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国六大早餐之都 没有吃过就不叫完美的人生!

2020-11-23 06:15:01
相关推荐

武汉

食神蔡澜说:“处处的早餐文化,因生活优裕而消失之中,武汉的街头巷尾还在卖,我将之冠上早餐之都(的名号)。”武汉早点的长期繁盛是源于它的开放性,拿来主义是武汉人的好性格,好东西都可以接纳,有人吃就会有人做,又有精糙两吃的宽容精神。在“过早”的名义下,武汉人展示出荆扬相会、九省通衢、江汉大都气吞山河的食量。在这里的早晨,邻里之间听到最多的问候便是:“过早冇?”(即“吃了早餐没?”)

热干面

在武汉吃早饭,热干面是标配之一,一碗裹满香辣糊口麻酱的干拌碱面过了早,才有精力启动新的一天。“热干面、吃不厌”……武汉人对热干面的喜爱,可谓至真至诚。作为武汉人过早的首选,热干面不仅是一种小吃,更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它的原料必须用碱面,滚水烫煮,长筷上下翻动防止面条打结,熟至七八分时捞起刚好。这个过程称为掸面,面条是否劲道,就在于老板掸面时的腕力和耐心。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调料做成的酱汁,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让人食欲大增。

牛肉粉/面

在武汉,牛肉粉和热干面绝对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好伙伴。为了早餐吃牛肉粉还是热干面,武汉人可以battle三天三夜。热气蒸腾、汤底鲜甜、入口呛辣的一碗牛肉粉,是民生,是日常,是如影随形、深入武汉人血液的味道。一碗爽滑的米粉,放上几块软烂入味的炖牛肉,淋上一点浓郁又带有回味的牛肉汤,再舀上一小勺酸菜酸豆角,配上炸得“喷香”的花生米。一天的味觉,都在这碗粉中醒来。

豆皮

连毛爷爷都赞不绝口的三鲜豆皮,也是武汉人过早的钟爱食品之一。豆皮本是湖北农村一种乡土小吃,脱壳的绿豆混上大米,磨成米浆,混入鸡蛋摊制成皮,再加上糯米和用猪肉、笋子、虾仁和香菇做成的臊子进行煎制,最后精华是再浇上一勺卤汤,一点卤汤的精华味道全都被吸收到糯米里。形状方而薄、色泽金而黄、味道香而醉,一盘小小的豆皮,却能让入门在外的游子们魂牵梦萦。

糊汤粉

糊汤粉是与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凡卖糊汤粉,必卖油条。一碗飘着鲜美鱼香味儿的糊汤粉,扑面而来的是水乡泽国、鱼米之乡的气息和味道。糊汤粉的汤汁,是用两三寸长的野生小鲫鱼熬制成的。天然环境下,自然生长的野生鲫鱼,肉质密实、紧凑,味道异常鲜美。经营糊汤粉的商贩,通常是在头天下午买回活蹦乱跳的小鲫鱼,然后将鱼剖洗干净,放在文火上,整整熬一个通宵。用鱼多少也有讲究,多则腥,少则不鲜,直至鱼肉熬得脱形,鱼骨几近熬化,鱼之精髓全融进汤里方为上品。此时,鱼汤汤色乳白,味鲜汁浓,回味清甜,再滤汁除渣,加入大量胡椒粉,用生米粉调糊,糊汤粉的糊汤即成。用鲜活鱼彻夜熬制出的鱼汤,味鲜汁浓,回味带点清甜,含在嘴里,似乎有一股生命气息在齿间游走。而糊汤粉中的粉,其实就是圆米粉,但相较于普通米粉,要细很多,是用籼稻米磨成浆制成的,要像线粉一样细,洁白细长,口感柔韧有劲。而且在武汉人眼里,糊汤粉天生要与油条搭配着吃,一定是刚出锅的现炸的热油条!这叫一套,标配!糊汤粉与油条搭配着吃的绝妙之处在于:鱼汤是流质的,喝进嘴里,一会儿就滑进了喉咙里。而流质的鱼汤储在油条里,便由液体变成了固体和立体,便于食客全方位地品尝鱼汤的鲜美滋味。

欢喜坨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外焦里嫩,色泽鲜艳,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满嘴芝麻香。

面窝

不要被面窝的名字给骗了,它实则是用米浆制成的。将米磨成米浆,勾兑约十分之一的黄豆浆,加上盐、胡椒、味精、葱姜末后,盛在一个中间突出来的圆勺中,放在热油中炸熟沥干油即可。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要想面窝好吃,米浆和豆浆的比例非常讲究,面窝炸得好的师傅,配浆凭的是多年的经验。炸面窝用一口专用的浅口圆形铁勺,勺子做成面窝状,周边凹下,中间凸起,舀一勺调好的米浆入内,米浆会自动流淌到周边的凹处堆积起来,中部只留着薄薄的一层,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

