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龙门阵」这篇晦涩的高考满分作文撕扯着朋友圈

2020-11-14 15:00:01
相关推荐

今日议题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光是在第一段中考生就使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典故和生僻字。

对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给了39分,其后两位老师均给了55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文章一出,立即引起网友热议。

有人表示,“不能因为自己看不懂,就随意批判人家的文章故弄玄虚毫无价值”;

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作文可以打满分,意味着以后考生们可以准备几篇极力堆砌辞藻而言之无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必具体表达任何观点,只需要中间夹杂几句点题的话,就可以应对任何作文题目。”

“晦涩”能不能成为一宗罪?

(周云)

批评的一方,对这篇文章的指控主要就是两个字:晦涩。

然而晦涩,本身能不能成为一宗罪?其实稍微有一点阅读经验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晦涩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传世名作。这些书阅读面并不广,读懂的人也可能并不多,但不能因为说是晦涩难懂,就否定了这些作品的价值。可见晦涩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评判一部作品的尺度,正如通俗,也不应该成为尺度。

晦涩的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的高深。而思想的高深往往又伴随着文字的艰涩,这是表达的需要。我们很难想象黑格尔、胡塞尔、维特根斯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已经深刻地融入艰深的文字当中去了,合二为一,须臾不可分离。

还有一种晦涩则是作者的写作策略,是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思考。作者可能不是去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是有意识地在语言上设置了障碍,读者只有小心翼翼地避开这些障碍,才能领会作者的意图,一旦领会了,就是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达到精神上高度的愉悦。

这种阅读体验,跟那种“通俗易懂”的阅读,是决然不同的。王安石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仔细品一下,似乎也是在讲阅读的事。

还有一种晦涩,是为了颠覆现有的话语体系,如后现代主义云云,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回到浙江满分高考作文,应该也是一种“策略式”的晦涩,诱导读者在搜肠刮肚理解他的文字之后,豁然开朗,明白他要表达的道理,从而会心一笑,这难道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但是要豁然开朗,与作者会心一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提是你要跟作者有同样深厚的阅读积累。

网上有人批评说,这是考生的套路,故意用一些生僻的词汇,故弄玄虚的引文,博取高分。我觉得是不是套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这套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厚的阅读作为基础,很难达到这样的“套路”。

更何况是在考场那样特殊的环境中,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小时,没有任何的参考书,那些生僻的词汇,那些引文无一出错,并且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相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已然相当深刻。

天呐,这是要有多么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才能做到的呀,冲这功底,我也会给他的作文打满分,甚至再乘以2。(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不说人话等于高分,这是个坏榜样

(盛翔)

浙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满篇都是生僻词,外加一堆似懂非懂的名人名言与晦涩难懂的翻译腔调,反正我是读不下去的,而且我同样很怀疑,阅卷老师是不是真的读懂了。第一位只打了39分的老师,大概就没读懂。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好作文的标准。对照这些标准,打39分是合适的。后面两位老师打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符合既定的评分标准吗?是翻了书查了生僻词和名人名言,还是觉得不说人话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所有的文章都是给人看的,高考作文不给别人看,至少也是给阅卷老师看的。当文章失去了最基本的交流沟通的价值,所谓文采很可能就是一种迂腐的卖弄。

学术文章可以晦涩一点,因为愿意读那种文章的人都是业内人士;可是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写成这个样子,难道就为了要为难阅卷老师吗?至少在战略上是一种冒险,可能得高分,但更有可能得低分。作为满分作文公开,让人误以为赌赢概率很高,会给以后的考生传递非常错误的观念。

短短的时间里,把文章写成这样,很多人认为凸显了该考生的平时阅读量和专业功底。我倒觉得,他能在考场上把文章写成这样,反而说明他是有备而来,更有可能是老早选定策略后,提前将素材背好,在考场上随题而套。

