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评论」浙江高考满分作文争议中的是是非非

2020-11-17 04:20:01
相关推荐

文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公布后,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组组长陈建新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其以语文作文阅卷大组组长身份主编图书、以及参加作文讲座的经历也被自媒体曝光。

质疑方认为,陈建新违规发布高考满分作文、出版图书、参加作文讲座,以语文作业阅卷大组组长身份,谋取私利。

其行为是否违规,需要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就目前自媒体爆料看,仅以其出版图书、参与讲座,就认定违规,这并非理性讨论。

从信息公开、高考透明角度看,阅卷组公布高考满分作文,出版解读高考作文阅卷的图书,以及参加面向中小学生的公益活动,本无可厚非。如果把这些行为都定性为违规,将会走到信息公开的反面:由于怕引起争议,各省市不再公布满分作文,明确要求所有阅卷者不能出版图书、解读高考阅卷。

高考满分作文该不该公布

从信息公开角度看,应该公布。但是公布应该有程序和规定,而不是由参与阅卷者随意公布。

早在20多年前,在高考作文阅卷期间或阅卷刚结束后,就会有当地主流媒体披露满分作文,并进行点评。如2001年江苏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这篇作文还改变了作者的命运,被南京师范大学破格录取。

公开满分作文,也是高考阅卷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的一部分。应该按照规定程序,由阅卷组集体决定,并由教育考试院最终决策。任何阅卷人员,包括阅卷组组长不能私自将满分作文发给媒体。

对今年引发争议的浙江高考满分作文,需要追查是否按规定程序公布。若未经考试院授权,则是违反了程序。

但是,如果各省教育考试部门担心公布满分作文,会引发争议、带来“舆情”,干脆就不公布,这不仅是让阅卷过程变得神秘,也将是信息公开的倒退。

对于舆情与争议,教育考试部门要分清专业评价与舆论评价,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对作文评分,阅卷者会都有不同意见,何况进入舆论场后,没有不同意见,反而不正常。

近年来,在公布高考满分作文方面,各省教育考试部门都不太积极,大多倾向于不公布。笔者担心的是,今年围绕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舆情,会让各地教育考试院都不再公布高考满分作文。

作文阅卷组组长的权力有多大

此次引发争议的满分作文,其评分是符合规定的。一名阅卷者评分39分,另一名阅卷者评分55分,由于两名阅卷者评分相差较大,因此启动第三名阅卷者评分,评分55分。

最终由作文审查组评分满分。这一过程在作文公布时就已经说明。但仍有质疑声认为这是作文阅卷组长“一手操作”的结果。

如果两名老师评分都是39分、40分,便不会启动第三名阅卷者评分,更不会进入作文审查组的视野。一篇高考作文,能进入作文审查组的概率可能不足千分之一(以25万考生计算,约为250篇)。

作文审查组由多人组成,根本不可能是考生迎合阅卷组组长的口味而写,他很难确定文章会进入审查环节。

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基本理性,由作文阅卷组组长牵头主编的高考作文指导书,在市场上销售情况并不像网友说的那样火爆。

在普通高考中,阅卷者也并不怎么受考生和家长追捧。道理很简单,一省考生几十万,参与阅卷者众多,考生信息全屏蔽,你怎么知道能恰好碰到这位阅卷者?

在高考中,只有艺考专业校考,家长才会想到“打点”评委,因为评委会当面评分,而这也是近年来被严厉治理的招生腐败行为。

相对来说,高考命题者的权力要大得多,也是考生、培训机构追逐的对象。这也是国家和各地教育考试部门严格禁止命题者参加培训,并对命题者身份进行保密的原因。而阅卷者是高考结束后才阅卷,不参与命题,也无法将作文题目告诉学生。

