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三年级作文题4——仪式和仪式感

2020-10-15 05:25:01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不少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了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仪与式

龚平

仪式与儒家圣贤崇尚的礼是直接挂钩的。它是一个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东西。

它衍生于远古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天地间一些事物的敬畏。《论语》中讲到“敬事而信”即源起于巫术礼仪中对上帝鬼神的尊敬畏惧,理性化后转为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而后先贤冠之以“礼”,作为对不同阶层的人的约束,以期社会的稳定。换做今天,便是对不同人在不同场合(比较重要的场合)的特定要求。以前对天地鬼神,对君王先祖的敬畏化为如今对自然规律的敬重。

拿丧葬和祭奠礼仪来说,这是人类天然形成的。现代人类学家认为:当人知道埋葬死者,或给死者以某种丧葬形式,如山顶洞人撒红粉于死者身旁或身上,即人的族类自觉的开始,亦即人的理性文化的开始。动物一般就没有。这就是说,丧葬礼仪给予混沌难分的原动物性的理知,情感诸心理因素以特定的社会方向和意义。这些仪式,都具有此种情感兼理知的重要功能,将这种社会意识,人性心理,情感行为理论化,曾子就提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哪怕仅是一些个体的真情流露或者行为习惯都有可能演变成仪式。比如我们观看足球比赛时看到队员都会携带球童入场,以此来申明比赛的纯净与友好。我也曾看到过其他一些说法,比如1905 1906年切尔西队的教练为反衬队长的巨大和神圣不可侵犯,利用这种心理战术让对方未战先怯,久而久之其他球队纷纷效仿。这种说法是否可信暂且不论,不管是出于何种目的或是只是出于偶然,既成一种仪式,其本身必是具备特殊意义或暗含世间某种本质规律(如美)的。只是在时间长河中只留下了最直观的形式展现于世人面前,因而可能会使人对其真正价值和意义产生怀疑。

实则任何一种仪式也却有其文化内蕴。再比如说起仪式我就想起中国一种著名的容器——鼎。它在中国古代参加各种各样的仪式。而后又慢慢演变成国之重器,让人一看就很有威仪感。没错,这个“仪”它就在这里,那么那个“式”就好比这个鼎中之食。形式主义如何出现的呢?当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或者说,人越来越物质的时候,他看待仪式就只惦念着那“鼎中的食物”,他或会认为他所做的仪式的对象所取得只是那“食”,鼎一直在那里,渐渐就被无视了。他们舍弃了他们以为是末的“仪”,去逐那看似是本的“式”,然而不久后,他们可能就会发现那式也可有可无了。事实上,正如他们所看到的,“式”作为“食”,不断被取走,改变,而“仪”这个“鼎”才是根本所在。

要摒弃形式主义,要“仪”且“式”。二者不可分割的道理即鼎中有食的丰满充实感。不可无仪而式,却也不能仪而无式,否则便会沦为形而上学,矫枉过正会到另一个反面。庄子在至亲逝世后,在人前无所表示,不屑于举行葬礼,在人后却悲痛欲绝。这样他固然富有个人情感,但他的社会意识显然不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具有“正能量”,这样的事例在道家举不胜举,这正是道家与儒家一大区别和其局限所在。“式”的存在是为了社会情感的引领和社会情结的传递,亦是不可或缺。

仪式两相宜,社会安且定。

仪礼之殇

杭源

纵观华夏五千余年的历史,仪礼,似乎一直是一件一等一的大事。

仪礼之形,源自蛮荒时期那些古老氏族的祭祀,光大于文王之治中那些繁复庄重的周礼,散播于仲尼奔走列国的弘法宣道之中,绵延于一代又一代帝王将相的庙堂宗祠之间,并且逐渐固化为某种仪式,成为了铭刻在中华民族血脉文化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可以说,华夏子孙对于仪式的重视正是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认同;而仪式本身,也深深地作用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之中。

然而,步入现代社会,仪式却消解了那一份纯粹。在已无动辄上万人参与仪式的今日,仪式早早地融进了生活。像“欢迎某某领导视察”“热烈庆祝某某开业几周年”此类空有仪式之名而无仪式之实。仪式的庄严、荣耀早已不知去向,取而代之的是权力与利益缠绕着的形式主义。仪式,这早已不是“仪式”了。这样以客套、敷衍来完成的一种形式,不仅仅是对仪式的一种亵渎,更是将那一种庄重的仪式感从我们内心剥离,让我们越来越难以体会仪式感中所内蕴的民族精神。这确是礼仪之殇。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那些祭祀、大典都离我们远去,仪式的式微也是必然。实则不然,想当年钟仪为虏依旧南冠,苏武匈奴牧羊仍持汉节,文天祥为囚向南三拜而亡。他们都早已远离了故土,也再难寻觅那庄严的仪式,可他们身上的民族精神却始终未变。不因别的,就因为他们心中有那一种叫做仪式感庄严的东西——当钟仪戴上南冠,当苏武握住汉节,当文天祥拜下身去,那一刻,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场盛大的仪式吗?正是因为他们心里有着那一份庄重的仪式感,才令他们的精神有了归宿与寄托,才使他们爆发出无穷的人格力量,为常人所不可为。

仪式,从未消亡。

它,或许迷失于俗世的纷扰,或许沉寂于人心的浮躁,又或许被浮夸的外表所掩盖,可是它从未死亡。外国人曾嘲笑中国人没有信仰,没有心灵的依托。不,中华民族的信仰是存在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底的。那一份小小的仪式感在每一个人的内心默默地等待——如同历经数九寒天的种子那样——它等待着一个人的庄重,等待着他的一丝不苟,等待着他拥有不顾一切也要完成的使命与信念——当那一天来临,它必将破土而出。当那一份仪式感觉醒的时候,他将在史诗般庄严宏大的仪式中,获得无穷的信心与力量。

