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为伟大新时代放歌——访“战疫”系列诗歌作者 诗人葛诗谦

2020-11-12 11:1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阳春三月,万木峥嵘,百业待兴,各地正在有力有序地推进复工复产。两个月来,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打赢新冠疫情阻击战中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壮歌。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当代著名诗人葛诗谦,把一颗创作史诗的雄心,献给中国史诗般的实践。他以笔为剑主动投身战场,誓作战 疫 急先锋,忧思国难,命笔如电,在第一时间援驰武汉,持续创作了30多首战 疫 系列主题诗歌。

连日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视网、中国文化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以及多家大型企业的官方网站,相继开设网络专题、举办主题论坛、发布动态,对 战疫 系列诗歌专辑刊载、研讨和报道 一时间在国内国外强力发酵,形成了极具心灵冲击力的思维号角和社会震撼力的跨界集合,引起强烈反响。

日前,就 战疫 系列诗歌创作背景、创作历程、艺术特点,以及对于当代诗歌的影响启示等,特约记者同葛诗谦进行了深入对话。现将访谈录刊发与此,以飨读者。

为伟大新时代放歌

访 战疫 系列诗歌作者、诗人葛诗谦

特约记者荆慧

记者:这些天,您的战 疫 诗歌可以说在网上非常火爆,堪称文学 网红 ,点击率非常高,很多读者都说,看了您的战抗 疫 系列诗歌作品,很受感动 认为这些战 疫 诗歌写出了真正的中国风骨。请问您创作战 疫 系列诗歌的初衷是什么? 您对当前网上出现海量的战 疫 诗歌这一现象怎么看?

葛诗谦:志之所至,诗亦至焉。这次用诗歌发出声音,主要发端于武汉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为中央的果断决策、武汉挺身担当、天使们坚毅逆行所震撼,还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时代紧迫感,促使我在这个特殊时期拿起诗意的笔,表达与武汉、湖北人民,乃至全国同胞共抗击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希望能通过诗意的表达,让英雄精神融进中国精神,让更多的人认识英雄、学习英雄、追赶英雄,使得我们万里神州成为一个遍地英雄的国度。

近段时间,网上涌现出海量的抗 疫 诗歌,整体还是不错的,发现了一些很有分量的诗歌作品,给这次战 疫 带来了精神助力和莫大希望,彰显了文艺战 疫 的诗歌力量。但也有一些打着战 疫 诗歌旗号的诗歌作品,很令人失望:有的谄媚、有的空洞地喊口号,有的调子灰暗,也还有的躲在倒春寒里的一隅,自说自话,让人不知所云

我认为,作为一名诗人,不能囿于小我、不能只着眼于一些表面现象浅尝辄止,更应深入挖掘真正的英雄气概,抒发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令人振聋发聩的声音;应该用文艺作品彰显中国意志、用澎湃热血凝成的诗,铸就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这是我创作抗疫系列作品的初衷,也是我多年来坚持的创作原则 不管是早年的诗歌创作,还是后来关注社会进步、聚焦经济发展、引领文学创新的 两前文学 理念,都要深入火热的生活,用诗意的笔来担负自己的历史使命。

记者:请问战 疫 系列诗歌主要有哪些内容,主要表达了哪些不同侧面的主题?

葛诗谦:战 疫 系列诗歌作品主要包括这两方面主题:

一是把荆楚大地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放在雄阔历史的视野之中,借助中华民族先贤高山仰止的风骨,对现实进行深刻反思与审视,让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映射壮阔而斑斓的现实;用先贤所处时代的局限与窘迫,反衬伟大新时代的雄阔与舒朗,并用象征、隐喻等丰富多彩笔法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历史与时代的英雄形象进行了科学的类比与叠加。这样,荆楚大地、乃至中华大地上的英雄精神浮雕,便能很好地转化成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二是通过这个特殊春天发生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诗意思考,将中国古典诗歌之美,融注到现实生活当中,以梅兰喻人,以雷雪警世、以豪迈剑气涤尘、以天问长歌凝魂 进而从无比深情、诗意的美学角度,对战 疫 中涌现出来的令人感动、让人感慨、引人深思的人物与精神进行深情讴歌,深入发掘和展现抗 疫 中的中国精神。

记者:有目共睹,您的战 疫 系列诗歌,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广大读者认可与赞誉,一时成为战疫文艺中的 葛诗谦 现象,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这种现象对您的今后的创作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

