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逆境中走出的胜者——记俞平伯先生

2020-11-22 19:55:01
相关推荐

著名的红学大家、散文家、诗人、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俞平伯先生,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他生于1900年1月8日,逝于1990年10月15日,享年91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划分标准,他已跨进了长寿老人的行列,业内人爱称其为“平老”。他能够取得学术与年寿的双丰收,是与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有着重大的关系的。平老是清代著名经学大师俞曲园老人的重孙,曲园老人就曾有“九秩衰翁灯影里,口摹笘帖教重孙 ”之诗句。其父俞陛云(阶青)为清光绪戊戌科探花,学问都很不错;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书店就出版过俞陛云所撰的《诗境浅说》一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深受国学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学问人生,能从曲曲折折中走过来,仍然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俞平伯

每当人们看到“俞平伯”三个字,只要稍懂一点历史的人,自然会想到他因研究《红楼梦》而于1954年受到了一次狂风暴雨似的、范围广、密度大的批判。本来他研究红学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学术问题,却被拔高为政治问题,扣之以是“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和方法”的大帽子。据统计,仅1954年10月24日到年底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共组织各种层次的座谈会、批判会110多次,发表批判文章500多篇。在那段时间里,俞先生忙得晕头转向,其任务就是“赶会”—那里有批判会,就被“邀请”到那里参加,并“接受”批判。而这一对他的不公正待遇,一直持续了32年,迟至1986年才给予改正。

这一厄运要是落在一般思想脆弱的人身上,就会像一个时代的梦魇,如大石头一样重重地压在自己的胸口,说不定会挺不过来。可平老在被批判后的长长三十多年里,书照常读,研究照常搞,成果照常出,并寿至91岁高龄。个中因由,很值得探究。我浏览过一些有关平老的材料,经过梳理,我认为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去寻得答案。

从内因方面看,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他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纷繁复杂的世事,做到大喜不喜,大怒不怒,使心境宛如没有风浪的平静湖水,把矛盾化解干未萌之时,这是他得以长寿的一个重要内因。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于1986年1月20日,借“庆祝俞平伯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会”之机,由胡绳院长在会上庄严宣布为俞平伯1954的遭遇彻底平反。

因为期盼了三十多年的河清之日终于到了,平老的亲属、学生、朋友以及与会者,均无比高兴,欢呼雀跃;可作为当事人而坐在主席台上的平老,却表现得十分平静,好像所发生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又好像什么事情也未曾发生过。再比如,平老在1954年遭批判时,被别人扣上是“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和方法”的帽子,时至“文革”期间,其帽子进一步扩大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并被隔离审查、批斗游街、人身侮辱,对于这一切,在平老的日记中,一句抱怨的话也找不到。如果落在一般脾气不好的人身上,就会气愤,就会恼怒。而他的日记,就正如他的为人,从不发牢骚,更不会议论别人。

这种平和的心态,是有利于养心的。《钱公良测语》中就曾这样指出:“大怒不怒,大喜不喜,可以养心。”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认为,要健康长寿,首先要善于养心。而养心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七情,不让它波动过大;而七情中,特别要控制好怒与喜,不让它太过。《养性延命录》早就告诫世人:“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平老能够取得如此高寿,是同他善于控制自已的喜与怒,是有极大的关系的。因为,一个人做到大喜不喜,大怒不怒,就说明他的情绪非常稳定,各种思想矛盾就难以产生,机体的各个系统就处于非常和谐的状态,这有利于各系统的协调运转,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其二是,以乐观的精神面对苦难的人生,既不怨天,又不尤人,从苦难中寻找自己的快乐,使快乐永远伴随着自己前行,这是他得以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内因。他自1954年被批判后,他所住的老君堂,登门拜访的人不是没有,而是极少极少,真可谓门可罗雀。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不消沉,不自寻烦恼,而是钟情于两件事。一件事是,读书、研究、著述,从他被批判后到“文革”前这段时间,其研究工作并没中辍,这是后来陆续有研究成果出来的原因。另一件事,是寄情于昆曲。他夫妇俩都喜爱昆曲,每周都定时请笛师上门伴唱。唱得高兴时,即使有客人上门拜访,他俩也坚持一曲唱罢才接待。

