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语文学习常见问题及成因与解决方法

2020-10-13 15:25:01
相关推荐

语文学习常见问题及成因与解决方法

放寒假后,先后有近百位家长或在微信里给我留言,或跟我在微信里私聊,让我给他们的孩子补补语文。从他们真诚而迫切的话语里,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对孩子语文学习的焦急和忧愁。

有的家长说孩子语文成绩总提不上去,希望我给孩子补一补;有的家长说孩子语文越学越差,对读书也越来越不感兴趣;有的家长说孩子小学时,语文100分还能考个八九十分,到初中百分卷就只能考个70多分;有的家长说孩子每次语文考试在阅读和作文方面都会失很多分;甚至有几位家长朋友说,他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请老师给孩子补习语文,结果是不但没有效果,孩子还越来越反感学语文;还有的家长说,老师建议孩子多读书,可孩子读了很多书,语文成绩还是没提高多少……总之,家长们说到的自己孩子在语文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也能折射出当下语文学习上一些共性的问题。因此,我今天就语文学习中常见问题与成因进行一些诊断和分析,希望对语文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有所帮助,同时,提出一些我个人的建议,提供一些方法,望孩子们今后在语文学习上参考借鉴。

凭我30多年语文教育教学的观察和分析,一个学生如果语文学习成绩总提不高,渐渐地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对阅读也不感兴趣,那么,原因至少有五个方面:

一是课内阅读没有真正下到功夫,阅读每一篇课文时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也就是说,课堂上阅读课文时没有按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每一篇课文内容的理解都不是自己阅读之后动脑思考出来的,很多时候都是听老师讲出来的。我们看看新课标对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概括地说就是,先要学会朗读,然后是学会默读和略读,在此基础上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复述课文内容,感悟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孩子们想一想,你学过的每一篇课文,在老师讲解前,你能流利地朗读下去吗?你能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吗?每一篇课文你现在还能说出自己阅读的感受吗?如果不行,这就说明平时阅读课文时,反复朗读的太少,默读思考的不够。所以,今后,阅读课文时,首先要反复朗读,达到能复述课文内容为止,然后,就是默读和快速阅读,能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要带着思考去读,我读懂了什么,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

二是没有把阅读与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阅读课文时没有能把自己的生活见闻和体验结合起来,没有真正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自己生活见闻或者生活经历的真实描写,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我们阅读课文时,要想一想,作者讲述的事情,我们在生活中耳闻目睹过或经历过吗?如果见过或经历过,那么,我们会怎么做?我们心里的感受和作者一样吗?作者笔下描写的人物个性品质怎么样?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如果要我写身边的一个人,我会写他什么?

三是没有养成阅读时动笔的良好习惯。古人有言“不动笔墨不看书”。我想今天在群里听讲的孩子们,其中有很多孩子平时在课堂上就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时,不动笔确实不好,因为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笔其实是一种帮助记忆的好方法。因此,课前要勤动笔做勾画批注,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及时查字词典学会音形意。勾画出自己阅读时最喜欢的句子,并通过批注写出自己喜欢的原因或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也可以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上课时提出来。课堂上要勤动笔做笔记,记录老师讲解的重难点,记录老师在黑板上对课文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概括,还有写作方法的归纳总结。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每个学习单元都有自读和略读课文,这类课文的阅读,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运用老师讲解的方法去阅读,阅读时,只有边阅读边思考边批注,才能真正读懂课文,读出感悟和收获。教育部新编七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不知道正读七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到了没有,每一页都留出一大片空白,这就是留给我们阅读时动笔做批注的地方。课后更要勤动笔,可以把课文中精彩的句段摘抄到读书笔记上,也可以写一点读后感。如果孩子们每学习一篇课文,课前、课堂和课后都能这样坚持勤动笔,那么,不仅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读写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四是没有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起来。我们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很多汉字,背诵很多词句,最后考个好成绩,而是为了在积累和丰富语言词汇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好地跟他人进行交流交往,为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但是,仅靠语文课本上这些知识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生活和成长的需要,这就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我们从小学到初中,课外读了不少的书,但为啥感觉对自己的语文学习没多大益处呢?因为课外阅读时,我们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上来。孩子们想一想,老师课堂上教会了大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课外阅读时运用过吗?老师课堂上教会了大家分析精彩句段的方法,课外阅读遇到喜欢的句子时,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过吗?课堂上,老师也教过写读后感的方法,可是,课外阅读时。我们自觉地写过读后感吗?肯定没有。别人再好的方法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运用,不去反复练习,它永远不会成为我们自己的方法。语文学习不仅要识记、背诵,而且关键要运要用动手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五是没有把课堂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起来。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都会学习很多新的字词,积累很多优美的句段,老师不仅会讲内容,还会总结写作方法,比如,如何围绕题目选择材料,写人的文章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形象,通过具体事例突出人物品质。还有写作记事作文时,一定要突出记叙文的“六要素”等等。可是,孩子们想一想,我们写作文时能做到灵活运用吗?因为我们写作时不用老师讲的方法,导致笔下写的人自己不张嘴说话,自己没有动作和表情,都是我们作为作者代替要写的人物说话、做事。记叙一件事情,时间、地点、人物交代不清,事件的起因不明,过程简单,让人读后不知道这件事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中心不突出,情感表达不真实。甚至有些同学把学过的字词也会写错用错,这样的话,每次考试的作文当然得不到高分。

前面就语文学习中阅读时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总结出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希望孩子们今后语文学习上要努力克服和改进。

很多孩子肯定说,不是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嘛,我虽没有读万卷书,也读了几十本书了,下笔还是无话说。但是,孩子们别忘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只是一味地阅读,而不思考,只讲究阅读的数量,而不注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都是徒劳白白浪费时间。

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是:

1.新学课文一定要养成自学字词的习惯,并反复朗读,读懂内容,读出疑惑,读出自己的思考;

2.课文阅读与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要边阅读边思考,真正读出自己的情感与生活体验;

3.阅读时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勾画好词好句,细细品味,学会批注写出自己的思考,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并做好笔记记录要点。

4.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课内学习积累,课外运用掌握,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5.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课堂积累词语、写作方法,写作时巧妙而灵活地借鉴、运用。

也就是阅读时要做到动眼看,动口读和说,动耳聆听,动脑思考,动手去写。只有阅读时自己的眼、口、耳、脑、手并用,才能真正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知识的积累运用能力,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最终也会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童话故事作文 关于秋的作文 欣赏自己作文 自然景物作文 家乡的秋天作文 听雨作文 说明文400字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 中考作文满分范文 我们的校园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 我爱妈妈作文 教师资格证作文 800字作文大全 研究报告作文 初一作文大全 英语六级作文 美丽校园作文 一瞬间作文 传记作文 专升本英语作文 综合素质作文 小伙伴作文 感悟人生作文 作文评语大全 往事作文 竞赛作文 见闻作文 初中作文范文 作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