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钱易:一生做好两件事

2020-11-22 00:25:01
相关推荐

9月9日晚7点,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前夕,从教六十年的著名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先生在人文清华讲坛发表了主题演讲《一生做好两件事》,为大家讲述了“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钱家故事,并深情回忆了影响她人生的几位恩师,同时分享了几十年来的环保事业心得。

千余名观众到场聆听演讲,同时众多网友在场外观看了在线直播。

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钱易先生出生于“一门六院士,半门皆教师”的无锡七房桥钱氏家族,这六位院士,分别是钱易的父亲国学大师钱穆,堂兄力学家钱伟长,以及物理学家钱临照,工程力学家钱令希,经济学家钱俊瑞,和钱易自己。家中几代人,多是教师。母亲张一贯女士亦是民国时优秀的知识女性,曾担任小学校长多年。

钱易先生表示,父母亲既是她的启蒙老师,也用言传身教在她心中埋下了长大投身教育的种子。

父亲钱穆12岁丧父,中学肄业后就辍学了,虽然家境贫寒,但坚持读书、写作,虽无学历,却获得顾颉刚举荐,被燕京大学破格录取为教师。因历史原因,钱穆先生1949年离开家人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之后又定居台湾,直到八十年代初才与子女重逢。1988年底,钱穆先生重病,当时台湾开放了大陆同胞对台探亲的政策,恰巧钱易先生在荷兰做访问学者,就直接飞到了台湾,机缘巧合成为第一个赴台探亲的大陆人。能有机会在父亲身边尽孝,钱易先生非常高兴。通过与父亲众多学生的接触,钱易先生深刻体会到父亲将一生献给国学和教育非常有意义,“父亲的经历对我的人生很有启发,就是不管遭遇什么样的逆境,都不能放弃努力和自强。”

母亲张一贯不仅在教育子女上很有方法,而且乐于助人,主动帮助邻居的孩子和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补课,因此获得大家的尊重,“这些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师是多么受人尊敬、喜欢的工作啊。”

钱易先生的一家与清华极有渊源,父亲钱穆、堂兄钱伟长、三哥钱逊和她本人都先后在清华执教。

堂兄钱伟长考进清华时读的是文科,物理考试不及格。可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要求转读物理系,希望能以科技救国。物理系主任吴有训被他的爱国热情所动,答应让他试读一年,他克服了种种困难,后来成为中国“力学之父”,并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教务长、副校长等职。钱易先生感慨假如父亲没有遇到顾颉刚,假如钱伟长没有遇到吴有训,他们的人生可能不会是现在这样,可见一个慧眼识才的老师,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重要。

谆谆教诲,师恩难忘

钱易先生还深情回忆了几位对她有深刻影响的恩师。

她在同济大学的本科老师胡家骏先生不仅鼓励她报考清华大学陶葆楷先生的研究生,而且在她毕业后一直关心着她。上世纪90年代初,胡先生给她写了一封四页的长信,提醒她环境工程行业培养一个人才很不容易,不要因为忙于社会工作荒废了专业。胡先生的关心令她感动得掉泪,“胡家骏恩师让我知道了作为一个老师‘责任’二字的分量。”

钱易先生在清华的研究生导师陶葆楷先生对她的影响更加深远。陶先生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教育家,现代给排水工程创始人之一、环境工程学科奠基人。在生活上,陶先生待她如慈父,但在学业上要求却极其严格,不仅要求她学好本专业的课,还要求她去数学系上数学课、去北京医科大学上微生物学课,并且经常带她出席各种会议,还帮她争取出国名额。这些为钱易先生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她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研究,主要用的就是微生物学技术。

清华的顾夏声教授也令钱易先生十分感佩。顾先生是我国市政工程与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主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有一次钱易先生向他请教一个专业问题,当时他没能立刻给出答案,晚上特意爬上了五层楼到她家做答,“顾先生年青时受伤,腿脚很不方便,为了学生一个问题,他竟然爬那么高的楼来给我解答,我真是感激敬佩不已。”