糯米鸡

糯米鸡本尊与鸡毫无瓜葛,就是油炸糯米团子,里面加点榨菜丝等调味料。但外表金黄,面凸凹不平,形如鸡皮,故而由此简称。 它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先将糯米饭煮好, 再拌入炒熟的馅料,一般含有肉丁,香菇和青豆等,拌好后团成饭团,再在外面挂成面糊,放入油锅油炸至金黄色即可。做好的糯米鸡色泽金黄,形似圆形刺球,外脆内鲜嫩,是武汉人最喜欢吃的特色早点之一。

糯米包油条

糯米包油条是武汉的老式过早之一,将糯米团按压成长方,再撒上白砂糖粉,或配上肉松、土豆丝等小菜,最后加入半截油条一裹,就成了糯米包油条。甜口是经典,烫糯米铺底,撒上桂花糖、黑芝麻、花生粉、黄豆粉,一样不能少。再裹上刚出锅的香脆油条,裹好后两头要都蘸上糖,装进袋里还有些烫手,表面的白糖已经半化成糖稀裹在糯米上,一口下去花生的香、糯米的软、芝麻白糖的甜,让人感到无比的满足。

糊米酒

池莉曾在《你以为你是谁》中这样描述:“武汉的糊米酒是武汉市历史悠久家喻户晓老少咸宜的一种甜食,由精细的糯米粉和醪糟做成的糊汤,晶莹濡滑,上面撒着几粒糖桂花。”糊米酒并不难做,米酒要取产于孝感的,其米酒软糯绵爽,酒香浓郁醇厚,再加清水煮开了,糯米搓成团的小汤圆入锅,煮沸后若觉着还不够浓稠就加些调稀了的糯米浆,最后撒入咸宁产的桂花糖。煮好了,酸甜的味道在空气里都能闻着见,乘一碗端上来,只见汤底浓浓的,稠稠的,偏棕红色的桂花糖散落其间,米酒里的米也错落着嵌在里面,酒香、桂花香、糯米香,各种撩人的味道萦绕在舌尖。

扬州

“早上起来日已高,只觉心里闹潮潮,茶馆里头走一遭。拌干丝,风味糕,蟹壳黄,千层糕,翡翠烧卖,三丁包;清汤面,脆火烧,龙井茶叶香气飘。”土生土长的扬州人都知道,扬州人讲究“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而“皮包水”就是吃早茶的写照。

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鲜、香、脆、嫩俱备,松软鲜美,食不粘牙。在此基础上加入参丁、虾丁的“五丁包子”更是营养滋补。

千层油糕

千层油糕是扬州早茶代表品种,与翡翠烧买并称为「揚州双绝」。以清肥慢长起酵法,绵软甜嫩,层次清晰。菱形块,芙蓉色,半透明,糕分64层,层层糖油相间,糕面布以红绿丝,观之清新悦目,食之绵软嫩甜。

翡翠烧麦

翡翠烧麦由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始人陈步云首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擀成菊花边状的面皮包入青菜馅,形如石榴,底若钱币,上端突露如蓬头,点缀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着就令人愉悦,犹如满园春色关不住。朱自清曾作文赞美道:“滋润利落,决不腻齿腻舌,不但味道鲜美,颜色也靓丽悦目。”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

蟹黄汤包

扬州的小吃着实不少,“蟹黄汤包”堪称秋季的时令食品,常被人赞叹不已。其特色是皮薄如纸,吹弹即破,制作"绝"、形态"美"、吃法"奇"。蟹黄汤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讲究,馅为蟹黄和蟹肉,汤为原味鸡汤,制作工艺精妙绝伦。完美的汤包要有“提笼摆菊”的仪态,即摆在盘子上,像一朵绽放的菊花,用筷子小心提溜起来汤包就瞬时变成了一个“小灯笼”,透过光,甚至能看到汤水在里面摇晃。

刚出笼的汤包,其吃法也有讲究,不能“囫囵吞枣”,一口一个,尝不到其真风味,必须是在汤包皮上咬一小口,让其热气散发出来一些,然后慢慢地吮吸卤汁,再吃其皮、馅,才能体味蟹黄包子的真善美。正如现代淮安人王辛笛《淮安家乡烹饪杂咏》中“蟹粉汤包”诗云:“冻肉凝脂拌蟹黄,薄皮敞口一包汤。蒸笼抓取防伤手,齿舌从容着意尝。”蟹黄汤包需要现蒸现吃,吃时蘸上镇江香醋,佐以姜丝,味更佳美。

冶春蒸饺

冶春蒸饺创自清代,据说袁枚的《随园食单》及李斗的《扬州画舫录》里都有记载。蒸饺是冶春茶社的绝活。在扬州有“富春的包子,冶春的蒸饺”之说。形似新月,肉馅鲜嫩,汁水丰富,名不虚传。

