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鼠年改命往事:洪流 贵人 时运 和认出风暴的大佬们!

2020-10-20 04:00:01
相关推荐

“不论英雄豪杰,

都逃不了境遇和时代的支配。”

——文学家·夏丏尊

「逝于1946年」

出自作品:《教育的背景》

……

01.

自改开后算起,中国人度过了三个鼠年。分别是1984、1996和2008。沿着36年的坡路往回看,这三个鼠年,各具意义。

1984年,老人前往南方视察,肯定深圳发展。中国大开国门,拥抱世界。各行各业大干快上,怀揣火热的心,投身祖国建设。

1996年,历经三年宏观调整,经济过热缓解,高通胀结束,民营资本得到更多参与权。斗争叙事剥离日常,老百姓们安居乐业。

2008年,不用说了,历30年改开,经济飞速发展,很多人都愿意把那一年称为“崛起元年”。这片土地,变得前所未有的富饶和复杂、一言难尽。在国人记忆中,那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所谓兴邦的一年。

三个鼠年,正是中国的三个发展阶段。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当时代的洪流一涌而过,回看每个鼠年,再看看那一年被冲上历史舞台的人,就能明白长者的话多么正确:

“一个人的命运啊,自我奋斗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02.

先说1984年。那年春晚,一个叫张明敏的歌手唱出《我的中国心》。张不过三流歌手,本是九龙电子表厂的工人,只在1979年拿过业余歌赛冠军,此后便无佳绩。在1984年的香港,以张的水平,根本当不成明星。

偏偏那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在即。春晚导演黄一鹤,突然想找香港艺人上台。胆子也大,招呼都没打,就跑到深圳去打听。

路上听到《中国心》,赶忙把张弄到北京。

上头觉得不妥,以撤职恐吓,黄却不为所动。直到腊月二十七,黄还和央视台长往上打电话,半个小时一次,终于把张送上舞台。

当年有句话,叫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我的中国心》。一个在香港名不见经传的二流歌手,命运就此改变。此后,张在内地巡演,创下过一年150多场、5天连唱12场的纪录,比香港那帮去红磡的巨星还要洋气。

同样改命的,还有陈佩斯和朱时茂。

这俩人是八一电影厂的青年演员。朱好歹演了个《牧马人》里的“老许”。陈佩斯在八一厂,一直不怎么得志。他老早就想自己搞喜剧、拍电影,可惜人微言轻,写的本子不是被毙,就是被别人拿去拍了。

1984年,黄找到他和朱时茂,在天坛体育宾馆憋出个《吃面条》,成为春晚首个小品,就此成为小品鼻祖,帮陈收获无尽声名。

当年,直到大年三十,《吃》也没明确通过审批。台里一直有人在提醒黄一鹤:

“节目这么不严肃,小心被批为大毒草!”

结果屁事没有,陈佩斯一战成名。

「春晚首个小品《吃面条》」

1986年,陈离开体制,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拉投资、拍喜剧。小品王的身份,帮他奠定了观众基础,让拉投资变得事半功倍。

无论陈还是张,都要感谢贵人黄一鹤。

当然,黄的魄力,关涉不止他一人。在他身后,还有许多从业者。他们敢于试探、突破禁区,这都离不开1984年的时代背景。

那个鼠年,万象更新,自由空气,流溢全国。国家专心搞建设,彻底撇弃阶级斗争话语。没有这个历史背景,黄一鹤们也不敢乱来。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1984年,老百姓精神生活极其贫乏,几乎没有选择余地。

任何一个新鲜事物出现,都能收获广大群众的注意。唱一首好听的歌,就能红遍全国,演一部稍为像样的电视剧,就能家喻户晓。

03.

