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人称变换四法

2020-11-07 03:50:01
相关推荐

写作文,尤其是写作记叙文,不仅要求文章前后内容贯通,意思表达清楚,还应当做到行文生动活泼,叙写具体形象,更要求以情动人,感人至深。怎样写才能达到这样理想的抒情效果呢?变换人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文章中,人称运用得当,写起来就会顺畅,表达就会明白。一般地说,在一篇文章中,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便于叙述、描写;运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便于议论、抒情。如果能够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运用人称,变化地运用人称,那么,抒情效果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下面,我们以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中的课文作为例子,具体谈谈人称变换的技巧和方法。 一、人称变换之前,把写作对象拟人化。 拟人修辞手法,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这种物,不管它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运用拟人手法都能够赋之于人的言语、行为和思想感情。文章中,恰当运用拟人手法,可以把“物”写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产生鲜明印象。还可以表达作者对“物”的强烈感情,使读者引起共鸣。人称变换的目的是更好地抒情,而比拟手法的运用,恰恰为人称变换奠定了基础。 朱自清在《绿》(九年级上册)中,先把梅雨潭“随风飘散”的水花拟人化:“――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接着,又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比拟为一个美丽姑娘,她“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朱自清把那扑朔迷离的水花当作一个淘气的娃娃,把那如梦似幻的绿光看作一个可爱的姑娘,其心中的喜爱之情不言自明,再加上接下来的五个“她”字的连用,这种喜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此时,突然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可爱的,我用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 ……。我又掬你入口,……”,“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不愧为散文大家,这里变换人称,毫无雕琢之痕。 在变换人称之前,对于比拟手法的运用,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语文读本》第三册)与上述课文有所不同。《绿》中,作者是在某些地方把所写对象拟人化。而《雨的四季》中,作者在每一段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文章从头至尾出现不少拟人化的语句。这里,我们先看看这种不同形式的拟人手法的运用情况,再分析它对于变换人称的作用。 《雨的四季》中,共有七段内容。首段,开篇总提:“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一个“她”字拟人,作者心中的“喜欢”之情流露出来。接下来的四段,分写春、夏、秋、冬四季之雨,表现其惹人喜爱之处。下面是从这四段中摘录的拟人化语句: (1)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2)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 (3)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4)(秋)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5)(冬)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6)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 (7)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她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礼物。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五段叙写及这些拟人化语句抒情作为铺垫,作者才能够在第六段开头情不自禁地呼唤:“啊,雨,我爱恋的雨啊。”紧接着,改变人称为“你”,无限真挚地说:“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力,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中。” 最后一段,作者再次拟人呼唤:“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通过以上认识,我们可以体会到,这种用拟人语句贯穿文章始终的拟人方法,能够使所表现的拟人化形象更具整体性,使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充分。这样,紧接着人称改变,“你”也就成了一个在各方面完整的拟人化艺术形象。同时,作者所抒发的感情也就使人觉得更自然贴切。 二、人称变换之前或之后,直呼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是一种艺术手段。如果运用得恰当,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收到更理想的抒情效果。如果运用不当,也会造成人称混乱,意思不清。因此,在由第三人称“他”变换为第二人称“你”之前(或之后),要直接呼唤写作对象。 (一)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是一个“引子”,它引出人称的改变。人称变换之前的直接呼唤,是一个“信号”,它提醒读者注意将要改变人称了。 下面,我们分三种情形具体介绍这种方法的运用。 (1)直呼人名 如果一篇文章是以人为写作对象,那么,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人名。《我始终忘不了她》(《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第二册)中,作者写自己与美丽、潇洒、天真、快乐的同学圆圆成了好朋友。突然有一天,圆圆去北京念书走了。文章结尾写道:“但我始终忘不了她。圆圆,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逢!”这里,如果没有对圆圆的直呼,就突然把人称变换为“我们”,读者就会感到有点儿摸不着头脑,禁不住要问:“作者是在与谁说话称‘我们’呢?”而有了对圆圆的直呼,无论是谁也不会产生疑惑了。 (2)直呼物名 如果一篇文章不是以人为写作对象,而是以物为写作对象,那么,在人称变换之前要直呼物名。 