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文

2020-10-13 10:40:01
相关推荐

1.作文存在的题目过大、选材过空、过大,不会从小处着手,不会挖掘文章深刻主题等不足训练学生作文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 2、通过欣赏范文,初步感受“以小见大”写作手法,掌握“以小事见大”的写作规律和方法.(重点、难点) 3、学以致用: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以小见大”(以小事见大)手法 我们在写记人记事的文章时,若欲选“大”事,普通人又没有那么多英雄壮举,怎么办?写小事。从小角度发掘题材来表现人物的 精神风貌、思想品格。 “落一叶而悲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说的都是从一个小的角度或部位,只要能认真观察和思考,照样可以得出对事物的全面认 作文也是这样,以小见大是记叙文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 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 写出它的内涵,以一 目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 一以“水”为话题。据此,可拟出下列题目:《我在河边散步》、《我是一条孤儿鱼》、《最后一杯水》等。其中《最后一杯水》是 这样的:时间为50 年后的一个中午,地点为已成为沙漠的中原地 区,人物是我和两位最好的朋友,事情是我们发现了地球上的最 后一杯水。中心事件是我们商量如何使用这杯水,最后决定用它 培植绿洲。这最后一杯水是文中的道具和线索,对主人公可以重 点进行语言和神态描写。 (二)以“亲情”为话题。有一位同学写了《明天吃什么》,时间是一天晚上,地点是家里,事情是爸爸和妈妈商量明天早上为 要考试的我准备什么样的食物。人物对话描写细腻真实、妙趣横 生。作文《纸飞机》回忆了外公生前为我折许多种小飞机的事, 小飞机虽小,却表现了外公真挚博大的爱。 (三)以“幸福”为话题。有一同学写了《爸爸妈妈的爱情》,文章重点刻画爸爸和妈妈搬运家具时,爸爸的手好像被碰了,妈 妈关切的询问,他们互相体贴的这一幕使我对爸爸和妈妈的爱情 和幸福有了深一层的理解。此外,还有同学写童话《我是一只幸 福的小狗》,主人公小狗赌气离开穷困的家出走,本文通过它的经 历表现了“有钱不一定就是幸福”这个深刻的主题。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应该能明白一些“以小见大”这个方法的运用了。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 的观察,并用心去感受去思考去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怦然 心动,找到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例如:拾到一片落叶,可以发 现它背后深藏着春去秋来、岁月匆忙的道理;树叶把绿意留给人 类,把败叶留给土地的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看到农民大伯的手, 可以发现,世界正是这千千万万双手创造出来的;劳动是生命的 永恒? 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 统一起来,比如小草——生命力,小蜜蜂——无私奉献等。还要 注意写小的材料时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把小材料写细写 透才能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那样也容易造成结构的混 除以上两点,还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这样才不会落入俗套,比如很多同学都在写香气吸人的桂树,而有位同学却写 桂花树下默默无闻的酸酸草,就别具一格。再比如作家贾平凹在 长篇随笔《我是农民》中,写到当年家中的贫困状况时,也有一 个典型的小材料。原文叙述说,家里刚刚有了一点粮食,父亲脸 上的皱纹舒展开。看着孩子们吃得饱饱的都睡下, 父亲慨叹:“看,娃儿们的屁都有臭味儿了!”一句话给读者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受,这里既有吃不上粮食的辛酸,也有 父亲养家糊口的艰难,同时也让人看到一缕凡俗的温暖。? 二、写有价值的“生活小事”。有人会问,“生活”还分有价值、无价值吗?分!写进文章里就有分别。学生做过一篇以“爱”为 话题的文章。一个学生写他扶老太太过马路。这真是一件地地道 道的生活小事!细节、语言、动作描写都十分到位,可只能给他 判到70 分。为什么?价值太小!就这件事本身而言,当然自有其 社会价值,可小学生写写还可以;作为一个中学生,还对“扶老 太太过马路”、“你借我一根尺子,我还你半块橡皮”之类的“生 活”乐此不疲,可想而知,这样的文章能有多深的思想性? 同样的话题,另一个学生写的也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今天晚饭后,我和往常一样在房间里埋头用功。这时,厨房里突然传来 一声碟子被打碎的清脆的响声。我蓦地停下了手中的笔,心头不 由一颤: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接着,他以此为切 入点,就写妈妈这些年刷的这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 记叙、抒情,挥洒淋漓,最后得出了“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 责任”的结论,升华了中心,深化了主题,令人信服。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学生的阅历也在不断丰富。与此同时,我们所熟悉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些“生活” 升值了,一些“生活”贬值了。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材料的时候 一定要慎重。一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落伍”的题材干 嘛还要让它们在文章中出现呢?这样的题材,我们又能指望它们 有多少新意、多高的境界呢? 三、联系实际,挖掘材料的闪光点。生活中有些事情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对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多方面的 思考,深入的开掘,就能够从具体的人事景物概括出人类普遍的 感情和抽象的道理。 