1984年还有个不可忽视的时代气氛,那就是老同志对年轻人的信任。

改开浪潮下,很多老同志意识到,世界终究是有才干的年轻人的,于是尽可能地提拔目力所及的青年才俊。这里面,就有两个日后在山东高密乡顺利会师的大人物。

一个叫张艺谋,一个叫莫言。

张艺谋第一次命运转折,始于1978。当时北电在陕西全省13个棉纺厂分配了一个考生名额,好巧不巧,就落在张那个厂。

老谋子破格进入北电。

不过毕业后,他并不像他同学陈凯歌,可以通过父母关系留京,而是被分配到了荒远的广影厂。当时有11个人被分过去,最终只去了4个。很多人,都不想认这个命。

张艺谋不行,他不认命,书就白念了。

幸运的是,在广影厂,他遇到了韦必达。

韦为了留住人才,提前备好了房子。之后,张和几位青年立下军令状,在韦的支持下,组建一个青年摄制组,平均年龄才27岁。在韦的扶持下,几个生瓜蛋子拍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

1983年年底,文艺界搞所谓的“人性论”大批判,电影被定性为“精神污染”。韦厂长不服,不断上书电影局,据理力争:

“如有错误,全由我这个厂长来担责!”

张艺谋是《一个》的摄影。片子出来,北京的陈凯歌坐不住了,跑到广西,希望得到韦的帮助。老韦又丢给陈凯歌《深谷回声》,让他和张艺谋搭档,去陕西拍《黄土地》。1984年,《黄》横空出世,再遭业内反对。

为使电影公映,韦必达奋力疾呼。

最终付出的代价,是被调任离厂。

当时张艺谋给韦写信说:“我们将来可能成为艺术大师、名人,但我们永远记得当我们年轻时,我们是怎样起步,有人曾小心翼翼地搀扶我们,我们也记着您悲愤上书电影局,记着您无私无畏地支持保护我们…”

确实,1984年,要不是韦必达让张、陈搭档去陕西。张艺谋八成不会遇到他的第二个贵人,吴天明。并在吴天明的大力支持下,拍出那部《红高粱》,一跃成为国际名导。

「第五代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

老张遇到韦必达时,老莫遇到了徐怀中。

那年,徐怀中受命筹备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从各军单位招了35名学员。莫言当时不过原总参谋局宣传科一个排职干部,没写出什么不得了的东西。他从同事那里得知有文学系招生,但要营级以上资历,就放弃了。结果没两天,情况有变,说不要级别。莫言赶去报名,可期限已过,人招满了。

就在这时,徐看了他的小说《民间音乐》。

当即破格录取。

当时莫言很狂,没代表作,却点评了一个有资历的前辈,说人家写得不好。人说他酸,他气不过,回家憋了一星期,写出《金色的红萝卜》。稿子被徐怀中看到,改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并力荐给《中国作家》的主编冯牧。

刊发后,迅速在文坛引起震动。

就这么着,毫无名气的莫言,一下成了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透明的红萝卜》一文,也被视为高密魔幻主义开山之作。

后来在瑞典,莫将徐称为恩师。徐说:

“这话过分了。要说恩师,他要感谢七八十年代中国蓬勃兴起的思想解放浪潮。”

这倒是句一针见血的大实话。

1984年,还有很多像张明敏、陈佩斯、张艺谋、莫言这样的文艺工作者,在松绑大潮中,在贵人帮扶下,踩到了改变命运的跳板。

比如组建“七巧板乐队”在家写原创摇滚的崔健,比如生在电影乐团偶然录了《东京之夜》的张蔷。前者两年后唱出《一无所有》,后者两年后登上《时代》周刊。他们都是84年自由空气的受惠者,开放思潮下的幸运儿。

所谓时势造人,不过如此。

04.

