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报告会缘何变身故事汇?这些报人的故事 有没有感动到你?

2020-11-17 22:00:02
相关推荐

大河文摘报整理

9月10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报告厅座无虚席,集团处级以上干部、青年骨干、党建联络员、文明专干等300余人参加。他们不是在听报告,而是在听人“讲故事”。

用身边事感动身边人。形式新颖,效果更佳。报业集团践行“忠诚、奋斗、创新、争先”价值观教育别开生面。

你有没有被感动到?

为什么是他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杨晓东——河南日报记者

他是武汉人。长江浩荡,东湖潋滟,樱花灿烂,那是他根植于心的记忆。可是,2020年的春节,一场疫情却夺去了这座城市的颜色。

这一切,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

他叫杨晓东,河南日报记者。春节前夕回乡探亲,却赶上疫情爆发,武汉封城。每天猛增的病例数字,身边人惶恐的眼神,让杨晓东心痛不已。但同时,多年新闻工作经历让他很快就意识到,不能被焦虑吞噬,要振作。疫情,就是一场战斗,手中的笔,是最有力的武器。

《我们来就是要打硬仗的》《有爱的生命才有温度》……就这样,在武汉疫情最紧张最严峻的时刻,他以每天一篇的速度,推出50余篇稿件,记录了风暴眼中的武汉。

2月10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武汉前方报道组临时党支部在武汉成立,杨晓东任临时党支部书记,跟随河南支援武汉的医疗队进行采访。

采访期间,杨晓东带领报道组成员,顶住巨大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将一线最新最真实的情况,传回报社。

《战“疫”使者——记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河南医护人员》《郑医护士邵青青:以心换心,用爱战疫》……一篇篇有力的文章;乔武营、张卫青、李俊珊……一个个勇敢的“战士”;绽放生命奇迹、首批治愈出院84岁的李奶奶,生死相守、相互鼓励的亲兄弟,不远千里到武汉重症病房做保洁员的义工……一次次温暖的瞬间,杨晓东被鼓舞着,并将这份鼓舞,用最真挚的笔触,传递给更多人。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爱,让大地回春。

当江城武汉重披色彩,当神州上下重燃生机,杨晓东迈着坚毅的步伐,走进北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由于抗疫期间的突出表现,杨晓东作为新闻战线的优秀代表,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的称号。而对于这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成绩,他只轻轻说了一句:荣誉不是个人的,它属于全体河南报业人。

女记者身怀六甲,为啥不下火线?

王平——河南日报记者

记者,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风光,他们很真实、很普通,尤其是女记者,柔可千千绕,强可击石穿。

战场枪已响,身怀六甲的她,毅然冲上抗疫一线。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背后的家人同事,还有她肚里的小宝宝。

2020年1月21日,河南新冠疫情“战斗”之始,作为一个以引导舆论、传播信息为己任的记者,王平看到这种情况,能不去吗?参与和见证重大的时刻,是记者刻在骨子里的追求,怎么可能安心宅在家中?

于是,她豪情壮志“全副武装”走进了“前线中的前线”——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

毫无疑问,她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妈妈放心不下,常给她打电话,可因为忙于战疫报道,她经常挂断妈妈的电话。在采访中,她遇见的每一个医生、护士总说自己做的事微不足道,却没有人提冒着生命危险。而她自己又何曾想过?

直至被家人催促得紧了,她才在医院采访的空隙,做了产检。

结果出来,晴天霹雳,五个月的宝宝,已呼吸停止。对于一个女人来讲,失去孩子是一种什么滋味?

不可言说,一说便是泪。战场之中,哪位英雄不是常常泪满襟?

擦干泪,继续战斗。不问为什么,只为自己是一名党报记者,要做好随时执笔前行、奔赴一线的准备。忠诚奋斗、践行“四力”,记录时代、记录人民,做全媒体时代的排头兵,她必须努力奔跑。

若你要问:她靠什么来维持激情?

靠一颗热心探索真相和关怀社会的心。

周末不回家,他窝在村里都干些啥?

徐云峰——报业集团驻汝州庙湾村第一书记

“各位亲人们,您认养的柿子树,可以采摘了!这个周末,约吗?我在这旮旯等你。”这个拿着话筒卖力吆喝,一秒变身“促销员”的,正是报业集团驻汝州庙湾村第一书记徐云峰。

远离郑州,远离亲友,在村儿里过周末,成了常态。连镇党委书记都忍不住对他“抱怨”:“你可不能老是这样,这个周末还不回去啊?”“其实我也想回去看看,但我知道,我真的没有朋友、同事们所说的——‘舍小家为大家’那么‘高大上’,工作在这里,要落实推动,就必须做好,哪有那么多工作日、休息日的区别呢?”没有漂亮的场面话,大实话是张口就来。

你说,徐云峰是不是个老实人?