每年,一到夏天他俩都抽出时间,坐公共汽车或三轮车去颐和园,带上晚辈和笛师,备好吃喝的东西,租上一条人工摇的乌篷船,把船漂在后湖上唱昆曲,一舒心中的快乐。他此一举,还引来不少游客围观与喝彩,更使他喜在心头。“文革”初期,他被放到文学研究所的“牛棚”里进行改造,早出晚归,每天晨起从家中带饭至所,中午在炉子上略热,即食;饭后,并三张椅子便睡。这样的生活,平老并不以为苦。有一首他撰的纪实小诗为证:“未辨饔飧一饱同,黄绵袄子暖烘烘。并三椅卧南窗下,偶得朦胧半忽功。”诗中的“饔飧”,指的是早餐和晚餐;“黄绵袄子”,指的是冬天的阳光。你看,平老随遇而安、豁达乐观的精神,从诗中充分流露出来了。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中国知识分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传统的人文精神。

在“牛棚”中,也不是时时作检查、搞批斗的,也有短暂闲暇的时候,“黑帮分子”中的一些活跃分子,知道平老喜唱昆曲,但不敢“烧”他唱,怕被指是恢复“四旧”,便请他为大家唱首“革命歌曲”,平老并不推辞,真的唱起了“长江滚滚向东方”,唱了好一阵子才停下来。当时在场的蒋和森日后作了这样的回忆:“他那苍老、沙哑的声音回荡全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俞平伯自己似乎也很开心,像个孩子似的和大家笑在一起。”你看他竟然苦中作乐!结束“牛棚”生活后,他于1969年11月至1971年1月,又被下放到河南农村在“干校”继续改造。到农村后,先后搬了四次家,最后才在东岳集住下,并寄居于一个姓顾的农民家里。他所住的那间房子,是长仅二公尺多,宽不足一点五公尺,有“门”无窗,四壁透风的茅草房。那扇以芦席为之的门,永远是半开半掩的。

住的是如此简陋,还得去做积肥、翻地等重体力劳动,后来考虑到他已进入古稀之年,才留他在屋里做捻麻绳的较轻体力劳动,但无论叫他做什么劳动,他都一样那么愉快。改做捻麻绳劳动后,他就写下了《绩麻》一诗,诗云:“脱离劳动逾三世,回到农村学绩麻。鹅塘池边新绿绕,依稀风景抵还家。”从此一诗中,不难窥见他当年的心境,尽管生活十分艰苦,却没有半点愁怨,即使是随手写出的诗句,也十分清新明快,充满着生活情趣。在农村劳动的那些日子,平老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劳动之余,或去赶集,或去聊天,就像他们中的一员那样。故留下了“绿荫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之诗句,这正好反映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正是这种良好性格,帮助他度过在农村那段艰苦的时光;1971年1月,在周总理的特别关照下,他与何其芳等11位国内知名学者被调回文学研究所,重新回到他所钟爱的学术研究岗位。如果要找出平老长寿的另一个内因的话,那就是乐观豁达的性格。正如《荀子》中指出:“乐易者常寿长。”就是说,乐观的人容易长寿。不但是中国学者有这样的看法,外国学者的看法亦然。英国的培根就曾指出:“经常保持心胸坦然,精神愉快,这是延年益寿的秘诀之一。”假若要追问:乐观的人何以得长寿呢?《安份吟》作了这样的回答:“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这就告诉人们:一个乐观的人,就会心宽体胖,身心都健康,疾病就难以入侵,就可获得长寿。

从外因来看,平老自1954年被批判后,紧接着全国又批判胡适,以后各种批判接踵而至,工作、生活的大环境并不好,可幸他所处的小环境尚不错,这是他得以长寿的外因。我们知道,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接触最多的无非三部分人;工作单位的同事,特别是领导,此其一;兴趣爱好相投的亲朋,特别是知心好友,此其二;家人,特别是夫妻,此其三。

下面,就依此次序,看看平老的情况是怎样的。一、他幸遇上一个好领导。平老自建国初期从北京大学调到文学研究所后,何其芳同志一直是他最直接的“顶头上司”。虽然,从文学所成立至1958年,所长是郑振铎兼,但因郑是文化部副部长兼文物局局长,主要精力放在文化部,何其芳实际上是主持所里日常工作的副所长;1958年郑振铎因出访飞机失事去世,何其芳即被任命为所长,直至他1977年去世。

何其芳是既懂政治、又懂业务的所长,加上他为人正直、秉公办事、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因此,在平老遭难的日子里,他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客观上对平老起了保护作用。下面,略举数例,以为说明。