葛诗谦: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人民网、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作家网、中国文学网、中国艺术网、人民论坛、今日头条、、新浪、搜狐等数十家大型网络媒体,以及多家权威媒体纷纷开辟专栏,推出我的战疫系列作品之后,也有很多朋友感觉应该专门召开研讨会探究这种战 疫 系列诗歌持续火爆的深层次原因,但由于疫情期间无法举办线下作品研讨会,各大网络平台及媒体,就通过网上开设战 疫 作品专题页面、举办主题论坛、发布动态等多种形式,在网上对战 疫 系列诗歌进行刊载、报道和研讨。我的家乡黑龙江省、以及佳木斯市、富锦市的官方媒体,均以家乡诗人的名义推出战 疫 诗歌专题,并组织相关诗人、专家进行专题研讨;我的祖籍地 山东蓬莱,也在官方媒体平台连续推出战 疫 诗歌专辑 一时间, 葛诗谦抗疫诗歌作品 成为全国诗坛及众多网媒关注的一大热点,被称为 葛诗谦诗歌 战疫 现象 。

战疫 系列诗歌发布后,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著名作家、诗人、书画家、企业家、教育家以及政府官员,纷纷以文艺评论、鉴赏心得、读诗感悟、微信留言等方式,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刻评论。

一位航天英雄来电表示, 战疫 系列诗歌写出了中国风骨,诗人通过诗意的表达,让英雄精神融进中国精神,用手中深情的笔触讴歌英雄、赞美英雄,让更多人认识英雄、学习英雄。这位航天英雄的鼓励,让我感受到了中华英雄大气激荡的蓬勃气象,给我了创作的灵感与动力。带着英雄的嘱托去表现英雄,一定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我当年的战友、如今的一位将军,在看到我的战 疫 系列诗歌后,非常感慨地说,当年在祖国边境战场,诗谦就是一位出色战士,带着火热初心火线入党勇敢冲锋;今天诗谦依然无愧于一名战士。这次在全民战 疫 中战斗,诗谦,置身于没有硝烟的战场,依然斗志昂扬、依然气血飞扬、依然勇敢亮剑,用手中战斗的笔,发出了中国声音、写出了中国精神、锻造了中国意志,成为新时代一个文艺地标。这是非常令人可喜,也希望诗谦戒骄戒躁,继续努力挖掘新时代的精神内涵,在文学的新征途上,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史诗。

光明日报社原社长兼总编辑、著名作家,著名中国老年文化研究专家袁志发老师,也第一时间打来电话。他说,这是真正的中国担当、是这场特殊 战疫 中的嘹亮号角,是新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英雄赞歌。他认为, 作为一名诗人,应当这样 关键时刻站出来,捧出滚烫的心,为人民鼓与呼、为英雄颂与歌。 袁老师评价说: 这种集雄壮和艺术唯美为一体的政治抒情,是一种创新与探索。从 战疫 诗歌创作实践来看,这种创新与探索值得肯定、值得提倡。

1983年,在西子湖畔的中秋诗会上,我有幸结识了当代著名诗歌评论家、理论家吴思敬先生。从那时起,吴先生一直从各方面关注我努力前行。从那时起,吴思敬先生就一直从各方面关注我的努力前行。吴思敬先生,在关注我报告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诗谦秉持一种为改革创新的精神,以诗性的语言对报告文学创作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创新,并坚持近30年,非常难能可贵。诗谦几百万字的报告文学实际上可以成为 诗体报告文学 。可以说,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与繁荣,诗谦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诗谦诗体的报告文学,为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创造了一个全新模式、开辟了诗化报告文学的新领域。诗谦本身是位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报告文学过程,高度自觉地融进了诗人的激情和诗歌的美学特征。艺术的生命在于生存与发展,诗谦的诗体报告文学在经济战场纵横30多年,非常说明问题。可以说,从诗谦的诗体报告文学创作实践的成功范例来看,诗谦报告文学的胜利,其实也是诗歌的胜利。 , 战疫 系列诗歌开始创作时,先生就时常电话长谈,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鼓励。先生再三叮嘱: 欲为诗,先修德。诗是不能直接变革世界的,但是它却能对参与变革世界的人造成影响。在创作中一定要坚持呼人民之声,讲人民的话,为英雄代言,为历史负责。

