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张爱玲的33堂写作课:通过读者的视角 能让笔下的人物更加生动

2020-11-18 22:40:01
相关推荐

“隔着玻璃,峰仪的手按在小寒的胳膊上——象牙黄的圆圆的手臂,袍子是幻丽的花洋纱,朱漆似的红底子,上面印着青头白脸的孩子,无数的孩子在他的指头缝里蠕动。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峰仪猛力掣回他的手,仿佛给火烫了一下,脸色都变了,掉过身去,不看她。天渐渐暗了下来,阳台上还有点光,屋子里可完全黑了。”——《心经》(1943年)

01.细致的描绘,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真实感

通过视觉来让读者感受人物,还有小说中对社会环境、自然风物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运用的创作手法。设法将小说中人物眼睛观察到和感受到的进行细致的描绘,才会让读者产生阅读的真实感。

冷漠地看待残酷的战争,这是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源泉。她将自己对战时香港人的观察融入作品中,她通过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让读者产生现场代入感。

张爱玲被父亲殴打直接导致了她与家庭的决裂,她毅然地跨出了张家的门,迈向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母亲和她的姑姑,是两代人、三个女性的世界,这三个女人离开家庭的方式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受到封建家庭的压迫而选择了脱离家族羁绊。

母亲黄素琼是协议离婚,带走了属于她的财产;张茂渊走了,带走的是其母亲李菊耦留给她的一部分遗产;张爱玲是孤身逃出来的,没有什么能让她带走。在当时,许多这类家庭中的女性都有同感,在维护人格的自尊上,她们远比男性勇敢。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这一点。

随后,张爱玲越发憎恨那个家庭中的继母,继母将张爱玲所有的东西都送了人,好像她从未在张家存在过。当仆人偷偷带出几件张爱玲小时候玩过的玩具时,她知道自己是再也回不去那个曾经的家了。

受到封建家庭的压迫,选择了脱离家族羁绊

这段让她心寒的童年记忆,反复地出现在她的小说中。并且她去香港求学的那段经历,也深深地影响着她。

1941年底,战争爆发,香港失去了宁静的日子,在战争中,张爱玲亲眼看到炸弹从天上落下,看到了流血的人们和对死亡的漠视。

陷落的香港激发了张爱玲对战时人性的发掘和批判。她看到街上的小吃摊就摆在穷人青紫的尸首边;香港报上登满了结婚广告,宿舍里的男女充满伤感地调情;烤着面包喝牛奶,不管病人痛苦的呻吟……她自己甚至骂出“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这类话来。

战争让许多人失去了家,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就算有的人能回家,也许家也不存在了,到处都是毁掉的房屋和废纸般的金钱。可当香港恢复平静后,张爱玲又觉得和平反而使人心更乱了,就像是醉酒似的。

张爱玲塑造的人物,其性格的展示是通过情节发展而实现的,人物的生存、活动也总会随着一定的环境发生和发展着。

如短篇小说《心经》中的描述:“那是仲夏的晚上,莹澈的天,没有星,也没有月亮,小寒穿着孔雀蓝衬衫与白裤子,孔雀蓝的衬衫消失在孔雀蓝的夜里,隐约中只看见她的没有血色的玲珑的脸,底下什么也没有,就接着两条白色的长腿……她坐在栏杆上,仿佛只有她一个人在那儿。背后是空旷的蓝绿色的天,蓝得一点渣子也没有——有是有的,沉淀在底下,黑漆漆,亮闪闪,烟烘烘,闹嚷嚷的一片——那就是上海……这里没有别的,只有天与上海与小寒。不,天与小寒与上海,因为小寒所坐的地位是介于天与上海之间。”

如果用读者的视觉来感受这段描写,就会发现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寂寥,这就是《心经》整部小说的基调。

通过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心经》叙述的是一种不知道如何来表述的爱,是一个年轻女孩和父亲相爱的不伦之恋。在开篇,张爱玲就暗示了这将是一个特殊的故事。小寒似乎拥有完满幸福的家庭,在家中过二十岁生日时,在好朋友的簇拥下,与大家开着玩笑聊着天,看起来是一片温暖祥和的姐妹情谊,可这其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这个小说的情节结构并不复杂,二十多岁的许小寒有着完美的家庭和不错的追求者,这个年纪的孩子,也许所有的心事就是学校的功课、周末郊游和橱窗里的漂亮裙子。可她所有的心事和秘密都与父亲相关,那个四十岁不到的男人和小寒一起去看电影,就会被人误会是她的男朋友。

在文中可以看出来,小寒的身边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男孩子,他们喜欢她,她非常有魅力。典型的代表就是龚海立。龚海立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前途甚好,也有女生喜欢他。但是,龚海立不是小寒喜欢的对象。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一向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