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无奇见有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如作文《习惯》,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老路,生怕走新路耽搁上学 时间,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 但终于走到了学校。由此感悟到:“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保持旧 习惯,不敢尝试,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祟吗?”。再如作 文《鲇鱼跑了》,写家人虽然对买来的鲇鱼严加防范,但第二天发 现它们还是逃脱了。作者不由感叹:“拼搏中的生命具有不可遏止 的力量!”这两篇作文的题材都很平淡,但主题却比较深刻,成功 之处就在于深入挖掘! 四、重视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大。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要于细微处见事物的大,往往是通过其细部特征传达出来的, 写得越细致,越深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越深,所体现出的道 理就越深。 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细节描写的范例。如体胖的父亲在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 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 努力的样子”;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勾画出父亲的高大 形象。再如外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 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 “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 力送了他的命”,只这一细枝末节就活画出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 性、至死不变的丑恶形象。另外中国的名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中的严监生临死前指着两根灯芯不肯死去的描写也属此例。 五、选择思维方式。除直接从事物本身入手,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外,也可以 从从侧面出击,这往往能出奇制胜,在作文中,就是避开正面的“短兵相接”,集中笔墨记叙自己最熟悉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 一个片段,从而以小见大。如修祥明的《小站歌声》一文,作者 没有正面写山村女教师如何扎根山村,如何在艰苦的环境里从教, 如何关爱孩子的种种动人事迹,而是从侧面切入,只写了孩子们 到小站送老师回城“结婚”其实,老师得了白血病,只剩半年时 间,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她编了这么一个善意的谎言这一感人 的场面,一个以全身心热爱孩子的山村女教师的高大形象便跃然 纸上了。 还可以由此及彼,联想到另外的事物或现象,如《荔枝蜜》由赞颂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写到农民在水田里分秧插秧的情景,直 至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从叙写母 亲生前可歌的故事到最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赞颂。 六、放开眼量,提升到时代高度。优秀的文章总是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小中见大,不是简单的结论 和生硬的哲理,而是贵在从小事中折射出时代风貌。如作文《争》 通过描写一家三口几年前争看电视和现在争用电脑两个场面,反 映了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变。由家庭生活的细枝末节 展示出时代风貌,文章的境界顿出,这不正是作者放开眼量的结 比如以“电视”为话题,我们就可以通过写电视的发展来表现人民生活的提高,或者从电视节目内容越来越丰富,表达人民精 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都是以小见大的方法。 七、合理想象联想、提升材料层次。联想和想象是作文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我们在写作时由物及人,由人及社会, 有效地提升素材的层次,从而达到文章表达“以小见大”的目的。 如《蒲公英》,作者由眼前的蒲公英想到战时的蒲公英,再想到自 己收养的像蒲公英一样的孩子,从而揭示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 的主题。在作文中进行联想、想象以及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对文章 的重要意义。 我们不太可能有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去写。但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品味生活(对材料进行精心提炼),并能运用恰当的手段(用 心挖掘和认真构思)把我们的感悟表达出来,追求高的立意,那 么即使是平淡无奇的材料,也能写出意味隽永的佳篇来。 乖巧的我从未想过叛逆;听话的我从没记得反抗;但文静的我,有时,也想任性一回。————题记 望着橱窗中心仪已久的小熊维尼,我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相信很快我就能拥有它了。然而妈妈手中却捧着一本厚厚的字典, 她说:“只有读好书,长大才能有出息,到时候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于是,我告别橱窗,接过字典,不舍地离去。仿佛心中失去了什么般,我知道,那是一个孩子本该有的童真,现在却被一双无 形的手紧紧扼住。 “对不起。”我满脸歉意地看着不得不“搬家”的同桌。空气里含着令人窒息的元素,一片诡异的沉寂。她默默地离去,渐小的 身影在我的心灵上烙上重重一记,很不舍,但—— “跟一个差生在一起坐会影响你的学习的,最好换一个好生给你,我去找老师。”妈妈的话犹在耳边。 寒假来临之际,“音乐培训班”“数学培训班”之间我犹豫不决。我热爱音乐,但我知道学习同样很重要。我不是一个受上帝眷顾 而天资聪颖的孩子,优异的成绩,需要比别人多一倍的勤奋和汗 水去争取,我颤栗了。 妈妈,对不起,就让我任性一次吧!于是,我如愿踏进了“音乐培训班”,妈妈只是沉默,然后闷声走进房间,重重的关门声让我 犹豫了,究竟我做错了吗? 从未发现我的歌喉如此优美动听,满足于获得的鲜花和掌声,我想,妈妈会谅解的吧。