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庐阳 在首善路上】合肥三孝口:见证城市新陈代谢的力量

2020-11-23 05:05:01
相关推荐

女人街、七桂塘、科教书店、光明影都、红旗饭店、三八商店、三孝口天桥……以长江中路与金寨路交口为中心的合肥市庐阳区的三孝口,无论是在“老合肥”的过去,还是在“新合肥”的当下,都是名副其实的“地标”聚集地。记忆中的合肥城,就是以三孝口为圆点,向着四面八方铺陈开来的。

1989年的三孝口,高楼林立,是合肥市最繁华的地段。(丁日强 摄)

汇聚在合肥三孝口的这些知名“地标”,都是老合肥人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地方。红旗饭店、三八商场和三孝口天桥,虽都已在市场大潮和城市建设中谢幕,却一直留存在合肥人的记忆中;女人街、科教书店和光明影都的华丽转身,则让我们见识了城市新陈代谢的威力。

三孝口,如同合肥这座城市的地标熔炉,既海纳百川,又吐故纳新,既让我们油然而生对城市历史和记忆的怀念,又让我们惊讶于城市的进步与成长。

如今的三孝口,立体交通,繁华便捷。(薛重廉 摄)

三孝口

此处代有“地标”出,各领风骚若干年

每个年代

都有能够代表合肥这座城市的“地标”,

这就是三孝口

坐在科教书店的地板上,安静地继续读那本一直没舍得买的书;走上三孝口的环形天桥,俯瞰长江路上合肥最密集实际上却很稀疏的车来车往;去光明影都花二角钱买张电影票,惬意地度过周末的半天;去女人街试穿一下心仪已久的那件衣服,再去七桂塘菜市买点蔬菜和熟食;回家的路上经过红旗饭店时,感慨异乡人的步履为何总是那么匆匆……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就是很多老合肥人的日常生活。生活在三孝口周边的居民,可以用脚步丈量每一天的生活,不像现在需要穿过很多红绿灯去寻找某个“网红店”。

拆迁前的三孝口,房屋低矮。(1984年 摄 资料图)

那时,三孝口人行天桥是许多人每天不得不经过的中转站。1993年建成使用的三孝口人行天桥,位于长江路与金寨路交口,主桥道为环形,半径22.3米,主桥面宽3.5米,是当时合肥最壮观的一座人行天桥。作为老合肥的一个地标性建筑,三孝口天桥不但承载了合肥市民安全过街的使命,也给无数合肥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许多外地来的游客,都会专门来此桥留影。随着城市建设加速,三孝口人行天桥在2014年初被整体拆除,其过街功能也被三孝口地铁站的地下通道所替代。

曾经的三孝口天桥,让不少老合肥人恋恋不舍。(资料图)

2014年2月,三孝口天桥被拆除,天桥只剩记忆。

在此之前的上世纪80年代,三孝口商圈迅速崛起,龙图商厦、汇通商厦、红旗百货大楼、女人街等极其繁盛,一度超过四牌楼而成为合肥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中心。1985年科教书店的开业,更是让三孝口成为引领合肥潮流的文化中心。那时,三孝口周边聚集了“书店一条街”和“音像店一条街”,最新出版的书刊和最流行的港台歌曲,都是从这里出发在合肥传播开来。电脑和网络时代开启的时候,科教书店隔壁的“邵氏电脑城”在2000年开业,成为安徽专业IT卖场的先行者与IT行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成为世纪初三孝口商业和科技的翘楚

三孝口天桥旁边的红旗饭店,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1956年,红旗饭店的前身“红旗旅社”拔地而起。1972年,红旗旅社在原址重新修建,更名为“红旗饭店”,可谓辉煌一时。上世纪90年代,红旗饭店在市场大潮中旅馆业务逐渐衰败。2005年,红旗饭店宣布停业。2008年,因城市建设需要,红旗饭店被整体拆除。当时,这件事令无数的新老合肥人唏嘘不已。

1976年,合肥三孝口红旗饭店前,合肥民兵高炮团的训练车辆经过。(资料图)

那时候生活的节奏还很慢,城市也很小,人们有足够的时间流连于城市的每一处知名地标和街头巷尾。那时候的地标不是一座座高楼大厦,而是形态多样的街、楼、店、场。以至于在红旗饭店和三孝口天桥拆除的时候,一些人直呼“再见了,三孝口”“再见了,老合肥”……

不过,三孝口并没有说“再见”。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三孝口的大型商业业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合肥的新地标也越来越多。更多扎根于老城区三孝口的老地标,在城市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找到新的方向,华丽转身,成为了新的“网红”。

几乎在每一个年代,三孝口都有着足以代表合肥的“地标”。以光明电影院为代表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红旗饭店、龙图商厦、三八商店为代表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三孝口天桥、科教书店为代表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女人街、百大CBD、邵氏电脑城为代表的新世纪前十年……在科教书店基础上改造而成的新华书店三孝口店,则是三孝口乃至合肥的新时代城市地标和文化夜明灯。

