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巧用妈妈的“做饭思维” 孩子读书写作都进步

2020-11-14 08:40:01
相关推荐

看到这题目,估计你觉得很好奇,也很疑惑。

什么?妈妈会不会做饭,怎么跟孩子作文有关系呢?老师,你也太坑了吧,这不等于把孩子写不好作文的罪过又赖到妈妈们头上。

哎呦!你可别这样想,得罪那么多可亲可敬的妈妈,我可担待不起。母爱之伟大,我歌颂还来不及呢!

好了,不卖关子,我现在就跟您说说,我想表达的意思。

首先,我要解释一下,妈妈会不会做饭的这个“会”字,该怎么理解。语文老师么,爱咬文嚼字。

你要是觉得把现成的大米煮熟,把现成的菜炒熟,这就叫会做饭的话,很显然我说的不是这意思。

咱们可以想一想,那么真的很会做饭的妈妈们,她们有的不但能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而且还精打细算,知道从哪买菜既便宜又新鲜。

更重要的是,现在妈妈不好当,得知道从哪买到安全放心的食材,让一家老小吃得健康舒心。

所以,你看,我说的“会做饭”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点意思:

1.会选食材,知道从哪弄来可用、适用的饭菜原材料

这叫知源头。为什么农夫山泉的水,比较受欢迎。因为“我们只做大自然的搬运工。”

顾客对水的来源能产生信赖,安全感也就来了。

会做饭的妈妈,一定会考虑食材的来源。

蔬菜,要无公害;大米,要无重金属;肉类蛋禽,要土生土长;水果,要尽量无农药残留。

这些都需要考虑产地或源头。

2.会比较性价比,不选最贵的,只选对的

性价比高,比起只看价格,要靠谱得多。

相信很多聪明的妈妈都是这么做的。

因为她们心里有杆秤,知道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和实际需要购买一日三餐的所需。

3.会搭配,不会一味大鱼大肉,也不会只有青菜萝卜

会做饭的妈妈,绝对是半个营养专家。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一周食谱搭配,等等,都各有讲究。

她会追求营养均衡,让大人和孩子能从食物中获得健康和愉悦。

好,这些道理咱都懂啊,这跟孩子写作文究竟有啥关系?

你想,孩子写作文困难,要么就是无话可说,要么就是有话写不出。

前者,说白了就是没有写作素材。

这写作素材,不就相当于妈妈们做饭的食材么?

写作文的过程,就相当于搭配组合食材,焖炒炖煮煎炸,变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食物。

那么,问题来了,会做饭的妈妈,她该如何正向引导孩子积累作文素材呢?

01

不拒雅俗,为我所用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或者节假日,多数妈妈们都会给孩子安排一些课外拓展的学习机会。

比如阅读课外读物、做提高练习题,或者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游览名胜古迹等等。

这些都没错。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内容基本都是“中规中矩”的,和孩子在校学习内容的性质十分接近。

孩子在写作文时候,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不是“今天真受鼓舞”,就是“内心受到震动”,这样一些看起来特别正能量的东西,但实际上缺乏孩子的真情实感。

孩子写不出什么特别有新意、有独特视角的内容。

该怎么做?

适当让孩子接触一些比较“俗”的东西。

比如,和爸妈一起采野菜,和爷爷奶奶一起种树,双休日去看看古街老巷的生活百态。

刘勰《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都是大千世界给予人的丰富感受和想象。

你会发现,生活气息、生命体验就在其中。

02

不拣粗细,追求均衡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恐怕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

影响到学习方式,不少父母和老师都主张要选择“高大全”或者“高精尖”的内容给孩子,以免“坏内容”产生不良影响。

的确,我们一方面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强调“食精脍细”。大文豪鲁迅先生就曾经说过,读书要像蜜蜂采蜜,不拒百花,方成甜蜜。

这就好比是饭桌上的菜肴,山珍海味、青菜豆腐、鸡鸭鱼肉,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营养。

如果你长期只吃一样,难免营养失衡;什么都吃一点,就容易营养平衡。

读书也是如此。

古今中外,古典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漫画小品,历史、文学、政治、地理,甚至网络好文,都可以看看。

知识与知识之间,可能就勾连了;学科与学科之间,可能就融通了。最终形成了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的知识图谱。

写作的时候,也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

国学大师季羡林教授,曾经这样说:从古至今智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这都得益于书这个载体。

那么,该怎么读书?多而杂有一定优势。

季羡林先生自己就喜欢读司马迁的《史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陶渊明、李白的诗,苏轼和纳兰性德的词,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施公案》、《彭公案》,经史子集都有涉猎。

要知道,像《施公案》、《彭公案》这样的书,在当时都被认为是“闲书”。

可季羡林却说,它们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孩子读一点漫画,读一点神魔小说,也不是不可以的。

因为,各种书都读的时候,就好比食材有效搭配,营养均衡,身体反倒是对“坏东西”有了抵抗能力。

03

不设长幼,开放包容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国。

所以一谈到长幼,我们立马就会想到“长幼有序”。没错,这在礼节上的确如此。

可是读书呢?是不是也要设置严格的三八线,分清楚哪些书是大人可以读,哪些书是孩子可以读?

咱们这里不妨把“读书”做一个推而广之的推演,凡是影视剧、戏剧、文艺作品,都看作是可以读的“书”。

那么,有没有必要划分界限呢?孩子一律不看社会剧、和历史剧,只看童话、动画?

其实大可不必。

其一,孩子的阅读视野有待于开拓。

阅读视野是什么玩意?

阅读视野,也可以说是期待视野。

这一说法,由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尧斯提出。他认为,一个人在阅读某个作品的时候,总会带着他之前的阅读经验和知识进入。

举个例子,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宿舍就在小百花电影院边上,一睁开眼就能看到每天的影片预告。

只要一看到演员是“成龙”或者“李连杰”,必定会呼朋引伴,翻墙去看。

这是因为,我在自己的脑海里已经形成了对这类武打片的期待,我知道这两位明星的武打精彩程度。

所以新片子的精彩也就八九不离十。

好,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孩子的阅读视野。你想,如果孩子从来都不看历史剧、不看社会热点相关的影视,结果会如何?

那就是这个孩子的阅读视野中,压根就没有这类内容。

请问,下次万一他碰到这样的阅读内容,他如何理解?他连去猜一猜的机会都没有啊!

其二,出题趋势在变化。

其实,只要真正关心中高考的家长,就会明白,现在的考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紧跟时代步伐。

阅读题、作文题中出现大量的需要孩子理解社会、理解时代的内容。

以2019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浙江卷题目是《作家与读者》。

稍一思考,就能明白: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其实就是作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一个作家不可能对社会生活完全不管不顾,又不能对读者的需求随声附和。

你想,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学就能关心一下作家作品跟生活的关系,哪怕是网络作家,他对着问题的看法就不会虚无缥缈。

所以,不设长幼界限,让孩子参与到“社会阅读”中来,适度看看影视剧、文艺作品、网络文学作品,从中了解社会和热点,不无裨益。

用妈妈做饭的思维,引导孩子读书、读人生、读世界,孩子的作文一定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妈妈饭桌上的菜肴有多丰盛,孩子的作文就能有多精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包汤圆的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英语作文 贴窗花作文 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 春节作文150字 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做花灯作文 写事作文200字 传统习俗作文 我就是我作文500字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 包饺子英语作文 寒假的一件事作文 义卖活动作文 写家乡美景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菊花展 作文 挠脚心的作文 家风作文80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 坚持的作文800字 走出校园作文 回忆往事作文 英语高考满分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作文500字 冬天的作文600字 快乐的假期作文 描写美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