱后办理善后事宜见欺于列强。全书夹叙夹议,其中的评论尤为精当,发人深省。诚然,李鸿章是近代极具分量的人物,因而备受争议,饱经臧否。本书对于李鸿章的许多评价,远超一般人的识见,有几个方面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李鸿章的早年境遇总体较为顺畅,后期则接连遭遇困境,几乎前半生累积的名誉、功业都毁于一旦。 甲午战败、《中俄密约》、瓜分祸患、庚子赔款等等,都跟他相关。李中堂的后半生,可谓深陷舆论漩涡之中。甚至有激进人士将他视为古代秦桧、法国梯也尔一类投降派、卖国贼。梁先生则认为,李鸿章纵然多有疏失,难辞其咎,但由他完全背下这些黑锅,确实有失公允。自古空谈误国,那些平日耍耍嘴皮子、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多数干不了实事。别看他们说得大义凛然,如果真要让他们顶替李氏之位去办事,恐怕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远逊李鸿章。应当承认,李鸿章是能任事之人。中国近代事业的起步,李文忠公不愧第一人。仅凭这点,就值得敬重。中国历史上,办点实事,总是很难,因为总有些别有用心之人毫无大局观念,处处掣肘,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群起攻击、落井下石。想认真办点事,总免不了要背黑锅。李鸿章有多难,或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而面对种种牵绊,他能办成不少实事,即使最终不足以成大事,然而已足够慰藉衷肠。诚然,李鸿章置身当时的中国官场以及落后封闭的总体环境而图谋国势稍有振作,困难重重。而李氏也终究未能真正战胜困难,引领中国走向富强。因此,梁任公有句话我觉得十分在理:”李鸿章是时势造就的英雄,却不是能造就时势的英雄“。想来确实如此。纵观他的一生,就个性而言比较循规蹈矩,未见“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魄力。李氏的个性、才能、学识以及最高当局对他的信任程度,决定他只能做个缝缝补补的裱糊匠,虽然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但是终究无力扭转大局。大清国在邯郸学步的拙劣模仿之后,惨败于后起之邻邦,加速沉沦,”完全停不下来“。最后,李鸿章若冠之以”东方俾斯麦“称号,恐怕他自己都觉受之有愧。梁任公先生列举了不少理由,例如李氏击败的都是同胞称雄国内,而俾氏则是击败外敌蜚声国际云云。至于最重要的差距,则是李鸿章办理外交的相形见绌。俾斯麦的外交战略十分出色,对于德国统一及崛兴居功甚伟。李鸿章多次想利用各国矛盾谋出路的意图,则几乎无一例外都落空。每次想联合某国或某几国制约另一国,最终都难免让大清国自取其辱,尤以李鸿章晚年妄图拉拢俄国造成的恶果为甚。当然,德意志帝国的实力远远优胜于大清国。李鸿章外交周旋的困境无疑是弱国无外交的诠释。然而从梁任公先生的评述,我等可以看出当时中国不能出现俾斯麦那样真正的外交家,实与中国的整体环境有关。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长期封闭,局部地区的部分人士刚刚见识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这种环境很难孕育出真正的外交家。即使机敏干练如李鸿章,由于环境使然,外交领域的眼界、才能都要远远逊色于当时世界第一流的外交人物。李鸿章的外交功夫能独步国内,与当时最高端的俾斯麦相比,或许只能算幼稚园水准。李鸿章深处近代这个复杂的时代,本身也是个复杂的人物,值得仔细品读。

