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统编版 · 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2020-11-21 07:00:01
相关推荐

■课文1《古诗词三首》

1.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①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盛夏,农忙时节,大人们都在干活,小孩子们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但他们也都不闲着。你看,在一个茂盛的桑树下,几个孩子正在学着大人的样子:刨坑,插苗,掩土,浇水。别看他们年纪很小,却学得有模有样。虽然在树阴下,但忙活的大半天,额头上全是汗珠,有几个孩子干脆脱下上衣,光着膀子在忙活。再看他们的小脸和身上,全都是泥巴,就像一只只脏兮兮的小花猫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②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早晨起来,虽然天气寒冷,但仍然阻挡不了孩子们玩耍的兴致。他们来到院子里一看,铜盆里的水早已结成厚厚的冰。他们把铜盆翻过来,扣在地上,再朝着盆地使劲敲击,哈哈!一块完整的冰块出来了!这时,一个小男孩找来一根麦管,对着冰块用力吹。你看,他的腮帮子鼓得高高的,就像一只吹起的青蛙。其他的小孩子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哈哈!冰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孔穴。于是,他们又找来一束彩丝,从空穴中穿过,再打上活结,提在手上。一个晶莹透亮的冰制打击乐器就完成了!一个孩子提着,其他的孩子围在四周,不时地用小手在冰上打击着,就像立春时节大人们在迎春仪式上“打春牛”一样。虽然他们的小手都冻得红红的,可是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孩童们的快乐!

③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傍晚,夕阳西下。大人们都收工回家,家家户户都升起了炊烟。放牛的孩子们也都陆陆续续骑着牛儿往家赶。晚风轻轻地吹着,吹走了白天的炎热。你看,走在最前面的这位小牧童,他侧身坐在牛背上,身子随着老牛的步伐轻轻晃荡,就连那一双小脚也不安分,一前一后仿佛在打着节拍。他的手上拿着用脱空的树皮做成的笛子,使劲地吹着。虽然听不出他吹奏的曲调,但清亮的笛声中,那份轻松和快乐也怎么也掩饰不住。

2.选做题:根据故事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村晚》改写

在一个安静的傍晚,夕阳映红了天空。不时飞过几只小鸟啾啾地叫着,那是归巢的鸟儿向大自然不舍的依恋。

一汪清澈的池水映入眼帘,绿茵茵的小草舒展着腰肢轻轻随晚风起舞。池塘里溢满了水,哗啦啦,哗啦啦,飞出了一连串美妙音符。太阳将要落山,落日的余晖映照着天边的云彩,迷人艳丽。渐渐地,太阳带着它那艳丽的色彩悄悄地走到了高山的身旁,一点一点地被山峰慢慢地吞没,很快消失在微微荡漾的池水波纹中。

柳荫下,悠闲地走来了一头黄牛,拍打着尾巴,哞哞叫着,似乎在赞叹傍晚那美丽景色。牛背上横坐着一个牧童,他头戴一顶歪斜的草帽,身披一件褪了色的小褂子,腰系一条草绳,下身着灰色小短裤,光着脚穿一小草鞋。

只见他手握着小短笛,悠闲地吹着细细地笛曲。那稚嫩悦耳的笛声,时而婉转,时而悠扬,时而高亢,时而低沉。

小牧童渐走渐远,身影渐渐消失在暮色里,只有那跳跃的笛音仍然隐隐约约地在淡淡的暮霭里飘荡。

■课文2《祖父的园子》

1.默读课文,说说祖父的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有蜜蜂、蝴蝶等昆虫,有樱桃、榆树等花草树木。

在园子里,“我”跟在祖父后面模仿着他干活,比如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浇水等;“我”还热衷于做各种有趣的事,比如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等。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①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园子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我”的好朋友,“我”爱园子中的一切。

②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因为“我”在园子里感觉十分自由,所以觉得黄瓜也是自由的。“我”将自由的感受寄托在了黄瓜上。

3.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链接”是小说《呼兰河传》的结尾,原本依恋、热爱的事物消失了,原本鲜活自由的事物萧条了,表达了“我”对祖父、对园子、对已逝去事物的深切怀念之情。

■《语文园地一》·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句中描写的情景,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说一说。

