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部编语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

2020-11-22 13:20:01
相关推荐

本文转自教习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

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知识链接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大量的寓言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富。

4.检查预习

(1)重难字

万仞(rèn) 豫南(yù) 荷担者(hè)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无穷匮(kuì) 一厝(cuò) 垄断(lǒnɡ)

冀州(jì) 魁父(kúi)

(2)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重点虚词

①“之”的用法

A.结构助词,“的”: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B.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C.指示代词:

“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D.人称代词:

“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②“而”的用法

A.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

B.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

C.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③“其”的用法

A.代词:

“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

“他”:惧其不已也

B.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6)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名词用作动词,面朝)

帝感其诚(被……感动,被动用法)

毕力平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7)特殊句式

①被动句

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②倒装句

A.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正常的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宾语前置:何苦而不平?(正常的语序:苦何而不平)

C.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正常的语序: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③省略句

A.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B.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三、朗读指导

停顿指导。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方七百里方: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惩山北之塞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毕力平险毕:尽、全。

杂然相许许:赞同。

损:消减。

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换牙。

寒暑易节易:更替。

固不可彻彻:通达,文中指改变。

何苦不平苦:愁苦,文中指担心。

2.重点句子翻译

(1)我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怎么样?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是固定结构,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译:凭你的能力,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句),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立即率领三个能挑担的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将这些石头和泥土)运到渤海边上。

五、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

答案示例: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1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2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2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3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4段)。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答案示例: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讲授,圈注疑难点,适当点拨。弄清楚课文讲述的故事内容。

七、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抽查字词的意思,试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基础的字词和文章的大概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深入课文内容,来看看这篇寓言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我们从中又可以学到人物的什么精神。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3.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答案示例: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4.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烘托的手法。

答案示例: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答案示例:这是愚公驳斥智叟的话,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层层紧扣,充分道出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用“无穷匮”作结,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有说服力。最后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不会增高加大,只会越挖越少,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令人信服。表现了愚公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决心造福子孙后代的愿望。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2.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学了此文,你是如何看待这篇文章的?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愚公移山》是一篇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这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行文过程中,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对比中逐渐完善了对愚公艺术形象的塑造。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赏读著名教育专家钱梦龙教学时为巩固课文字词而作——

甲乙二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必谓愚公为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余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愁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生丙闻二生之言,移席而笑曰:“愚公之精神虽甚可嘉,然其法则实愚也。移山何若搬家,所费之力寡,而子子孙孙免受山之阻、移之苦,何乐而不为?况移山之法,叩石垦壤,毁山之草木,损海之生灵,实有百害而仅一利之为也。愚公之愚,愚不可化也。”生乙闻言而正色曰:“见国土鄙陋而厌弃之,委身为他乡之客,异国之子,实今人之常所为也。然则长此以往,何人整治吾乡吾国?搬家之举,虽省力少忧,然非大丈夫之所为也,毋须复论也。至若叩石垦壤之法,亦当初所仅能为之者。愚公及后来者,必能于干中思,移中学,时至今日,有悬索之法,有隧道之法,有盘山公路之法。皆既能使山中之出传之四方,复能使山外之物输之于内;既可不损天地之大貌,复能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之目标。愚公之为,何愚之有?”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寓言中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我们国家现在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我们应该继续发扬愚公精神。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改造自然,实现理想踏实苦干,人定胜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看望老师作文 友谊给我带来了快乐作文 苏州游记作文600字 环保小卫士在行动作文500字 小猫捉老鼠作文 学会生存作文450字 大城小事作文 太阳花的作文400字 关于大自然风景的作文 歌唱比赛作文300字 勤劳的作文300字 难忘的小学同学作文 桂林的风景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有哪些 母爱的一篇作文 我听见的声音作文 我的亲戚作文 放风筝500字作文 暑假的第一天作文200字 跑步作文100字 茶叶作文 动物小白兔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家规 一勤天下无难事作文 碰碰香的作文 介绍手机的英语作文 一场大雨作文200字 陈晓小作文 寒假开学第一天作文 校园秋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