不过文艺工作者的运气,总有些被动。

同时期另一拨人,则是先知先觉、主动改变着自身处境。其中杰出代表,就是王石。

1984年,邓公去深圳视察,警察封锁路段。王石正巧经过,一听说邓来了,就觉得“干大事的时候到了”。当时,国内有一阵办公设备热潮,王石赶紧成立“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倒卖办公设备,替内地需货企业向港商订货。

当然,想开这种公司,你得有特殊人脉。

同样先知先觉的,还有北京的柳传志。

看到《经济日报》将中关村第一个下海研究员陈春先称为“弄潮儿”后,40岁的柳传志按捺不住,拿着计算所拨的20万元,在传达室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一开始他没找到好项目,干“倒爷”被骗了14万。公司正在生死一线,中科院买了500台IBM计算机,把验收、维修、培训业务交给了他,送上70万元的服务费。

这幸运的大反转,也依赖柳的资源背景。

「站在风口上的王石」

由此可见,1984年,率先觉察出经济政策动向、意识到市场风暴来临的创业者,一方面要感谢大历史,一方面还要感谢个人特殊关系。

一般人,就算看到这变幻潮流,也不具备冲浪的资本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只能站在一边干瞪眼。这一点,之后92下海的群英也一样。那批具有政府背景的好青年们,和84年的元年企业家类似,他们的成功,很大成分上得益于对国家政策的洞察,和对稀有资源的把握。

真正仅凭一双慧眼认出风暴的,是96年和08年的创业者。此乃后话。

总的来说,36年前那个鼠年一举改命的人,无论是文艺从业者,还是财富创造者,都要冲总设计师的头像拜三拜才行。

要不是文化、经济松绑,社会包容、开放、转型,他们中有些人,恐怕一生默默无闻,转瞬就消失在时间长河里了。

05.

然后是1996年。那年3月16日,崔永元带着一帮高知,和“专业打假人”王海出现在电视上。一大帮嘉宾围绕打假问题,开了场名叫《谁来保护消费者》的讨论会。

节目播出时,全国人民并不知道崔永元是谁。

很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丑,第二印象是很丑。直到看完整个节目,才发现这主持人有两下子,语言幽默、控场极佳。

关键是,选题一流,紧扣时代。

这节目,就是《实话实说》。

《实话实说》一播出,很快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崔的睿智、幽默,对社会事件新颖、多元的解读,帮他圈下大票粉丝。就央视公布的数据来看,每周日7到8点间,收看电视的观众里,《实话实说》的比例高达62%。

之前,崔只是评论部的临时工,一个跑基层的记者。从此成了家喻户晓的电视名人。1999年,赵本山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以他的节目为底本登上春晚,足以表明他在国人心目中的超高人气。

能造出这么大阵仗,离不开当时正处黄金时代的央视评论部。

在陈氓带领下,1992年,央视推出《东方时空》,正是小崔推荐白岩松做的主持人。那时候,小崔自觉太丑,没好意思出镜,就把觉得更丑的老白推了上去。没想到一个月不到,白就红了。小崔悔恨不已。

1996年,为效仿美国脱口秀,陈氓把小崔推上前台。这一次,崔永元抓住了机会。

80年代宏大叙事远去,市场风潮高歌荡漾。在一个个新事物的冲击中,各种观点交锋,各种现象讨论。彼时,评论部大胆、犀利,陈氓的定调是“平等交流、人文关怀,少说官话、套话,多说真话、人话”。

崔永元的出现,踩中了人民的神经。

用节目策划人的总结来说就是:

“恰恰是由于真话的短缺,人们才给了《实话实说》那么高的评价。”

另一原因,也在于小崔赶上了电视传媒黄金期。电影市场萎缩,互联网未兴,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电视。在家收看电视节目,经济实惠,是其他任何文娱活动都比不上的。

「春晚,小崔,黑土,白云」

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一份《决议》,要求加强电视行业的深化改革,参与市场经济运作。在这一决策下,地方电台陆续上星。1996年之前,全国上星频道不到十个。央视一家独大,影响力甚广。

能在那里当主持,很难不出名。

同样,由于上星频道少,电视剧产量也不高。1995年之前,中国最优秀的电视剧,几乎都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