仪礼之殇会过去。而仪礼之风——必将复活。生活需要仪式感

陈桢堃

生活中不缺乏仪式感,但在这娱乐至上、快节奏的生活中,仪式已逐渐沦为形式,成为牟取利益的工具。

古人云,淋浴焚香,抚琴赏菊,这不是形式主义。对音乐尊重,才能奏出《阳春》《白雪》等好曲子。茶道也需要仪式感,如今那些所谓茶道,不过是用来炫富的途径。但是在日本,他们却把中国茶道继承下来,并发扬出自己民族特点。茶道不是仅仅品茶,而是对茶的尊敬和对灵魂的修炼,保持一颗虔诚之心,借助仪式感摆脱世俗的琐碎,获得神圣的体验。

陕西师范大学十多位老教授,在暑气炙烤下,凝神静气,精心写下一封封小楷录取通知书,这种文化的仪式感,承载着中华文化,直达人心。

然而,更多人借婚庆、丧礼、迁家等活动,来赚取额外之财,本来这些活动时邀请亲朋好友一聚,意义重大的事,如今堕落为形式主义,失去了内涵。

祭孔大典,静场诵文、仪仗出场、点香祭孔、祭祀宣诵、开笔描笔、茶敬师长、师长点砂……这些仪式感,表现了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的尊敬与继承。钱穆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这些仪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尊师重道。而不是愚者认为的封建迂腐。

《礼记》有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做好这三方面,不仅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是一个人成长和社会化的过程。保持虔诚之心,有意识感受、珍惜生活中的某些特殊时刻,仪式感便已呈现。

体味仪式感,需要悟。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地参悟、历练,这样你的心中便有一种仪式。

生活需要文化的力量,需要仪式感,体验严庄与神圣,而不是成为利益的傀儡,生命中只剩下形式主义。要带有一颗敬畏之心,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一片净土。

仪式走过场,庄严心中留

徐履清

仪式,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出生到死亡,生命旅程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不同的仪式相伴,而每遇重大活动,也往往要举行典礼。

我们需要仪式。举行仪式自然有其中的道理和好处,通过仪式,我们可以感动身份的转换。如同蛇蜕皮一般,我们每举行一个仪式就是蜕去了旧衣,换上了新的标志。在不断蜕皮中不断成长。可以说,仪式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变化。当然,它也会给予我们新的责任。比如成人仪式后,我们自然而然得会以成年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相应地承担起责任,对父母,对社会,亦对自己。因此,仪式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既是生活的一部分,也点缀了生活。

但在滚滚而来的时代潮流裹挟下,仪式慢慢变了味,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模样。在这个日新月异、快速更迭的时代,仪式这一片庄严的净土,也在逐渐沦陷,只有表面功夫。

近年来同学聚会低龄化,甚至幼儿园毕业后没多久便也举行同学会。五六岁的儿童对“同学会”没概念,自然也没有老同学相见激动的场景。于是,这便成了家长攀比、结交的场合。而成人的同学会,也常常变成了炫耀钱、权的聚会,渐渐替换了“诉衷肠、道离别”。这种仪式并不会在心中激起涟漪,只会让人排斥、厌恶。

但举行仪式没有错,只是方式与内容不再给人庄严神圣之感,自然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那么,如果心中有庄严之感呢?

洛夫曾道:“仪式典礼,都是做给别人看的,那份感觉,才是留给自己的。”在我看来,是否举行仪式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你心中是否有那份庄严。真正的仪式带给人的是内心的改变,若心中已有那份庄严,那份仪式不举行也无妨。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出家前的受戒、剃发仪式最终的作用是为了约束出家人的行为,做到心中留佛祖。但仪式终究只走个过场,关键是内心强大与克己。而且,“那份感觉”是要出自内心的,而不是虚假的装模作样。庄子在妻子葬礼时鼓盆而歌,时人觉得他疯了,但这恰恰是内心真情的流露,比举行葬礼时强行挤出的眼泪与嚎叫所表达的悲痛强上万倍。心中若是已有庄严的“感觉”,仪式只是一种形式的外化。

相反,若是心中没有,则举行仪式也是一种无用功。近日新华社报道一贵州男子胡某要挟其母亲为他购置豪车,全然不顾家中的经济条件,后经调查发现,他刚参加过成人仪式,宣读过誓言。这便是把仪式当成了一种新奇的“儿戏”,那份庄严并未留在心中,也就无所谓真正的成人。那么就算有了一时的神圣体验,走过了场,依旧会回归原样,仪式的意义得不到凸显。

仪式上庄严肃穆的气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不自觉也变得庄重起来。但最重要的是,仪式过后,那庄严需被留在心中,时时想起,刻刻谨记,切不可让仪式沦为表面上的一种“形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8-19 11:55槐人[吉林省网友]IP:3407009604
    这个作文题目很有深度,考验着学生对于仪式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期待看到他们的作文作品。
    顶0踩0
  2. 2020-04-09 02:25秀。ABC[广西网友]IP:3407183059
    这个作文题挺有趣的,可以让学生思考仪式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相信会有很多精彩的作文呈现出来。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初二500字作文 江苏语文作文 中考的作文题目 写人作文结尾 初二作文游记 包容的作文 心疼作文 写给老师的作文 写人作文素材 菜市场作文 春天的作文400 尺子 作文 作文目录 游览作文400 京剧的作文 无私奉献作文 五年级小学生作文 一只小狗作文 梦想400字作文 写事作文600 喜欢老师的作文 初中作文六百字 续写故事作文 小中考作文 生存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评语 对联的作文 写景作文素材 满分作文素材 想象作文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