愿为环保事业鞠躬尽瘁

钱易先生同时介绍了自己的环保工作,她的关注重点,是随着整个国家和世界环保观念的发展而不断转变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钱易先生在大学学习给水排水工程时,还不懂环境保护是什么。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讲述了化学农药的使用等对生态的破坏、对人与生物生命健康的危害,这本书成为世界环保理念的开端。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人类必须要限制增长,否则会导致悲剧结局。报告引发热议,促使联合国在1972年召开了人类与环境大会。当时周恩来总理下定决心中国一定要参加这个会议,因此这次大会也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开端。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钱易先生有幸参与旁听,接收到最前沿的环保理念和观点。这次大会对中国环保事业影响深远,参会之后中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中国的发展战略,还建立了中国环境保护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钱易先生被指定参加了这个委员会,后来还被选为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委员,参与制定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等。

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会议给出了一个很尖锐的结论,即1992年大会设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未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任重道远,必须坚持。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各国还是为环保做了不少努力,我国也取得了一些进步。但钱易先生同时也提醒大家,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比以前增多,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本身的人口基数巨大,也因为中国用四十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两百年才走完的路,所以面临的问题常常是新旧叠加。

2016年,联合国又正式启动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我国正在大力实施这个议程。钱易先生表示,环境保护不仅要打“攻坚战”,还要打“持久战”,在执行的时候不要期望短短几年就能解决环境问题,“解决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时间相对短一些,但解决水污染的时间就很长,解决土壤污染的时间则要更长。”她在演讲中特别呼吁,环境伦理观应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价值观。

钱易先生说:“正如我们钱氏家族传承几百年的《钱氏家训》里所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更谋之。’一个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应该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我这一生,不求金钱,不求地位,但是每次一想到,自己为之努力的这两项事业:教育和环保,都是利在天下、利在万世的,我就感到非常欣慰满足了。”

演讲结束时,学生们为她发来祝福视频。最后,全场观众齐唱《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为钱易先生及所有的老师送上特别的节日祝福。

本次演讲,现场观众反映热烈,众多媒体进行了报道。人民日报、人民网、央广网、中国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北青网、搜狐教育等媒体的记者到现场进行了报道。网易新闻、凤凰网、腾讯视频、搜狐千帆直播、今日头条和抖音等网络平台对活动进行了在线同步直播。

“人文清华”讲坛是清华大学发起的大型思想传播活动,推动建设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清华新百年。讲坛定期邀请优秀人文学者,在标志性建筑新清华学堂发表公众演讲,阐述其经典学说、独特思考和重大发现。

讲坛于2016年1月10日在新清华学堂正式开启以来,已举办22场演讲,此前文学家格非、国学家陈来、社会学家李强、伦理学家万俊人、历史学家彭林、思想史家汪晖、国际关系专家阎学通、国家高端智库国情专家胡鞍钢、心理学家彭凯平、经济学家李稻葵、法学家崔建远、教育家谢维和、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著名影视评论家尹鸿、公共管理专家薛澜、科学史家吴国盛、文字学家黄德宽、经济学家白重恩、艺术家常沙娜、管理学家陈国青等知名清华人文学者,和74届雨果奖“最佳短中篇”小说获奖作家清华校友郝景芳都曾来到讲坛分享灼见,与听众交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拒绝作文 英语六年级作文 手工制作作文 作文竞赛 热点作文 北京的作文 伤心作文 恐龙作文 问题的作文 作文甜 作文6年级 作文绽放 比较作文 牛作文 合作文案 英语作文疫情 江西作文 300字作文怎么写 动物英语作文 军人作文 不一样的作文 英语计划作文 唱歌作文 作文 色彩 作文 色彩 写同学作文 作文我的家 关于小学作文 朋友的英语作文 作文8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