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一个清晨,妈妈 小声地对爸爸嘀咕:“这孩子,要是当初报了‘数学培训班’,学 习肯定不会落下来。”这些话刚好被起床经过的我听到,心仿佛被 万箭射穿,滴血地疼。 当我把“音乐大赛一等奖”的奖状递给妈妈时,妈妈神情复杂地看我一眼,默默地离去。一阵风吹来,吹走了奖状,也吹散了 滴落的泪,吹碎了我的心。 睡梦中,小熊维尼微笑着向我招手;阔别已久的同桌紧握我的手,轻声说一句“好久不见”;舞台上的我自信地向观众展现歌喉? 我知道前方的路很坎坷,但我仍想走下去,用我自己的方式,不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我要自己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清晨的阳光射入树林,调皮的露珠在地上绽开一朵小花,我张开双臂,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自由真好! 点评:1、截取了我成长过程中的四幅场景:小时候渴望小熊维尼、小学时同桌离去、中学时选择“音乐培训班”、现在妈妈 责备。 2、立意深刻。通过生活小事真实地反映出了当今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自由束缚的现状。 大雪放肆地在天空中飘荡,整个世界突然变得一声不吭。那雪白雪白的花朵,纷纷扬扬地落到马路上,落到屋顶上,落到停靠 在路旁的汽车上,所有的一切,在一瞬间都沉浸在了一片雪白的 世界里。 不知从哪儿吹来一股风,说是为了维护市容,保证城市的卫生,要清理街头巷尾张贴的广告。 天还没亮,雪还飘。一位清洁工正在清理着一面墙。他四五十岁的光景,穿一件军大衣。衣袖上带着袖套,却遮盖不了衣袖的 补丁,皮肤在雪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黝黑。他用力地撕着墙上贴得 很紧的纸张,手冻得通红通红的,像火焰一样,似乎能将这雪融 化似的。麻烦的是,这些纸张仿佛在墙上生了根,他只好用冰冷 的书一遍一遍地擦洗着墙。天渐渐亮了,墙上的纸只剩下了最后 一张。清洁工抬起右手正准备撕去,可手突然僵在了半空中,像 是被冻住了。最后,他摇了摇头,收拾好工具,走开了。 参加晨练的老爷爷准时来到这里。一路上的景色令他惊叹不已,不是因为那漫天的大雪——在这北方城市雪算不了什么,令人惊 叹的是这座城市的工作效率。一夜之间,每一面墙 都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在清洁工刚清理过的那面墙前,他停住了。他被那张纸吸引住了,“是哪个粗心的清洁工把它忘了。”他一边 念着一边伸出手,去撕那最后一张纸,可刚撕下一角就停住了。 他也摇了摇头,走了。 天已经亮了,一个小学生摸样的女孩,一蹦一跳地去上学,嘴里还哼着从老师那儿学到的儿歌,背上背着浅蓝色的书包,她同 样被那张纸吸引住了。他细细看了一会儿,就打开书包,拿出胶 带,把刚才被撕下的那个角粘了回去,然后开开心心地哼着儿歌, 朝学校跑去。雪似乎没有想停的意思,那鲜亮的白色在晨光下显 得格外宁静而柔软。一束晨光照到了那张纸上,上面写着四个醒 目的大字:“寻母启示”。 这是你爸送的呢!”这句话道出了“玄机”,我突然明白了:即使是件再普通不过的衣服,母亲也是能穿出幸福来的。爱如河流, 愈深愈无声。 阳光又一次照在母亲身上,我看到她的幸福,如 金色的阳光,发出金色的奇异光彩。让我相信,细水会长流,母 亲的幸福如多彩的拼图,而父亲的爱则是其中。 突然一阵笑声轻轻传来,我循声望去,只见班上的“一号种子”可能听到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忍不住发笑。她脸上也有着红 红点点的痘痘呢,比我多得多,可她笑得多么灿烂!“知识是最美 的衣裳。”散文家北北这样说。是啊,又有谁说她不美呢?谁又对 她不羡慕几分呢? 所谓“以小事见大”,它往往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 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 题。“小”是现象,“大”是本质。小题材是为表现大主题服务的, 而大主题也需要通过小题材来表现。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因此,在写作中,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题材反映大 主题。 一是材料的情节美。在爱护环境的整治活动中。三位不同年龄的人物对一张“牛皮癣”表现出相同的态度,不由让人惑由心生。 作者层层设悬,至结尾才一笔带出原因,情感似喷井突然爆发。 像清洁工的“摇头”,老人的一“撕”一“停”,小女孩的“粘”, 无不让人的精神风貌跃然纸上。 二是材料的情感美。三位人物因为关注城市卫生才去关注这张小小的纸,这是一种公德美;三位人物又因为被这张纸感动而停 下自己的行动,这是一种关爱他人的人性美。当然,纸背后的那 位儿子寻母的举动,更是值得弘扬的亲情美。 借鉴点:开篇结尾的景物描写,三个人物关注“牛皮癣”的细节描写,均显示了作者不同凡响的写作功底。透过这篇满分作文, 我们感受到了描写在考场作文中的魅力。 “创作有了丰富的生活感受,然后从中选取了一个看来不大的东西,努力开掘、提炼,写出了这个东西的内涵,写出了这个“小 的”和“大的”(即整个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是常说的‘以小 “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经常运用在一些短小精悍的散文中。其中的“小”,既指篇幅的短小,更指选题的小。生活中的常情常 事,常人常物,都可以成为抒写的对象。其中的“大”,是指“小 题”背后蕴藏的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对社会的透彻思考,对 将来的丰富设想。 “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将有限与无限沟通,将具体而微与抽象深刻相连接,从极小中见出极大。 “以小见大”,就是选取细微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突出地提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 质,给人认识、教育、启迪或趣味。 今天我们就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探究以小见大手法的运用。 师生交流:大家想想,文章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生:(齐)父亲。 生:当儿子在半山腰,即不能上又不能下的时候,父亲对儿子说:走一步,再走一步!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 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 饭做好了。”