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建筑界」优秀论文范文:在自然与城市的边界 基于簇群模式的当代中国城郊居住探讨

2020-11-17 23:10:01
相关推荐

基于中小尺度的簇群模式的研究,联结用地规划和建筑户型两个层面,整体应对自然景观资源和城市公共服务,在适度分散与相对集中两种导向之间,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朱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美]阿黛尔·桑托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规划学院,教授;

葛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针对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自然和城市间新的边界条件,基于“簇群”模式及其结构与形态特征,展开对城郊居住模式的探讨,以此联结用地与建筑两个层面,发挥自然景观和公共服务的双重优势。通过案例研究,提出结合用地的中低层高密度簇群式居住、景观优先的用地策略与簇群模式等,以期重新回应自然居住的传统,为中国当代城乡居住前景展现更多的方法和可能。

一、背景:在自然与城市的边界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打破城市和乡村的边界,产生新的城市郊区。对于城郊居住而言,不同于传统城乡接合部的一种情况是: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两种需求相互博弈,往往在城郊自然山体和水体周边,达到相互平衡,形成新的边界——这一边界融合了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成为新的理想居住地选择,也为探讨新的城郊居住模式提供了可能。这一模式既不同于中国城市的集合住宅小区,也不同于北美郊区化背景下的独立住宅;其核心价值在于重新整合自然和城市的双重优势,满足一定的密度需求和高度限定,为中国未来城乡居住展现出更多的前景。

就自然景观资源而言,这一边界不同于城区,其建设密度和高度均有一定控制,有更多亲近土地及自然的机会,并重新回应山水城市及自然居住的传统理想。该方面探讨涉及自然地理及生态,关注土地与景观价值,表现为地块划分、密度与高度、景观与视线等问题。

就城市公共服务而言,这一边界也不同于乡村,要求具有一定的集合度,接纳来自于城市的多样化人群,共享更多公共资源。该方面探讨涉及社会生活及功能配置,关注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的关联,表现为居住与工作、公共与私密、多样化户型等问题。

二、基于“簇群”模式的城郊居住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自2009年以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规划学院展开了一系列联合设计工作室研究,针对特殊景观条件和密度要求下的中国当代城郊居住进行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郊区的居住,尤其是临近自然景观的城郊,如何分享自然与城市的双重优势,为中国当代城乡居住提供另一种可能?

这一研究致力于统合考虑建筑、景观与规划,整合自然资源与城市设施,突破狭隘的专业界限,更紧密地联结用地与建筑形态——由此发展了基于“簇群”(cluster)模式的方法,并展开相关簇群结构和簇群形态的探讨。

不同于目前国内大尺度城市与景观规划中所讨论的簇群概念;本文所提的“簇群”限定在中、小尺度的建筑群及组团层面,以此联结地块与户型两个层次,既可用于讨论连续景观与用地策略,又可衔接建筑体验和户型模式,为探讨自然与城市间的城郊居住提供了有效途径。

此类簇群模式,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征和优势:

(1)簇群的尺度限定介于用地和建筑之间,同时联结用地与建筑两个层面。由此,用地规划的讨论具有了形态特征;建筑户型的讨论也联结了地块及景观特性,从而成为探讨自然与城市边界居住问题的有效方法。

(2)簇群兼具分散性和集聚度。在大尺度(规划)层面,簇群不同于大量性的城市住区,其规模不大,不超过一般住宅组团,便于灵活应对,实现适度分散和扩展,以获取自然景观的连续渗透;在小尺度(建筑)层面,簇群不同于乡村住宅或别墅,其内部具有一定关联,共享部分公共或半公共设施,便于适度集聚,以延续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由此,基于簇群模式的讨论在用地与建筑两个层面展开并彼此联结,而有关分散性与集聚度的探讨又进一步结合用地与建筑两种尺度,反映在簇群的组织结构和形态分化上。

