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届高考作文指导系列之二:立意 成功写作的第一级台阶

2020-11-02 09:00:01
相关推荐

俗话说,“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好的立意,就是决定你的作文“有”还是“没有”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里所说的“有”“没有”,既可以指具体的作文分数,又可以指蕴含在作品中的丰富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精当的表达。可以说,立意,是形成一篇优秀作文的第一级台阶。

文章的立意,自然始于对话题材料或命题材料的解读。

任何一则话题材料或命题材料,都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形成单一性的思维路径与主题意义。话题材料或命题材料,就好比一株大树的根系。在这个根系上,注定了要生长出一定量的新芽。而这些新芽,显然又不能全部留做主干,必须要在选择的基础上,留下自己最满意的一根枝条,同时砍伐去其他的赘余的枝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根枝条获得最充足的养分,才能使其长成大树。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在话题材料或命题材料根系上生长出的一定量的新芽中,到底哪一个芽儿,才是最有价值最可能形成栋梁的呢?这个取舍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立意。

先研究一个命题。

呼唤的往往是美好的,迫切的需要的,或曾经拥有而现已失去的。呼唤的对象,可以是人,好友、师长等,也可以是精神、观念,如理想、道德、公平、正义等等。

请以《呼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不超过10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这是很多年前江苏省“新体验杯”作文大赛的题目,一个很普通的作文命题。

面对了《呼唤》这个题目,该如何立意呢?

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我们发现,“呼唤”这个根系上,至少已经有了两个新芽:其一为呼唤人,如好友、师长;其二为呼唤精神、观念,如理想、道德等。两个新芽,如果注定不能同时存在(事实上,驾驭能力出众的同学,完全可以打通两个新芽间的逻辑关联,使其成为一个整体)。那么,该砍去哪一个呢?

相当多数的同学,是从“好写”的角度决定取舍这思维的“新芽”的。也就是说,他们写作文章,是凭主观感觉来决定内容与意义的取舍,而不是经过认真的立意构思而确立对象。

然而,主观感觉上的“好写”,却总是和欺骗性结合在一起。“好写”,很多时候恰恰是“难写”的同义词。因为,常规意义上的“好写”,通常呈现出的都是假话、套话和空话,缺乏真情实感,缺少个性化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得分就总是高不了,只能在起评分上下浮动。

从立意的角度取舍,效果就不一样了。

先研究第一根“新芽”——“呼唤人”。呼唤好友、呼唤师长、呼唤亲人、呼唤同学,诸如此类的呼唤,我们该如何确立文章的主题呢?

第一种立意,是将这些人全部收罗到一篇作品中。这样,可以把文章的主题确立为“理解”。即通过呼唤各种人对自己的理解,来呈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第二种立意,是只选择一个类型或一个具体的对象来写。比如呼唤某个曾经的朋友,以此来讴歌赞美友谊;比如呼唤某个逝去的亲人,借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比如呼唤某位以前的老师,通过对该老师的深情呼唤,来讴歌一种精神,或者批判一种行为。

单从“好写”的角度看,800——1000字的文章,用第一种立意来完成,分解开来,一种类型的人,有个近200字就足够了。这自然很好写。说点空话套话,任务也就可以完成。但文章很难有深度,也很难吸引读者。当然,如果写作技能出众的同学,也可以把这个立意写成精品文章,但这样的同学毕竟是少数。

第二种立意,就有了一定的写作难度。这个难度,首先体现在内容的切题与充实上。比如确立了讴歌友谊的主题后,还必须考虑这个主题如何通过“呼唤”这个中心话题来表达。倘若只叙述一件或几件具体的往事,则很容易脱离了“呼唤”的命题,把文章写成一般性的叙事作文。

如此展开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呼唤人的角度进行写作,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那么,第二个“新芽”如何呢?

呼唤精神与呼唤观念,初看起来似乎很“空”。因为精神与观念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名词。然而,和现实生活一结合,就可以发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始终是生活在一些“呼唤”中的。我们呼唤理性地对待自然,呼唤人间真情,呼唤相互间的理解,诸如此类地呼唤,几乎可以说是充彻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最近的武汉以及湖北乃至全国性的封城封镇防疫病毒事件中,就既有对逆行者精神的呼唤,又有对牺牲精神的呼唤,还有对责任、担当、使命等品格与观念的呼唤。

如此分析以后,可以发现这一“新芽”可以生发出地枝杈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俯拾皆是的程度。不过且慢,既然有这么多可以写的素材存在着,如何立意,才能让文章出新出奇呢?

这又要深入分析下去了。

“呼唤”这个概念,注定了要牵涉到两个词汇——“主”与“客” 。常规意义上的立意与构思,总是立足于“人”为主“物”为客、或“自我”为主“他人”为客的思维定式中,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同学,在决定表现呼唤精神或呼唤观念的主题后,会以自身的情感为出发点,去呼吁别人、倡导别人具备某些品质与精神。这样,就又使写作走向了共性化的路径上。

那么,换个角度思考呢?突出“客”对“主”的呼唤,这样,是不是可以深化文章的立意呢?

想一想:屈原的愤而投江,固然是一种心灵的绝望,是否可以理解成死亡背后的解脱对他的呼唤呢;陶潜的辞官归隐,固然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使然,是否可以理解为田园风光对他的呼唤呢?如此推而广之之后,李白的放浪形骸,是否是因为锦绣河山对他的呼唤?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是否是传统道义对他的呼唤?