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 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 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 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 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 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 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本文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 “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大是指作者“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不要想着远在 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 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感悟到一 个具有意义的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 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一步一步战胜小困难,最后就能战 胜最大的困难。 作者从一件小事,感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成为一笔精神财富。这给我们一个启示,生活中要善于感悟,要善于从事件中悟到道 小与大的关系:具有相似性现象与本质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散步》就是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的,你知道“大”与“小”各指什么吗?它们有何关系? 其中的“大”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散步》课文119 页,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次散步的小 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 统在新的时代得到了发扬光大。 大与小的关系: 小: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相似性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默读并思考: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的主题是什么?说说这里的“小”和“大”各指什么?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的“大” 主要是借助何种表达方式来体现的? 在交叉路口转弯的时候,我的脚踏车把一位陌生先生的右脚踝压伤了。本来我安全避闪的,当我看到那位先生一手牵着一个刚 会走路模样的小男孩,一手牵着一个步履蹒跚的年老中风病患者 时,我立刻紧急煞车把车头倾向一边,就在这时,他突然急速地 跨前一步,自己撞了上来。 他一边弯下腰按摩脚踝,一边和气地抬起头:“我不怪你,是我自己撞上的?。也许是我太多虑了,我以为车子如果不会撞上我 的小孩,便会撞上我的父亲,于是下意识地上前阻挡。” 在我惊魂未定,讷讷不知所措的时候,那位先生已牵着小孩和老者慢慢离去,我愣愣的目送他们,三个脚步迟缓的背影构成一 幅感人的画面。我有搁下车子跟上去帮助那位先生的冲动。可是, 我一直没有那样做;我发觉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两头 担子,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边的。 写了一位陌生人为了老人和小孩的安全,自己撞上我的自行车,压伤脚踝的事,表现了一个重大主题:中年人宁可自己受伤,也 要保护一老一小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似性抒情) 看到山间小路上的阶石,我想到了忍辱负重的“人梯”精神; 看到绵绵的春雨,我想到那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看到昙 花,我想到那种“生如春之烂漫、死如秋之静”的生命短暂却光 彩照人的境界。 看到池塘中的荷花凋谢了,我想到?;看到秋风中的落叶,我想到?;看到路旁沿街叫卖的小贩,我想到?;看到辛苦的拉车 人,我想到?;听见《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我想到?;看 了高尔基的《童年》,我想到?;看了拔河赛,我想到了? 六、拓展迁移(五):任选上文中一物或一景或一事,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可分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两法,但都是以小见大。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 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种技法叫做以小见大法。用以小见大法 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 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1.大题小做。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 从小处着手,最终与“小题大做”一样,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做,有题材上的, 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 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 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 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 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 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 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 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 其“大”。大题小做的要领如下: (1)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父辈”可写成艰难的父辈、 父辈的辉煌、父辈的遗憾、父辈——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 待传统?