直到1996年,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才打破了这一格局,捧红了张国立。

出演《宰相》前,张国立的艺术生涯一直不成功。1988年,他和葛优一起出演米家山的《顽主》。他还是男主,结果葛优红了,他被人遗忘。等到葛优主演《编辑部的故事》,他只能客串一个gay里gay气的青年。

1993年,他登上春晚,演小品《推销》。

按理说,春晚火吧,他还是没红。

为了生活,他去南极炸过冰山,帮屠洪刚导演过《霸王别姬》的MV,写过小品、说过相声。拍《宰相》前,都准备转行了。

结果,电视剧大火。他从中看到市场,第二年就请张静之以戏说手法写出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从此专攻这一路,越来越红。

《宰相》和《康熙》收割观众时,恰好占到了行业风口。它们幸运避开了1998年《还珠》这部神剧的爆发。1999年,广电总局推进“制播分离”,24家民营电视剧制作公司拿到《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电视剧市场改革深入推进,国剧产量逐步进入井喷时代。

到那时,百舸争流,唯有爆款能红。

而在1996年,纵观整个行业,能和《宰相》掰手腕的,寥寥无几。

张国立,吃到了这一波红利。

06.

和老张一样借红利改命的,还有任贤齐。

当年小齐四张专辑,始终不温不火。加入“滚石”后,已和公司约定,若唱片不火,自动解约。小齐甚至做好了去当体育解说的准备。

哪想到年底,《心太软》轰动两岸三地。

《心》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那个时期,内地原创音乐一度陷入沉寂,香港天王争霸露出疲态。不同的粉丝,簇拥不同歌手,很难被一网打尽。《心太软》却以任何人都能轻易上口的旋律,大面积传唱开来。

尤其它的歌词,不用过高审美,简单、直接表达大众心声,真正做到了最大打击面的取悦。加上那几年卡拉OK和VCD机的普及,任的名声,随着这两大娱乐活动烧遍全国。

如果他早几年出来,就会被香港天王围攻,如果晚几年,又要碰上内地流行崛起。之后,港台流行无法像八九十年代那样独占鳌头。

天时地利人和,被他占尽。

《心太软》的爆红,还进一步暗示着内地消费主义进入一个新阶段。流行歌不再像80年代那样,必须具备抒情性和殿堂感,也不再需要过高的审美。只要能满足用户某一个点的情感需求,就是一个好产品。

这样的需求,日后还会走到极端:

一首歌,甚至不必满足情感需求,不必满足身份认同,只要足够洗脑,就能火遍九州。

「一夜爆红的任贤齐和他的《心太软》」

1996年,人们变得越发享乐而实际。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静静躺在书店,无人关问。各行业都在适应市场节奏。

其中就包括纯文学杂志。

那年,《萌芽》发行跌破一万份。危机之中,社长赵长天果断改革,开始邀请名家来写青年题材的稿件,同时收录中学生文章。随后发现,学生写的,比成名作家的还受欢迎。同年,年仅16岁的郁秀出版《花季雨季》,连续摘下畅销书榜第一名,风头盖过余秋雨。

少儿文学,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

之后,《萌芽》全力打造“新概念”。靠这一作文大赛,一举扭转败局。最高时期发行量,突破50万份。经这场大赛选拔出来的一批少年,也从这里出发,改变自身命运。

其中有两个80后代表,还处于蛰伏期。

过不了几年,当市场风变,他们的天赋和努力,都将得到名气和财富上的兑现。

通过任贤齐、郁秀的遭遇,可见1996年,想在文化场名利圈有所建树,找对受众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无论是歌曲《心太软》还是小说《花季雨季》,之所以能够火爆,都缘于它们找到了最广泛、最精准的受众。

卖得好,从此成为了最高标准。

07.