驻村半年来,报业集团董林社长、刘雅鸣总编辑、高金光副社长先后到村里调研慰问,报社“娘家人”的“探亲”,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在近200个日日夜夜里,孤寡无依的老人、无法入学的孩子、臭气熏天的旱厕、泥泞不堪的道路……都撕扯着徐云峰的心,让他时刻牵挂着村子里的一草一木。

徐云峰以孺子牛的姿态,捧出了一份沉甸甸的脱贫攻坚果实:

庙湾村通往柿子林的陡峭山路拓宽了、坡缓了,车子可以上去了;“旱厕改造”将在年底前顺利完成;99户人家吃水困难已妥善解决;32盏太阳能路灯点亮山村;废弃小学修缮完成,朗朗读书声,响彻山村……柿子采摘与产品销售、山坡林地养殖与香菇产业项目均在全力推进。截至目前,争取各类资金与捐助设备,已经超过110万元……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撸起袖子加油干”才是王道!

是什么让他成了拼命三郎?

白全贵——河南日报群工部

从军校教员到党报记者,在这个跨度里,变动的是阵地,不变的是对党的事业的忠诚和对党的奋斗精神的躬身践行。大侠纸上舞狼毫,阵地练钢刀,能文又能武,能扛又能熬。为工作,熬夜如家常便饭,但只是小菜一碟;为事业,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位高手,就是河南日报群工部的白全贵。

白全贵2004年转业到《河南日报》,下车伊始,就又上了车,正式报到第三天就被派往北京,采写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解读文章。

没有从业经验,没有资源,没有人脉,没有头绪,只有满腔的热情和不服输的执著。白全贵硬是给扛下来了,他“混进”了中央党校,拜访党建部的专家,他软磨硬泡,“缠住”了宋福范建授,在楼下“程门立雪”,守了一夜,最终等到了宋教授的文章。

这篇文章,成了地方党报最早最权威的解读文章。而白全贵,也成为报业集团里最靓的仔!领导说,坐飞机回来吧!你的高度配得上飞机!第一次坐飞机的白全贵,感觉很“拉风”。

十八大期间,白全贵又要进京采访,撰写“十八大解读·高端访谈”。有了上次的“创新”和“争先”,这次就是轻车熟路了吧?但并不简单,党报的高度,解读的精准性,岂是儿戏,忠诚体现在认真、敬业中。

天不亮就起,地铁成了专列,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人;眼看到了中午,又急慌慌跑到第二站,11月的凉凉,白全贵还是汗透衣襟;当天是雨夹雪,车辚辚,马萧萧,行人棉袄各裹腰,饥饿老汉白全贵,东奔西跑写特稿,再到中央党校,再到北大……人在路上,稿在脑中,汗水流在脸上,艰苦压在心底。

从十八大闭幕开始,10个专题要连续推出,每天6000字,既要站得高,又要解读得准。白全贵做起了宅男,10天不下楼,啃光了一袋子苹果,两三点钟还在与主任电话讨论稿件,满脑子都是专题,他没有退路,只有奋力向前……

是什么让白全贵成了拼命三郎?是责任,是道义,是集团“忠诚、奋斗、创新、争先”的价值观。

如何在平凡中干出伟大?

张敬文——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科长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是平凡的大多数,但是,不管在什么样的岗位上,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对事业忠诚,为梦想奋斗,去创新争先。

就像我们身边的平凡人——张敬文。从甘肃到河南,从“兰州拉面”到“郑州烩面”,张敬文2009年来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在人力资源部这个看似平凡的岗位上,硬是做出了不平凡的事。

日常工作是复杂、枯燥、程式化的,甚至要承受非比寻常的压力。

举例来说吧——干部选拔工作,从前期准备,到任职到位,需要严格履行至少5大程序,这还不包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的与上级部门沟通和材料上报工作。干部选拔是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关键一环,不能有任何差错,假如某个环节掉了链子,轻则会给集团党委提供错误信息,造成重大失误,重则要承担党规党纪的处分惩戒。

通常大家看到的只是最后的1%,而前期的99%,都是“平凡”岗位上的“平凡人”在默默地努力着,但结果的价值却十分重要。

从上百人的干部管理,到上千本的档案整理,从起草制定集团人事相关制度文件,到为一名离退休职工开具证明材料,每日的工作任务繁重又琐碎。在年会节目征集时,他曾开玩笑说:“人力资源部既没有小鲜肉,也没有爆红款,实在不行,让我这个中年油腻男上台表演一个5分钟徒手整理一本干部人事档案,或者背一遍集团处级干部名册的贯口吧。”

轻描淡写的调侃背后,付出的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这小伙为啥不停“折腾”?