每个年代都有能够代表城市的“地标”,这就是三孝口。

女人街

小巷又飘七桂香,如今迈步从头越

人们心里都很清楚,

只有改变才能重兴女人街曾经的繁盛

说到三孝口商圈的“地标”,人们最熟悉的便是女人街了。作为合肥的时尚购物地标,女人街是合肥最早的、也是最繁华的步行街之一。那时的女人街是女性购物的天堂,商品琳琅满目,很多时候街边的临时棚屋小店也挤满了人。

改造前的女人街,是合肥市最热闹的街区之一。不过,杂乱也是女人街的另一面。(新安晚报资料图)

2011年,合肥市女人街,市民正在逛街。(新安晚报资料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人街的前身——七桂塘小商品市场应运而生,1986年的国庆节当天,七桂塘小商品市场开业的新闻还上了中央电视台。到了90年代,下岗女工们集中在此创业摆摊,经营的商品多是供女性使用和佩戴的衣物、饰品等,光顾的常客也多是女性,渐渐的便有了“女人街”的名号,而这条小巷的正式地名其实叫“节约巷”。到后来,人们只知“女人街”,不知“节约巷”了。

2011年11月24日,市民们在逛街。人们只知“女人街”,不知“节约巷”了。(新安晚报资料图)

“这里以前是个窄窄的巷子,也就200多米长,人多的时候都要侧着身过,生意是真好。”老合肥人张阿姨回忆说。以前合肥还没有专门针对女性的商业街区,“女人街”名头一打响就成为女人们的购物圣地,当年也是“网红”打卡地标呢,最火的时候所有女人的东西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的。

2014年改造后的“香街”开街,墙上的巨型世界名画让街区颇具艺术气息。(新安晚报资料图)

在鼎盛时期,合肥女人街上的经营品种达一万多个,云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许多经营户去上海、北京等地进货后,再到女人街做专卖,女人街由此成为合肥三孝口商圈一道亮丽的景观,一度成为“时尚”的代名词。

后来随着淮河路步行街的兴起,女人街的人气开始减弱;加之女人街自身空间狭窄有限,乱搭乱建及设施老化等问题严重,安全隐患随之凸显,和其它老城区的街巷一样面临着改造,只有改变才能重新曾经的繁盛。

从2012年起,合肥市庐阳区对女人街进行全面改造,拆除了低矮的摊位、拓宽了沿街路面,重新规划了排水和消防系统,提升了街区的亮化装饰,并当年9月对外开放。

2012年,女人街改造施工现场。(新安晚报资料图)

此后,合肥市庐阳区又七桂塘菜市和周边街巷进行改造,打通了女人街与周边街巷的连接通道使之成为整体,用绘画、雕塑、非遗等文化艺术装点和填充街区。重新种植了7棵桂花树的女人街再现七桂飘香,与改造一新的七桂塘及周边街道合称为“香街”,于2014年12月正式开街。拓宽改造后的“香街”,现代艺术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让其成为安徽省第一条艺术时尚街区,又一次成为“网红打卡圣地”。

2014年12月24日,在改造一新的香街内,桂花树上星光璀璨,霓虹灯发出艳丽的光芒,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参观。

2012年12月,女人街里熙熙攘攘。

对于“香街”来说,改造意味着重建,重建则意味着需要从头开始。为了提升改造后人气不足的问题,相关部门及运营单位着手对经营业态进行调整,引入的美食城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风味小吃,开始拉动“香街”的人气回归。当然,这只是开始……

如今的女人街入口处,雕塑颇具女性特色。

光明影都

曾经芳华成追忆,换种活法仍惠民

阳春白雪“变身”下里巴人,

换一种方式坚守并服务这座城市

对老合肥人来说,曾经文化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就是看电影。坐落在三孝口西南角的光明影都始建于1954年,起初的名称是“光明电影院”,是合肥“纯血统”的苏式建筑之一,曾是老合肥最具人气的“地标”之一。光明电影院是当时合肥市最大的电影院,拥有能容纳1300多人的放映大厅。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光明电影院还保持着合肥最大电影院的规模,仅在1985年就放映电影3736场,收入突破50万元,在安徽省内电影院中名列第一。

老照片:上世纪90年代的前的光明电影院。(资料图)

时隔多年,家住三孝口的76岁老人王宏炎,对当年在“光明电影院”看过的电影仍如数家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一票难求,售票窗口排队买票是人山人海。电影院放映的多是战争题材的电影,如《上甘岭》《南征北战》《英雄儿女》《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老人回忆说,他在合钢厂工作,一个月工资32元,电影票一张大概2毛钱,“没事就爱看个电影”。

作为一位比新中国还要长几岁的老合肥人,王宏炎老人见证了祖国70年的发展之路,也参与了合肥从小到大的发展。王宏炎老人感慨,当时物质生活贫乏,但人人都满怀斗志,电影里的英雄人物给了他们很多能量和动力。

1993年4月,走过40年历史的光明电影院经过改造,更名为“光明影都”在原址重新开业,成为了当时合肥市唯一的综合性、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重回人们的视野,成为合肥的文化地标。

光明电影院经过改造,更名为“光明影都”(资料图)

