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2020-11-06 21:15:01
相关推荐

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 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2018 01 25

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

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好。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

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

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2、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苏轼乐观旷达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诗写于熙宁六年,这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你瞧,诗人把西湖描写的多么美!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这里足以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2.《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苏轼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融为一体。借用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表达出了作者虽伤离别,又处以达观的豁达胸怀。

苏轼以不能“乘风归去”而感到遗憾,但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来自己解释;又以“人有悲欢离合”为遗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了启示,摆脱了人生苦恼。

苏轼的人生态度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起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出门遇雨,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里蕴含了深层的意蕴,即词人处变不惊,坦然行世的人生态度。想想那情景,朋友们大伙都在急风骤雨中狼狈而逃,但对于苏轼这个大风大浪都经历过的人来讲,却不认为是奇怪的事,完全不影响自己出行的心情,于是就只管吟咏前行。果然,没过多久,山头初晴,斜阳相迎,一切依然。联系到苏轼所经历的仕途上的风云变幻,词人何尝不是这种心境呢?多次受到排挤和打击,多次遭遇贬谪,词人仍然从容、镇定、旷达。

词中以“料峭春风”作比喻,让我们不禁想起苏轼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政治生活中的风雨,而面对坎坷人生中挫折逆境,作者仍能看到“山头斜照”的希望,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尤其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用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逆境也好,顺境也好;在词人心中都是一样自然;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遭遇大风大雨又有值得惊慌失措的呢?拥有这样的心境,即便是被贬到黄州,以致后来被贬到惠州儋州,苏轼照样过着怡然自得且积极进取的生活。

我们再看看苏轼的另一首词《浣溪沙》,词的内容是这样的:“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也是苏轼被贬黄州是所写,在这首词中,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暮春三月的兰溪优雅美景:山下小溪流水潺潺,岸边兰草发出新芽,松林间的沙路上,干净得一成不染;傍晚时分下起了萧萧细雨,杜鹃的啼叫声从远处的清泉寺传来。此时的词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热爱自然,执著人生。面对如此美景,词人并没有伤感自己已是白发暮年,而是表现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黄鸡”的原意是指黄鸡报晓,中唐诗人白居易在《醉歌示伎人商玲珑》一诗中写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其意思是说黄鸡早晨崔晓,落日即将西去,光阴流水而逝,人生短暂易老。然而,苏轼在这里却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表现了他并没有自怜衰老,而是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心态和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相关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00 2018 oh100.com版权所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迷作文 成长作文开头结尾 难忘的作文400字 春季的作文 奶奶作文600字 童年的作文怎么写 阳光作文800 观察日记的作文 快乐童年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题目 编童话作文 作文第二次 人物的故事作文 作文400字写人 开心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主题 猫的作文300 观后感作文500字 纪念日作文 500字作文写人 写作文100字 全国作文大赛 小鸭子的作文 我的闺蜜作文 我明白了作文 雨 作文600字 作文照片的故事 300字想象作文 作文开头好句 感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