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人详略得当的作文600

2020-11-01 03:45:01
相关推荐

案例背景“以周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是我今年的市级个人小课题。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习作,就是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 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但学生往往不知道应该 怎样去运用生活中的材料来恰当地表达。写记叙文,除了确 定好中心,就是选择好材料,然后有详有略地记叙事情的经 过,可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安排才恰当。今年我的个人小课 题研究的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周记,指导学生“我手写我 心”,培养写周记的习惯和兴趣,在兴趣的支配下,观察思 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日渐提高,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轻 教学设想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这之前适逢中秋佳节的到来,我布置 学生在搜集有关中秋节的由来,传说故事,风俗习惯的同时, 记录自己跟家人其乐融融过中秋的经过,在批改学生周记的 基础上,针对周记中出现的关于选材、详略的安排等方面, 联系学过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明白详略安 排的意义。学会详略得当地写人记事的方法。 2、通过课文案例和对学生周记的分析,明确详略得当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 3、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材料,并能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写作中,使之成为一种良好的写作习惯。 (出示巴尔扎克雕像图片,让学生观察)同学们,你最 先注意到什么。由此导入故事:在一个深夜里,艺术家罗丹 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 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 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 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 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 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 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 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设计意图由故事入手,一方面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地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训练重 俗话说,红花还要绿叶扶,详写好比红花,略写好比绿叶。要使我们的文章美起来这两者都不能缺少。作文材料的详写 与略写,都取决于文章的中心意思的需要。能够充分表现中 心意思的材料要详写;与中心意思有关而又不能不写的材料 照顾到内容的连贯、文章结构的完整要略写。所以, 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具体的谋篇布局的步骤是—定中心,二定选材内容,三定详写略写。(板书) 1、《枣核》一文作者是通过记叙朋友要枣核、种枣核这样一件事,来表现海外游子依恋故土的情感。 (1)那么在这件事中作者详写了事件的哪些内容?提示: 作者详写旧时同窗在美国住地精心布置中国式花园,以及在 花园中栽下家乡枣树的内容。 提示:作者略写的是“我”和这位老人的关系,老人托“我”带几颗枣核的事,以及老人在车站接他的情形等内容。 (3)在整个事件中能够体现出这位海外华人“依恋故土情结”这一中心的是哪些内容? 提示:作者详写的内容。即精心布置中国式花园、在花园中栽下家乡枣树的内容 可见在我们记叙一件事时,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思的内容就一定要详写。 不写这些内容我们就无法了解作者和朋友的关系,也不会明白这件事情来龙去脉。 依据文题定详略。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而大多数同学的审题不认真导致重点不突出,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 方。比如“我的学习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学习生活,其他 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二、依据文体定详略。记叙文要把记叙的部分详写,议论、抒情的部分略写,而议论文,就是议论的部分详写,而记叙 抒情略写。 另外,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 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 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 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的外貌、语言、行动、性格、思想品质等也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 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为了把记叙文写得更好,常采用 夹叙夹议的方法。