第一个例句写了“太阳光芒四射”的情景,通过人、蚯蚓、蝙蝠的感受和表现突出了“亮”的特点。

第二个例句写了八月酷暑的情景,通过鸡、狗、蝉的表现突出了“热”的特点。它们都是先点明某个情景突出的特点,再描述体现这一特点的不同表现。

仿写:

冷:刚一出门刺骨的寒风就从四面八方突袭而来,头顶上干枯的枝桠迎风摇摆,似乎下一秒就会断裂。鸠鸟发出沙哑的呜咽,和着冰冷的空气回响在灰暗的天宇。我裹紧了厚重的长外套,像驼鸟般恨不得把头全缩进围巾里,却仍然得不到一丝暖意。

吵:下课了,教室里跟炸开了锅一样,似乎车祸现场一般拥堵吵闹,整栋教学楼都飘着我们班的吵闹声。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再照样子写一写。

这三组句子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比进行强调,表达对某个事物强烈的感情。

范句示例:

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有的人捐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的只是帮助那些素未谋面的求生者;而有的人却对此嗤之以鼻,加以讽刺。这两种人的道德行为孰优孰劣,差距又是何其大也!

■课文5《草船借箭》

1.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将计就计,巧妙计划,周密安排,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心服口服,自叹不如诸葛亮。

2.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特点。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 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 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 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3.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

我以前只知道诸葛亮很有智谋,学习本课后知道了,诸葛亮能够草船借箭成功,还因为他洞察人心,并且知识渊博,通晓天文地理。

我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因为有一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千里走单骑》,由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饰演片中的爸爸。电影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在儿子生命最后时刻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忏悔,走上一段自我心灵的救赎之旅。我想结合《三国演义》中“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情节,思考为什么电影用这个名字。

■课文6《景阳冈》

1.提炼关键词语,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喝酒——上冈——打虎——下冈

3.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①梳理武松打虎过程:先是一阵狂风后猛虎骤然出现;然后猛虎“一扑”“一掀” “一剪”,武松三次闪过,正要举起“梢棒”打虎,却劈在枯树上,“梢棒”断成两截;接下来,武松赤手空拳,用尽平生气力把猛虎打倒了;最后,武松怕老虎还没死,就用断了的“梢棒”又打了一回。

②抓住细节把打虎经过讲生动。可以加上表示语气、表情和动作词句。

4.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理由。

赞成前者:武松性格豪放,打虎时有勇有谋,从容应对。

赞成后者:武松不听别人善意的劝告,自以为是,好面子,太鲁莽,武器折断时情况十分惊险;在打死老虎之后,自己也没什么体力了。

我的评价:

我心中的武松豪爽、倔强、固执;自尊心强、好面子;艺高人胆大;粗中有细,思虑周全:①从“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休要胡说。 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你休说这话来吓我”等语句中体会到武松的豪爽、倔强、固执。②从“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可以看出武松自尊心很强,面子观念很重。③从“怕甚么!且只顾上去,看怎地”,可以看出他虽有犹豫,但更多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同时还流露出艺高人胆大的自信。④从武松将老虎打倒在地后,“只怕大虫不死, 把棒橛又打了一回”,可见他的小心谨慎。⑤确认老虎已死后,武松发现自己的体力已经耗尽了,这时他想到万一再遇到老虎,肯定难以应付,于是就果断下冈,可见他也有思虑周全的一面。

■《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1.你能猜出下面词语的大致意思吗?

榜文:古代指文告。

客官:旧时店家、船家等对顾客、旅客的尊称。

印信:官府的印章。

驿站:古代人们外出,中途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地方。

伙计:旧时指店员或长工。

郎中:古代的医生。

店家:古代的店主人。

客舍:古代的旅馆。

货郎:古代指卖东西的人。

墨客:古代指文人。

2.读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请勿自误:请不要自己伤害自己。

②喜不自胜:高兴得自己都觉得受不了。

③瞑目蹲身:闭上眼睛,蹲下身子。

④拱伏无违:伏在地上,向上朝拜,没有违抗的。

3.猜猜这三个句子描写的都是谁,并说说理由。

①头戴金冠、 手举金箍棒、威风凛凛的孙悟空(重点词:金箍棒)

②儒雅飘逸、气度非凡的诸葛亮(重点词:头戴纶巾)

③充满英雄气概的武松(重点词:万夫难敌)