《李鸿章传》读后感七:经验才是稀缺资源

首先开宗明义,李鸿章讨厌李鸿章或者想了解李鸿章的人就不要读此书了,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本书算不上传记更算不上李鸿章的传记。篇幅很短,关于李鸿章的性格、心理、素养,个人成长历程均一笔未提。这本书事实上是一篇很主观的梁个人对李的评价的小书,而28岁的梁对这位中堂大人的核心评价只有四个字:不学无术。有人说梁写这本传记对中堂大人有理解洗白之情,我看未必。梁是有批驳那些极力抹煞中堂大人一切功绩的人。但力度仅限于有些人说中堂大人十恶不赦应该死一百次,梁说李算不上罪大恶极但也不是个好人让他死一次就够了。也就是死一百次与死一次的区别。梁在文中批驳中堂大人误国误民的时候经常举例一一列举说明,比如这件事中堂大人做的不好表现有以下四条,经营北洋舰队用人不查表现有另外这七条,洋务办的失败表现的有如下这十四条,一一列举,事无巨细;然后说到中堂的功绩时,无一具体事例支撑,因为中堂大人做的好所以中堂大人做的好,仅有不多的事例竟是机要职务被免去赋闲的时候任用比利时人治理黄河时 种种树 禁止愚民河堤拔草,在广东抓捕盗匪实施就地正法威慑乡里这样鸡毛蒜皮小事,所以梁对中堂大人是有些不屑的。28岁的梁启超一再在文中强调,这事李办的不漂亮,如果让其他官员来办肯定办的更糟糕,李不行其他人更不行,你问我让我梁某去办会什么结果,梁某大概会说:“不好意思,我没做过所以也不知道结果,可能会好也可能会差吧。” 细细体味能体现到很多事后诸葛亮的旧文人的傲气。作者也承认中堂大人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定,但28岁的梁启超绝对没有理解这句话,不然不会那么多的苛责,不会对一些外交事件多年后引发的后果大加贬斥,试问如果不是后来对照结果找原因谁能在当时做出十几年后的最优解。晚晴三十年中国人的天下被打碎,天朝第一次正式与世界打交道,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创新,此时的世界根本不给我们任何试错的机会,新的没学会旧的全抛弃,如果这样我们还能依仗什么,辫子是要减,但是剪掉后呢,难道四万万中国人都跪倒在十字架面前吗?这本书能告诉我们的不多,然而如果你喜欢一个28岁文化名人的优美辞藻那你也有你的收获,只是对我来说是没多大意义的。我想喜欢晚清这段历史的中国青年,定是有大志有大勇有担当的青年,他们在民族的血泪中探索以求成长,在民族衰弱的呻吟中感受使命以坚定自己的方向,这些人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与肋骨。

《李鸿章传》读后感八:为我打开读历史的大门

对于读历史的兴趣来自曾经在豆瓣上的看到的一句话“想构建强大的人生观,那就去读硬知识”。因此,读《李鸿章传》多半出于虚荣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是没想到,我会由这本开始爱上历史。以这本作为我读历史的开端,也是种幸运,一方面,本书的作者无论是写史实的诚意还是写评论的笔力,都被盛赞;另一方面,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是了解近代中国史不可略过的一个人,一个人的历史亦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关于历史,我实在知之甚少,上学时期在历史课本了解到的仅有的一些历史知识,经过时间的磨砺留在脑海里的更是少得可怜,而对于李鸿章的印象也只剩下“卖国贼”三个字。没想到,走出了历史课本的局限,《李鸿章传》展示了一个悲情的英雄的李鸿章。读《李鸿章装》,我惜李鸿章之才德、敬李鸿章之精忠、痛李鸿章之遭遇,读完之后其悲、其痛、其慨然亦在心中回荡,久久难以平复。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远渡重洋,以战败国的屈辱身份与伊藤博文、陆奥宗光谈判,既已是败兵身份,但依然恪守职责寸土必争。第一次谈判双方僵持不下,结果在返回休息处的路上,李鸿章被袭,左眼中枪。为了不耽误谈判,他坚持带伤参与谈判。“日本天皇和全日本人民同时表示哀惋,于是同意将中国先前提出的停战摘要画押。口舌争论得不到的东西,就这样靠一处枪伤得到了。”读到此处,唏嘘不已。想当年,李鸿章统帅淮军叱咤江沪,幸运地轻松解决与法国的矛盾,受万众拥戴,犹如天助。再回想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一手建立的淮军和海军舰队几乎全军覆灭,又背上卖国贼的骂名,朝廷内外饱受争议……春风得意处,虎落平阳时,一个在天上,一个下地底。然而,其豁达、其慨然,又不得不让人敬之叹之。换做平常人,怕多半是一蹶不振,更有甚者抑郁而终。但李鸿章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贬至一个闲职,官场失意并没有让他怨天尤人、丧失斗志,他依然兢兢业业,辛苦治理水患。这样的人,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能做出一番成就。走进看,原来历史课本上一个被冠以“卖国贼”的苍白人物,竟是这样一个饱受屈辱、慷慨有大节的肝胆之士。最后,再对自己说一句,读历史,真的很有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最光荣作文300字 假期感想作文800字 2016安徽高考作文 我的小发明作文400字 描写梅花的作文400字 迎着风作文800字 品味成长作文600字 春节小作文150字 搓丸子作文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生写过年的作文 美丽的春天100字作文 生活的启示作文400字 一篇写事的作文500字 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 最美的什么作文500字 关于校园生活的英语作文 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作文 我和班主任的故事作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400字 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爱哭的我作文4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450字 四季之美作文600字 与书为友作文500字 难忘的时刻作文600字 意外的收获作文600字 有关辩论会的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600字 期待的眼神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