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走进郭沫若故居|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

2020-11-21 14:05:01
相关推荐

主题: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第六站——郭沫若纪念馆

时间:2020年6月7日14:00

主讲:李斌(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

主持:张一(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编辑)

张一:各位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的“回到文学现场,云游大家故居”系列直播活动,我是主持人张一。

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郭沫若纪念馆,也是郭沫若故居的所在地。西城区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郭沫若纪念馆,郭沫若故居占地面积就有7000平米。现在我们隆重有请今天的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李斌老师,我们把话筒移交给李老师。

李斌:大家好,我是李斌,欢迎来到郭沫若纪念馆。

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郭沫若故居”的匾额,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邓颖超为故居开办题的。有三位名人给郭沫若故居题字,一位是邓颖超,我们进去可以看到成仿吾也给郭沫若故居题了字,李一氓也题了字。郭沫若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沫若故居北边就是恭王府,当年郭沫若故居是恭王府花园的一部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当年恭王府花园留下的一口井。这个宅子在清朝亡了后,也就是在1920年代时,恭王府后人把它卖给了达仁堂。大家都知道同仁堂,达仁堂是同仁堂的兄弟办的铺子。1949年全国解放后,达仁堂把这个宅子捐献给国家。1950年-1956年,这个地方作为蒙古国驻华大使馆。1956年-1963年,它是国家副主席宋庆龄先生的住宅,1963年-1978年是郭沫若同志的住宅。

我们再往这边走。大家看到这边有两座假山。很多朋友问我这两座假山是怎么形成的?这是当年达仁堂修这个宅子时,挖地基挖上来的土堆成的两座假山。上世纪七十年代备战,要在下面挖防空洞。大家知道北京有很多防空洞,我们这个地方也挖了防空洞。当年把防空洞的土挖出来也垒在上面,所以这两座假山垒了这么高。因为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假山上的树都是不能动的。而且假山都不能上去,有“游人止步”的牌子。

大家看这边有三棵银杏树。郭沫若故居里面一共有十棵银杏树。郭沫若对银杏树非常喜爱。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他曾经写下一篇著名的散文《银杏》。当时他在重庆,因为要躲避轰炸,所以夏天就到赖家桥去住。赖家桥的院子里也有几棵高大的银杏树,他在银杏树下写作了《青铜时代》和《十批判书》等名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来到北京。他开始是住在西四大院胡同,他的夫人于立群身体不太好,多病。他们一家到大觉寺去移了一个银杏树的小树苗到西四大院胡同里。他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像银杏一样健康茁壮地生活下去。1963年他们搬到这个园子后,就把银杏树移栽到这边来了。这棵树就叫“妈妈树”。“妈妈”是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这个“妈妈树”每年的银杏果非常非常多。

这也是一棵银杏树,这是长得最大的一棵银杏树。

那边是郭沫若故居的两个石狮子。以前是放在大门口的,后来放进花园里了,这体现出主人低调内敛的生活方式。

这是郭沫若的铜像,由司徒兆光——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雕塑。上世纪八十年代郭沫若故居开放,全国雕塑规划委员会请司徒兆光塑造了这尊郭沫若雕像。在放郭沫若雕像之前,这里是升国旗的地方。

这边把郭沫若的一首诗印在了墙上。这首诗是郭沫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当时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以他在诗里写下了:“百花齐放百鸟鸣,贵在推陈善出新。看罢牡丹看秋菊,四时佳气永如春。”“看罢牡丹看秋菊”,也是写这个院子里的景色,有牡丹有秋菊,这个院子里每个季节都会开花,所以他说“四时佳气永如春”。

我们再前面走,这就是核心建筑。这个院子是达仁堂修建的,它也是现在北京保留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国四合院建筑。达仁堂当时修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这边是中式建筑,那边是西式建筑,实际上以前是一家,后来用围墙把它隔开了。西式建筑曾经住着王稼祥一家。

这里有两口钟,是郭沫若自己的收藏。一口钟是明代的,一口钟是清代的。一口钟上刻的文字是阴文,一口是阳文。一口上面的文字是凸出来的,一口是凹进去的。

这就是四合院的门,我们叫垂花门,上面的彩绘非常漂亮。

我们进入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夏天比较凉快,比外面低几度。现在因为疫情没有正式开放,非常安静。前面这两棵是西湖海棠树,每年都开粉白色的花儿,非常漂亮。下面是牡丹花,西湖海棠开过就开牡丹花,所以这个院子春天非常漂亮。

对面是院子的正房。成仿吾题写“郭沫若故居”的牌子挂在上面。成仿吾是郭沫若在创造社时代的好朋友,他们是一辈子的好朋友。东边厢房以前是郭沫若秘书住的地方,也兼会议室。西边厢房是郭沫若子女住的地方。

