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科举试卷一典故 考官查遍古籍无果 考生:我编的 考官:录取

2020-11-22 18:00:02
相关推荐

科举试卷一典故,考官查遍古籍无果,考生:我编的,考官:录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色,就是喜欢引经据典,以此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典故也就是过去发生的比较著名,且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在诗词鉴赏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典故的运用,如杜牧“落花犹似坠楼人”便是引用了魏晋时期,石崇的爱妾绿珠跳楼的典故。古代的科举,都是作文为主,为了让文章更加饱满更有议论力度,达到“以史为鉴”的效果。

嘉佑元年,又逢京城会考,一位年轻的书生,从偏僻的四川来到开封应试,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繁华的京城,面对未知的一切,他有点局促不安,但是他的眼神,透露着自信和坚定。会试开始,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位年轻的书生,思索片刻,随后笔走龙蛇,洋洋洒洒,一片锦绣文章信手而成。

这一次科举考试的考官有两位,一个是主考官欧阳修,一个是梅尧臣,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领袖,梅尧臣也是诗坛巨擘,二人在批改试卷时,发现一篇文章,写得文采飞扬,见解独到,论据有力,并且文风清新洒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又发人深省。欧阳修一再品读,他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因此评为第二。

但是文章有一处典故的引用“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梅尧臣且十分陌生,两人都是饱学之士,博览群书,但是却没有听说过这个典故,他们十分羞愧,于是回家到处翻书,可仍然没有结果。过了几天,试卷拆封放榜,二人才发现那篇文章是一位叫苏轼的年轻人所作。

当时的苏轼,并非无名之辈,他的父亲苏洵,已经是名动京师的散文家,和欧阳修交往密切。欧阳修虽然是文坛领袖,但是仍然不耻下问,找不到那处典故的出处,他寝食难安,因此他知道那篇文章是苏轼所作之后,迫不及待的询问,结果苏轼的回答出乎欧阳修的意料。苏轼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何必知道出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皋陶为士”典故,是苏轼根据文章欲表达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所杜撰出来的,编的。听到这个回答,欧阳修先是一愣,古来今往,似乎还没有人在科举中杜撰典故的,但随之,他醍醐灌顶,典故即是为了增强说服力,既然苏轼这个典故起到了这个作用,何必非要找到它的出处呢?

欧阳修被苏轼这个年轻人的洒脱豪放所吸引,年纪轻轻,就有如此文采和气度,能够学以致用,不为其所囿,是善读书、善用书的典范,他认为苏轼在文章上的成就,今后无人能及,事实果真如此,之后苏轼继欧阳修之后,成为文坛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中散文成就最高的一位。再回到科举典故之事,知道苏轼的典故是杜撰的之后,欧阳修并没有觉得苏轼轻浮,反而是佩服他灵活洒脱。

在之后礼部复试时,苏轼的春秋对义精妙无比,于是苏轼被录取,进入殿试最终被宋仁宗所赏识,准备委以重用。然而苏轼因为母亲离世,服丧守孝,三年之后,苏轼再次进京,又逢制科考试,为“百年第一”。治平三年,苏洵又去世,苏轼伤心不已,守孝三年,等再次入朝为官时,朝野凋零,王安石新法激进,司马光循旧保守,苏轼夹在中间,饱受排挤,一生贬谪,未受重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植树节作文 描写风景作文 安全作文 考研作文 成功作文 500作文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漫画老师作文400字 我的理想作文600字 关于真情的作文 懂得作文600字 新的开始作文 关于夏天的作文 爱的故事作文 游记作文600字 描写家乡的作文 菊花的作文 高中作文开头 下雨的作文 江苏作文 风景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 60只蚊子写作文 关于家庭生活的作文 关于环境保护的作文 高一英语作文范文 描写景色的作文 读书的好处作文 关于孝的作文 曹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