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入选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2020-11-21 01:35:02
相关推荐

《党的建设》文章《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入选第三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中国甘肃网5月25日讯(本网记者 张玉芳)为推动期刊界聚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日前联合开展了第三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经过严格评审,20篇(组)文章最终入选。其中,《党的建设》2018年第7期文章《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入选。

据介绍,入选文章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解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宣传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中肯反映基层问题,浓墨重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生动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运用党史国史激发爱国情怀,导向鲜明、基调昂扬、出新出彩,体现了较高的策划、采编和文字水平,反映出期刊人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大功夫的大收获。

荣誉证书

《党的建设》2018年第7期隆重推出的长篇通讯《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深入报道了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他们胸怀愚公之志,与风沙斗争37载,终将沙海变绿洲。从最初的沙进人退到后来的人进沙退,他们用不屈、坚韧和信念,铸就了一座绿色的丰碑。文章旨在鼓舞陇原儿女努力践行八步沙精神,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关新闻

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

来源:《党的建设》杂志

编者按:在我省古浪县,有这样三代人,他们胸怀愚公之志,与风沙斗争37载,终将沙海变绿洲。从最初的沙进人退到后来的人进沙退,他们用不屈、坚韧和信念,铸就了一座绿色的丰碑。本刊隆重推出长篇通讯《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旨在鼓舞和鞭策陇原儿女努力践行八步沙精神,为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这首流传于古浪县的民歌,传颂着八步沙的六个老汉和他们的子孙三代37年连续治理沙漠的传奇故事,从最初的沙进人退到后来的人进沙退,他们用不屈、坚韧和信念,谱写了一曲人类治沙史上感天动地的壮歌,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绿色丰碑。

迎难而上缚黄龙

河西走廊东端,连绵的祁连山脚下,一条由柠条、沙枣、花棒、白榆等沙生植物覆盖的绿洲阻止了风沙前进的步伐。生命在这里孕育,绿意在这里蔓延……然而,谁也不会想到,30多年前,这里却是一块寸草不生的荒漠——八步沙。

八步沙位于古浪县东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是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该县境内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39.8万亩,风沙线长达132公里,是全国荒漠化重点监测县之一。20世纪80年代,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村庄和农田推进。当地村民对此有个形象的说法:“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

1981年春天,随着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启动和实施,在镇村两级领导治沙研讨会上,漪泉村56岁的老支书石满第一个站出来说话了:“多少年了,都是沙赶着人跑。现在,我们要顶着沙进。治沙,算我一个!”紧接着贺发林、郭朝明等人也纷纷响应。

从此,年过半百的土门镇农民郭朝明、石满、贺发林、张润源、罗元奎、程海6名共产党员,走上了艰苦卓绝的治沙之路。

治沙要种树,树苗哪里来?六老汉跑遍了附近和邻县的所有林场,解决了一部分树苗,可还远远不够。怎么办?他们把目光落到了自家的那片承包地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他们终究还是在自家的口粮田里种上了树苗。

为了一门心思种树,六老汉干脆铺盖一卷住到了沙漠里。沙地上挖个地窝子,上面用棍棒支起来,再盖点草和沙子就是他们的“家”了。

白天在沙漠里干活,晚上就和衣钻到地窝子里睡觉。夏天闷热不透气,冬天冰冷墙结冰。有时候夜里突然起风,一个风头,地窝子上面的那点棍棒就被全部吹走,六老汉只好顶个被子等天亮。第二天早上,他们拍拍身上的沙,从沙土里挖出被埋压的干粮袋,三块石头支起一口锅,烧点开水,啃点干馍,又开始挖坑种树。

就这样,6个忙碌的身影成了烈日下八步沙最动人的风景。他们用肩一担担挑水进沙漠,如喂养孩子般一勺勺地浇灌树苗;他们赶着牲口拉树苗,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在炙热的沙地里。常常,人在前面种,风在后面刮,刚种下去的苗子转瞬就被风沙掩埋。那些树苗来之不易啊!老汉们心疼不已,于是赶紧趴到沙上,用手小心翼翼扒出、扶正、再重新种下去。夜里,为了看护好辛辛苦苦种下的林子,他们都要到沙上跑好几趟,从没睡过囫囵觉。

那时候的人从未见过沙漠里能长树,更别提有沙漠里种树的经验了。老汉们摸着石头过河,遇到了困难只能自己摸索解决。

第一年种下的树成活率有70%,可是好不容易活了的树被风沙一打,成活率又降到了30%。渐渐地,六老汉发现,草墩子旁边的树成活率高,老人们便用麦草围圈,“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这样不仅能防止风把树根周围的沙子掏走,麦草还能作为养料补给树根,第二年,麦草围成的沙窝窝里果然长出了绿色的树苗。