显然,96年文艺工作者的命运,也很被动。无非以前受政治制约,现在受市场制约。依然只有创业者,可以主动出击。

前提是,他们认出了风暴。

1996年春,中关村树起一块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很多人经过,不明深意。就在前一年,30岁的胡泳在清华计算机房里上网,感到无比震惊,随后发表《Internet离我们还有多远》。

不久,他受邀翻译著作,《数字化生存》。

那本书描绘的未来世界,是一个被网络连接的世界。人们衣食、教育、娱乐,都将通过互联网。但在那个鼠年,真正看到互联网商机的人并不多。谁也想不到它会形成一个多么庞大的、无处不在的产业。

看到未来的,有张朝阳和马云。

张朝阳捷足先登,简直是被老天爷选中的。他不但读到了《数字化生存》,这本书的作者,还是他的导师兼投资人。那年,创立一年的雅虎在纳斯达克上市,张朝阳看中风口,拿着老师给的钱回国创立爱特信,做信息分类网站。连“搜狐”这个名字,都是效仿“雅虎”起的。

虽然老张只拿到17万美元,个人一小步,却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大步。之后将有无数海归、高知走上这条路,开拓新江湖。

幸运如张,没有辜负老天爷。经过艰难的融资和探索,他终于把搜狐干成了。1998年,搜狐全年广告收入,高达60万美元。

相比之下,马老师传奇太多。拿俞敏洪的话说,老马跑去美国,看到互联网,就已经想到怎么改变世界了,他自己就算看到了互联网,多半也只会给新东方建个公司网页。

这是眼光上的巨大差距。

坊间传过马老师一句名言,叫做:

“一开始看不见,看见了看不起,看得起了看不懂,看得懂了已经跟不上。”

这句话,赤裸裸地表明了他1996年去北京宣传中国黄页的尴尬遭遇。

「电视纪录片《书生马云》」

那年,马跑遍北京各部门,每次都被当成骗子请走。经人介绍,认识《东方时空》的老乡樊馨蔓,也就是后来张纪中的老婆,到处介绍李一道长那位。樊听了马老师的故事,决定拍一部专题片,取名为《书生马云》。

片子里,马云望着车窗外的灯火说:

“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么对我,等到那时候,他们就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了。”

“再过几年”这四个字,用得多么贴切。

这个认出风暴的男人,最终啪啪打脸。

虽说像张朝阳、马云、马化腾、李彦宏这些人的知识背景和家庭资源,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一般人无法触摸的。但就像俞敏洪所言,你不能不佩服马云们的敏锐。他们是率先觉醒的掘金者。以超前的眼光和过人的胆识,拉响了改变命运的前奏。

这就是1996年的光景,无论是文学、电视还是音乐,市场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元素。谁讨好了市场,谁就取得成功。

而总有些人,能够一眼看到潜在的市场,看到广大群众的潜在需求。

甚至看到远未成型的产业。

08.

最后是2008年。那年12月5日,周立波在上海兰心大剧院推出《笑侃三十年》。前后31场演出,收获650多万票房。虽然2006年时,周就回归剧场,说起 “海派清口”,但直到《笑侃三十年》,他才名震全国。

23岁那年,海派甜心就因打架伤人蹲了监狱。出狱后,上海滑稽戏早已没落,他只能离开舞台,摸爬滚打,下海经商。

结果被骗了400多万外债。

1997到2000年间,周一直在还债压力中度日。后来,他遇到前妻张洁,两人跑到日本躲债。日本混不下去了,又灰溜溜窜回上海。

这时,贵人关栋天拉了他一把。

关唱京剧出身,与周立波是故交。关在上海曲艺界有极强的人脉、资源。正是在他的运作下,周得以重回舞台。周立波自己也没想到,“海派清口”会引爆上海,连市长都来看,连戏剧界的专家余秋雨都来捧场。

2009年,南周方面,甚至将他作为上海城市精神代表人物,大加褒扬。

当时周立波还挺谦虚,对媒体说:

“一切都是我始料未及的。我能红,不是我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正好适逢这个时代。”