这句话,放在任何一个聪慧、有自我意识的年轻女性身上都不违和。因为女性在心理、生理各方面都比男性发育要早,也更敏感。

像小寒这样聪慧的女性,不喜欢身边年龄差不多的男孩子,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许小寒那么敏感、清灵,相比之下,龚海立就显得既笨重又俗气。

这就是运用对照的方法来反衬出人物性格,让读者具有阅读代入感。

运用对照的方法来反衬人物性格,让读者具有阅读代入感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接触到了新型的家庭模式,女儿和父亲可以以相对平等的姿态出现,在一起生活和玩乐。许小寒从小接触到的父亲是平易近人又疼爱她的,不是拥有严厉“父权”且高高在上的父亲,跟人们认知中的中国“传统父亲”的形象相悖。

在张爱玲身上,对传统“父权”的反叛意识相当明显。她扮演了一个反叛者的形象,父亲在她心里没有任何权威可言。既然父亲不再是“不可触及的权威”,那“爱”也就有了可能。

作为“父亲”,许峰仪无疑是不合格的。他明明知道女儿对他的感情,但还一直配合、纵容,这是许小寒不能自拔的直接原因。许峰仪在这篇文章中的地位已经下降了,他不是一个“父亲”,而只是一位“男性”,他身边有妻子、女儿、情人三位女性。他的妻子许太太,则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张爱玲塑造这位人物,是为了让读者“心疼”的,许太太就像是大多数婚姻里的女人那样,为整个家庭付出青春和一切后,遭到了丈夫的嫌弃。

文中这样写道:“我三十岁以后,偶然穿件美丽点的衣裳,或是对他稍微露一点感情,你就笑我,他也跟着笑……我怎么能恨你呢?你不过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所以,应该怪的是许峰仪。

毫无疑问,许峰仪是爱过自己的女儿许小寒的,文中这样表达道:“小寒——那可爱的大孩子,有着丰泽的象牙黄的肉体的大孩子……”

如果一个女孩让男人产生身体的欲望冲动,那就不仅仅是父亲与女儿之间单纯的亲情了。许峰仪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女儿总归是要长大的,也会有自己的男朋友,会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幸福。

这时,读者便从小说中读出了张爱玲的心思。

正如张爱玲内心所想的,男人都很世俗,许峰仪也是不能免俗的,所以,第三个女人出现了。她与许小寒长得很像,许峰仪想要怎样都可以,因为这个女人是他女儿的替代品。作为补偿,这个女人得到了金钱和物质。

《心经》从人物尤其是女性自身的性格和心理出发,着重分析当亲情、友情以及自我遭遇爱情时,每个人的挣扎、抉择与命运。

人,终究是要长大的

02.小说的存在,必有其原型或者依据

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存在”的艺术表达。

它的存在必有其原型或依据,表现的是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是人能够成为的一切,张爱玲通过发现这种可能性,将其描绘出来。

小说精心设置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让读者能更深刻地感受小说中创造的人物的,还有一点,就是运用人物不同的语言和动作,通过人物外部形态与内心世界相结合,来塑造有血有肉让读者难忘的人物。

小寒的爱,是一种原始的抛开伦理道德的,甚至是动物性的情感,不事雕琢。这种爱到头来只能是伤害,伤害他人,更伤害自己。对于小寒这个人物,张爱玲应该是怜惜并且无指责意味的。一如她笔下的其他女主角,安静平缓地演绎着自己的挣扎与努力,为爱争取时,却又那么张牙舞爪、歇斯底里、聪明自私,又让人恨不得。

在她的作品中,总是有一些看似无关的描写,却又很巧妙,且充满浪漫色彩,暗示着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比如描写许峰仪觉得小寒与绫卿长得像时,说:“绫卿看上去凝重些,小寒仿佛是她立在水边倒映着的影子,处处比她短一些,流动闪烁。”后来,因为小寒与绫卿长得相似,引起了无数的波折与纠葛。而此处,小寒如倒影般“流动”,则暗示她的父亲深深地爱着自己。这一点,不可不谓张爱玲之匠心独具。

自恋式的人物因在生活中缺少关爱与重视,遂变得自私又自利,既好胜又富有侵略性。

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心经》是一部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或者说,它是一部让读者内心无法接受的作品,很多人看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小说。

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

其实,作品与读者之间是有互相选择的特性的,《心经》尤其体现了这一点。读懂它,先要明白张爱玲那种既不落俗套,又天马行空、带点偏执的女性思维方式。如果读者想通了,那《心经》也就不难读了。

