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这篇晦涩的高考满分作文撕扯着朋友圈

2020-11-14 18:30:02
相关推荐

但是要豁然开朗,与作者会心一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前提是你要跟作者有同样深厚的阅读积累。网上有人批评说,这是考生的套路,故意用一些生僻的词汇,故弄玄虚的引文,博取高分。我觉得是不是套路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这套路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广泛而深厚的阅读作为基础,很难达到这样的“套路”。更何况是在考场那样特殊的环境中,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小时,没有任何的参考书,那些生僻的词汇,那些引文无一出错,并且完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他的思想相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讲,已然相当深刻。天呐,这是要有多么广泛而深刻的阅读才能做到的呀,冲这功底,我也会给他的作文打满分,甚至再乘以2。(作者是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不说人话等于高分,这是个坏榜样

□盛翔

浙江这篇高考满分作文,满篇都是生僻词,外加一堆似懂非懂的名人名言与晦涩难懂的翻译腔调,反正我是读不下去的,而且我同样很怀疑,阅卷老师是不是真的读懂了。第一位只打了39分的老师,大概就没读懂。

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切合题意、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好作文的标准。对照这些标准,打39分是合适的。后面两位老师打了55分,阅卷组长最后定了满分,符合既定的评分标准吗?是翻了书查了生僻词和名人名言,还是觉得不说人话的文章就是好文章?

所有的文章都是给人看的,高考作文不给别人看,至少也是给阅卷老师看的。当文章失去了最基本的交流沟通的价值,所谓文采很可能就是一种迂腐的卖弄。学术文章可以晦涩一点,因为愿意读那种文章的人都是业内人士;可是一篇800字的高考作文,写成这个样子,难道就为了要为难阅卷老师吗?至少在战略上是一种冒险,可能得高分,但更有可能得低分。作为满分作文公开,让人误以为赌赢概率很高,会给以后的考生传递非常错误的观念。

短短的时间里,把文章写成这样,很多人认为凸显了该考生的平时阅读量和专业功底。我倒觉得,他能在考场上把文章写成这样,反而说明他是有备而来,更有可能是老早选定策略后,提前将素材背好,在考场上随题而套。换一个考题,他也许还是海德格尔、麦金泰尔、尼采的那些话,也还会用到那些生僻词。当一个人打定主意这么干,这种文章一定是可以提前准备的,甚至是最好准备的。反倒是那些说人话的文章,更需要有些思考。

“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

□然玉

见多了太多少年老成、故作高深的高考满分作文,遇到这篇真正的“神作”,很多人反倒有点茫茫然不知所措了。“看不懂,所以瞧不上”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不知道写的什么,请收下我的膝盖”则又太过轻佻戏谑。文字审美本就是高度主观的事项,个体的知识背景、学术涵养,决定了其看待和解读一篇文章的方式。同一篇作文,有人将之捧上神坛,有人斥之一文不值,并不奇怪。充斥争议、评价两极的《生活在树上》,所牵出的恰是有关写作的一些根本性议题。

应该说,自古以来,汉语写作就存在着两个传统,一者艰深晦涩,一者通俗易懂。两股文风互不相让,此消彼长。而至近代以来,“白话写作”渐成主流正统,甚至成为某种政治正确。在此大背景下,《生活在树上》因其用词生僻、行文拗口,被网友指责故弄玄虚、装神弄鬼并不奇怪。但实际上,这种“立场先行”“文学问题道德化”的评判逻辑,从根本上说是不公允的。文有优劣之分,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是说繁复、怪异之文,就必然低人一等。

辞藻华丽,字意古奥,从不是一篇文章的原罪。《生活在树上》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其中的生僻字词、学术术语、哲学语言都用对了,并不存在穿凿附会之嫌。甚至可以说,通篇来看,本文逻辑自洽,论述严密,通篇非但不生涩坚硬反倒是一气呵成。

不同层次的读者,对“文通句顺”的标准是不同的。写作是一种能力,阅读则是另一种能力。只有双方能力适配,方能产生共鸣。应该庆幸的是,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的老师,展现出了极高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最终敲定给予《生活在树上》一文满分。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神文”遇到了懂它的人,这也算是一段佳话了……需要厘清的是,高考作文本质上就是应试取分之作,既不需要“文以载道”也不承载公共宣教的使命,能征服阅卷老师,就是胜利!

能看懂的人自然懂,个别考生写出了多数人“看不懂”但专业人士狂赞的神文,这是一件好事。就展现高考生逻辑思辨、思想深度而言,这样的文章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当然了,无论是写作还是阅读,都该量力而为,找到适合自己的,才是正确的。

逻辑和思想才是评价作文标尺

@孙梓青:古人云:“文以载道”,就是说文章是用来表达观点和思想的。相比于语言和辞藻,一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和论证才更加值得被关注。语言的华丽或是晦涩,归根到底都只是作文的“外衣”,而文字背后作者所展现出的逻辑和思想,才应该是评价作文高下的根本尺度。笔者不才,无法充分读懂这篇满分作文,但如果诚如阅卷大组长所说的那样“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那么给出高分甚至满分亦是无可非议。

关于这篇高考满分作文的争议和讨论,目前大部分都围绕这篇作文的语言和表达。语言固然重要,但终究只是作者思想和论证的表现形式。一篇作文即使语言再优美,再高冷,但如果缺乏思想的支撑,那只是苍白的文字堆砌;一篇作文即使语言再朴实,但如果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那同样不失为佳作。透过语言的“外衣”去发掘作文的思想内核,这或是才是评价和讨论这篇满分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妹妍:文章的好坏,必须放在高考这个环境场景下考虑。在这个场景里,只要无碍高考阅卷的公正性,文章好坏由命题者与阅卷者主导评价。大众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不能用舆论评价代替专业评价。

【来源:金羊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我的作文怎么写 难忘的一刻600字作文 文明之花处处开作文 七年级下英语作文 陀螺玩具作文 五彩田园作文 怎么在手机上制作文档 生活中的小确幸作文 有关项羽的作文 陶罐和铁罐作文 秋天的晚霞作文 自强自立作文600字 作文单词 与英雄有关的作文 开卷有益600字作文 2016高考作文题 蚂蚁觅食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400 对父母说作文 什么伴我成长的作文 让我愤怒的一件事作文 秋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作文我明白了 我和书交朋友作文400字 秋天的园子作文 我的修正带作文 不会叫的狗作文 大扫除的作文 皇帝的新装作文600 推开一扇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