这样一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2)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 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庞文 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3)不嫌琐细。所谓因小见大,不是夸夸其谈,无限上纲,故作惊人之笔,而是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立意,从而发掘出最本质 的一点,触类旁通,引申扩展,收到立片言以居要,以一目能传 神的效果。选取最尖锐、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那一 点,“见人之所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来。 这世界什么最美?有人说是花,因为娇嫩;有人说是树,因为挺拔;有人说是藤,因为坚韧。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 标准不同的角度,答案是不同的。让我们品味出不同的人生。 束鲜花,娇艳欲滴。悲伤的人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说“花儿对我笑”;忧郁的人说“林花谢了春红”;欣喜的人说“人面桃 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有情:“落红不是无情物”;有人说花无情: “浪荡桃花逐水游”。花没有变,变的是人的心绪,是“年年岁岁 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一束花可以看一个人。看他的脾气、 品位、性格,看他的心情与气质。 大千世界,人们总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他们也答出了自己的心灵。苹果为什么落地?有人捧着苹 果乐滋滋地啃上一口,回答——等我来吃,而牛顿却回答出了万 有引力;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有人回答太阳绕着地球转,而哥 白尼却回答太阳中心说;盲人可以看见什么?有人疑惑地摇了摇 头,而海伦?凯勒却答出了流传于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 们无意苛求答案的完美,但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品味、探讨,使我 们人类的生活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然而,面对人生的问卷,我们的回答也许艰难得多。我们挣扎于利益的驱使与良心的鞭策,困扰于对自己心灵的审判。面对波 涛汹涌的大海,有人随浪花沉浮,他们必将消逝,而老人桑地亚 哥却为了心中不死的信念与巨鲸搏斗,如天地间的巨人精神常留。 面对车上歹徒持枪抢劫,有人畏惧不前,或悄悄躲开,但更有人 大吼一声挺身向前。面对西藏高原上微薄的空气,有人心安 里凉爽的空调,而孔繁森却选择将生命深植于阿里深处?从这些回答,这些用实际行动作出的无声的回答之中,我们深深地品 味出了不同的人生,我们深深地品味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 假丑恶。不同的答卷诠释不同的人生,更启迪着我们深深的思考。 作为要选择的是守护心中那盏不灭的灯,向着光明的彼岸前行。 我们有权利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正如我们有权利对众多的问题 作出见仁见智的回答,但是我们要记住,这样的人生,有我们自 己的品味,有道德的品味,有祖国人民的品味,有历史在久久的 品味。 评:本文成功之处在于能“大题小作”。文章题目很大,“人生”的视角很宽,但作者用许多具体事物和现象来表现其不同人生的 丰富内容。开篇对美的不同回答,点题立论,内容具体,接着写 因不同的心绪,而对同一束鲜花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内容真实具 体。这样写不仅内容充实,而且令人信服。 小题大做,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有的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想作文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 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生活中有 些材料看似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 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中展开,并深入开 拓,就能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窥一斑而见全豹”“一 叶落而知秋,一芽绿而示春”的艺术效果。小题大做,要领如下: (1)有独到眼光。这类小题在竞赛题目中常见,如第八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看一个民工喝水》《苦瓜研究》。 如《“七?一”记事》、《劝君莫酗酒》也是。单记“七?一”这天的 活动和事件,容易停在一个平面上,有嫌单薄;单议酗酒对人体 的危害,似乎囿于个人的圈子,缺少些社会性。小题的取材,依 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和厚度。因此要求学会细腻观察,察已可 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2)能小中见大。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 把握住“小事”与整个转载自:www.BdfQy.Com 文摘: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作文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 求在构思中要审度小处,着眼大处。虽然笔下处处是“小”,眼中 时时是“大”。比如《压岁钱》这个作文题目,可以展开这样的联 想:身为大款的表叔给压岁钱时的神态,人们对他恭敬的态度, 自己的感受;贫困的外婆给压岁钱时真诚而窘迫的神态,人们对 她鄙薄的态度,自己的感受。最后结论是:真情是金钱不能替代 的。这样联想构筑全篇,便由围绕“压岁钱”叙写一些小事而见 出了一个大的“本质”。 (3)善引申开拓。要有开阔的思维,丰富的联想。一滴露珠,能想象出黎明的清新;一颗寒星,能想象出夜空的宁静;一朵浪 花,能想象出大海的浩渺。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 够一粒沙里见世界,一句话中见真情。