■课文9《古诗三首》

1.借助注释,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①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敌人,誓不返回家乡。

诗人通过写将士们“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言,表达了对将士们誓死卫国、不完成任务决不罢休的豪情壮志的赞美之情。

②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在金人的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希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诗人通过写遗民盼望王师北伐,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与埋怨之情。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刻乘船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转过襄阳回到洛阳。诗人通过想象自己顺流而下直达故乡的情景,表现了自己归心似箭的心情,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

■课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了毛泽东惊悉长子毛岸英在朝鲜前线牺牲后极度悲痛的心情。

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对毛岸英遗骨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动作描写:“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支地吸着烟。”

从毛泽东一支接着一支吸烟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失去爱子后内心的悲痛。

语言描写:“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是我,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毛泽东由自己的儿子想到更多在战场上的志愿军烈土,虽然自己内心痛苦万分,但仍然从大局出发,做出尊重朝鲜人民意愿的艰难决定。

神态描写:“毛泽东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从这个神态描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毛泽东此时内心的复杂,他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3.历史上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查找资料,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这句话出自清代龚自珍的组诗《己亥杂诗)》。“忠骨”在本文中指的是毛岸英烈士的遗骨;“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毛泽东借用古人的名句,表明了自已的心志,意思是说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骨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又有何妨。这既是对毛岸英烈上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课文11《军神》

1.沃克医生是怎么发现刘伯承是军人的?后来为什么称他为“军神”?

沃克医生从刘伯承的伤势及他的从容镇定中看出他绝对不是一位邮局职员,一是因为只有军人,才能承受这么重的伤势。二是这么重的伤势,刘伯承仍然镇定自若,拒绝使用麻醉剂时态度坚决。三是手术中忍着剧烈的疼痛,却数出了医生的刀数。这种钢铁般的意志即使是军人,也未必都具备,所以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

2.从下面的句子中体会刘伯承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

①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从“微微一笑”和刘伯承说的话中,可以体会到他内心的淡定。

②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常青筋基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刘伯承虽然在忍受着剧痛,但此时却在想:“这点疼痛算什么,中国的军人、共产党人是没有什么疼痛能打倒的!”

3.从课文中找出对沃克医生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变化,再以他的口吻讲讲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

动作描写:“头也不抬”“双手却有些颤抖”“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等。

神态描写:“冷冷地”“愣住了”“惊疑”“目光柔和下来”“生气”“惊呆了”“慈祥”等。

语言描写:“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你很荣幸”等。

沃克医生的心理变化:由最初的冷漠,到看到伤情后的惊疑,听说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后很生气,手术中看到病人强忍疼痛时的关心、钦佩,到最后知道是刘伯承后的肃然起敬。

■《语文园地四》·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克地吸着烟。

此时毛泽东心里非常悲痛,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

②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谣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此时黄继光内心对敌人充满了仇恨,并决心摧毁敌人的火力点。

③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此时将军心潮澎湃,面对战士们的关心,他怎么舍得独自吃下这来之不易的青菜,此情此景,这哪里是自己的战士,这是自己的孩子。

仿写:

①烈日当头,太阳退去一丝慵懒,炙热地灼烧着大地。她的儿子正在考场。6月的气温犹如烤火,母亲在焦急地等待,那目光紧紧锁定于那宽敞的大门,仿佛下一秒就能看到他——心中盼望的那个熟悉的身影。她的心太迫切,只恨时间不能快进,钟楼上的表针机械地走着,滴答,滴答……

②“那本畅销书卖完了!”听到妈妈说完这句话,他一下子瘫坐在沙发上,脸上顿时显出失望的神情:“啊?怎么会这样?我已经期待很久了。”

③看到丽丽从汽车上走下来,莎莎的眼睛马上亮了,立刻扑上去,一把抱住了她:“你终于来啦,我快想死你了!”两人紧紧地拥抱了很久,才挽着手离开。

2.下面的句子写出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

①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以沃克医生前后不同的表现,侧面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

②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这个句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这件事”的严重性,对于“我”的打击很大,难以承受。

仿写:

过去,对于同学们的误解,她总是微笑着心平气和地解释,今天这件事情让她一改往日的做法,怒目圆睁,暴跳如雷,旁边的人看了,个个心里捏着一把汗。

■课文13《人物描写一组》

1.默读课文,说说三个片段中的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

《摔跤》:小嘎子给我留下了机敏顽皮,争强好胜,富有心机的印象。从“一向仗着手疾眼快”,“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总想使巧招,下冷胖子”等语句中可以体会到。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祥子给我留下了身强力壮,天真朴实,乐观向上的印象。从“很高很大”“天真淘气”“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等语句中可以体会到。

《两茎灯草》:严监生给我留下爱财如命的印象。从“总不得断气”,“把头摇了两三摇”,“越发挤得紧了”,“不放心,恐费了油”等语句中可以体会到。

2.举例说说三个片段分别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中的语句,体会这些方法表达的效果。

《摔跤》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文章细致描写了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如“围、蹦来蹦去、推拉拽顶、扳、钩”等,表现了他的灵活机敏。同时还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如““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描写相结合,使嘎子的人物形象鲜明,富有个性。

《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主要运用了外貌、心理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如“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这些语句刻画了了祥子年富力强、充满朝气的状态。

《两茎灯草》运用了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如“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两眼睁的的溜圆溜溜,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这些语句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形象描写的生动形象。

■课文14《刷子李》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刷子里这个人物的特点。

①刷子李是个技艺高超的人。如 “刷子李一举刷子,就像没有蘸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的透亮,白得清爽。”“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的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②刷子李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2.画出描写刷子李和曹小三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写出刷子里的特点的。

课文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一方面细致描写刷子的衣着、刷墙时动作,表现刷子自信、技艺高超;另一方面,花不少笔墨描写曹小三的心理、神态,通过侧面描写曹小三在观察师傅刷墙时,从崇敬到质疑再到崇敬的心理变化,来烘托刷子李技艺超凡。

■课文15《自相矛盾》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①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誉:夸耀、称赞。)

②其人弗能应也。(弗:不。)

③不可同世而立。(立:存在。)

2.想一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楚国人刻意地夸大了自己的矛和盾的作用,既不符合事实,又互相抵触,所以当有人问他时,他“弗能应。”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他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ロ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都不能刺破它!”接着,他又拿起一支矛,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无论多么坚固的东西它都能刺破!”这时,一个人上前问道:“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呢?”卖兵器的人一愣,哑口无言。什么都不能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上的。

■课文16《田忌赛马》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田忌赛马的故事。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他的门客孙膑告诉他有办法取得赛马时的胜利,于是忌同齐威王和贵族们约好一起赛马。孙膑告诉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巧妙地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后,田忌赢得了赛马的胜利。

2.连一连,把齐威王和田忌赛马的对阵图标画出来。说一说:孙膑为什么要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

因为孙膑通过观察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所以让田忌最差的马对齐威王最好的马,输掉这一场;然后分别用上等马和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这两场一定会赢。这样最终胜两场输一场,转败为胜。

3.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和同学交流。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于建安四年(199)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拒。第二年,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车和粮囤。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课文17《跳水》

1.默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再讲讲这个故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孩子追猴子,爬上桅杆,处于危险境地)→(船长机智救孩子)

2.课文多次描写水手们的“笑”,把相关的语句找出来,说说这几次“笑”与故事情节发展的联系。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枋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这句话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原因;“水手们又大笑起来”,水手们的大笑刺激了孩子的情绪;“水手们笑得更欢了”,他们的笑声加上猴子的戏弄,使得孩子更加生气,致使孩子做出冲动的举动——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水手们的“笑”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3.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①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

②海面上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反倒相对安全一些。

③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④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将枪瞄准孩子,逼追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所知,在当时危险的情况下,逼迫孩子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语文园地六》·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

①每组两个词语,加点字都相同,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

②文言文中的一个字,常常对应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③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ー写。

①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一一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②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第①段话,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人们心理上的时间的漫长,等待的焦虑;

第②段话,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说这么漫长的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突出时间变化之快。

仿写: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一次又ー次地看着表,天怎么还不亮啊?什么时候才能出发去旅行呀?

