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过去这个冬天 我们都知道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2020-11-20 18:50:01
相关推荐

真正的医者,不只医身体,更医人心。/翟砚军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每一名中国医学生步入神圣的医学学府之时,都会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言》。

“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主义职业。”(《希氏内科学》序言)

“只有一个真正的君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医生。”(德国医生胡费兰德)

在人类从野蛮通向文明的道路上,无数医者如同暗夜里的提灯者,帮助病人走出苦痛的沼泽。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基辛格《论中国》)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这一群最勇敢的人中,医者奋勇当先。

此次“医者”专题,我们礼赞500年来影响世界的30位大医者,礼赞冲在一线的抗疫战士和凡人英雄,礼赞“敢较真、敢啃硬骨头”的钟南山和他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团队,礼赞传承“自省、专注与慈悲”人文精神的协和医生,礼赞受伤一个月后乐观“重生”的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

然而,医学并非完美的科学,医者亦非圣人,医生和病人的共同敌人是疾病,只有彼此信任,以命相托,才能携手战胜病魔。

人会生病,社会亦是如此。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

真正的医者,不只医身体,更医人心。

在此次疫情期间、在此前的每次疫病暴发期间、在人们每一次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正是这些“亦士亦侠”的医者,尽其所能,守护着我们。

2020年3月9日,武汉,武昌方舱医院休舱前的最后一晚,湖北省人民医院的江文洋医生结束了自己在方舱的最后一个夜班,如释重负。/拾城 赖鑫琳

“请谨记你从医的初衷。从医学院毕业的时候,你们都许下过神圣的誓言。请铭记在心。将誓词贴在储物柜里,贴在浴室镜子上,因为闪念之间,便可迷失方向。”美剧《实习医生格蕾》第六季第15集,理查德·韦伯医生作为前辈,在讲座上向台下的医生们郑重建议道。

这是这部剧最感人的场景之一:韦伯举起右手,再次说出每个医生都会铭记于心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我郑重宣誓: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人类。……我将用良知和尊严,按照良好的医疗规范来践行我的职业;我将首先考虑病人的健康和幸福;我不会考虑病人的年龄、疾病或残疾、信条、民族起源、性别、国籍、政治、信仰、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任何其他因素;我将保守病人的秘密,即使病人已经死亡;我要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

《希波克拉底誓言》。/wiki

中国的医学生们背的则是这一段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医者,正如马云所说,“亦士亦侠”。“士”指医生专业主义的一面,即医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治病救人,同时推动医疗进步;“侠”则指医生的担当和使命感——当你决定当一名医生,就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然而,“虽万千人,吾往矣”。

基辛格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在此次疫情期间、在此前的每次疫病暴发期间、在人们每一次遭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正是这些“亦士亦侠”的医者,尽其所能,守护着我们。

“亦士亦侠”。/图虫创意

从希波克拉底算起,

医生这个职业至少存在2500年了

多年前,一名学生问了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一个问题:“发掘出一个原始部落的遗址后,你怎么判断这个部落已经进入早期文明阶段?”

这名学生是一个名叫R.韦恩·威利斯的英国人,他本以为米德会谈论鱼钩、陶罐或新旧石器,然而,米德的回答是:“受伤后愈合的股骨。”

米德解释道:在一个野蛮的部落里,个体的生死取决于残酷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除了少数特例,多数受伤的个体都无法生存,更别说等到骨伤痊愈了。

如果在一个部落的遗址中出现了受伤后愈合的股骨,就说明这些原始人在受伤后得到了同伴的保护和照顾,有人帮助他们包扎伤口,将其带到安全地点,给予耐心的照顾,直至骨伤愈合。

“这就标志着原始人类开始懂得怜悯,而怜悯正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也就是说,人类文明的起点,源于人们有意愿、有能力救助受伤的同伴。而伤者及救助伤者的同伴,就是最早的患者与医者。

医生正在治疗病人,法国巴黎卢浮宫。/wiki

如果从希波克拉底算起,医生这个职业至少存在2500年了。希波克拉底的年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春秋时代末期,到了之后的战国时代,巫、医开始分离,出现了像扁鹊那样的专业医生。

相传撰写于战国时代的《周礼》有“医师”章,将医生分为食医(相当于营养师)、疾医(相当于内科医生)、疡医(相当于外科、骨科医生)、兽医等。

什么样的医生称得上好医生?