要尽可能开发“材源”,串 起那些相关内容,丰富文章的容量。例如,在日常的凡人小事、 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文 题是够小的,但却可以切入“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 再如还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 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 人类的普遍感情和抽象道理。同时,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 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 代精神。当然,小题大做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 生命的车轮缓缓向前推进,人类也已从年幼懵懂的种群成长为拥有高度文明与智慧的生物。知识与责任让我们渐渐摆脱了以自 我为中心的狭隘,我们越来越多地考虑善待自然。而我想说,善 待自然,就请从举手投足之间做起。 这个世界有很多环保主义者。他们可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来抗议日本人对鲸的残酷杀戮,他们也可以建造奇特而坚固的木 屋过树上生活来反对商人们对森林的砍伐。有时候,我们不由觉 得那样的勇气与壮举离我们太遥远。没有错。但爱与善待并不总 是要用惊天动地的牺牲来表达。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就可以表 现出对自然的善待。 弯身绕过低垂的树枝,轻轻扶起被吹偏的花朵,爱怜地送走不慎落到你书本上的年幼的蜘蛛,殷情地款待无家可归饥肠辘辘的 流浪狗?生物之间平等的爱与尊重遂自举手投足之间显现出来。 不要以为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因为自然辉映在每一个弱小 的生命里,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是对自然的珍惜与保护。我们需 要规模组织都很庞大的环保运动,但更需要涓滴成海的微小和细 动画片《西游记》里有一幕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唐僧正在打坐念经,忽然一只蚂蚁掉落在他的手上。唐僧并没有粗鲁地甩动 手掌或是直接将这只小虫碾死,他只是轻轻地将蚂蚁所在的那只 手放在地上,让惊慌失措的蚂蚁安全离开。记得小时候我每看到 这一段,总会嘲笑唐僧的迂腐和虚伪,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 渐渐明白,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善,才成就了一个慈悲为怀的圣僧, 才显现出佛的博爱与睿智。同样,当我们于举手投足间,积累对 自然的善待,谁又能说我们不是真正的环保主义者呢?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 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 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 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 与美好的真心。 点评:文章立意很成功。该文以识见为高,“小中见大”的立意集中深刻,强调了要在举手投足之间善待自然,这切合了命题要 求,敏锐切中社会热点,把举手投足这样的微观小事,和保护自 然的宏观命题有效结合。当然,把动画片中的细节写进来,让文 章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文贵在以小见大 唐代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咏史诗,借出土文物“折 戟”和吴国“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抒发的是 对国家兴亡的感慨,真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大感慨。但这首诗 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这些大的方面的。前两句由一个 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末分裂动荡的年代,联想到赤 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以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三、四句把 “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 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真可谓“半瓣花上说人 情”。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在作文时借鉴的。 笔者认为,根据“小”的内涵的不同,以小见大的写法大致有下列几种: 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 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 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我” 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我” 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 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 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 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 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 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 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之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 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 无非是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 买的带叶桶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我”的宽容, 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 如“我”所言,“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这就生发出 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 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 事物,但是它的旨趣却是极大的。 