我们先看第一展厅,也就是东边这个展厅。这个展厅展出的是郭沫若少年时代和他在北伐时期的一些故事。

这是郭沫若在四川乐山沙湾镇故居的模型。他1892年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的一个中等地主家庭。他们家在镇上有一个宅子,这个宅子入口的地方是铺子,卖一些货物。他们祖上是从福建迁到四川去的。这个宅子现在还保存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个宅子上面题着“贞寿之门”,是当时的地方长官赐的。因为他们家有一位高龄女性活过上百岁,所以给他们家赐了“贞寿之门”这块扁。

这是郭沫若的父亲郭朝沛,他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商人。这是郭沫若的母亲杜氏,是一位非常能干的妇女。她曾经教郭沫若很多诗歌,所以郭沫若的诗教是从他母亲这里开始的。

这张照片是郭沫若的私塾。他小时候在这里读书。他的老师后来比较开明,教给他一些算学、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

这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是他在1919年发表新诗时取的笔名。为什么取这个笔名?是沫水跟若水两个词合起来的,沫水就是大渡河,若水就是雅砻江,两条江在他家乡交汇。他思念他的家乡,取了“郭沫若”这个笔名。

张一:郭沫若跟他的母亲长得非常非常像。

李斌:对。

郭沫若开始是在家里读私塾。当时要办新式教育,有乐山小学,他就念了乐山小学,又在嘉定府中学堂念了一年,然后就到成都去上学了,在四川省分设中学堂。他的同学当中有很多名人,比如小说家李劼人就是他的同学,科学家、生物学家周太玄也是他的同学。他在成都上学期间经历了保路运动,他曾说,是保路运动的那些同志教给了他最初的政治知识。

这边是郭沫若写的家信,他在成都念书的时候给父母写的信。这是他曾经使用过的一些课本。

这是他的一些成绩单。

郭沫若中学毕业后,他父母亲在家里面给他找了一个姑娘,这个姑娘叫张琼华,他在1912年跟这个姑娘结了婚。媒人跟郭沫若说这个姑娘长得非常好看,比你们家三嫂还漂亮(他们家三嫂是他们家最漂亮的女人),又说这个姑娘是念过书的,而且没有裹过脚,是大脚。这些条件郭沫若都觉得非常符合。没有见面。到了结婚那一天,花轿抬过来,首先下来的是脚,郭沫若一看是小脚,不是大脚。接下来盖头揭开,郭沫若发现长得也不好看。郭沫若对这门婚姻非常不满意,结婚几天后就逃离了家庭,到天津参加考试,考天津的一所学校。

天津这所学校从严复翻译著作里面出了一道题,题目是论“拓都与么匿”,“拓都”是total,“么匿”是unit。就是集体和个体的关系,让郭沫若他们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郭沫若没有看过严复的那本著作,所以他不知道“拓都与么匿”是什么意思,所以他答的很不好。考完他就到北京去了,因为他大哥郭开文在北京担任袁世凯政府的一名官员。后来同学给他写信说那道题大家都没答出来,但是学校把大家都录取了,你赶紧回学校来报到吧。他说算了算了,那道题我都没有答好,我就不回学校了。后来在他大哥的支持下,他东渡日本留学。

这是当时郭沫若去日本的路线,他是从北京到东北然后到朝鲜,从朝鲜坐船到日本。所以他经过这一路,能够感受到当时东北亚的局势。

郭沫若长兄郭开文

这张照片就是他的大哥。他大哥当时给了他两根金条,说这两根金条给你了,你去日本留学,我以后也没有钱给你了,你去日本一定要自己努力。郭沫若说好,他就去日本了。他到日本不到一年就考取了官费学校,这在当时的留学生中是非常罕见的。他非常勤奋。

郭沫若1914年元月到了日本。不久考上了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设预科,他在1915年升入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医学部学习,他在这个地方学习了三年。1918年升到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当时日本九州帝国大学是仅次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和京都帝国大学的第三所名牌高校,所以他的学习成绩是非常好的。

当时日本医学非常发达,他们借鉴的是德国的医学体系,所以郭沫若能够考上这所学校很不容易。他在日本学三种语言,医学的课程都是用德语来教的,而且要学英语,英语也是必修的,当然日语更不用说了。他上课的时候是日本的老师用德语上课,他有时候听起来简直像天书一样。他在学校里非常认真,他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时,有一段时间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又没有精神,第一页书看完翻到第二页的时候都不知道第一页学了什么,特别苦闷,多次想自杀,在那个时候是王阳明拯救了他。他读《王阳明全集》,从王阳明的精神魅力和王阳明对自我精神的认可上获得了力量,从而渡过这段精神危机。

郭沫若学德文,教材都是德国文学名著,所以他接触到海涅、歌德这些著名的文学家。他又学英文,英文老师是用泰戈尔的诗歌来教他们英文,所以他又接触到泰戈尔、美国的惠特曼这样一些诗人。郭沫若从他们那里汲取灵感开始自己的诗歌创作。

郭沫若在诗歌创作时,也读到国内的一些刊物。他发现国内这些新诗他也会写,于是他寄了一首诗给《时事新报·学灯》的编辑宗白华。宗白华认为这首诗写得很好,就发表出来,还给郭沫若写信,他说你的诗写得很好,希望你能够多写。郭沫若开始不断的把自己的诗歌寄给《学灯》,这些诗后来集结成《女神》出版。《女神》是中国新诗第一部成熟的作品。