基于这一逻辑,解读阅卷标准也是服务考生,由阅卷组组长担任主编出版指导书籍,并不违反规定。

此外,购买指导书籍的更多是语文老师,他们会在教学中,根据对阅卷标准的理解,进行教学。而购买图书的学生则未必能按照指导写出好文章来。

这类图书,只要不是校方强制购买,由考生和家长自愿选择,也属于正常出版行为。

至于陈建新被邀请做作文讲座新少年作文大赛“超级作文课”,是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下属《钱江晚报》发起并主办,全名为“新少年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属于媒体组织的公益讲座。假如有调查显示,他自己办班,以阅卷组长身份进行虚假宣传,那属于培训机构违规经营。

舆论对涉及教育公平、考试公平的公共事务,要履行监督责任。但是,监督不能搞“阴谋论”。如果专业的作文评分事务,进入舆论场之后,演变为这种舆论风向,越来多的专业人员,可能不愿意再坚持专业判断。

满分作文的导向作用有多大

“如果这篇作文不是满分,就不会有这么大的争议,因为满分作文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也是最为主流的舆论意见。

59分和60分一分之差,就会有“质变”。今年江苏高考语数外三门第一名的学生,因为有一门选择等级为B+,无缘报考北大清华,引发关注。

很多网友坚定地称这名考生为“状元”,因为语数外是计分科目,而另外两门科目按等级计分,由高校提出报考等级要求。

江苏高考考5门,而不是3门,仅因语数外三门计分,另外两门算等级,于是就按语数外三门论“状元”,这就是当前的舆论生态。这名考生语数外三门430分(满分480分),等级为B+A,比这名考生语数外低一分的考生,两门等级为A+A+,如果算5门总分,谁的总分高?

因为60分是满分,而满分作文就具有示范效应,而59分,则不会有这么大的示范效应,所以给59分接受,给60分不行,这种观念颇有市场。在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爱第一名,不爱A+,因为第一名就一个,而A+可能不是第一名,且有多个。

这也是夸大了满分作文的示范效应。事实上,每年各省的高考满分作文绝不止一篇,而浙江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也不是只有这一篇《生活在树上》。如果每篇都是示范,学生向哪个示范学习?一篇满分作文会有多大的示范作用?

2001年,江苏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发布后,也有人质疑,给一篇文言文作文满分,是很不好的示范,会有很多考生模仿。可20年过去,有多少考生模仿呢?而我们也忽略了,模仿也需要时间投入和知识积累。

对于《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反对者担心会引起学生效仿,这不但忽视了模仿难度,也忽视了每年满分作文有好几十篇的事实,考生即便模仿也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

与网友的担心恰恰相反,高考套路文绝非《生活在树上》这类文章,不是在文章中嵌入几个生僻字就能忽悠到阅卷老师。

社会舆论对高考的关注,作文是焦点之一:作文题出得好不好,阅卷标准是否正确等等。但既然语文成绩纳入选拔体系,就得有评分标准。

矛盾的焦点在于高考语文是选拔考,而不是评价考。所谓选拔考,就是把考生公平地选拔出来即可,而评价考,则是通过考试,评价学生的真实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科素养。

中国学生作文的时间很短,篇幅也就800字,而法国高考作文给学生时间是4个小时,有充分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另外,选拔考的成绩,就是高校录取的依据,按分数高低进行录取,而评价考的成绩,则是高校录取的一方面依据,并不按分数高低录取,还要考察考生的其他能力与素养。

在国内,哪所高校在录取学生时,还会看学生的语文作文分?比如,如果不是媒体发布江苏2001年的满分作文,这名考生怎会得到高校关注并破格录取?

要提高作文命题质量和阅读质量,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以及所有学科教育质量,都需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切实把升学考试从“选拔”,改革为“评价”。否则,围绕命题和阅卷的争议,不过是“一地鸡毛”。

(熊丙奇,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消防安全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 窗外作文600字 小作文给对象 梅花作文 我的好朋友作文 说明文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 笑死人的高考零分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500字 700字作文 写给女朋友的小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 坚持作文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作文过年 关于学习的作文 作文怎么写 作文大赛 英语小作文 说明文作文600字 作文开头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3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 成长作文 在路上作文 旅途作文 英语春节作文 节日作文 作文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