但是,必须“叙”详而“议”略,处理得当, 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依据结构定详略。文章的正文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如正文的事件经过要详细叙述。 例如:写与好友的一次争执,争执具体过程要详细描写,而 其他部分可以略写。 四、依据内容定详略。与中心有紧密关系或直接突出中心的事件、情节要详细写,其他部分略。 在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由法国艺术大师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像。雕像身披宽袖长袍,头部微仰,双唇轻 闭,额纹紧蹙,目光深邃,仿佛正在构思一部新作,酝酿一 个细节,捕捉一个确切的词语。可是,如果看得再仔细些, 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断了双手的巴尔扎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呢?原来,他的手是被罗丹用斧头砍去的。据说,法国艺术 家罗丹,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在一个深夜终于完成了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他非常兴奋,连夜叫醒了他的一名学生来 欣赏他的作品。这位学生看到巴尔扎克的雕像惊喜地叫了起 来:“多美的雕像啊!”他把雕像反复地看个够,后来目光死 死地盯在雕像的手上。巴尔克扎那双手叠合在胸前,十分逼 真。这位学生不禁连声赞叹:“太棒了,老师,我可从来没 有见过这样一双完美的手啊!”学生的话让罗丹兴奋的心情 一下子消失了,他心中生疑,又找来几位学生来欣赏自己的 作品。学生看后,又异口同声地称赞雕像的双手太棒了、太 完美了。“手,手,手……”罗丹一边吼叫,一边走到他的工 作间,拎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噼里啪啦地砍去了那双“完 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是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是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 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 要表现的本来意义。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详写、略写要得 当,切不可“喧宾夺主”。 详略得当是写作中处理详略关系的一种方法。写记叙文,不管记叙何人、何事,首先,文章应确立一个明确的中心思 想,中心思想一确定,还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去选择 材料,做到有详有略地去记叙。详略得当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指材料的取舍、多少而出现的详略,一是语言上和组织安排上的详略。 所谓“详”即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 即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 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在一篇文章中, 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详”,就无所谓 “略”;没有“略”就无所谓“详”。详写的内容必须是主要的, 次要的不能详写,否则文章就哕嗦、冗长,材料堆砌,淹没 了中心意思;但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 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在记叙文写作中,哪些内容需要浓墨重彩地加以叙写,哪些内容只要稍作交代或一笔带过,这不是由材料的多少或精 彩程度决定的,也不能凭个人喜好随意 安排。确定哪些地方应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这是有原则的。简括地说:最能直接地、具体生动地表现文章中心意 思的地方要详写;同表现中心意思有些联系,完全不写,就 会对主要方面有影响——或者使情节不完整,或者使内容显 得单薄,或者使详写部分缺少陪衬,这些属于不能不写但又 不必详写的,就要略写。一般来说,详写的内容与中心紧密 相关,是应该从“点”上突破的内容;略写则重在用“面”上的内容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到“绿叶衬红花”的效果。如2012 年贵州高考满分作文《脱掉鞋套,从头再来》以刘伟的事迹 为原型进行故事新编。刘伟的奋斗历程内容应该很多,但作 者的巧妙之处在于,抛开其他的努力,只写到儿子把鞋套脱 掉,从头再来的场景。这样就把主要的内容通过详写给突出 出来了,其他次要的则是略写。尤其是母亲的一段话、更是 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别的孩子能用手弹钢琴,你也 可以用脚弹钢琴。是音乐教师的?没法教?,让你背上了?学 不好?的顾虑。脱掉套鞋,就等于甩掉了这些顾虑,坚定了 你自学成才的决心。”读之让人心软泪热。 一篇记叙文内容的详略除了要服从中心的安排外,在表达方式上也颇有讲究。如记事为主的文章中,故事的情节应该 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 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就不能喧 宾夺主。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泼墨如云,抒 情的文字则可淡笔勾勒。