这话倒是没错。有贵人帮扶,是一回事,重点还在于出现得太是时候。

历经30年改开,我国一线城市居民的收入已经非常可观。电视、电影这样的文娱活动,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闲钱,不如去剧场听个乐呵。否则郭德纲也不可能陡然迎来他的黄金时代。

加之那二年,生活节奏快,人们焦虑感增重,剧场成了最好的解压场所。喜剧对现实的批判、嘲讽,成为了生存压力的发泄口。

真就应了老郭那句话:

“喝着咖啡就大蒜,秋水长天一色。”

「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

至此,老百姓的娱乐选择,可谓多种多样。相比于1996年,内地电视剧产量高达14000多集,严重饱和。很多拍出来,根本没人看。

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唯一的路,就是出爆款。

2008年的爆款,就是《李小龙传奇》。遥想当年,《亮剑》首播的最高收视,不过11.58%。《李小龙》却以平均11.12%的高收视率,横扫全国。

这个鼠年的幸运儿,轮到了陈国坤。

参演《李》前,陈国坤不过一个小角色。当年香港李小龙会成立,周星驰去捐铜像,注意到他。一来二去,他成为星爷电影里的配角。最最深入人心的角色,也不过《功夫》里斧头帮老大,“琛哥”。谁料命运机巧,就因长得像李小龙,他撞上了这部爆款剧。

广告代言费,直达七位数。

不过,他和张明敏很像,纯属撞大运,来得快去得也快,此后鲜有佳作。但不管怎么说,要没《李小龙》,陈还在烂剧里跑龙套。

这么命好的演员,2008年实在不多。

那时,资本全面介入影视,演员要想靠爆款剧上位,不认识一两个煤老板是不行的。实在不认识煤老板,也得认识一两个名导。

靠演技成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不信你看08年几乎拿下影帝大满贯的张涵予,一开始根本不是他演“谷子地”。剧本出来,本想请葛优来演。但是戏实在太苦,葛大爷心脏又不好,就给推了。

张涵予本来是演赵二斗。冯小刚前后找了10多个人来演谷子地,张配了十几次戏。冯一个都不满意。一天,张涵予忽然问冯:“要不我来试试?”冯听了不敢吭声,怕让他试了,把瘾勾上来,就不好弄了。

冯的戏,都要大咖,这样票房才有保证。换不出名的演,票房跪了,无法跟华谊交代。张知道没戏,档期协调好,准备去演别的电视剧。

结果王中军突然拍板,定了他主演。

这之前,张演了冯不少戏。角色分别是“朋友”“同事”“神经病”,连姓名都不配拥有。就因王大佬一句话,出演《集结号》,封帝。

2008年,资本拥有了极大话语权。

谁不赞成?谁敢反对?

09.

经济体量蓬勃增长,民营资本秀得飞起。早年张艺谋和陈凯歌试探出中国大片之路后,08年的院线大片,可谓全面开花。

什么《赤壁》《画皮》《投名状》,齐齐上阵。中国票仓,日夜狂奔。08年全年才43亿,但比07年增长了30%。

2010年,立马破了百亿。

一部电影票房过亿,就能成为话题。

而12年后,这个数字将不值一提。

与不断攀升的票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观众源源不断的骂声。那两年,由于产业浮躁,剧本侮辱智商,越是高票房,越是被骂。

宁浩的出现,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2008年,《疯狂的赛车》正在后期,宁浩筹备新片《无人区》。如果说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以小博大,还有点运气成分。那么宁浩这两部片子,将最终证明他过人的才华。果不其然,投资1000万的《赛车》冲破一亿票房,宁浩成为继张、陈、冯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豆瓣上排着队的留言都是:

宁浩的时代来了。

宁浩登场时,中国商业电影正在迷茫期。导演们不缺资本,缺的是一个好故事。《石头》和《赛车》,正巧弥补了群众们观影体验上的缺失,让宁浩建立起超高的群众口碑。

当然,这依然离不开贵人帮扶。

早年拍《香火》和《绿草地》,宁浩花光积蓄。拍《石头》时,想要500万,刘德华投了300万。拍完后,宁浩弹尽粮绝,没钱做宣发,准备给央六。当时宁浩就想,这电影不卖钱,自己改行算了。