崔新建——手机报副总编辑

之前对他的了解,还局限在一个叫“辛渐“的记者身上。那还是刚他进入《大河报》时用过的笔名。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那篇《星夜兼程,千里追讨血汗钱》的报道。时间倒退到2003年1月22日,地点:郑州火车站广场。人物:一群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窑场工人。他们一年辛苦的劳作,换来的竟是一沓没用的白纸!辛渐在一天内辗转辉县、淅川多地,行程1000多公里,找到黑心窑主,替民工要回了“血汗钱”。那篇文章毫无意外地获得了河南省新闻奖特别奖。

2013年,在《大河报》正干得顺风顺水、得心应手之际,他却选择了在陌生的互联网里“冲浪”。当时,许多人不看好。可在大河网,当他把《“生”命不息——李学生救人牺牲十周年》的策划报道拿出,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把胡佩兰老人的感人故事讲到了央视“感动中国”时,人们都竖起了大拇指——“是金子到哪儿都发光”!

刚在大河网“整”出点名堂的崔新建,2014年又开始了他人生的“新起点”,到手机报任职分管经营的副总编辑。经营工作有多难,谁干谁知道,攥着“烫手的山芋”,崔新建没有气馁。一年多时间,他带领团队把18个市、158个县区跑了个遍。

2018年5月19日,位于青海海西州戈壁滩的大煤沟矿掘进区狭长的巷道里,迎来3名戴着眼镜的“矿工”,其中一个就是崔新建。这是手机报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策划的“红旗飘在高原上”青海义海行主题采访活动。为了做出生动翔实的报道,崔新建先后深入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煤矿矿井,走进戈壁无人区的泵站,登上海拔4300米的高原矿山。

五年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统付手机报营收规模从200万一路上升,2019年达到2100万,始终排在手机报业务发展的前列。

21年了,小伙崔新建已“折腾”成中年崔副总,但他的心永远年轻。

商报小编为何直播卖货跪地了?

郭宁——河南商报记者

还真没错,这位“膝下无黄金”的男儿就是河南商报的记者郭宁。

五一前夕,商报参与了“全国媒体助力湖北”的联动活动。在首次尝试时,见带货主播小姐姐直播有些吃力,郭宁急中生智,拿出A4纸当提示板来和两位主播对话。在直播间狭小的空间里,他只能单膝跪地进行沟通,直至完成了这场长达两小时的直播。

整场直播下来,从20多元的脐橙到80多元的小龙虾、上百元的恩施玉露茶,一共卖出去了四十多单货,销售额三千多元,虽不多,但作为初次尝试来说,已经很成功了。

明明是小编,这群人怎么突然卖起货了呢?

其实复工后,商报就接到抖音方面参与“助力湖北”直播带货的邀请。作为兄弟省份,作为积极参与战疫报道的媒体,参加这样的公益活动自然是义不容辞。直播是风口,商报转型必须跟进,此时绝对是个好时机。

6月份,商报和河南高速交警合作,做了一系列关于“汽车系好安全带”科普的短视频和直播;7月份,商报顶着雨守在高考考点前,用直播的方式记录了今年这个特殊的高考;前两天,报社参与“复商兴市”系列活动第二场,搞了一场“六大主播带货PK赛”,商报的抖音直播间观看人次累计达到2万多人。

不会写脚本,就研究人家的直播;不会选品卖货,就一边看平台说明一边问;没有设备,就找摄影同事借……总之,只要起了步,边干边学是最快的,风口已经到来,那就要去搞懂它。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此贴近的事例,深深打动了参会人员的心扉。很多人都说这样的故事汇效果太好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公益活动作文3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450字 开心的一天作文450字 成长因挫折而精彩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400字 与什么相遇作文600字 假盲人作文400字 心存感激作文600字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四百字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从此改变作文600字 与春节有关的英语作文 抽打阴部作文 动物园一日游作文400字 总有属于我的春天作文 为六一做准备 作文 大爱无声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450字 成长中的美丽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600字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目 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引路人作文6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300字 题目自拟的作文500字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400字 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800字 妈妈真辛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