换一个考题,他也许还是海德格尔、麦金泰尔、尼采的那些话,也还会用到那些生僻词。当一个人打定主意这么干,这种文章一定是可以提前准备的,甚至是最好准备的。反倒是那些说人话的文章,更需要有些思考。

“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

(然玉)

见多了太多少年老成、故作高深的高考满分作文,遇到这篇真正的“神作”,很多人反倒有点茫茫然不知所措了。“看不懂,所以瞧不上”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不知道写的什么,请收下我的膝盖”则又太过轻佻戏谑。

文字审美本就是高度主观的事项,个体的知识背景、学术涵养,决定了其看待和解读一篇文章的方式。同一篇作文,有人将之捧上神坛,有人斥之一文不值,并不奇怪。充斥争议、评价两极的《生活在树上》,所牵出的恰是有关写作的一些根本性议题。

应该说,自古以来,汉语写作就存在着两个传统,一者艰深晦涩,一者通俗易懂。两股文风互不相让,此消彼长。而至近代以来,“白话写作”渐成主流正统,甚至成为某种政治正确。

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树上》因其用词生僻、行文拗口,被网友指责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并不奇怪。但实际上,这种“立场先行”“文学问题道德化”的评判逻辑,从根本上说是不公允的。

文有优劣之分,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是说繁复、怪异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

辞藻华丽,字意古奥,从不是一篇文章的原罪。《生活在树上》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中的生僻字词、学术术语、哲学语言都用对了,并不存在穿凿附会之嫌。甚至可以说,通篇来看,本文逻辑自洽,论述严密,通篇非但不生涩坚硬反倒是一气呵成。

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文通句顺”的标准是不同的。写作是一种能力,阅读则是另一种能力。只有双方能力适配,方能产生共鸣。

应该庆幸的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的老师,展现出了极高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敲定给予《生活在树上》一文满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需要厘清的是,高考作文本质上就是应试取分之作,既不需要“文以载道”也不承载公共宣教的使命,能征服阅卷老师,就是胜利!

能看懂的人自然懂,个别考生写出了多数人“看不懂”但专业人士狂赞的神文,这是一件好事。就展现高考生逻辑思辨、思想深度而言,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当然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该量力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逻辑和思想才是评价作文标尺

@孙梓青:古人云:“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和思想的。相比于语言和辞藻,一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和论证才更加值得被关注。

语言的华丽或是晦涩,归根到底都只是作文的“外衣”,而文字背后作者所展现出的逻辑和思想,才应该是评价作文高下的根本尺度。

笔者不才,无法充分读懂这篇满分作文,但如果诚如阅卷大组长所说的那样“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那么给出高分甚至满分亦是无可非议。

关于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争议和讨论,目前大部分都围绕这篇作文的语言和表达。语言固然重要,但终究只是作者思想和论证的表现形式。

一篇作文即使语言再优美,再高冷,但如果缺乏思想的支撑,那只是苍白的文字堆砌;一篇作文即使语言再朴实,但如果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那同样不失为佳作。

透过语言的“外衣”去发掘作文的思想内核,这或是才是评价和讨论这篇满分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妹妍:文章的好坏,必须放在高考这个环境场景下考虑。在这个场景里,只要无碍高考阅卷的公正性,文章好坏由命题者与阅卷者主导评价。大众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用舆论评价代替专业评价。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魏礼园

审签|魏礼园

实习生|李紫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京升旗仪式的作文 描写人物表情的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450 姐姐变了作文 真情作文100字 魔方玩具作文 苏州中考作文 难忘那次掌声作文 描写江苏的作文 夏天里的什么作文 七年级英语作文范文 美味佳肴作文 我爱冬季作文600字 那年的秋天作文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 去春游的作文200字 描写活动场景的作文 又见春天真好作文600字 关于防火的作文600字 作文上学的路上 下雨了200字作文 关爱作文结尾 五年级小动物作文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文 生活越来越好作文 三年级下册写人的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女生 话题作文感恩 美丽的滨江长廊作文 我会骑自行车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