如果透过小说来看现实生活,那么人人心中都有一本既难念又固执的经书,在情感纠葛中,这种纠葛成了一本《心经》,有人读不懂,有人读不完。受家庭教育、人伦道德、情感与欲念的交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就像题目暗示的那样,在这场畸形的爱恋中,人人有异,本本不同。

《心经》与张爱玲的那些名篇比起来,太过晦涩,不够深刻。然而在小说里面,是有着她的影子的。张爱玲的凉薄,注定了她笔下的小说大多为悲剧。在她的小说里总是看到人生又苦又短,而爱情的刹那,体现出金色的永生。

在小说的世界里,张爱玲写遍了人间绮丽又凄凉的爱情,她懂得人性的不纯粹,因此有了那些曲折幽深的爱情故事,她塑造的人物都有各自的心事和斤斤计较的地方。

在《心经》中,许小寒是天真的,她的爱不掺杂任何别的成分。但她的爱,又是略带畸形的。为了保住父亲许峰仪的爱,她把自己的妈妈当作情敌。为了利用龚海立,她不惜撒谎耍泼。她以为用爱能控制住许峰仪,不料父亲却爱上了她的替代品段绫卿。

许太太是一个悲剧女性的形象,她没有阻止许小寒与许峰仪之间的感情,是因为她不敢相信。当段绫卿出现后,她也没有反抗。在她看来,爱就那么几年,爱过去了就没了。

许峰仪和许太太是因爱而结婚的,最后爱情还是破碎了。

许太太只要求过太平日子,保持一个表面看上去还完整的家。她只想安安静静地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等待着许峰仪爱完之后,回到她平凡的生活中来。

张爱玲的每一段故事的主题都是“爱”,爱是一切喜剧与悲剧的根源。它的主角是“自我”,她将一切喜剧化为悲剧,将一切看似完满的结局毫不留情地打破。张爱玲用旁观者的口吻,冷冷地将这段无望的纠葛抛给读者,任读者唏嘘感叹,无法释怀。

在故事结尾,小寒与母亲达成和解,让人同情的绫卿也没有因拆散别人感情而被读者憎恶,反而让读者欣慰。绫卿使小寒与许峰仪解脱了,冰释了许家母女的隔阂,自己也有了归宿。

然而,张爱玲绝不会如此乐观,“悲凉”才是她的最爱。

“悲情”是人生的诠释

03.小说,离不开生活

行动与语言是表现人物精神面貌、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主要描写方式。

张爱玲就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其所处的时代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都是精确的,她形象地描绘了人物外形的各个方面。

小说离不开生活,张爱玲在香港大学求学的日子,成为她的另一种解脱。

虽然她一向是特立独行的,但是在学校还是交到了一位好友。这个朋友是她的同学,姓摩希甸。她家是典型守旧的北方人家,信回教,父亲在上海开珠宝店,母亲是天津人。为了与青年印侨结婚,她跟家里决裂,多年不来往。这位同学是混血儿,有着黑色的头发和黑色的眼珠,皮肤也是黑褐色的。她说话又快又不讲理,笑起来声音响亮。

张爱玲给了她一个好听的名字,就是“炎樱”,就像是炎炎夏日里的一颗红樱桃。

炎樱之所以能与张爱玲成为好友,还在于两人的性格比较接近,而炎樱又较为天真。张爱玲和她一起去逛街,买东西的时候,总喜欢将价格的零头抹掉。炎樱便会用可爱而活泼的方法,让店主心甘情愿地做出让步。

炎樱口才不一般,说话总能妙语连珠,风趣逗人。她的幽默感来自天生,有时迸发出的一两句语录,能让张爱玲击掌叫绝,比如“每一个蝴蝶都是从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又比如“非常非常黑,那种黑是盲人的黑”,还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但是在加拿大,一加一等于五”,“月亮叫喊着,叫出生命的喜悦,一颗小星是它的羞涩的回声”,等等。

她的大胆有时还能让人目瞪口呆。比如,在西方有句谚语叫:“两个头总比一个头好。”于是,炎樱在作文里就这样写道:“两个头总比一个好——在枕上。”

阅读卷子的教授恰巧是位神父,可想而知这位教授当时的表情。

炎樱才不会在乎这些,她大大咧咧的样子让人看了都无法生气。炎樱也有一个成为作家的梦想,她与张爱玲的兴趣相投。所以两个人能够成为朋友,她们不仅性情相投,还惺惺相惜。

清高自诩的张爱玲会那样真诚而迅速地喜欢上炎樱,很大原因是出于欣赏——炎樱是她之外另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且是另一种方式的特立独行,有时两人在一起相辅相成。