三、用地策略与簇群组织结构

用地策略的核心是如何划分地块,以发挥自然景观资源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双重性优势——即在满足交通组织和功能区块同时,促成土地利用的多样化,使各个地块获得独特的景观特质并在总体上相互关联。

在这一目标下,对于自然景观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用地策略尽可能导向分散、最大程度实现自然景观对各个地块的渗透;对于公共资源和服务设施的利用,用地策略则尽可能导向集中,辐射周边。这一双重性要求,导向对簇群组织结构的多样化探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类型。

(1)岛状散布 (Island Mode)(2)廊式延展 (Corridor Mode)(3)边界渗透 (Edge Mode)

(1)岛状散布:不同特质的簇群分散布置,如同漂浮于自然景观中的小岛,以此划分地块,扩大和渗透自然景观,并因借与自然景观的不同关联,形成各自的地块特质。在此基础上,考虑总体公共设施和道路布局,适度布置并连接相邻簇群的服务设施,辐射周边。

(2)廊式延展:线性连接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适度集聚并缩短连接距离,以此为廊道,联结和展开各个簇群,并向两侧自然景观灵活扩展,同时获得公共资源的连续性、开放性及可达性。

(3)边界渗透:扩展和延伸用地周边的自然边界,包括水面、绿化等,向各个簇群边界及内部渗透,呈花瓣状或星形辐射,以获取自然景观的最大延展及接触界面,改善簇群内部的景观均好性,提升居住地块最大化接近自然的机率。

上述三种结构类型,在诸多城市及乡村聚落中均可见端倪:诸如日本当代建筑师坂本一成提出的“紧凑小单元和岛式规划”,重新定义了个体居住与当代城市的关系;现代主义早期的“线型城市”理论,则在大尺度范围讨论现代城市和乡村自然的关联。而本文提出的簇群结构类型,是在地块与建筑群组团层面上协调考量自然与城市的双重因素,分别回应“中心与分散”(岛状)、“延续与分离”(廊式)、“封闭与渗透”(边界)这几对基本空间关系,以寻求适度分散和集聚之间的张力平衡,并促成地块的多元化特质。

四、户型策略与簇群形态分化

在建筑户型层面上,簇群模式探讨的核心是如何结合用地策略,进一步进行分户,以在一定的密度和高度限定下,适度集聚并使更多住户享有景观资源——即在满足公共服务与私密性要求的前提下,促成多样化的户型特质,使住户获得各具景观特质的居住体验。围绕这一目标,以自然和城市边界地块常见的中低层高密度居住为例,对于户型策略的探讨分别从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展开,以挖掘自然景观与公共服务的双重潜力。

平面策略:延续分散与局部的双重性用地策略,在簇群的建筑界面上,表现为自然界面的最大(分散)化和公共界面的集中化。即簇群面向自然的界面尽量延长,相互距离最大;公共界面则相对紧凑集中,到达各处距离最短。

剖面策略:充分发挥和利用土地价值,扩展簇群的接地性,延展和强化居住与大地景观的关联。即结合地形的设计,或地形化的建筑处理,为各层各户提供更多接近自然的机会,并为讨论公共设施和私密居住的关系提供更多可能。

基于上述两方面策略,进一步分化不同的簇群形态,以此划分住户单元,促成多元化的户型设置。

(1)褶皱化 (Folded Pattern)(2)地景化 (Landscape Pattern)(3)空腔化 (Hollowed Pattern)

(1)褶皱化:应对平面策略,簇群对外部景观曲折展开、相互错动,在兼顾日照朝向的同时,争取最大的自然界面,使更多住户面向自然景观;内部公共设施则相对收缩集中——由此促成不同户型的多样化特质。

(2)地景化:应对剖面策略,扩大居住簇群整体的接地性,利用自然及人工地形,结合屋顶绿化,形成地景化的大平台以及各类小平台、退台等,使各层住户获得更多接近自然景观的机会。平台及人工地形的高差设置也可进一步帮助分化公共和半公共空间,大平台下部空间可考虑与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提高利用效率。