期)中写道:“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孩子 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 棵也是枣树吧?’?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农校的一位朋友 “审视了一会儿,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寒来暑往,它开花了,适逢爷爷从乡下来,对着被我们叫了三年 的李子树,十分肯定地说:“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 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直至深秋的一天,拆迁丈量的 画线员说:“这是谁家的核桃树”“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 核桃。”“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 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文章结尾处,作者由物及人, 以核桃树这一“小物”见出大道理:“有时我想?作为一个人,你 必须奉献出自己的果实,否则在这个世界上,没有谁会真正认识 以上两例,作者均能由一个小小的物,写到人和人生,写到对生命的感悟,真可谓物小而旨大。第三,以小人物见大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 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 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 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荣获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苏 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靴匠格斯拉,“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 成的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 靴子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他虽然很穷困,但他恪守职业道德, 他一生中只做一件事,也就是制作靴子。他用最好的皮革,不惜 时间,不让别人插手,废寝忘食,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他 把做靴子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宁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 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人,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这些最终导 致他生意下滑,直到饿死。他身上表现出了底层劳动者的诚实敬 业和高尚的劳动道德。作者通过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揭 示出了深刻的大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 景,客观地描写了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了靴匠格斯拉恪守 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对底层 劳动者的尊重;同时作者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 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塑造了老画家贝尔曼这个小人物形象。他性格暴躁, 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 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这凸显出他的善良。 为挽回琼珊的生命,老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冒雨踉踉跄跄 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施展 他的艺术才能,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却因此得了肺炎而 去世。他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体现。作者借 这个小人物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 好心灵”。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写一个人物,就要仔细描写出这个 人物的形象、性格、精神状态?这一切,都必须用细节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假文盲作文600字 母爱作文200字 作文我身边的人 小小动物园400字作文四年级 小学生五年级400字作文 仁爱作文800字 活力校园作文 描写雪天的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500字 游戏作文 关于水的作文题目 感悟生活的作文 快乐的一刻作文600字 洒满快乐的地方作文800字 坚持初心的作文 喂鸽子的作文 心存感激600字作文 写月色的作文 四级作文开头结尾 绿作文 高考满分作文字体 田园景色作文 九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关于节约水的作文 关于家和万事兴的作文 美丽的金鱼作文 人与自然的关系英语作文 赤壁之战作文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作文 学会了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