请看下面的文字: 十三岁那年,当我再一次回到爸爸的老家时,我的心被触动了。那里有记忆中的农田,雨后,田中自会有“呱呱”的蛙 鸣,而且,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鸟儿,它们生活在这一片寂静 的林子中,这里有清新的空气,如同梭罗的《瓦尔登湖》一 10 般优雅与美丽。在田园里,手捧这本书,读着里面的故事, 我的心中一派怡然。这些故事好像在告诉我,人类真正的家 园,便是自然。 这段文字突出景物在文章中的重要位置,细绘了农田的美丽与优雅,而抒情议论的语句只是在描写的基础上一笔带 过,可谓详略得当,情景交融。 记叙文往往要通过所记之“事”表现一个中心,一个道理;说理类的文章要证明自己的观点,也往往要列举一些事例。 这里就存在一个“事”与“理”的繁简的问题。一般来说,记叙 这是由于文体的不同造成的。同学们在写作中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写记叙类文章,“事”没写多少,却用大段大段的议 论抒情来弥补叙述的不足;写议论类的文章,又往往会犯“以 叙代议”的毛病,这都是忽视了不同文体对详略的不同要求 造成的。当然,“事”与“理”的详略关系还取决于行文的实际 需要,总之二者必须协调,做到繁简适宜。如 2012 年山东 高考满分作文《汀州梅花香》的最后部分:“此地甚好,开 枪吧。”你盘膝坐下,笑容温和恬静,一如数年前,你刚加 入中国共产党时的样子。 这里作者显然是通过详写瞿秋白的笑容来突出他的临危11 不惧、视死如归的革 命精神,形象的立体感非常强,这是“事”的勾勒,最后一句才是“理”的昭示——烈士精神永垂不朽,事与理的详略关 系处理得相当好。 详略的表现形式并非看语言文字的多少,写作时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展示语言的丰富性。详写的内容要在“细”字上下 功夫。画人物,要血肉宛然;绘景物,要栩栩如生;写心理, 要细腻逼真;谈观点,要深刻独特。略写的内容要在“巧”字 上努力,或用排比等修辞串起精彩的事实,抒发真挚的情感; 或用富含哲理的句子,表达独特的感悟与深入的思索。详略 的表达是一种技巧,一种智慧。有时,泼墨如云,文字并无 哕嗦累赘之感;有时,惜墨如金,文章却有余韵的幽长之意。 详略得当,不仅能突出中心,还能让结构疏密有致,让语言 交映生辉。请读下面的文字: 祖父说:“如今的社会人情淡漠,在有些医院里,医生与护士戴着口罩,病人好像从不曾见过他们的微笑。他们的仪 器固然先进,但却冷冰冰,不也少了点人情味吗?” 说着,祖母从里面端出来一碗刚熬好的中药,递到一位病人手中,满眼是关怀的微笑。 我失神,那一刻如沐春风。12 这里在语言的运用上,主要是写祖父的语言、祖母的行动,以及“我”的感受。但作者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详写祖 父的言,祖母的行,对于“我”则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但 却很好地体现了?救赎”的主题。 大自然的美绚丽多姿,有雄壮的山川之美,有草原的宁静之美,有灵秀的森林之美……但那些最美丽的风景都比不上 我们生活中的美。 在生活中同学之情最美。校园里有许多动人的情景,让人难以忘记。有一次,下雨天,我没有带雨伞,我拼命向食堂 方向跑去,大雨淋湿了我的全身。这时,一个不认识的同学, 马上跑过来,为我撑起雨伞,我们一起走向食堂。我非常感 动,我觉得同学之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 在生活中师生之情最美。有一次,我得了重感冒,伏在教室里,连动都懒得动。班主任老师知道后,为我买来了药, 然后送来开水,站在我身边,看着我把药吃了下去。而当我 因病遗漏的作业没有做好时,他就特地抽出时间为我补上, 不辞辛苦,我要感谢老师的辛勤劳动。 在生活中交警的心最美。还是下雨天,我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一拨又一拨的雨水打发时间。突然一个挺拔的身影映 13 入眼帘,他在匆匆的车流中笔挺地站着,是那样潇洒。他有 条不紊地指挥着交通,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规范、标准, 充满了力度和美。雨帘阻断了我的视线,但模糊中我看到了 庄严的警服紧贴在他的身上,不知是被汗水还是这无情的雨 水湿透。汽车前行,他的身影渐渐地变小、 远去,甚至消失,但隐约中我还能看到一抹洁白在风雨中舞动,那是路途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在生活中父爱最伟大。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汽车误了点,我看着路边昏黄的灯光而暗自着急。当车一停,我便三 步并作两步冲出车门,迅速站到站牌下。我四处张望,正在 焦急地等待。这时,一辆摩托车上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向我 靠近,我一看,原来是我爸爸来接我。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车 上,感到无比的温暖。经过了一路风雨一路颠簸,我们终于 回到了温馨的家。 生活中的美有许多许多,只要用心去观察,你到处都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美,只要你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生 活中的许多美。 这篇文章能够紧扣标题,从同学之情、师生之情、交警之心、父亲之爱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生活中的美,整体 思路比较清晰。但通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所写的几个方面, 作者平均使用笔墨,详略不当,重点不够突出。而在各个事 14 件片段中,大多泛泛而谈,缺少重点描述,缺少生动具体的 细节描写,因而使得文章单调、枯燥、乏味。如果做到有 重点地叙述,增加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强化画面意识,在语言上再加以锤炼,文章一定会再上一个档次。 自然之美绚丽多姿,有山川的雄壮之美,有草原的宁静之美,有森林的灵秀之美……但那些最美丽的风景都比不上我 们生活中的美。 