性情相投,是成为朋友的前提

在香港大学期间,张爱玲又重新拿起画笔来,替房东太太、烫发的少奶奶、女大学生等人画了许多头像。她看了沾沾自喜,觉得以后再也不会画出这样好的画儿来了。

她画过一张炎樱穿衬裙的肖像画儿,被一个俄国老师看到了,对方十分欣赏,一定要张爱玲卖给他,答应给五元钱,看到她们两个面有难色,又赶紧解释道:“五元,不加画框。”

炎樱也为张爱玲的画儿着色,她们合作得亲密无间——这种合作后来一直持续到回上海,炎樱替她设计过《传奇(增订本)》的封面。还有一幅画儿,炎樱给上了颜色,全是不同的蓝与绿,张爱玲尤其喜欢,说是有古诗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意味。

蓝与绿对于张爱玲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那是她母亲喜欢的颜色。

一个爱作画的人,对颜色是敏感的,而炎樱似乎懂得张爱玲的这种思念情绪。在为张爱玲的画儿上色的时候,也是张爱玲最爱炎樱的时候。

母亲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又爱又恨的。

早在上海时,母亲就曾与她有过一项协议:“若是想嫁人,自然可以多买些衣裳打扮自己;若是想升学,那便只好先顾学费。”

张爱玲发奋读书,一口气拿了两个奖学金,奖金二十五英镑,在当时的香港,这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一年的收入了。

张爱玲自认为为母亲省了一点钱,加之也要奖励自己一下,便大胆地挥霍了一次,买了衣料自己设计服装,随心所欲地做了几件奇装异服,大穿特穿了一回。其中便有一件矮领子的布旗袍,大红底子上一朵一朵蓝的白的大花,两边没有纽扣,穿的时候像汗衫一样钻进钻出,领子矮得几乎没有,下面还打着一个结,袖子短到肩膀,长度只到膝盖。那大胆的设计,连炎樱看了也惊叹不俗。

畅销书女王:张爱玲的33堂写作课¥36.8京东月销47购买

炎樱也是喜欢自己设计服装的,她找出母亲的一条紫红色的大围巾,把两头剪下来缝成一件毛线背心,既宽肩又掐腰,齐腰一排三四寸长,是同色同线的流苏,随着走动时一步一摇,像一枚小巧灵活的香扇坠儿。

两人走在一起,穿着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一起去中环天星码头青鸟咖啡馆买面包,一次买半打,两个人分着吃。她们还一起去看卡通电影,去浅水湾看“野火花”,在月光下散步,相依相伴。

1941年夏天,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与几个上海牌友一同来香港,住在浅水湾饭店。接下来,浅水湾对于张爱玲来说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可以想象出,黄素琼穿着西洋蓬裙子,梳着美丽的头发,周旋于一群华美蕴藉的客人之间的样子。

张爱玲乘车去浅水湾饭店看母亲。她报出母亲的房号,仆人领着她沿碎石小径走过昏黄的饭厅,经过穿堂上二层楼,转弯处有一扇门通往小阳台,搭着紫藤花架,晒着半壁斜阳。

她看见阳台上两个人在站着说话,一位是她的母亲黄素琼,还有一位是母亲的男朋友。

见着这一场面,张爱玲的心应该是刺痛的,对母亲美好的幻想也一点点地熄灭。作为母亲前任丈夫的女儿,张爱玲就像是母亲身边多余的人,是个不合时宜的尴尬人。

最终,母女两人之间的心结,直到黄素琼去世,也没有被化解。

对张爱玲来说,颜色不仅仅是一种情绪的代表,还是一种象征。她的母亲喜欢蓝绿色,所以蓝绿色便是她对母亲的精神寄托。难怪炎樱一使用这个带有符号性的颜色,就唤起张爱玲对人物的情感来。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就不可避免地也引用了这个颜色符号。

调动读者的视觉来感受小说中的人物,能让读者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共鸣。读者在阅读张爱玲的小说时,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

作者|端木向宇 《畅销书女王:张爱玲的33堂写作课》

授权|子语文化

排版|小雅

审核|李子语

【热点话题】关于#谈写作#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与雪剑倾情讨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说说心里话作文400字 关于雪的作文200字 关于责任的作文800字 家乡的大秧歌作文 厚积薄发的作文素材 开心的一天作文500字 感谢阅读作文 一键生成作文的软件 父亲的背影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600字 雪中即景作文500字 什么也是一种美作文 春天的作文100字左右 消防演练作文300字 四级作文书信格式 五一见闻作文500字 美好的端午节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450字 写人的作文500字左右 舍与得作文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素材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 海南语文高考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北京旅游作文600字 冬天的雪作文200字 家乡的变化作文800字 优秀高考作文800字 堆雪人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