同时,还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著名诗人吉林省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钱万成;著名评论家、诗人,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兼总编辑袁晓光;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原主编商震;当代著名作家、著名影视编剧、影视制作人石钟山;中宣部 五个一 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获得者、国家一级编剧朱红赤;曾先后担任《亚洲资本》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新农村课题组常务副主任,现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新农村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的彭维锋博士;全国高校学报研究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理工学报》编辑、清华大学《数字人文》杂志编委桑海;著名画家、作家、美术品鉴赏与收藏专家邹中华;诗人、书法家,佳木斯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黄福清;佳木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邱士林;民盟中央委员、林学家、著名诗人,双鸭山市副市长王志山;《中国企业报》集团主编、中国企业商会联盟创会秘书长杨照钦;中国行为法学会副秘书长、著名大律师陈惊天;第六届、第八届全国 优秀刑辩律师 、北京霆盛律师事务所主任、作家贾霆;佳木斯市文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马冬梅;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原总编助理、报告文学作家宋庆森;资深传媒人、国际商报地方记者站负责人陈高鹏;知名作家、评论家曹景常;知名作家、诗人周步;作家、诗人,北京市海淀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高菡;华语红色诗歌促进委员会评委,人人微诗刊主编,作家、诗人李虹;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青年律师李婧;多年担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现为浙江省高考作文教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祝明富;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著名高级记者兰红光;原经济日报 十佳记者 、品牌宣传专家王信川;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黑龙江省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寅奎等,纷纷撰写评论,对 战疫 系列诗歌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我七十年代参军时的战友,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原《中国军工报》社主编、著名军事摄影家王玉,首先倡议在《中国名家》专栏上推出了 真理之维、济世之怀 葛诗谦战 疫 诗歌系列作品网上论坛 ,随即取得了良好传播效果。《青少年书法报》首任社长、总编辑、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书道倡行者崔学路先生,还以《史诗般地活着 有感葛诗谦的诗和人》为题赋诗一首: 草长鸢飘二月天。心系楚地,遥望云端。仙兵医圣下江城,黄鹤楼迎,汉水波翩。华夏回眸数五千。沐雨经风,踏浪登山。悬壶济世有功勋,扁鹊挥刀,仲景安澜。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许多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尤其一些知名企业家,都大力推广 战疫 系列诗歌。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方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纪检监察组组长谢俊;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十大女杰 、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万丰奥特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陈爱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孙聪;中共十六大代表,全球中小企业联盟副主席、亚洲制造业协会副会长、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蒋锡培;山东鲁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著名青年企业家孙东伟;中铁物总投资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方华超;黑龙江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庆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尖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天士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晓萌;原杭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童云芳;葵花药业集团董事长关玉秀、总裁关一;东宝集团董事长、总裁李佳鸿;亚洲咖啡协会主席,云南后谷咖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熊相人;中国保利集团国防中心总经理王军;中航空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兵;知名区块链企业创始人、青年创业导师、青年企业家陈笑;我的初中同学、黑龙江大学北京校友会副会长邹桓斌等诸多企业家,以及其他行业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对战 疫 系列作品给予中肯评价,还有很多企业在官方网站、新媒体平台,刊发 战疫 系列诗歌专辑,并且组织企业员工学习讨论,撰写读诗感悟和学习心得

各位方家的指正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未来的创作充满了信心与激情。大家对 战疫 系列诗歌的评价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 战疫 系列诗歌洋溢着浓郁的苍生情怀和深厚的大地情结,是接地气、为百姓立言的现实主义诗歌精品。

二是 战疫 系列诗歌具有以物喻人、以人励志的艺术特色,具有坦荡君子之风,每一首诗都激荡着鼓舞人心的力量。

三是 战疫 系列诗歌具有以古鉴今、以歌为诗的中国古典诗歌之美,兼具现实浪漫主义的豪放,并以隐墨飞白的艺术手法,营造了深厚的诗歌意境。在创作中,我也有意识将中国古典诗歌之美与当代价值观融为一体,以生动而深刻的表达,见证我们正在经历的特殊时光、火热生活与伟大时代。

四是 战疫 系列诗歌视野雄阔、站位高远、想象力丰富。这些诗歌作品站在大历史、大时空、大时代的高度,以全方位的哲思与抒情,道出了人类与大自然共融共生共长的真谛。

这些宝贵的评论与建议,既是我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压力,也是我不断创新的动力。背后有这么强大的创作精神 亲友团 ,有那么多的读者朋友,我有信心凝聚诗歌的艺术实力,为新时代文艺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充足的精神动力。

记者:经历这一段时间的创作实践,您对诗歌的理解又有哪些提升?

葛诗谦:一是对 诗以言志 这一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诗以言志,不仅仅是诗歌语言简单地图解口号,或是用看似蕴含哲理的句子,营构几条警句式的座右铭;也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发上几句感叹;而是要真正从内心出发、从现实出发、从生活出发,立足现实大地、放眼历史时空,将磅礴诗意凝练出心声,才能抒发出真感情、写出真作品。

二是对文艺座谈会精神有了更新的感悟。通过这次 战疫 系列诗歌创作和收获的社会反响,我进一步理解文艺座谈会精神的精髓 创作时,坚持文艺作品的独立性,即不为市场的 五斗米 折腰,又不绝对 躲进小楼成一统 地 孤芳自赏 、 自说自话 ,而要情系人民、胸有时代、笔指人心,从而使这些作品一问世便爆红网络。我想,从文艺座谈会精神感悟出来的、创作理念的更新与提升,值得当下诗人深思和反思。

记者:此前有人说,当代中国诗歌逐渐走向没落,甚至看不清诗歌的未来,从您的创作实践来看,当代诗歌应该走向何方?