明年就是《女神》出版一百周年。《女神》在当时的影响特别大,我们可以从茅盾、臧克家等人的回忆文章中感受到《女神》给他们带来的精神冲击。茅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忆说,《女神》当时“未可与对垒者”,没有人的著作可以跟《女神》对垒,他那种昂首天外、神思飚举的气质,那种不凡的精神力量,给茅盾等人带来巨大的冲击。

宗白华给郭沫若写信说,还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文学青年,也特别有想法,他叫田汉,你们通信吧。于是他们三人之间频繁通信,讨论文学、讨论戏剧、讨论歌德、讨论席勒,后来,他们的通信集集结成一本书叫《三叶集》。《三叶集》1920年出版,到现在已经一百年。这在当时也是引起轰动的一本书,三位年轻的诗人讨论文学,真好。

大家看这张照片。这是郭沫若跟他的日本夫人安娜和两个孩子的合影。我们刚才讲到郭沫若的妈妈在家乡给他娶了一个媳妇张琼华,但是他自己不满意。1916年,因为一个朋友病重死在医院里,郭沫若去取这个朋友的遗物,在医院里面结识了护士佐藤富子,后来郭沫若叫她安娜。他们之间不停地有书信往来,产生了爱情。他们同居生活在一起,生下了五个孩子。照片中是最早出生的两孩子。

郭沫若学医非常勤奋,但是他在年轻时曾经得过一次比较严重的感冒病,这个感冒病让他的听力受到严重的损害,而学医是需要听诊的,所以听诊有的时候听不清楚,他非常焦躁。他多次想放弃医学,但是安娜鼓励他一定要把医学学士读下来,所以他不停地努力,终于在1923年取得医学学士的学位,在当时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不停地写诗。刚才讲到了《女神》。他跟他的朋友组织了创造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张照片。

他跟成仿吾、郁达夫三个人,这是创造社的三根台柱,还有其他的一些朋友,张资平、郑伯奇、陶晶孙等,在1921年成立了创造社,1922年创办了《创造季刊》,1923年创办《创造周报》。创造社是当时文坛上,在文学研究会之后成立的又一个文学团体,他们出版的刊物上发表了郁达夫的小说、郭沫若的诗歌、张资平的小说等等文学作品,他们把自己的刊物叫做纯文学的刊物,当时得到很多青年朋友的喜爱。

郭沫若写完《女神》后又发表了另一部诗集《星空》,他还把《诗经》当中的很多诗翻译成现代诗,集成一个集子叫《卷耳集》。

郭沫若也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五百多万字的著作,他的翻译作品涉及非常多的方面,既包括诗歌,也包括戏剧,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像《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等等,也包括一些科学著作,像《生命之科学》等。在五四时期他翻译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风靡一时。还翻译了《鲁拜集》《茵梦湖》等作品。

1924年,郭沫若翻译了一本著作叫《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这本书是日本的一位学者河上肇写的。河上肇是一位经济学家,根据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写了《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河上肇在这本书中说,将来的共产主义一定会替代资本主义,但是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觉得日本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所以革命的条件还不成熟。当时中共一大代表周佛海听了河上肇的课,觉得河上肇说的非常有道理,周佛海也觉得当时中国的经济还不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所以周佛海回来后就退党了。郭沫若也是翻译了日本河上肇的著作,受到河上肇的影响,但是他是以批判的态度接受了河上肇的学说,反思了河上肇的不利于革命的消极方面。他用了列宁的一些思想。他翻译这部著作后,觉得河上肇著作中有些地方是不对的,他认为为了无产阶级早日解放,中国必须要尽早进行社会革命,而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冲到社会革命斗争的第一线,而不是仅仅在书斋里面做学问或者搞创作。

他把这些想法写成文章发表在《洪水》等刊物上,受到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瞿秋白的关注。瞿秋白读了这些文章后,觉得郭沫若的思想跟中共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推荐他到当时的革命大本营广州的广东大学任教。1926年3月18日,郭沫若跟王独清等几个朋友一起坐船到了广州。他开始担任的是广东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是文学院的院长)。那时,他结识了一批国共高层人士,比如跟毛泽东、周恩来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的。郭沫若向广东大学的中共组织提交了申请,他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经过认真严肃的讨论,觉得郭沫若同志还是先到实际斗争当中去锻炼,然后再加入中国共产党。所以当时推荐他参加了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要打倒北方军阀,组织了北伐军,蒋介石任北伐军总司令,邓演达任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先是任宣传科科长,不久他升任政治部副主任,这在当时是非常高的一个职位。这些是郭沫若参加北伐穿军装的照片。

在北伐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1927年3月,郭沫若在安庆发现蒋介石雇佣青红帮流氓破坏工人组织,对工人组织进行缴械。他发现蒋介石有背叛革命的迹象,于是写下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这样一篇战斗檄文,是在朱德家里,1927年3月30日写成的,1927年4月1日发表。