幸好这时,韩三平推了他一把。

“你那片子不错,我们希望发行。”

讲了两个好故事,成了宁浩改命的大前提。时至今日,这前提依然在。《唐人街探案》《药神》《哪吒》都足以证明,这条路还走得通。

「宁浩客串《疯狂的赛车》」

任何年代,能写出好故事的人,理应受嘉奖。只是不同背景,嘉奖对命运的影响不同。

84年“文学热”,最好搞先锋文学;96年“市场经济”,最好写电视剧;到了08年,你得像麦家一样卖版权。这一年,他的《暗算》拿了茅奖,都没几个人关注。倒是《风声》卖给华谊之后,赚了笔天价版权费。

在一个高度物质化的时代,拿一个文学奖,或许无法改变作家的现实处境。但把作品卖出一个高价钱,就能实打实地改变阶层。

郭敬明早就看明白了这件事。

2008年,他和韩寒以双雄姿态崛起。公民韩寒的博客点击量超过两亿,傲视全网。他对公众事件发声,成了公知时代的行为范本。一出现社会热点,大家都想听听他的意见。当时,韩寒博客页面上,一直写着:“不签售、不写剧本、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写任何软文。”

同年5月,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将郭敬明称为“中国最成功的作家”。

郭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小时代1.0》上市,10万册精装限量版三天售罄。他以1300万的版税,再次蝉联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首位。这点版税对郭董而言已不算什么,在贵人金丽红、黎波的帮助下,郭成立最世文化,完美蜕变为一名商人。凭借在青春图书市场的所向披靡,顺利完成阶层跃迁。

一个自贡县城的少年,就这么住进了汤臣一品的豪宅。从一个被动的文艺创作者,成为了一个相对主动的财富创造者。

不再受制于人,牢牢掌握着自己的人生。

郭敬明的努力,肉眼可见。

但同样离不开大环境。

早10年或晚10年,他都难以创造神奇。他卖的是小时代,靠的还是大时代。

有趣的是,当青春文学成明日黄花,公知大幕缓缓落下,你再去翻翻韩寒的博客,上面依次是:车广告、咖啡广告、淘宝书店。

风流子弟曾少年,多少老死房贷前?

10.

2008年奥运后,北京房价疯长。当年成交均价才每平米12205元,9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47718元。2008年,这个国家发生了许多事。灾难、盛会、艳照门、网络造词狂欢…泥沙俱下的现实,让它变得一言难尽。

拿余华在《兄弟》里的话说:

“欧洲人400年才能看到的时代落差,中国人在40年里就经历了一遍。”

在这个鼠年,文娱工作者无论写、唱、演、说,每天面对的,都是海量的竞争对手。衡量其价值标尺,不再是老百姓的口碑、老领导的称赞、对社会的影响和对艺术的开拓。只有卖爆,才能引起更多关注。

毕竟,历经30年改开发展,各行各业,都有大量的人才、资本涌入,财富神话和成名渴望,是无数人挤破头的目标。

每条路,就那么宽,都在往前冲,都想吃到肉。你要出人头地,哪有那么容易?

好在总有聪明人,擅长找风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玉兔之死高考作文 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 我爱中秋节作文 重渡沟一日游作文 幸福就是现在作文 写事作文六百字 闯祸作文 最优秀的作文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英语暑假作文50词左右 老师的手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指导 合唱作文 变化作文500 触动心灵的爱作文 感谢父母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记叙文 我们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 四百字写事的作文 关于导盲犬的作文 学生会感想800字作文 秋天的作文好词好句 筚路蓝缕的启示作文 写父母的作文 劝爸爸戒酒作文 家乡巨变作文 我会查字典作文 关于空气的作文 初一作文我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