葛诗谦:近年来,诗歌在国内呈现萧条气象,但是不是就可以说,中国诗歌走向没落了呢?这是不对的。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论上古的诗经,唐宋的诗词,都曾达到非常高的高度。任何一个盛世时代,必定是诗歌大放光彩的时期。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文学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诗歌不可能缺席,诗人要冲在时代的最前沿。应该说,当代诗歌在新时代火热生活的激发下,不仅开始苏醒,而且正在昂然崛起。至于个别诗人的诗歌,没有读者、缺少市场,这并不代表诗歌的没落,而是个别诗人的没落。或者说,一些抱残守缺的诗人制造的那些陈旧的、灰色的、负能量的文字垃圾,正在被历史、被时代无情淘汰。

从这次 战疫 系列诗歌的创作实践和传播反响来看,当今时代,诗歌不是没有用武之地,诗人也绝不是没有崛起的机会。 战疫 系列诗歌之所以广泛传播,备受读者喜爱,起码说明,能打动读者的好诗仍有广阔的前景与未来。至于如何创作出广大读者喜爱的好诗,我想,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创作原则。守正,就是守初心、心中有正气、诗中有正气;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不是显摆技巧,更是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代一起前进。当然,最好是走在时代前面。真正有价值的诗歌,应该用润物无声的力量,去平抚生活带来的浮躁;用如潮奔涌的激情,托起生活的美好愿景;用灿烂明媚阳光,去激发每一个生命体砥砺前行的动力。做到这些,我们的诗歌一定会迎来大繁荣大发展。

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一名诗人,应该如何响应时代呼唤、全力拥抱新时代?

葛诗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应该说,伟大的新时代,为当代诗歌写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神圣使命,只有和这个伟大时代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作品,才是具有生命力、创造力的好作品。作为一名有担当、负责任的诗人,应该不断增强自身文学修养,深入生活汲取丰富营养,引领新时代文艺创作新思潮,推动时代发展与进步。

记者:在潜心创作了 战疫 系列诗歌后,您接下来还有哪些创作计划?

葛诗谦: 战疫 系列诗歌,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具有其历史使命的。灾难来临,我们不畏惧、不退缩,但也不能总沉浸在抗击灾难的思绪中,而应放眼新时代、放眼新生活、放眼新未来。接下来,我将尽快调整思维和创作思路,把笔触对准火热生活、对准基层百姓、对准民生,着重表现和纪录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感人、动人故事,充分发挥发扬文学优长,讲好中国故事,并将其转换成催人上进、鼓舞人心的力量。比如,在实现全面小康进程中那些关于精准扶贫的精彩故事、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嬗变与升华,等等。鲁迅先生曾写下 我以我血溅轩辕 ,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一名诗人,我努力做到 我以我笔塑国魂 。

记者:面对广大诗歌爱好者,您有哪些建议和指导?

葛诗谦:诗歌,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在每一次重大事件中的最强音。生活在这个充满蓬勃活力和无限生机的伟大新时代,对于任何一个爱好诗歌创作、希望有所作为的人来说,不应满足于对小情小景的抒发,而要阔步走出自我小世界,放眼新时代、放眼大世界,在历史和世界的大时空中,凝聚梦想力量、汇聚文学才华,捕捉人性亮点,用对祖国、对时代、对人民的大爱,书写出新时代的好作品。

人民需要好诗,好诗属于人民。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才能有真正无愧于时代的文学作品。时代需要这样的诗人。

葛诗谦先生近影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葛诗谦,当代著名诗人,作家。1962年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共党员,军人出身。曾任国家外文局《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市场经济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 现任《人民日报民生周刊》首席作家;国商联盟北京经济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企业商会联盟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扶贫协会副会长等职。

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作品800多万字,并有数十篇选入《新华文摘》《中国诗人成名作选》等选集。成功地策划、主编了大型爱国主义宣传画集《跨世纪的交流—中国当代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共话21世纪》;《构筑企业形象工程 中国龙走向新世纪》等。长诗《中国,是自豪的东道主》荣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亚运会组委会、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等管理部门、文学组织、单位联合举办的 亚运会优秀文艺作品 大奖赛最高奖。由其策划、编剧的四幕话剧《少年邓小平的故事》1998年6月晋中南海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赞扬,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近年,除正常编务和文学创作外,提出并建构 两前 文学理论,并成为我国 两前 文学的实践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海南无关。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网友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题目初中 温馨作文 守护作文 作文 我的梦想 高兴作文 眼睛 作文 南京作文 作文题记 孤独作文 250字的作文 高中作文素材摘抄 风作文 语文作文题目 节日的作文 作文650字 150字的作文 面对 作文 面对作文 周末作文 烦恼 作文 日常作文 作文800字高中 瞬间作文 力量作文 450字的作文 活动作文 精彩作文 美食的作文 少年作文 作文 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