(3)空腔化:结合平面与剖面关系,在簇群内部置入空腔,形成各类小的围合环境——包括各户之间的共享院落、户内庭院以及空中小庭院等,引入光线和绿植,充分展现自然与土地的价值,并促成住户间公共、半公共与私密空间的丰富层次。

上述三种簇群形态,既是自然景观与公共服务的双重问题在建筑层面的反映,也有对现有居住类型的回应:诸如各类庭院式、平台式住宅等。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的簇群形态类型,主要以中低层高密度居住为例,整合了建筑平面与剖面的空间组织关系,以实现公共服务的相对集中与自然景观的相对分散,并促成户型的多元化特质。

对于具有较高密度要求的中低层簇群式居住,往往可综合平面和剖面策略,复合多种类型,以获取最佳成效。诸如地景化的大平台和庭院空腔的结合——平台下部户型采用大进深平面并内置庭院,创造温馨私密的内部景观;平台上部户型则从地形化的建筑景观层直接入户,获取更佳的接地性体验及连续开阔的外部景观。

五、案例研究

1.烟斗湖案例:集合住宅和别墅之外的可能性——结合用地的中低层高密度簇群式居住

烟斗湖地块位于南京近郊新开发的城市住区边缘,西侧临近一处自然水体(烟斗湖),成为城市住区向自然景观的过渡,由此也产生了对居住密度和高度的一定要求(限高12米,容积率1.0)。该地块的居住类型既不同于一般高层或多层城市集合住宅,也不同于村宅或别墅,要求在集合性、公共性、景观性和密度等方面进行关联性探讨,达成相对平衡。应对上述问题,设计研究探讨了中低层高密度的特殊簇群式居住,以实现从城市住区向自然景观的过渡,共享自然与城市的双重优势,提出以下四种方案类型。

a.散布与集合型(Villa/collective typology):住区以特殊的簇群形态呈现,由背靠城市道路的集中围合式与临水的散布式两种居住形态并置。既创造了簇群内的社区氛围,又向水景开放;既均衡了密度的要求,也提供了特殊的观景四层住宅产品。

b.行列与庭院型(Bar/courtyard typology):以不同进深间隔排列板楼、户内庭院和共有庭院住宅,形成多样化户型的设置和簇群内部的空间层次。通过用地东侧边界的整体弯曲,扩大景观界面,使基地东西两侧和相邻社区均有临水面,促成条件均好,实现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并为临路界面创造了良好的社区景观。

c.平台型(Platform typology):通过平台处理地形,根据场地环境,分化出“临水平台+散布住宅”和“临街绿化平台+条状住宅”两组簇群,扩展了水岸线,并通过高差分化出开放的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的居住组团,使住区具有更多更好的观景体验。

d.退台与错动型(Terrace/offset typology):细化分析沿湖视线,通过分组群和各个组群内部不同方向的退台和错动方式,实现水景房户数最大化。作为补充,少量远离水景的沿街户型设置内庭院景观。在各个组群内部设置完整的景观道路系统,实现从北至南的均好性。

上述四种类型以不同的簇群居住模式回应了土地价值、密度与高度、景观视线、公共与私密、车行与人行等核心问题:以岛状散布为主要结构、局部兼取边界渗透和廊式延展,并在不同程度上整合了褶皱化、地景化和空腔化的簇群形态,以此结合总体用地策略与居住单体设计,探讨了在一般集合住宅和别墅之外的居住模式。