这篇文章引起了轰动,中共中央的周恩来等同志看到这篇文章,也听了郭沫若的一些汇报,决定要独立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有了后来的南昌起义。郭沫若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南昌起义爆发,郭沫若当时在张发奎的部队,他跟李一氓等人赶到南昌,参加南昌起义。他是南昌起义的革命委员会委员、革命委员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在南昌起义部队中地位非常高,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南昌起义的撤退途中,郭沫若在周恩来和李一氓的介绍下,和贺龙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所以郭沫若是在中共最低谷的时候加入中共的。当时蒋介石正在进行清党,杀了很多革命群众,有的说杀了几十万,有的说杀了八万。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下,郭沫若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南昌起义失败后,郭沫若秘密撤退到上海,在周恩来的同意下,他东渡日本隐蔽起来,开始十年的流亡日本的生活。

这里我们也展出了一些郭沫若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写作和翻译的一些著作,包括他的小说集《橄榄》和《落叶》。《三个叛逆的女性》是他当时写的戏剧剧本。他也翻译了很多作品,像《法网》和雪莱的诗。《浮士德》是他翻译的名著,《浮士德》的翻译伴随他好几十年。他很早就开始翻译《浮士德》,在1928年出版了《浮士德》第一部,1947年才出版《浮士德》第二部。

我们现在到了第二展厅。第二展厅以前是郭沫若子女住的地方。现在开辟为第二展厅。1928年4月,郭沫若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东渡日本,到日本隐蔽起来。他到日本后受到日本宪兵和警视厅的双重监视,住在东京郊外。在那时候他只能读书、做学问。他最开始读《诗经》《易经》,通过这些著作,他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郭沫若当时想,中国古代是不是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如果中国古代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中国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革命就具有了合理性,所以他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

他在研究《易经》和《诗经》的基础上写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的著作,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山之作,在中国史学界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郭沫若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一些疑问,他想《易经》跟《诗经》虽然是传世文献,但是中间的那些文章、那些诗篇究竟创作于何时,其实人们都搞不清楚具体年代,用这些材料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多地方是靠不住的,于是他想有没有更直接的办法?当时我们国家正在进行殷墟的挖掘,很多甲骨片出土。郭沫若想,从地下挖掘出来的这些甲骨文一定是第一手资料,用它来跟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可能会得到更清楚的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和了解。于是他开始了甲骨文的研究。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到了东洋文库,郭沫若在这个地方用几个月时间把里面所藏的有关甲骨文和金文的材料都读通了,然后写了一本著作《甲骨文字研究》,后来他又编了《殷契粹编》《卜辞通纂》,成长为“甲骨四堂”之一——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他取得的成就是非常大的。

不久他又开始了金文的研究。什么叫金文?就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金文在宋代的时候很多人都有著录,把它拓下来集成一个集子。但是以前的著作是从美术史或者是赏玩的角度去读金文,而郭沫若要判定金文的这些年代。每片金文究竟写于什么年代,是周武王时代的还是周宣王时代的,他判明年代之后,这片金文就成为有用的史料。他写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金文著作,成为我国研究金文的权威。

郭沫若在研究这些著作的时候跟国内外的学术界广泛联系。他跟中国年轻的学者,容庚、董作宾、唐兰等都有密切的书信往来。同时他跟日本的学者,像梅原末治,也有非常密切的交往。当时郭沫若是把中国和日本的甲骨文金文材料都掌握了,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撰写出版他的研究著作。

郭沫若不仅进行这样的研究,同时也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也翻译德国考古学家米海里司的《美术考古学发现史》,这是近代考古学的一本专著。郭沫若说中国的神州大地上都是外国人进行考古,中国人要自己进行考古,要把我们地底下埋藏的宝藏用我们自己的学识把它研究出来,所以他进行这样一些工作,把外国的科学考古学介绍到中国来。

这是“沧海遗粟”。郭沫若在日本流亡的时候有很多手稿,后来回到中国抗战,他这些手稿留在了日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位从日本访问回来的朋友把这些手稿给他带回来了,他非常高兴,写了这样几个字,还写了一段文字,把手稿藏在这个木匣里面。

张一:这是原版木匣吗?

李斌:这是复制品。

郭沫若在日本时,当时左联在东京的组织找到郭沫若,请求郭沫若帮助他们。他们出版刊物,请求郭沫若给他们介绍出版社,同时他们办了《质文》《杂文》这些刊物,也要求郭沫若给他们写稿。郭沫若给他们写了很多稿子,郭沫若后来的小说集《豕蹄》里面的一些历史小说,很多都是发表在这些刊物上面的。所以郭沫若对当时左翼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里是郭沫若的一首诗,这首诗没有公开发表过。他写的是《怀C.F.》,就是怀成仿吾。当时成仿吾参加了长征,有很多消息说成仿吾在长征中已经牺牲了,郭沫若非常怀念他这位创造社时代的老朋友。他把成仿吾比喻成一只蚂蚁。他说非洲有一种蚂蚁,它们在过河的时候,前面的蚂蚁先跳到河里,用自己的尸骨铺成一座蚁桥,后面的蚂蚁踩着它们的尸骨前进。蚂蚁是非常具有牺牲精神的一种小动物。