例一:平老1954年是那场批判运动的重点对象,受到如此猛烈的火力攻击,而仅隔两年,国家便于1956年从供给制改为工薪制,在文学研究所这样的研究单位,工资的高低是与职称的高低成正比的。文学所是英才汇聚的地方,但比较而言,达到国家一级研究员水平的只有钱钟书、何其芳、俞平伯三人,但何其芳为了确保平老评上,在报批时,主动将自已降至国家二级研究员上报,可上级最后批下时,还是将上述三人都评为国家一级研究员。如果平老身在其他单位,他还能不能荣受如此待遇,殊堪怀疑。透过此事,使平老甚为感动。

例二:有一图书馆藏有某部《红楼梦》抄本,极为珍贵,平老从爱护祖国文物的角度考虑,曾于1954年前后,写过一封信给此图书馆,建议他们应作为特殊的善本对待,细心爱护,不宜随便借出,以防损坏。这本无丝毫的恶意,孰料被某一新闻单位的一位编辑获悉,竟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加油添醋,大加挞伐,并扣之以“垄断资料”的大帽子。恰好在此时,时任中宣部长的陆定一有份刚起草好的报告,送何其芳阅后提出意见,何看到报告中也提及此事,他便在报告中添了一段文字,对此事予以澄清,后来报告公开发表时,何的那段文字赫然在内,替当时处境极之困难的平老,作了重要的辩白,使其不再蒙受不白之冤。

例三:平老在何其芳主持文学所工作期间,没有受到岐视和压制,仍然享有批评和反批评的权利,仍然享有发表自已学术研究成果的权利,在当时那样的政治氛围下,在文学所这个小天地里,仍能保持着这样民主的学术空气,是很不简单的。这与何其芳的胆色与勇于担当是有极大的关系的。就以发表平老的学术研究成果为例,就是最好的说明。平老自1954年受批判后,到“文革”前的日子里,共发表了学术论文17篇。其中14篇发表在由何其芳任主编,或由文学所主办、领导的刊物上;另外3篇,2篇发表在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办的刊物上,只有1篇发表在院外的刊物上。

由此有理由这样说,如果没有何的创议、推荐或催促,在上述这样的刊物上公开发表署名俞平伯的学术研究论文,是不可能有那么顺利、那么带连续性的。特别是《<蜀道难>说》的巧编发,更显出何其芳的良苦用心。平老那篇论文,是同何其芳《论〈红楼梦〉》发表在《文学研究集刊》的同一期上。

客观地说,无论从文章的质量上,或分量上,何的文章都应当放在头题发表。因为,何的那篇论文是他扛鼎之作,字数多,内容丰富、深刻,对学术界会产生影响,完全有理由放在首篇的位置上发表。可出人意料的是,何却把自已的那篇文章放在第二的位置上,而把平老那篇论文放在首篇的位置上发表。

从这一件事中,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的问题来:何的虚怀若谷,和对老一辈学者的尊重;替平老扩大影响,以恢复他的名誉。所以,平老的一位晚辈同事,一次与几位要好同事闲聊时提出:假如平老不是在文学所工作,而在其他单位上班,或在大学里教书,那几年他的日子好过吗?假如平老碰上的不是何其芳这样的好领导,他还能心情舒畅地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吗?他还能向社会、向读者源源不断地贡献自己的研究成果吗?大家听了他的一连串提问,只回答了一句话:“这真是平老不幸中的大幸!”正因为何其芳以自己的宽厚、真诚,赢得了俞平伯的充分信任,从而两人成为好友和知交。平常,在学术上互相切磋,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1977年7月24日,何其芳因心脏病和晚期胃癌与世长辞,平老悲痛欲绝,因当时正在病中,无法前去送别,他在病榻上写了致何其芳夫人的唁函。他说:“以数十年之友谊,在近期尚讨论诗歌,书翰往返,不意顿隔人天,悲痛如何!因病不能参与追悼大会,尤感歉疚,祈勉节哀思,谨此致唁。”悼念之情,令人感动。在何其芳逝世10周年时,他再度写了《纪念何其芳先生》一文,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

平老深情地说:“与其芳几十年的交往,他既是我的领导,又是我从事研究工作的知己。他给我的帮助很多,是我非常感谢的。”并称颂他“以内行的身份,从事领导工作,尊重知识,选拔人才,方使文学所在一九五三年以来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其芳先生的贡献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这是对何其芳同志最真诚、最恰当的评价。可以这样说,正因为平老遇上了何其芳这个好领导,才使他顺利地度过被批判后那段十分艰苦的日子,取得学术和年寿的双丰收。

二、他结交上一批知心好友。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人出到社会,你结交上的朋友,不但在你顺利时帮助你,而且在你困难时也帮助你;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你,更主要的在精神上帮助你,这就称得上知心好友。

