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圈圈红”还是“红圈圈” 北京中考题出现争议的原因居然是……

2020-11-17 12:55:01
相关推荐

红圈圈?圈圈红?

2018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第21题,一个本来应该是简单的选择题牵动了众多学生、家长、老师的心,更有很多吃瓜群众围观,一时热闹无比。其实这道题本不应该存在疑问。

原题:

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

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的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甲】 红圈圈 【乙】 一圈红 【丙】 圈圈红

网上发表的争议主要在于:作者原文是“圈圈红”,但很多人认为“红圈圈”更符合语法规则。

然而,网上的大部分讨论脱离了这道题的命题意图,那就是考察学生的语言整体感知能力。

作者刘成章善于散文,独成“风情—神韵”风格。“风情”就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刘成章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人,在《信天游》一文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受信天游的影响,以及自己对信天游的推广、传承等做出的努力,表达了作者对信天游的无比热爱,对陕北的无比热爱之情。

上讨论正酣之时,刘成章老先生也撰文做出说明,主要意思有几点:第一,这是一个自己很得意的句子,诗意地透露出作者对陕北的无比热爱;第二,这句话是方言,但也是规范的汉语词语;第三,文学创作可以追求地方特色,应该呈现民族风格,体现鲜明的独特个性;第四,文学创作是语言的艺术,应该追求创意表达;第五,“转圈圈红”一样符合语法规则。

且不评价刘成章先生的几点意见是否都很严谨,但至少表达出一个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散文作家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理解,认为文学要有或者至少是可以有民族性、地域性等。这和刘先生的创作风格是一致的。这在文学创作中也很常见。莫言、贾平凹等名家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语言风格各异。

我们若是仔细阅读《信天游》全文,也可以感受到浓烈的地方特色,很多句子都具有信天游的风韵和韵味,例如:

“这边山头犁铧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这个句子就散发着浓浓的信天游的韵味,“小女女“的叠词用法是信天游歌词的惯用写法;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同样,“猛乍乍”也是叠词写法;

“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一句也散发着浓浓的陕北味。

更不要说文中引用的大量信天游歌词了。

整篇文章读来,就如同倾听一位陕北老农在娓娓诉说,那一口的陕北腔,传达出作者对信天游、对陕北的深情厚意。

最后一句作为作者将满腔的浓情厚意浓缩凝练的关键句,“转圈圈红”成为了全文的点睛之笔,也难怪刘成章老先生认为这句最为得意了。这篇文章的风格可以认为是地域风格,也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是司空见惯的事。

对于初中生来说,分别出作品的语言风格,并不太难,而且本篇选文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一点都不晦涩。

因此,要按中考题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的要求,无疑是“圈圈红”最恰当,最为符合全文的语境、情感。这也只是此道题的命题意图。

由此来看,这道题虽然有着浓浓的方言特色、地域背景,但题目本身并不涉及方言,或者说,是否了解方言、懂不懂方言对于解题并不重要。

那么,这个命题意图或者说考察点,是不是太难?有没有超纲?

为此,北京教育考试院专门发布了有关说明,明确称:该题目与方言无关,符合《2018年北京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考试说明。

那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题干指向不明,表达不严谨。

题干关键信息只有一句“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但这道题考察的主要不是情感,而是语言风格,语言风格只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而且往往是该作者的独特方式。因此,若题干能改为“根据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结合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一来考生就会从语言表达风格思考,进而分析“红圈圈”和“圈圈红”的表达风格的区别,由此很容易选出“圈圈红”。否则,只根据情感思考,“红圈圈”和“圈圈红”好像没多大区别,这也是大量讨论的着眼点放在语法规则上的原因。

命题者也可能认为指向太清楚,那不是太简单了吗?作为本篇阅读的最后一题,应该体现一定的区分度,因此……

第二,题目属浅层考察,质量不高。

不管命题者出于上述哪种原因,都说明此题质量不高,属浅层考察,极有可能是想人为设置障碍提高难度,导致命题意图不清。文学类文章本来应该是中考阅读中较难的,最后一题应该更加开放,充分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对此,笔者比较认同人大附中语文教师刘成章的建议,那就是“把这个题改成简答题不就好了——问‘圈圈红’这个词好在哪?甚至可以让学生比较‘圈圈红’和‘红圈圈’哪个词好?”这样一来,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选择,又能充分考察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文章主题主旨、情感发展等整体感知的能力,显示出学生的多元个性,也能区分学生的水平差异。

近年来,各地中考语文阅读题越来越开放,主观性、多元化、个性化越来越明显,然而,北京却在散文的最后一题,回到客观题的老路。由此可见,北京语文中考命题技术可见一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对网络直播的看法作文 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 九顶塔作文 同龄人的压力英语作文 善与恶作文素材 朝阳公园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 留点自信给自己作文 军训作文800字 模联工作文件 一次愉快的旅行作文 舞蹈考级作文400字 抽背课文作文 描写鲜花的作文 幸福为题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图片 有关旅行的作文 我们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高兴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童话伴我成长作文 我上6年级了作文 爬山比赛作文 最美人物作文 奶奶老了作文 坚持话题作文600字 生活的馨香作文 初中生活800字优秀作文 二年级作文点评 孩子作文写不好怎么办 2014江苏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