《十三岁的际遇》(七年级上册)中,田晓菲叙写自己与北大的“一段奇妙的尘缘”,有两次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北大”。第一次是在文章第二部分尾段:“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第二次是在文章第三部分尾段:“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 同样,朱自清在《绿》中,直呼:“那醉人的绿呀!”紧接着改变人称:“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在《雨的四季》中,作者刘湛秋直呼:“啊,雨,我爱恋的雨啊”,然后写道:“你一年四季在我的眼前流动,……。” (3)直呼人或物的代称 在《绿》中,有两处直呼改变人称。其中一处直呼物名“绿”,而另一处却直呼“绿”的代称:“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与朱自清如出一辙。刘再复在《观沧海》(《语文读本》试验修订本第三册)中,既直呼物名“大海”改变人称:“大海,你为什么能够终古常青……”、“大海,……我在你身上体验到自由……。”同时,又直呼“大海”的代称改变人称:“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谁能在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伟大的书籍,你时时在更新……。” 朱自清用拟人化代称“可爱的”,表现出对绿的无比喜爱。刘再复以“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伟大的书籍” 代称大海,表现出对大海的热烈赞颂。这不但对于改变人称后的抒情,起到了一种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直呼的形式上避免了重复和行文的呆板。这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匠心独运。 (二)人称变换之后,直呼写作对象。 人称变换作为一种写作方法,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也具有灵活性。一般地说,直呼写作对象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然而,也有在人称变换之后的。例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中,有四处直呼变换人称。除了上述两处是在人称变换之前直呼外,其余两处是先改变人称为“你”再直呼“北大”的。第一处是在文章第一部分尾段:“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第二处是在第三部分开头:“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我们说,无论是在人称变换之前,还是在人称变换之后直呼,只要有利于文章意思的表达,有利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都是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写作方法。由于田晓菲在上述两处直呼“北大”之前,都只是写了一个改变人称为“你”的句子,紧接着就进行了直呼,因此,同样收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人称变换之后直呼写作对象,切忌在直呼前面出现过多的句子。否则,就会造成人称混乱而影响读者理解。田晓菲的运用之妙,在于仅仅一句而已。 最后,我们还须认识到:运用直呼的方法,把对第三人称的客观叙写变换为对第二人称的面对面交流,并不一定非出现“你”字不可。例如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语文读本》第三册)的尾段:“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道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这里的“谁”,不明明就是“你”吗?只有“你”――康桥,才知道“我”心中的“隐忧”。那“晚钟撼动的黄昏”和那“没遮拦的田野”在哪儿?在“你”――康桥的身边。 再如《胡同文化》(《语文》第一册)的尾段写道:“再见吧,胡同。”这里,作者汪曾祺向眼前的"胡同"挥一挥手,依依不舍地说"再见"。同样,冯君莉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语文》第三册)中,向美丽的青海湖告别,无限深情地说:“我会再来的,青海湖。” 这两篇文章中,作者在直呼改变人称后,由于惜墨如金,略去“你”字不写。然而,尽管没有“你”字,但拟人化形象呼之欲出。这可以说,他们运用人称变换的写作方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三、在文章的尾部或中间变换人称。 人称变换,是为了更好地抒情。它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根据抒情的需要而适时运用的。也就是说,当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如果不把人称“他”改变为“你”,让写作对象活生生地站在自己眼前,面对面的倾诉,就不能淋漓酣畅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一篇文章,究竟在什么地方变换人称才算恰到好处呢?这要根据行文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安排位置。因为在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流动着的,是在发展变化着的。 (一)在文章的尾部变换人称。 一般地,作者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到文章的尾部时达到高潮。此时,不改变人称,就不足以表白心迹。所以,在文章的尾部变换人称,顺理成章。 (1)最后一段变换人称。 例如《我所知道的康桥》、《胡同文化》、《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我始终忘不了她》都是在最后一段,由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的。这四篇文章尾段变换人称抒发感情,言简意明,达意真切,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2)在结尾处变换人称。 尽管不是在最后一段变换人称,但仍然是在文章结尾处的某一段。例如《绿》、《故乡的榕树》、《雨的四季》都是在文尾第二段中,由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的。最后一段,又回复到第三人称。 (二)在文章的中间变换人称。 在一些文章中,作者的内心感情是由阶段性的小高潮逐渐推进而达到高潮的。因此,在文章的中间位置,也可以 随着抒情小高潮的出现而变换人称。 例如《十三岁的际遇》全篇自然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是作者田晓菲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结尾,都是一个内心感情的小高潮。所以,在这两个部分的尾段中,都直呼“北大”变换人称为“你”进行抒情。在经过了以上两个小高潮抒情铺垫之后,第三部分开头就以第二人称开始叙写。接着,又改变为第三人称。随着情感上升的愈加强烈,高潮出现。于是,文章最后一段回复到第二人称,结束全文。这篇文章的中间四次变换了人称。 