平老在学术界就结交上了这样一批知心好友,比如郑振铎、何其芳、叶圣陶、王伯祥、顾颉刚、许德珩、黄君坦、章元善等。这些朋友,都是有几十年交情的知心好友。1954年平老被批判时,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时任九三学社主席的许德珩先生,是他北大读书时的老学长,考虑到平老可能会出现一些思想问题,马上派出两位副秘书长孙承佩、李毅前去他家看望,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慰籍,不因为在政治上和学术上受到不公正待遇而中辍对《红楼梦》的研究。

在此期间,平老修正了由他辑录评注的八十回本《脂砚斋红楼辑评》,并于1960年出版了修正本;1957年,在助手的帮助下,他接着完成了《红楼梦》八十回本的校订工作,并写了序言;1963年,在纪念曹雪芹诞辰200周年之际,平老又热情满怀地写了《<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的学术论文,并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学评论》上发表。

之后,还陆续出版了《唐宋词选释》等一系列词学研究著作。平老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不停下自己的研究工作,是同朋友的关心、帮助有极大的关系的。在平老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日子里,在大多数人都对他敬而远之、退避三舍的时候,他的知心好友王伯祥置一切于不顾,继续登门拜访,并相邀同游什刹海,对饮于湖畔的“烤肉季”。好友王伯祥的来访,对于那时处于“交游寥落似晨星”的平老来说,真是给他精神上的莫大的喜悦。叶圣陶先生也是与平老保持了数十年交情的好友,他俩无论碰到怎样的境况,都保持往来。

晚年时,虽同住北京,但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经常来往,当面交谈,他俩就选择书信这种形式,互通音问,袒露心迹,以解寂寥,这给两老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恰如圣老所言,他们的通信“畅怀倾吐,如见肺腑,贤于博弈,真得上娱者”。这样的例子还多着呢,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平老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批知心好友,帮助他度过了那艰难的日子。

三、他有一个细心体贴自己的好妻子。平老与妻子许莹环自小青梅竹马,结成伉俪后,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平老考虑到自己要把全副精力放在事业上,无暇顾及家庭事务,他放手让夫人处理家事,一切事情尊重她的意见;而妻子为了让丈夫一心扑在研究学问上,不使他有一丝一毫的分心,主动地把家庭的大小事务担当起来,并细心地照顾不善于料理生活的丈夫的起居饮食,将家里的内外事情都处理得妥妥贴贴。遇到犯难之事,则相互关照。

比如,当平老患难时,她为他分担:1954年平老受批判,她从旁劝慰;“文革”被批斗的那些日子,每天她非要等到他回到家后才放下心来;平老下放到农村“干校”劳动改造,她主动相随同去,为他料理生活。正因为平老得到夫人的理解、关怀、支持,才使他一路顺利地走过来。故此平老说,如果没有夫人的支持,“我很难说经受得住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其实在那时,我受的罪比她多,但正因为有了她,我才能坚持住。”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如下两件事:第一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为他平反那天,平老特意戴上了结婚戒指,那是70年前夫人送他的结婚纪念物。何以这样做呢?因为其夫人已去世,此时见到戒指就如同见到夫人,好让夫人和他一起听到平反的消息,和他一起分享这来来不易的喜悦。第二件,中国社科院为纪念俞平伯从事学术研究活动65周年,准备出一本纪念文集,编辑约平老的外孙韦奈写一篇文章,韦奈征询外祖父的意见,他沉思一会儿说:“就写写你外婆吧!”此举的用意,无非是向人们说明:没有夫人的理解、关怀和支持,我俞平伯在学术上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从上所述可见,平老工作、生活的外部小环境还是很不错的。这就是他得以长寿的良好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既然平老具备了这样良好的内因和外因,就为他获得长寿提供了根据与条件。可见,平老得以长寿,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野炊作文800字 一人一事作文 以劝学为话题的作文 余映潮作文五步构思法 交友作文800字议论文 一朵花作文400字 我喜欢跳舞作文 真诚的微笑作文 假如我死了作文 作文感谢有你600字 七年级作文600字 关于舍得的作文题目 快乐的一天二年级作文 我战胜了什么作文600字 描写兔子的作文三年级 一路有你600字作文 阳光好温暖作文 伟大的祖国作文 生命为主题的作文 人物作文 作文压题 未来的太空作文 与失败拥抱作文 发生在的新鲜事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500 祖国在我心中作文200 游孙子文化园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150字 期末作文 关键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