就是凭着这股子保卫家园的执念,六老汉日复一日重复着种树的工作,不抱怨、不气馁、不放弃,执拗地在那片不毛之地上劳碌着、播种着,盼着那种下去的树早日成材,望着风沙早一日止步。

秋天气候凉,日蒸发量少,树一种上,沙土便封冻,这样保湿,树也容易成活,是沙漠种树的黄金时节。总结出这个宝贵经验后,六老汉各自向家里发出了动员令。为了种更多的树,6个家庭40多口人齐上阵,最小的只有10多岁。他们还动员各自的亲朋好友50多个劳动力,一群人在荒漠里干得热火朝天。

“治沙先治窝,再治坡,后治梁。”六老汉不断地总结着经验,在他们不懈地努力下,八步沙的树一天天长大了,看着渐渐绿起来的荒漠,六老汉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一干就是10年。

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的头发也白了。7.5万亩的八步沙治了一半时,因为长期的重体力劳作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几个人都落下了疾病。老汉们舍不得也放不下这片林子,他们约定,“无论多苦多累,6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他们明知治沙是一件艰辛又收入甚微的事情,他们比谁都懂这其中的煎熬,可六老汉还是要把这重任交给自己的后人。因为这是他们给八步沙的交代,也是留给子孙们的精神财富。

周围的村民们都说,六老汉对树就像对自己的孩子。的确,八步沙的树早已成为六老汉生命中的一部分,老人们的生命虽敌不过岁月的蹉跎,但终将在沙漠绿洲里得以延续。

黄沙不退人不退

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父辈的铁锹,成了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

这6人当中,郭万刚干的年头最长。1983年,31岁的郭万刚原本在土门镇供销社上班,凭借自己的手艺,日子过得还不错。“那可是铁饭碗,一个月工资70元。林场里不但不发工资,还要自掏腰包,如果我来林场,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都是问题。”说起当年老父亲劝说他来林场时的情景,郭万刚记忆犹新。拗不过父亲和其他几个老人几次三番的劝说,他便抱着帮忙的心态在林场干了几年。“五六年之后,看着身后树木渐渐绿了,我却舍不得走了,也渐渐理解了老人们当年放心不下八步沙的心。”

从最初的不情愿来,到后来舍不得走,郭万刚在八步沙一待就是30多个年头。

“1995年~1996年两年没发过工资,当时有种坚持不下去的感觉,但看看那些老人们用命种下的树,再难也一定要想办法救活林场。”郭万刚接管八步沙林场后,曾一度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我们用尽办法号召了40户人家贷款打了一口井,用这口井种活了几百亩地,林场也因此正式走上了改革转型之路。”

说起打井,郭万刚讲了一个小故事。筹备打井时,他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去外地置办工具,听到四处的鞭炮声,便问过路的人:“你们这里今天是有什么事吗?为何一直放鞭炮?”被问的人还以为郭万刚神经有问题呢:因为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然而他却忙得都不知道过年了。

就是在那样举步维艰的情况下,郭万刚带领八步沙林场走上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现在,66岁的郭万刚每天仍奔波忙碌在各个治沙点上,锄草、浇水、施药……

在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如今的八步沙已经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障。

“老人们没有任何治沙经验,却用恒心治理了八步沙。我们现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也应该为社会做点贡献,尽我们之力,能种多少是多少。”

看到八步沙已得到彻底根治,郭万刚又带领大家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段,向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他们用“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的信念,从2003年至今,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

在2003年~2010年期间,八步沙林场先后承包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项目、省级防沙治沙、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承建完成西油(气)东输、干武铁路、省道308线、营双高速、金武高速和S316线等通道绿化工程200多公里。

2015年秋季,郭万刚等人又将脚步迈向了更远、条件更艰苦的甘肃内蒙古边界百里风沙线生态屏障建设区,承包了甘蒙边界古浪段麻黄塘治沙环路沿线15.7万亩封禁保护区的管护任务,并大规模治沙造林。至今年春季,已完成治沙造林2万多亩,封沙育林草1.8万亩,防沙治沙施工道路绿化工程56公里。

谈及这些年坚持下来的原因,郭万刚的脸色黯淡了下来,“我曾亲身经历过几场大的沙尘暴,沙漠不仅吞噬土地,还剥夺鲜活的生命,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说着,他那饱经风霜的双眼噙满了泪水。