再如《读沧海》,全篇自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第三人称,对“大海”进行描写和赞颂。第一部分的第二段,作者就把“大海”比喻为“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而直呼,紧接着就改变人称为“你”热烈抒情,直到这一部分结束。第三部分开始,仍然运用第三人称叙写,最后两段用“伟大的书籍”、“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来比喻“大海”,直呼而改变人称,抒情达到高潮。这篇文章的中间两次变换了人称。 这两篇文章运用变换人称的写作方法,可谓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 四、连续地或断续地变换人称。 变换人称的写作方法,在运用的具体形式上,有“连续”和“断续”两种。这两种形式的出现,是由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的流动状态决定的。如果作者的情感在文章中波澜起伏,运用人称变换方法时也就呈现断断续续。反之,如果作者的情感表现比较平稳,即使变换了人称,也会连续地运用一个过程。 (一)连续地变换人称。 刘再复的《读沧海》与廖华歌的《山》(《语文读本》试验本第三册)是连续变换人称的典型例子。 《读沧海》的第二部分中,一共有七段内容。第一段:“我读着海。我知道海是古老的书籍,很古老,很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议。”这一段是一般性议论,情意性不强。因此,运用第三人称来写。第二段的首句是客观的叙述:“原始海洋没有水,为了积蓄成大海,造化曾经用了整整十亿年。”这一句语意平淡,仍然运用第三人称。第二句,作者心中的情感开始上升,不由得发出赞叹:“造化天地的杰作啊!十亿年的积累,十亿年的构思,十亿年吮吸天空与大地的乳汁。”第三句,这种赞叹之情高涨,直呼:“雄伟的横贯天地的巨卷啊”,开始变换人称抒情:“谁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读尽你的丰富而博大的内涵呢?”接下来,作者心中对大海的赞美之情一发而不可收。因此,第三段至第七段中都是运用变换后的人称“你”,进行叙写抒情的。同样是连续地变换人称,第三部分的最后两段作为全篇的结尾,作者把大海比喻为“伟大的书籍”、“我心中伟大的启示录、不朽的经典”,然后,人称变换为“你”而热烈抒情。 《山》中,一共有九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作者说“我是大山的女儿”、“我属于大山”。第二部分开首,就在激情满怀地直呼“啊,我的故乡的山”、“我的北方的山”之 后,立即变换人称为“你”,赞颂道:“你象我北方的父老,……”、“你是大地耸起的骨骼,……”。以下的第三至第九部分,一直运用第三人称“你”。在这连续七个部分中,作者极尽颂扬之辞,淋漓尽致地抒发出对故乡那种浓浓的眷念情怀。 在一篇文章中,连续地运用变换后的人称,势必导致篇幅过长。为了避免引起叙写的不便和抒情的不畅,要适时对写作对象进行直呼。《读沧海》第二部分的六段中,出现三次比喻直呼。第三部分的两段中,出现了两次。而《山》的第三至第九部分中,更是直呼了十一次之多。正是由于作者这样多次及时地直呼,尽管变换人称后篇幅过长,但始终使写作对象不离眼前,时时保持与之近距离交流,极大地提高了抒情效果。 (二)继续地变换人称。 在《绿》的文尾第二段中,作者两次把“绿”由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这段首句把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拟人化为“她",接着把"她"比喻为“少妇拖着的裙幅"、又软又嫩的“鸡蛋清”、“温润的碧玉”,再接着把“她”与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旁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水进行比较,从多方面、多角度表现“绿”的可爱之处。随着这饱含感情的描写之后,作者的情感剧然上升,于是改变人称,直接赞美。在热烈的抒情之后,作者的内心趋于平缓,又用“绿”为人称进行比喻描写,说这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梅雨潭水里面似的。这时,作者对“绿”的喜爱上升达到高潮,再一次改变人称,更加热烈地抒发心中那种无以复加的喜爱之情。从全篇来看,运用变换后的第二人称的形式是:第三人称(它)――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它)――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它)。 《十三岁的际遇》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在最后一段由第三人称变换为第二人称。第三部分是首尾运用第二人称,中间运用第三人称。全篇运用的人称形式是:第三人称(它)――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它)――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它)――第二人称(你)。与《绿》相比较,它运用变换后的第二人称“你”,更具断续性。 变换人称,断续进行,更显得直呼的重要。在具体写作中,一定要注意每次变换人称之前或之后直呼写作对象,以使人称变而不混,换而不乱,达到预期的抒情效果。 文章中变换人称的方法,在写作实践中运用非常普遍。我们只需翻阅一下近些年的中学语文教材,就会发现不少这样的篇子。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有:王蒙的《华老师,你在哪儿?》、茹志娟的《离不开你》、张秀枫的《让我们再看你一眼》、钟志红的《门前的小路》等。这诸多的优秀文章,表意真挚,抒情浓烈,是与恰当地运用人称变换的写作方法分不开的。这也表明,我们探讨运用人称变换的方法和技巧,是非常有意义的。 单位:河南南阳理工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 9400440.ht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9-24 20:15学友[青海省网友]IP:762362958
    @转角——很喜欢这篇文章作者把作文人称变换四种方法都详细列举了出很实用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顶0踩0
  2. 2020-06-11 07:54转角——[河北省网友]IP:2090339341
    这篇文章写得真棒对于作文人称变换方法讲解得很清楚学生们定会受益匪浅。
    顶22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保护鸟类的作文600字 8k作文纸 篮球鞋作文 作文我的课余生活300字三年级 跳绳作文 2019浙江高考语文作文 2004年高考作文 水培绿萝作文 运动会作文300 怎样写一篇童话作文 打小女孩的屁股作文 智慧伴我成长作文 灯塔作文 别样的半命题作文 我的校园作文500字 三袋麦子的作文 什么一游作文 社会公德心作文 几分愧疚在心头作文 春节作文英语100词 春雨作文800字 以帮助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介绍家乡的英语作文 阅读照亮人生作文 最为重要的 作文 懂得分享作文600字 相遇作文800 假如我有什么的作文 2018作文 关于网络新词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