郭沫若把自己的朋友比喻成蚂蚁,你们虽然牺牲了,但是后来者会沿着你们的道路继续前进,所以写下了这首怀成仿吾的诗。

这个展柜里面是郭沫若在日本流亡期间写作的一些作品、翻译的一些著作。《豕蹄》是小说集,《跨着东海》和《反正前后》《我的幼年》都是他的自传,《煤油》是他翻译辛克莱的小说,他还翻译了《战争与和平》第一卷,《华伦斯太》是席勒的话剧,《生命之科学》是一本科学著作。郭沫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郭沫若在一些朋友的帮助下——这些朋友包括国民党的一些高层,包括郁达夫等人——秘密回到国内。那天早上,他很早就起来了,安娜还在床上看书,他吻了一下安娜的额头,对他们家庭院里面的花草做了告别。他拖着木屐就出发了,后来才换上朋友给他的服装。他是乔装改扮秘密回到国内。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把他的妻子和五个孩子都带回来呢?他怎么那么狠心。实际上,他是受到监视的,他只能一个人回来。如果都带上的话,目标太大,还没上船就被抓住了。所以在这个时候他没有办法,只能秘密回到国内。他当时写了一首诗,首联是:“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这首诗在欢迎他的各种群众集会上朗诵,感动了很多人。后来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张元济还和一首诗,对郭沫若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表达了感动和敬佩。

郭沫若回到国内后,投入到抗战洪流中。郭沫若在回国的时候,很多人到码头上去接他,包括国民党政务院的政务处长何廉,何廉想带他去国民党那边,郭沫若没有去。他去了中法研究所沈尹默那里。沈尹默说你回来得好,咱们继续搞学问,郭沫若不同意,他是回来参加抗战的,不是回来搞学术的。后来他迅速跟中共接上组织关系,这时候郭沫若是中共的秘密党员,接受周恩来的单线领导。这个秘密党员的身份一直到1958年才以重新入党的形式结束。所以郭沫若是中共的长期的秘密党员,他为党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郭沫若回来后,创办了《救亡日报》。郭沫若亲自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去前线,去张发奎等人的部队里面,把部队里面积极抗战的信息带给后方的民众,在报上发表,来鼓励大家抗战。上海沦陷后,郭沫若先到了广州等地方,后来到了武汉。郭沫若在武汉时,国共合作组建了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周恩来任副部长,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郭沫若自己想到南洋去募捐。但是周恩来说,正因为你做了厅长我才做副部长,所以你一定要做第三厅厅长。

这个地方展出的是他跟叶挺之间的关系。皖南事变爆发过后,叶挺被国民党关在监狱里面。叶挺写了一首著名的诗,“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那首诗叫《囚歌》,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的语文课本选过。这首诗是叶挺最早给郭沫若,郭沫若给他发表出来的。

郭沫若在军委会政治部做了很多抗战工作。他去演讲,派下面的成员去前线慰劳。由于他的突出业绩,也由于当时中共为了打破皖南事变过后国统区压抑的氛围,所以在1941年底为郭沫若的五十诞辰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当时文化界给他做了一支巨大的笔,这支笔上面写了“以清妖孽”,体现出他当时在文化界的领袖地位。

这是郭沫若五十诞辰时的纪念会缘起和签名薄,当时国共高层、文化界著名人士都来祝贺他。

这是一个弹药箱码起来的书柜,是按照墙上照片里郭沫若的书柜复制下来的。当时在重庆,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用弹药箱垒起来一个书柜。

这里展出的是郭沫若在重庆写下的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等历史剧,当时在重庆上演过后引起了轰动,大家要求团结抗战,反对分立,这些历史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写历史剧之后又开始重新研究中国先秦时代的思想,写下两本重要的著作,一是《青铜时代》,一是《十批判书》。这些著作对先秦的儒家、墨家、道家、《韩非子》、《吕氏春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当时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

1944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这样一篇名文,总结明末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在延安的中共中央非常重视这篇文章,把它印制出来作为我党的整风文件。1949年,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对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们要进京,但是我们不要做李自成。这是从《甲申三百年祭》里面来的。当时郭沫若在重庆,毛泽东在延安。毛泽东非常关注郭沫若的活动,关注他的学术研究和戏剧创作。毛泽东给他写信说:你的那些书不嫌其多,只嫌其少;大家都要努力;你写的《反正前后》跟我在湖南经历的一模一样;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当作整风文件来看待,希望你继续努力。这是毛泽东1944年给他写的信。

1945年,苏联科学院建院二百二十周年,邀请两个中国人去参加他们的纪念活动,一是郭沫若,一是丁西林。1945年郭沫若到访苏联,有一位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叫司徒鲁卫,他看见郭沫若来了特别高兴。司徒鲁卫对他说,人类社会关于东方的发展,通过你的著作是被揭示出来了,我们通过你的著作才知道全世界的发展都经历了这样几个社会发展阶段,所以你的著作是特别有影响而且特别重要的。