和第一代治沙人一样,多年来,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也认真管护着那来之不易的绿色。“别人造林是七分造三分护,我们沙漠里造林则是一分造九分护。”郭万刚说,“春秋两季刚育的苗根系不稳,最怕放牧的羊群践踏;林中草木茂盛,最怕火种进入;沙漠中缺水,一棵树成材需十几年,盗伐了就没办法再续。”

前些年,邻村的人偷伐了林区的5棵树,郭万刚顺着拉木料的车辙找到了砍伐人,报了案,使其受到了处罚。可夜里两点多钟,偷伐人跑到郭万刚家中恐吓,还用酒瓶砸烂了小炕桌。2007年冬季的一天夜里,一辆外地车从308线路过时冲出路面,压断了路旁5棵护路杨树,郭万刚要求他们赔偿,却被司机痛打了一顿。“为了护林草,时常会受到威胁和恐吓,但我们从不畏惧,为了那片绿色,做什么都值得。”他说。

誓让荒漠披绿装

37年过去了,六老汉种下的白榆树如今已是枝干遒劲,3人才可环抱,远远望去,那葱郁繁茂的树冠宛如一把巨大的伞撑向天际。那是六老汉当年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过的“生命树”,也是见证着八步沙从荒漠渐渐披上绿装的“岁月树”。

郭万刚时常戴着草帽,背着双手,佝偻着背,在那棵白榆树前久久驻足。当他眯起眼睛、享受阵阵清风拂面带来的惬意时,内心总是充满了无限的希望,仿佛眼前这片被阳光染成金色的土地有种神奇的力量,总是让他来了便不舍离去。

“以前要是刮这么大的风,能见度就只有50米。”郭万刚感叹道,“老人们最开始就是为了生存,为了保护家园,现在我们把黄沙变林场,林场变公司,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郭万刚不但带领八步沙林场成立了公司,在他的蓝图中,还要向沙漠要经济效益。

2018年,八步沙林场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按地入股、效益分红、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公司化林业产业经营机制,流转沙化严重的土地1.25万亩,在立民新村、为民新村2个移民点栽植以枸杞为主的经济林基地7500亩,在兴民新村完成梭梭接种肉苁蓉5000亩。

“流转的土地给群众每亩300~400元钱,等到5年后,这些土地有了经济效益,土地的租金还会增加,到时候农民可以选择自己经营,也可以继续让我们管理。群众还可以到公司来务工,挣劳务费,平均日工资100元。今年仅春季的劳务费就发了130多万元,全年可达到500万元左右。”郭万刚兴奋地说。

现在,他们种下的梭梭林、肉苁蓉、枸杞、沙枣、柠条都在生长中,曾经寸草不生的沙漠,如今已长出了经济作物。向沙漠要效益,这是新一代治沙人的新理念,也是八步沙林场新时代里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

在郭万刚的努力下,八步沙林场这两年还引进了两名大学生,“我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通过引进有技术的新型人才,为八步沙林场带来新发展。”郭万刚笑着说道,“我的侄子郭玺现在也在林场工作,就像当年老人们劝我来时一样,希望他能成为八步沙的第三代治沙人。”

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在父辈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着治沙方式,不断改变着八步沙的面貌。

八步沙的三代治沙人植树造林、治理荒漠、改善生态的壮举,不仅为古浪的干旱荒漠地区治理开发、兴利除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也为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每一个古浪人都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每年春秋两季,沙海中人头攒动,全县的干部群众都积极投身植树造林中。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义务压沙造林5.8万亩,共栽植花棒、梭梭、沙枣、红柳等各类沙生苗木1200多万株。

古浪县还将县境内需要治理的宜林沙荒地,以及多年治理后形成的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承包给农民和专业队伍经营。目前,已完成承包面积50万亩,按土地权属分,国有30万亩,个体20万亩。

通过全社会上下齐心,多年治理,古浪县的沙漠整体向后推移了15到20公里。

“如果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老人们不治理八步沙,那我们的祁连山将会变成一片沙海。”郭万刚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说得实在太好了,没有绿水青山就没有金山银山,把古浪打造成绿水青山的宝地,就是我们八步沙林场人的梦想!”

听到了吗?

在茫茫荒漠上敢死拼命、砥砺奋进的八步沙精神——响彻云霄,感天动地!

2018年第7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台阶作文 自然风景作文 谦让作文 路口作文 底气作文 雅思作文范文 我多想作文 全国高考作文 父亲节作文 小学写景作文 家长会作文 作文我的心爱之物 小学生作文范文 提醒作文 语文小作文 二年级作文大全 感恩作文素材 星期天作文 我的朋友英语作文 难题作文 路灯作文 父母的爱的作文 我的家人作文 小制作作文 七夕作文 奥运会作文 小小作文 作文秋 万能作文模板 考研 英语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