3.下面的片段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完后,你对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

可以从四个方面修改:①改正错别字和不恰当的标点符号。②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③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④增删词句,使语言更规范,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

■课文18《威尼斯的小艇》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从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外形和坐在船舱里的感觉、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等几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小艇有哪些特点,再体会加点部分的好处。

加点的部分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新月”这一喻体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样子,“水蛇”这一喻体写出了小艇的轻巧灵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抓住了小艇的特点,又突出了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特殊、美观实用的特点。

3.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课文19《牧场之国》

作者眼中 “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在作者的眼中,真正的荷兰是:动物生活自由自在、牧场安静、人和动物、自然和谐相处。

作者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既是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荷兰作为牧场之国,不但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而且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而且也表达了作者对荷兰强烈的热爱。

■《语文园地七》·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读一读,再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①放学后的校园:孩子们离开了校园,老师也离开了校园,校园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教学楼的铃声不再响起,花坛里的花儿静静得望着对面的大树,几只小蚂蚁悄悄地从草丛里钻出来跑出搬动一块饼干屑,几只蝴蝶从花瓣底下飞了出来,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宁静。

②群鸟飞过湖面:夕阳给湖面洒下一层金光,湖面上有一个椭圆的大红球,那是夕阳在平静的湖面上留下的残影。一群小鸟突然从树枝上掠起,大点的鸟儿振翅划过湖面,小点的鸟儿笨拙地跟在后面扑棱着翅膀,有几只小鸟胆战心惊地蘸了一下湖面,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一圈圈涟漪,夕阳碎了。

③火车进站:站台上挤满了人,大家翘首等待着那个轰隆声一点点靠近。霎时间,一条白龙风驰电掣般地冲过来,机车喷出的一团白雾,罩住了小树丛,接着是震耳欲聋的机器摩擦声。从车底卷出的疾风,吹得树丛直旋转,像要被拔起来似的。火车停留的瞬间,车站内人声鼎沸,不一会儿车头冒着浓烟,吼叫着,缩小了,消失了。站台留下了片刻的宁静。

2.读一读,说说下面的句子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①在金色的夕阳下,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②站在白色的大理石铺的地上眼里看到的是纯白的大理石,脚下踩的是纯白的大理石,陵墓是纯白的大理石,栏杆是纯白的大理石,四个高塔也是纯白的大理石。你被裹在一片纯白的光辉中,仿佛给这个白色的奇迹压住了,给这纯白的光辉网牢了。

提示:第①段摘自穆青的《金字塔夕照》,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及其附近的景色,通过对色彩的描写让人感觉这里完全是一个金色的世界,突出了色彩之美。第②段摘自季羡林的《泰姬陵》,描写了站在大理石铺成的地上的情景,写出了大理石的“纯白”给人的主观感受,展现了一种色彩之美。

■课文21《杨氏之子》

1.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杨氏之子迅速听出了客人孔君平话里的玄机,于是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对答“孔雀非夫子家禽”,而是委婉地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由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杨氏之子思维敏捷,应答得体,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课文22《手指》

1. 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五根手指各有什么作用。

大拇指肯吃苦,不图名利。食指不窈窕,工作复杂。中指养尊处优,工作往往是“略为扶衬”。无名指和小指可爱,能力薄弱。

2.作者笔下的大拇指和食指分别让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与同学们交流。

大拇指:社会上吃苦耐劳的普通劳动者,老实憨厚、为集体为他人默默付出的同学等。

食指:危难时刻冲锋在前的消防战士,班集体中的活动积极分子,家里的“顶梁柱”等。

■《语文园地八》·词句段运用

1.体会下面句子表达的特点,再选择一种情景说一说。

仿写:

①游子回到家乡游子回到家乡,就像漂泊在外的鸟儿终于归巢。

②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雨点儿真调皮,噼噼啪啪地落在窗玻璃上,像小精灵在跳舞。

③云朵在天空飘荡云朵在天空中悠闲地飘荡着,就像在轻松地逛街。

2.读一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仿写(先概括后举例):

做作业时,班里的同学们可认真了。比如,曹同学,一手托着下巴,眼睛直盯着作业本。只见他,皱了皱眉头后,拿起笔,将关键词句画了下来。思考后,他在纸上演算起来。原本紧皱的眉头才慢慢舒展开,一笔一画地写在了作业本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不再胆小作文 防侵性作文 春节英语作文80词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 心里话作文400字 元宵节作文初中 感恩作文800字高中 三年级作文下雪了 关于孝道的作文 学校打屁股作文 我与社会作文 感恩作文600字初中 我喜欢画画作文 我的好朋友400字作文 优秀中考作文600字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