1945年,毛泽东从延安坐飞机到重庆,参加重庆谈判。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跟郭沫若见面了,郭沫若把自己的欧米茄手表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后来一直戴着这只手表。

大家看这封信。这是在国共谈判失败后,周恩来回到延安,1946年12月31日给郭沫若写的信。当时郭沫若在上海,周恩来接连给郭沫若写了两封信,这是第二封信。周恩来在信里面说,我们分别了,但是我们很快就会见面的,现在这个形势再过一两年会有质的转变,我们在外面搞武装斗争进行战斗,希望你能够领导民主运动,站在时代的潮头。所以郭沫若在国统区民主运动当中非常活跃,他是当时著名的社会贤达、民主人士。

1947年,因为上海国民党封锁的加紧,郭沫若到了香港,在1948年,郭沫若秘密北上,参加新政协的筹备。

这张照片是郭沫若北上的时候给于立群写的信。1938年,他们结合在一起,从此于立群陪着郭沫若从1938年到1978年走过四十年的人生道路,给他生下六个子女,给了他很大的支持和安慰。郭沫若当年离开香港时,给于立群写了这样一封信。

这是进步民主人士北上时,许广平和鲁迅的儿子海婴给他们拍的一张照片。

这里的头像是王丙召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给郭沫若塑的头像,那时候郭沫若非常瘦,在抗战的时候。

接下来参观的是郭沫若的客厅,原状陈列,都是按照郭沫若生前的样子摆放的。墙上的巨幅国画是傅抱石为郭沫若祝寿画的。郭沫若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曾经去过朝鲜,写了一些诗歌,后来又访问朝鲜,又写了一些诗歌。傅抱石根据郭沫若的有关朝鲜诗歌的诗意画了这幅画。画的中间有两个小人,就是郭沫若跟他的妻子于立群的形象。

这边有一架钢琴。郭沫若非常喜欢音乐,尽管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得过两次伤寒,后来的听力几乎没有了。他在这个客厅里面接待外宾、举行重要会议时,总是戴着助听器。他是坐在钢琴旁边的,他喜欢音乐。他有三个孩子都学音乐,一个是郭淑瑀,一个是郭志鸿,还有还有一个孩子叫郭民英也是学音乐的,三个孩子都学音乐。郭志鸿现在还在世,在中央音乐学院做教授。郭沫若在研究先秦思想时,对《乐记》特别感兴趣,那是中国的第一部音乐著作。

当时有两位重要的民主人士——郭沫若尽管是中共秘密党员,但是他的公开身份是民主人士——可以在家里面接待外宾,一位是宋庆龄,一位是郭沫若。所以他在这客厅里面接待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友好人士,主要是知识界的一些友好人士。

我们再看这边。这是郭沫若的书房,也是郭沫若的办公室。他曾经在这个书房里面写下了很多重要的著作,像《李白与杜甫》等都是在这里写的。

这边墙上是他的妻子于立群写的书法,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于立群出身名门大家,她的隶书和篆书都特别见功底。她写了很多毛主席诗词,后来寄给毛主席。毛主席给她回信说写书法有利于身体,但是写多了也不好,还是要注意身体。

这是毛主席的一幅亲笔书法《西江月·井冈山》。当年郭沫若到井冈山访问,井冈山的人民跟郭沫若说,我们难得见到毛主席,但是你能见到毛主席,你见到毛主席过后请毛主席写一幅《西江月·井冈山》,我们要刻在石头上。郭沫若回来后把井冈山人民的意愿给毛主席表达了。毛主席有一年的时间没有做出表示,后来在武汉开会的时候,毛主席突然派他的秘书给郭沫若带去了一个信封,信封里面装了八页纸,拼起来就是这幅字。郭沫若赶紧叫秘书拍下来,把照片寄给井冈山,原迹做成这幅字挂在上面。

这边是郭沫若的卧室。卧室非常简朴。他穿的是布鞋,他喜欢穿布鞋,夏天的时候在布鞋前面挖两个洞,把脚趾头露出来凉快,特别亲民。

郭沫若晚年年龄大了,晚上都要起夜,门口警卫担心他摔倒——老年人摔倒可不得了——就在这个地方安了一个铃铛,他只要一起来这个铃铛就响了,警卫马上从外面过来扶着他。他后来想怎么我一起来警卫就知道呢?他发现是这个问题,就把这个线给剪了,后来他起来警卫不知道,曾经在门口摔了一跤。

张一:这是书柜吗?