这么一琢磨,就可以发现,一个新的意象空间的大门又被我们打开了。在这个意象空间中,无数的故事、无数的忠诚、无数的美好,如夏夜天空中的繁星,在我们的眼前闪耀着,等候着我们的捕捉,渴望着我们的书写。如此一来,还用为没有素材可写,或者为作品平淡无奇而烦恼吗?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一篇依照这种立意创作的学生作文,从这个具体的文章中,可能会领会更多的东西。

呼唤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一杯美酒,两行清泪,燕太子丹目送着荆轲一步步走进夕阳。

残阳如血!

探一探行囊,一卷地图尤在。图在,匕首也在。摸一摸腰间,樊于期的头颅尤在。头在,使命就在。

就这样踏上了命中注定的那一场有去无回的征途。明知前途刀山火海,明知结局身首异处。他却依旧那么从容地踏上征程。黄沙漠漠,黄河滚滚,还有什么样的呼唤,能超越于脚下的这片热土,能凌驾于身后的父老乡亲?所以,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刺秦。在图穷匕首见的刹那,他将“荆轲”这个名字,定格在了历史的天空中。

侠义的呼唤,引领着他走向了死亡,也走向了永恒。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背负着宫刑的奇耻大辱,他依旧每天佝偻着腰杆,穿梭在或是同情或是鄙薄的目光河流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痛啊?皇家那把无情的刀,不但摧残了他的身体,更屠戮了他的尊严和信心。然而,他还是苟活了下来。

当屠刀挥舞的那一刻,一定是三千年的历史凝成了惊雷,在他的耳边轰然炸响。否则,他如何能从那刑台上挣扎而下,继续用血与泪书写着风云的变幻、王朝的兴衰。

事业的呼唤,炸开了淤塞在他心头的个人荣辱,把太史公的形象,定格成一曲绝唱。

“流放宁古塔,永远不得返京!”

一纸文告,改变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命运。前一刻,他们或许还在养尊处优;后一刻,却已拖家带小,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征程。

狂风呼啸,天寒地冻,饥饿疾病,猛兽攻击……

然而,他们终于在这冰天雪地中开垦出了生活,终于在这蛮荒之地播种下了文明。

该有多少人,在风雪交加的路途上,试图将生命交付给荒野猛兽啊,然而,总又有一种声音,呼唤着他们的名字,激发着他们生存的勇气。

生命的呼唤,来自身后那遥不可及的家乡,来自受难者自身生命的坚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语,穿透荣华富贵的浮尘,镌刻进民族振兴的史册中。一个少年,乘了这声呼唤的东风,从那地主家庭的大院中昂然走进了时代风云。从此,中国多了一个伟大的身影,世界多了一位杰出的伟人。

南征北战,出生入死。

中华之崛起,永远是召唤他奋不顾身的动力;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呼唤他鞠躬尽瘁的声音。

使命的呼唤,将一个大写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灵——周恩来。

总有一种声音,能唤起生命中蛰伏的力量;总有一声呼唤,能激发出全部的生命潜能。

因为被呼唤,中国史上多了一位惊天动地的刺客;因为被呼唤,文学史上多了一名旷古烁今的天才;因为被呼唤,一群囚徒用疲惫的双肩担起了一个地区的文明;因为被呼唤,一位伟人应运而生。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种东西在呼唤。遵循了呼唤,就会让生命之花绽放出眩目的璀璨。

这篇习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立意的深邃和构思的精巧。所谓立意的深邃,是指四个典型材料彰显了四种呼唤形式,分别从“侠义”“事业”“生命”“使命”这四个主题入手,突出这些原本属于“客”的抽象概念对于属于“主”的人的呼唤。这就使得有限的文字,具备了十分充沛的文化张力。在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读出历史的风云,可以领略到呼唤的厚重。所谓构思的精巧,在于先用四个片段分述四种类型,在面的铺陈上营造出意义表达的广度,然后用一个第五片段对其进行归总,最终将呼唤提升为“生命之花绽放出炫目的璀璨”的共性化主旨。倘若没有这最后一个片段,文章便松散了。有了它,便在“分”的基础上有了“总”,全文所立之“意”得以显扬。

由《呼唤》这一命题的立意分析,再结合具体的学生作文示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让我们的作文获得别人的认可,拿下相对高的分数,必须走好立意这写作第一步。走好这一步的关键,是思维的发散、选择与聚合,此三者具有先后逻辑顺序,不可颠倒。要善于在命题或话题这个根系生发出的众多“新芽”中,从新与奇的角度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那根枝条进行培植,同时砍削去其他的所有繁柯。做到了这些,写出来的作文便有了新意,便能得到读者(包括应试时最挑剔的两位阅卷老师)的认可。

作者:刘祥 ,“三度语文”首倡者,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出版个人教育专著12部,发表教育类文章一千余篇。其“三度语文”教学主张在国内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中学语文》等报刊均有专文推介。应邀在17个省开设示范课和主题讲座共二百余场。教学专著各大实体书店和各大网络书店有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严格要求自己 作文 赞扬中国的作文 描写晚秋的作文 朋友的事作文 怎么教孩子写作文 职业选择作文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作文 渴望为题的作文600字 打女朋友的屁股作文 关于鸟类的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大全 雨的作文开头 我最好的朋友300字作文 初中优秀叙事作文 人与自然800字作文 作文美丽的校园四年级 善于发现身边的美作文 暑假趣事作文提纲 今天真冷啊 作文 我的班主任英语作文 作文乐在其中600字 英语口头作文 种土豆的作文 高二开学作文800字 二年级关于植物的作文 love作文 从今天开始作文600字 暑假记事英语作文 关于端午的作文开头 成人大专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