根据原光明影都总经理吴永昌的回忆,光明影都除了放映电影之外,还开设天上人间美食娱乐中心,达到了特二级酒店的标准,同时设有KTV包厢和歌舞大厅,能放映水幕电影,还能安排接待演出和商务活动。那时候的光明影都,是一到周末大家都想来逛逛的地方。每逢大片上映,更是一票难求。1996年,由斯琴高娃、陈强、陈佩斯主演的喜剧电影《太后吉祥》,由葛优、许晴、姜文主演的《秦颂》先后在光明影都举行了首映式。1998年,影片《背起爸爸上学》也在光明影都举行首映礼。能举办电影首映式的光明影都,可见其当年在全国影院界的地位。

如今的光明影都公共停车场,缓解城市中心停车难题。

如今,电影院已在城市遍地开花,文化娱乐消遣方式越发丰富多彩。现在王宏炎老人在家里就能重温那些经典老电影,而曾经熙熙攘攘的光明影都在岁月的更迭中也完成了它的使命,顺应城市的发展,被改造成了大型室内立体式停车场。近日,记者走进光明影都公共停车场,负责停车场运行和物业的孙智告诉记者,2楼至6楼一共有5层是停车区域,共拥有140个车位,201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光明影都立体式停车场有效缓解了三孝口停车难问题,成为市民拍手称快的惠民工程,以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坚守并服务着这座城市。

新华书店三孝口店:

共享书店不打烊,守护城市声名扬

有书为伴的人生不迷茫,

有书香的城市走得会更远

以科教之城闻名的合肥,无论是在一书难求的清贫年代,还是信息爆炸的当下,书店都是城市文化与文明的名片。在三孝口,与光明影都停车场一路之隔的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作为全球首个共享书店、全国第一个24小时书店,当之无愧地成为合肥文化新地标。

新华书店三孝口店的前身是合肥科教书店,始建于1985年。据《合肥概览》记载,合肥科教书店总建筑面积为3860平方米,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售书店,经销各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大中专教材及中、小学课本等类图书和音像制品。1985年9月26日开业当天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科教书店成为合肥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人海”是常见现象。

进入到新世纪,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逛书店买书的人越来越少,合肥的实体书店开始消减,三孝口周边的实体书店纷纷搬迁或关门,曾经的“书店一条街”仅剩科教书店这枚“硕果”。面对数字阅读的严重冲击,科教书店也亟待改变和转型。

“科教书店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也是网红书店,人气很旺。”全职妈妈的王女士记忆犹新,当年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父母经常带她到这里买教辅用书。

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作为全球首家共享书店,成为这个年代三孝口的“地标”。(新华书店供图)

作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首家"实体书店提升转型"示范店,2013年科教书店改造升级为新华书店三孝口店,不仅进行了业态调整,更进行了格局变化。2014年10月开创24小时书店模式,成为城市文化的夜明灯,不仅指引着现代人的奋斗方向,更点亮了城市人文关怀的精神之光。

如今,三孝口24小时书店已成网红书店。(资料图)

现在,这里不仅是书店,更是各种文创的集合地。一楼到八楼汇聚了生活馆、文具馆、文学馆、社科馆、少儿馆、绘本馆,满足了不同读者的文化消费需求。在这里既能领略诗情画意的花艺、油画,又能体验小而美的文创产品。4楼和5楼24小时不打烊,成为都市夜归人的身心栖息之地。

书店里面随处可见席地而坐的读书者。

更重要的是,读者在这里不仅可以看书、买书,还能像在图书馆那样免费借书。“共享”和“24小时”,成为这个书店最受欢迎的新标签。24小时共享书店的故事在2017年高考中,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在山东高考的作文题中,让合肥24小时书店在全国更是声名远播。

“这个书店不仅吸引大人也吸引小朋友,每周末我都会带儿子来这里看书,虽然书店设置了很多座位,但周末还是一位难求。”王女士告诉记者,同一个书店,不同的年代,陪伴了她和儿子两代人的成长,也见证了合肥文化发展的蒸蒸日上。有书为伴的人生不迷茫,有书香的城市走得会更远。

在劣汰中有所传承,在传承中寻求改变,在改变中迎接新生,城市的新陈代谢在这里演绎得淋漓尽致又荡气回肠,而这也正是三孝口70年来始终保持活力的动力所在。繁华的历史、商业的传承、文化的浸染,让我们有理由期待,三孝口的大片即将上映……

end

来源:新安晚报

原标题:《【庐阳,在首善路上】合肥三孝口:见证城市新陈代谢的力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猫的自述作文500字 中秋作文400字 高中竞赛作文 厚德载物作文 打女生屁屁的作文 千岛湖作文 人生需要奋斗作文 运动会作文1000字 作文节约用水 木棉花树作文 作文我不再 努力作文800字 父亲的肩膀作文800字 种种子的作文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 言传不如身教作文 胆小的我作文450字 正能量的事例作文素材 科技作文结尾 这样的人作文500字 10篇作文600字 秋天秋天的作文 那一次我真感动600字初中作文 雷峰塔作文 孩子不会写作文 数学课上作文 有趣的事三年级作文 我的心声作文500字 热爱生活作文500字 童年的乐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