李斌:对,这是《二十四史》的书柜,他的枕边书是《二十四史》,他对《二十四史》特别熟悉。

这边墙上挂了一些照片,都是郭沫若的题字。郭沫若是著名的书法家,北京的八大公园都是郭沫若题的,故宫博物院也是郭沫若题的。

这是中山公园里面的“保卫和平”牌坊。郭沫若曾经担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当时,保卫和平是重要的组织,所以在中山公园里面有他的“保卫和平”的题字。

这是“中国书店”,中国书店开很多分店,我们在每个分店都可以看到郭沫若题的“中国书店”的牌匾。

这是“中国银行”,也是郭沫若题的。

这边是郭沫若的一首诗《水牛赞》。他的手稿,我们把它放大了。郭沫若特别称赞水牛吃苦耐劳、老老实实的精神,把它叫做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郭沫若的杰出成就和他的崇高地位,他担任了重要的职务。1949年10月,郭沫若同时收到三个任命,政务院副总理和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院长,这是三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这边是一些刊物。当时非常多的刊物都由郭沫若题写刊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办刊物,这些刊物都成为业内的权威刊物,像《考古》《历史研究》《力学》等等,这些刊物多数都是郭沫若给他们题写刊名的。还有一些刊物是郭沫若给他们写的发刊词,像《历史研究》《燃料学报》《金属学报》都是郭沫若写的发刊词。郭沫若以此来支持这些刊物,阐明这些刊物的办刊宗旨。

郭沫若对中国科学院院长这个职务特别重视,他为中国科学院的筹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邓小平后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特别重要的。在当时中国科学院的选址、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留学归国人员引入中国科学院等事情上,郭沫若都承担了重要的角色。

1958年,郭沫若给中央打报告,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直接管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学校当时在北京,后来搬到合肥去了。

这是郭沫若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写的校歌。他给党委书记写信说,我把我的稿费捐给学生们修一个游泳池,给过年回不了家的学生们吃好吃的。他也给他们题词,鼓励他们要又红又专。这都是郭沫若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做出的贡献。

这是郭沫若使用的助听器。他的耳朵不好,当时使用助听器。中国当时都产不出电池,助听器的电池要从外国进口,很多时候都弄不到,特别不容易。

郭沫若也是全国文联主席,他跟中国的文学艺术家亲密合作,团结他们共同为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这是第一次文代会时郭沫若和参加文代会的同志们的合影。

这是郭沫若跟梅兰芳的合影。

这是郭沫若跟一些美术界的朋友合作的一幅作品,郭沫若题的词。

郭沫若当时还担任了一个比较重要的职务,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西方世界是不承认中国的,他们不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争取西方知识分子的尊重、同情和认可,所以成立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这一组织。这个组织在欧洲等很多地方召开世界和平会议,当时的世界和平大会的主席是居里夫人的女婿约里奥·居里,郭沫若和很多同志是副主席。郭沫若到了世界很多地方,去跟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阐明中国的政策,阐明中国所走的和平的发展道路,以赢得这些国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可和同情。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他那时候尽管很大年龄了,交通也特别不方便,往往是到欧洲一个地方要经过很多次的转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人很疲惫。他的女儿在回忆录中说,我爸爸回来后箱子还没有打开又拖着箱子出差了。去国外参加会议,花费了他非常多的精力。

这个屋子是“妈妈屋”,于立群住在这里。抬头可以看到郭沫若的书法,这是郭沫若故居挂的唯一一幅郭沫若的书法,题名《咏武则天》,是郭沫若1961年秋写给于立群的,于立群把它挂在这个地方。

“金轮千载受奇呵,翻案何妨傅粉多。”这是说他1960年写的剧本《武则天》,为千年以来被文人士大夫所诋毁的女皇武则天翻案写的,所以他说“翻案何妨傅粉多”。于立群书法写得好,她也画画,跟齐白石学习画荷花,她画的荷花郭沫若给她题词。他们夫妻俩合作画的一些作品,有的是荷花,有的是白菜,有的是茄子,郭沫若都给她题词。

这幅作品也是他们夫妻合作的,大字就是于立群写的,小字是郭沫若写的。

大家看这里有一封书信,这是邓颖超在1938年写给于立群的。她说,亲爱的媳妇小于,很多天不见你,你最惦记的事情,我和沫若兄二人做介绍,请你准备好,加进来吧。意思是说,她跟郭沫若作为于立群的入党介绍人,通知于立群准备好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一件非常直接的证据,因为当时的档案材料不齐全,很多人怀疑郭沫若秘密党员的身份,说他不是秘密党员,说他有时候是墙头草什么的。有这样直接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郭沫若在1938年是中共党员,因为只有他是中共党员才能介绍另外的人加入中共,所以这是最直接的材料。

这是于立群的书案。于立群的笔非常重,她写的字也很大。墙上这幅是她写的篆书,“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她的书法写得非常好。

这是郭沫若晚年的一些著作。这是《管子集校》,是1954年-1956年间郭沫若做的大型的古籍整理工作。马非百说《管子集校》是新中国第一部博大精深的古籍整理著作。抗战时许维遹和闻一多做了《管子校释》,但是没有完成,闻一多牺牲了,后来许维遹身体不好因病去世,郭沫若把这个工作继续下来,做了一百多万字的《管子集校》。

这是《蔡文姬》。郭沫若通过汉末蔡邕的女儿蔡文姬,从匈奴回到汉朝,被曹操接回来的故事,为曹操翻案。同时《蔡文姬》也融进了郭沫若自己的身世体验,《蔡文姬》成为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已经经历了三代演员。