2.珊瑚岛案例:景观优先的用地策略与簇群模式

珊瑚岛案例位于上海远郊,毗邻不可多得的自然水体景观资源(淀山湖),也因此与大都市尚有一定距离,在发挥景观优势的同时,还需充分考虑用地内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对公众的开放性;并考虑特殊的居住模式以及居住与工作的结合等。针对以上问题,设计研究设定了公共景观轴和分组团(簇群)的要求:以公共景观轴连通外部城市和景观资源,并串联和渗透至用地内部各个组团。在此基础上,结合用地策略和簇群模式进行探讨,提出以下五种概念方案。

a.水之广场(Aqua Piazza):结合公共空间与水体景观,在保留中央公共景观轴的基础上,引入景观水系,创造相互联系的水广场和丰富的游览路径,将公共人流引向湖边。公共轴东西两侧以不同方式引入水体,由此形成两类簇群居住模式:西侧簇群沿水系呈线形展开,拥有沿河的居住体验;东侧簇群呈不规则小组团散布,以院落和景观的相互因借为特征。

b.生态栖居(Eco Habitat):旨在从自然的角度挖掘基地特质,解读基地原有丰富多元的生态特质,并加以保留和强化,匹配相应的簇群组团和户型设计,形成“树林居”“草地居”“湿地居”“水岸居”等独具特质的簇状居住群落。

c. 水岸之都(Edge City):最大化利用和扩展外部水岸线的景观优势,通过水系设计将其延伸至基地内部,继而探讨与多样化的水岸利用互动的簇群结构,使每栋住宅享有不同特色的水景。

d. 共享景观(Democratized Landscape):在基地内部设置河道系统,以此提高用地的整体景观价值,使每栋住宅获得水景。公共轴两侧的双河道设置,形成独特的中央岛区,容纳和延续公共活动,并由此伸展出介于公共和私密之间独特的簇群结构及住宅类型。

e. 田园村居(The Village):吸取中国传统村庄的自组织形态,应对新的公共和私密关系。在保留中央景观轴的基础上,引入不同层级的公共组团,逐步渗透到私密庭院。特殊的院落式设计,形成外观上相互连接但用地与产权明确分离的簇群组织结构。各户住宅底层临接庭院景观,在上层则可远观湖景。

上述五种类型分别以不同的模式探讨了公共轴、自然边界、分地块特质等核心问题,以此回应景观优先的用地策略,并适度引入公共性和开放性,展现了不同特质的簇群组织结构及系统特征,并对与之相应的居住户型提出构想。

六、小结

当代中国城乡发展所呈现出的自然和城市的双重性背景,既是新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对传统“自然居住”理想的回应。基于中小尺度的簇群模式的研究,联结用地规划和建筑户型两个层面,整体应对自然景观资源和城市公共服务,在适度分散与相对集中两种导向之间,寻求新的解决方案;由此呈现出诸如“岛状散布”廊式延展“边界渗透”等簇群结构,以及诸如“褶皱化”地形化“空腔化”等簇群形态。与此相应,基于具体的设计案例研究,提出“结合用地的中低层高密度簇群式居住”及“景观优先的用地策略与簇群模式”,以期重新回应自然居住的传统,为中国当代城乡居住前景展现更多方法和可能。

以上内容就是“在自然与城市的边界 基于簇群模式的当代中国城郊居住探讨”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建筑界建筑论文频道分享更多论文内容给大家。寻找建筑之美,探索建筑之路,欢迎关注我们~

来源建筑界:https://www.jianzhuj.cn/news/46997.html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仓鼠作文100字 初中生运动会作文 永恒的瞬间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我变成了什么 描写夏天的作文500字 描写家乡小河的作文 美丽的小河边作文 放学排队作文 钓鱼过程作文 初中作文辅导班 文具大战作文 2016上海高考作文 人与动物的关系英语作文 三年级作文写景物 我的引路人作文600字 励志类作文600字 我和某某的故事作文 城市的颜色作文 共享好时光作文800字 记忆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发绿豆芽的作文 家的意义英语作文 小学作文写作辅导 作文与考试小学版 高中作文励志 高考作文优美句子摘抄 暑假里的一件事作文150字 父母对孩子爱的作文 读书的意义作文 举手之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