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医者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认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侧重的是医德。

古装剧中的医生形象。/《大明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名誉主任郎景和认为,“医生的对象是有思想、感情及各种家庭、社会背景的人,而不是发生了什么毛病或故障的机器。所以医生绝不是机械工程师!否则,情感的交流变成了数字的传递,诊病变成了冷酷无情的判断。如果医生只注重检查结果,可能只见病,不见人;如果病人也只相信仪器,可能只见药,不见医”——侧重的是医生的人文关怀。

郎景和的老师是“万婴之母”林巧稚,“医生绝不是机械工程师”的看法,正是得自林巧稚的言传身教:她亲手迎接了5万多个新生命。接生时,她不希望产妇抑制不住阵痛的痛苦去抓冰冷的栏杆,总是会主动伸出温暖的手,给予产妇精神上的支持。

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这句话是美国医生E.L.特鲁多的墓志铭,被翻译为“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总是安慰”。它既是特鲁多医生行医生涯的总结,也被后人视为对“医学之用”的最好的概括之一。

Luke Fildes画中的医生。/wiki

知乎用户“野性的呼唤”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

首先,“治愈”是“有时”的,而不是“无限”的。

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也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而患者也不要盲目相信医学的“本事”,对医学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

其次,给予“关怀”或者说“援助”,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也是医学的繁重任务,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治愈”。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帮助。

再次,“安慰”也是医学的一种责任,它饱含深深的情感,决不能敷衍了事。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是医生需要研习的大课题。

也就是说,医生不仅要治“病”,也要救“心”——病人的痛苦不仅来自病痛,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比如,一个病人在接受手术前会焦虑:“手术的成功率有多高?”“这个医生靠不靠谱?”“一次手术不成功怎么办?”此时,医生需要和患者开诚布公地进行术前谈话,目的是得到患者的理解和合作。

正如小儿外科专家张金哲院士所说:“术前谈话与其说是说服病家接受手术,不如说请他们审核你的决定是否符合逻辑。”

再比如,临终关怀的问题。此时医疗手段已经无能为力,医生的任务,就是让患者有尊严地离世,就像鲁迅在《父亲的病》一文中所说,“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

关于医生的意义,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我们所有人的归宿都是火葬场,全都在路上排队。医生的作用,就是防止有人插队(提前被病痛打倒),时不时地把人从队伍里拎出来,让他们往后排(延缓死亡的步伐)。

或许还可以用玩游戏来做比喻:医生的工作,就好比给正在玩游戏的你加血,虽然血条最终会用完,但如果没有它,你会很快“Game Over”。

医生并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普通人,甚至自己也会变成“插队的人”。为此,2017年10月《希波克拉底誓言》进行了第八次修订,增加了这样一条:“我将重视自己的健康、生活和能力,以提供最高水准的医疗。”

确实,不能再让医生用牺牲自己的健康来换取我们的健康了,医生也需要关怀和尊重。

尊重医生。/图虫创意

我们的社会,需要鲁迅这样的“医者”

医者并不仅仅是救死扶伤,可以说,在任何方面对你有治愈作用的人,都是你的医者。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鲁迅。他虽然最终没能“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正如鲁迅研究学者钱理群所说,鲁迅关注的,始终是“人”的问题,弃医从文,让他将关注点从生理上的、身体的健康,转向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并将医学问题转化成为文学问题、人文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医者”,他希望“疗救”国民的灵魂。

鲁迅和老友许寿裳进行了这样的讨论: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何在?

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

鲁迅生平不苟言笑,这是鲁迅照片中唯一大笑的镜头,摄于1936年10月8日。十一天后,鲁迅逝世。/wiki

有研究者指出,“诚与爱”正是鲁迅思想与精神的核心,他当年怀着“诚与爱”之心去学医,之后又以“诚与爱”之心去改造、疗救国民性——“所以我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钱理群指出,鲁迅使用的“病态”“病苦”“疗救”等表达,其实是一种隐喻,它不仅显示了在鲁迅的视域里医学与文学的相通,更暗示着医学本身的社会学、政治学的意义。

以鲁迅的成名作《狂人日记》为例,小说中的“我”,就是一名精神病患者:“他们岂但不肯改,而且早已布置;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

此后的《长明灯》《白光》,主人公也是精神病患者即“疯子”;《药》写的则是肺病患者要靠“人血馒头”来救治的故事。

钱理群认为,“鲁迅是在‘疾病’与‘死亡’这一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生存境遇里,发现了一个最能展现人性和社会问题的广阔天地”。

倾其一生,鲁迅都在从事“疗救”事业。虽然他也悲观地发现“疗救无望”(《药》就是一个明证),但他仍然坚持,以此“反抗绝望”。我们的社会,需要他这样的“医者”。

作者 | 谭山山

原标题: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560期

欢迎转发分享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 期 看 点

钟南山和他的广州呼研院团队:敢较真,敢啃硬骨头

陶勇:是重生,而不是活过来

病人的敌人是疾病,不是医生

三里屯回春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就这样被感动作文 自拟作文400字 国庆节的作文100字 走进初一作文600字 中考作文要求多少字 高考山东卷语文作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作文 六一快乐作文400字 假如我有超能力作文 优美作文700字 书里有个我作文 又逢中秋作文 写小动物的作文300字 上海自然博物馆作文 那一双手作文 劳动体会作文500字 今年湖北高考作文 写桃花的作文400字 我想快快长大作文 笑着向前走作文 小学一年级作文50字 我送自己一个字作文 观察绿豆400字作文 关于赶集的作文 洗袜子作文300字 人与社会作文素材 我想要的幸福作文 成长回眸作文600字 我把掌声送给你作文 美丽的春天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