这是《武则天》演出的模型,《武则天》是郭沫若写完《蔡文姬》后又写的历史剧本,为武则天翻案。

这是周恩来、于立群、郭沫若看望演员们。当时的照片特别有意思。领导人站在郭沫若身后,郭沫若坐着,体现领导人对作者的尊重。

郭沫若还写了一本《郑成功》,电影文学剧本。这是在《武则天》结束后写的电影文学剧本,没有拍成电影。这表现他对台湾问题的关心和对我们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歌颂。

郭沫若跟史学大师陈寅恪之间也有很多交流。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选举学部委员,郭沫若邀请陈寅恪担任学部委员,担任《历史研究》编委,郭沫若担任召集人的《历史研究》也请陈寅恪写文章发表。陈寅恪在1953年写了《论再生缘》,郭沫若读后特别感兴趣,写了一系列研究文章,并把《再生缘》这本书整理出来。这不仅是和陈寅恪对话,也体现出郭沫若自己的文学观念。《再生缘》是弹词,它是以前地位不高的女作家写的俗文体,郭沫若来整理《再生缘》,给予高度重视,体现出与一般学者眼光的不同,他重视俗文体,重视女作家。

郭沫若还参加了很多考古发掘工作,比如满城汉墓、半坡遗址,他做出了特别多的贡献。

郭沫若跟周总理具有特别的友谊。周总理去世时,郭沫若已经84岁高龄了,他用颤抖的笔迹在他的本子上写下了:“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军民热泪纷纷落,吊唁洪潮滚滚来。”写下这首诗来吊唁周恩来总理。

这是郭沫若晚年对殷墟妇好墓出土的文物进行鉴定和考察。

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郭沫若在科学大会上发表了《科学的春天》的著名演说,很多老科学家含着热泪听了这篇演说的播音。当时郭沫若坚持出席,华国锋同志劝他,身体不大好,早点退场吧。

这是郭沫若最后一张彩照,在这个院子里拍的。

郭沫若去世之后骨灰撒在山西的大寨,这是撒骨灰的飞行任务书。

这边墙上是郭沫若著译书目。郭沫若一生写了100多部著作,可以说著作不止是等身,垒起来超过一个人的身高了。他写了很多诗歌、戏剧剧本、文论、自传小说、历史著作、考古著作和翻译著作,他真是一个球形天才,各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郭沫若写的:“我要以松柏的态度来刻画出自己的年龄,能成为合抱的大木给天下的劳人以一片清荫,即使中途遭了电击或者枯死,我也希望它的残骸能够供给贫苦人一把取暖的柴。”这是郭沫若的信念。

郭沫若的著作有两千多万字,已经出版的《郭沫若全集》一共38卷,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编20卷,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出版的。还有历史编8卷,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考古编10卷,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郭沫若的很多著作也翻译成其他各国的文字,比如日文、英文、俄文,在国外出版。《郭沫若全集》没有出全,我们现在正在继续整理出版郭沫若的著作。

这是部分郭沫若研究的著作以及郭沫若著作单行本。这是我们单位编的《郭沫若研究年鉴》和《郭沫若研究》,这是人文社出版的《女神》。这是我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女神之光:郭沫若传》,50万字。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为云游大家故居往期视频回放

推荐阅读

本书收入《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诗歌五十多篇,其中的多篇作品收入各级语文教材或被指定为语文课外读物。《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成熟的新诗集。它是郭沫若早期诗歌代表作的结集,影响广泛深远。此次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书前配有“导读”,书后附“知识链接”,以给读者以必要指引和知识的积累。

郭沫若的历史剧作,往往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动员作用。《屈原》在抗战时山城重庆演出,引起轰动。人们看完戏后,大街小巷时时传来“咆哮吧!咆哮吧!”的怒吼。屈原要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要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充分体现了那个苦闷和充满期待的时代的创造精神。“从屈原那种爱国舍身的高尚思想和坚毅不拔的卓越人格上,给予目前在为复兴抗战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一番宝贵的教训和楷模”。

此次收入“教育部统编《语文》推荐阅读丛书”,特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制作,书前配有“导读”,书后有“知识链接”,以给青少年朋友以必要阅读指引和知识积累。

本书另收入了郭沫若另一历史剧《蔡文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北京升旗仪式的作文 描写人物表情的作文 我心目中的英雄作文450 姐姐变了作文 真情作文100字 魔方玩具作文 苏州中考作文 难忘那次掌声作文 描写江苏的作文 夏天里的什么作文 七年级英语作文范文 美味佳肴作文 我爱冬季作文600字 那年的秋天作文 参观湖北省博物馆作文 去春游的作文200字 描写活动场景的作文 又见春天真好作文600字 关于防火的作文600字 作文上学的路上 下雨了200字作文 关爱作文结尾 五年级小动物作文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文 生活越来越好作文 三年级下册写人的作文 我的同学作文女生 话题作文感恩 美丽的滨江长廊作文 我会骑自行车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