仲夏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瓢泼大雨驱走了一天的燥热,却带来了我的愁绪。我看着一时不会停下的大雨, 无奈地叹气。当我打算冲出教学楼的刹那,头顶突然移来了 一方蓝天。我下意识地回头看去,是一个陌生的同学正在为 我撑着伞。她向我笑了笑,在涌动的人流中,显得如此温和、 柔美。雨水沿着失去平衡的雨伞流到她的肩上,淋湿了她单 薄的校服。两个陌生的女孩,一把失去平衡的蓝色雨伞,还 有郝倾盆的大雨,交织在一起是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是校园 里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坐在车里,隔绝了外面世界的潮湿和寒冷,我看着窗外的抽象线条打发时间。突然一个挺拔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在匆 匆的车流中笔挺地站着,是那样潇洒。他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15 交通,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规范、标准,充满了力度和美。 雨帘阻断了我的视线,但模糊中我看到了庄严的警服紧贴在 他的身上,不知是被汗水还是这无情的雨水湿透。汽车前行, 他的身影渐渐地变小、远去,甚至消失,但隐约中我还能看 到一抹洁白在风雨中舞动,那是路途上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大雨,汽车误了点,我看着路边昏黄的灯 光而暗自着急。当车一停,我便三步并作两步冲出车门,迅 速站到站牌下。我四处张望,正在焦急地等待。这时,一辆 摩托车上一个熟悉的身影缓缓向我靠近,暗淡的灯光照射在 那件有点脱漆的雨衣上。不知怎么的,我的心微微颤动了一 下,我的视线也渐渐地模糊起来。我急切地迎了上去,一边 喊了一声“爸爸”,一边接过那递过来的 雨衣。爸爸回应了一声,但声音十分沙哑,像是被雨水刺痛了似的。我忽然想起,这几天他正感冒、发烧,现在还迎 着风雨开着摩托车来接我。我那不可抑制的泪水顿时夺眶而 出,喉咙一阵哽咽,“爸爸,你……”没等我说完,爸爸便回 过头来对我说:“把雨衣穿好,小心被雨淋了。”我的鼻子一 阵酸楚,但心里却十分的温暖,我感到自己的心灵一下子被 什么充满。两个身影渐渐隐在了黑暗之中,但那是人世间一 道最美丽的风景。 假如有人问我,最美丽的风景在哪里?我就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在生活中,在充满爱与温暖的地方。 16 修改后的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作者有重点地选择了三幅画面来表现生活中的美:第一幅画面是校园撑伞图,表 现同学之间的关心友爱;第二幅画面是交警指挥图,表现交 警的忘我工作精神;第三幅画面是雨中接送图,表现父亲对 女儿的深切关爱。三幅画面交相辉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 面反映生活中的美,让人得到美的熏陶与启迪。同时,作者 增加了富有感情的细节描写,具体感人。特别是父亲接送的 场景更是详细描写,催人泪下。同时,在语言方面,作者也 进行了精心的修改和锤炼,使得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详写和略写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表达方法。详写反映事物的深度,略写反映事物的广度。同学们作文,在处理详略的问 题上,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掌握的材料多,就多写、滥写; 掌握的材料少,就少写,或不写。二是喜好的、熟悉的就多 写,反之则少写,或不写。譬如不管与表现中心意思是否有 关,总要有几句景物描写,有时甚至一写一大段,这些都应 在写作中引起我们的注意。 要求:请从”温暖”“自由”“孤单”“烦心”四个词语中选择一17 个,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要少于600 从内容上看,今年的作文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材的内容十分广泛,又有限制。这道半命题作文没有提供任何提示 语,要求补题的词语是命题者提供的 “温暖”“自由”“孤 单”“烦心”四个词语,要求考生从中任意选择一个,把题目 补充完整。题目所给出的词语“日子”,简洁易懂,审题的难 度不大,但如果考生脱离自身生活选材,难免内容空洞,缺 乏真情实感。题目的核心词“日子”,决定了选材的内容要注 重日常学习成长生活中的细节,要有考生自己的情感体验, 要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行文中“自我”的缺失, 文题的大而空,是导致文章内容失真、虚假的重要原因,从 这个意义上说,这道半命题有意识地避免这样的问题,引导 着考生从小处入手,从自身角度去思考写作内容。 1.那段日子,让我很“烦心”。我们是懵懵懂懂的青少年,有些自负,有些不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 一年级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 努力奋斗的作文 写风景的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中考作文题目 长城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作文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 描写雪景的作文 过新年的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600字 写事作文300字 打屁股的作文 父爱作文 初中作文600字 家乡风俗的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 作文纸条 暑假趣事作文 勇气作文 300作文免费可抄 作文400字优秀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