虾籽饺面

顾名思义,饺面就是饺子加面条,不过其中所谓的“饺子”其实是馄饨。馄饨皮薄如纸,肉馅鲜美饱满,面条筋道爽滑。以虾籽熬汤,再撒上蒜茸,香气扑鼻。这虾籽饺面是扬州的一种传统的美味小吃。PS:不要看一碗酱色的汤毫不起眼,鲜美滋味却尽在其中,而且喝到碗底,就会有许多虾子展现在眼前,如果吃完饺面不喝汤,就亏大了。

白汤脆鱼面

富春的白汤脆鱼面,属浓汤型浇头面。据旧书记载,明万历年间,扬州的浇头面已“夸示江表”。其制作技艺的讲究与名声的响亮,由此可知。一碗白汤,里面盛着二三两面条,面头上放了二十几根一寸多长油炸过的鳝鱼丝,再加上少许白胡椒粉,看似简单,然而,要把这些材料制作成面汤醇厚、鲜美,面条软硬适度,鳝鱼丝香脆可口的白汤脆鱼面,就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全靠操作师傅们的技艺了。

扬州干丝

分烫干丝和大煮干丝。“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丝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清代惺庵居士《望江南》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清代扬州的居民品尝“加料干丝”的情景,颇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

▲煮干丝

烫干丝和煮干丝堪称双璧。各自的用处与妙处,朱自清说得清楚:“所谓煮干丝,那是很浓的,当菜很好,当点心却未必合适”。“烫干丝就是清的好,不妨碍你吃别的”。吃烫干丝不能做斯文状,一定要从盘子底部的麻酱油汁中夹起满满一筷子送入口中,是市井平民最喜欢的小菜。大煮干丝则是典型的文人菜。这道菜是以鸡汤火腿煮干丝,端上来却只见金色的汤底中飘荡的干丝。有点像成都的开水白菜,奢侈都在你看不见的细节上。

▲烫干丝

肴肉

肴肉,过去是用明硝硝制的,故又叫硝肉,本是镇江的特色,但其发扬光大却是在扬州。老扬州人去吃早茶,无论到哪家,肴肉都是必点的菜,一些老派的甚至会带上一壶小酒,于早茶中优哉游哉地咪两口,肴肉蘸些姜丝米醋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广州

"到广州如果咩有饮茶,就如同没有去过一般。"谈及广东的传统文化,早茶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周末或假日,广东人便扶老携幼,或约上三五知己,齐聚茶楼“叹”茶(叹在粤语中有享受之意)。与其说是吃早茶是为了填饱肚子,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愉快的消遣。

水晶虾饺

说起粤式点心中知名度最高的,非水晶虾饺莫属。看似简单的小小虾饺,却是考验粤式点心师傅功力的重要标杆,没两把刷子还真做不好。虾饺也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麦、叉烧包、蛋挞)”之一。

虾饺最早出现在广州郊外靠近河涌集市的茶居。当时虾饺的外皮选用粘米粉,皮质较厚,但由于鲜虾味美,很快流传开来。城内的茶居将虾饺引进,经过改良,用澄粉代替粘米粉制成虾饺皮,使之口感柔软又爽口,蒸出来以后更是呈现出一种晶莹剔透的质感。上乘的虾饺形似一梳香蕉,皮薄而半透明,在小巧精致的竹制蒸笼里晶莹透亮,鲜活的虾仁露出羞涩的粉红,隐约可见,入口柔韧而富有弹性,吃起来爽滑清鲜,美味诱人。

叉烧包

叉烧包是广东具代表性点心之一,因面皮内包入叉烧肉馅而得名。民间对叉烧包的“体型”有经典描述:“高身雀笼型,大肚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后软滑刚好,稍微裂开露出叉烧馅料。叉烧要切得肥瘦均匀,片片如同小指甲大小;芡汁也很有讲究,由于叉烧包传统是手撕着吃的,所以芡汁必须是香甜亮泽,撕开能滴汁,但又不能稀得令包子皮湿漉漉的有霉烂口感,而是要带有粘连性,蒸熟以后香滑有汁、甜咸适口,滋味鲜美。

干蒸烧卖

在20世纪30年代,干蒸烧卖已风靡广东各地,近20年来,又传遍广西的大中城市,成为岭南茶楼、酒家茶市必备之品。有关烧卖记载的史料《朴事通》上有提及"元大都出售素酸馅稍麦",该书关于"稍麦"的注说是:以麦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与汤食之,方言谓之稍麦,麦亦作卖。干蒸烧卖有猪肉和牛肉两种,其中牛肉烧卖的历史更久一些。干蒸烧卖中多配以马蹄粒、笋粒等爽口配料,使其更加鲜香爽口,肥美不膻。

蛋挞

一口咬下去,牙齿舌尖触碰到丝滑醇香般的馅料,外层酥皮在口中噼里啪啦绽放,即使心里怀着罪恶感,但依然欲罢不能地把手伸向了下一个“猎物”。而这种轻易就俘获了人心的吃食就是蛋挞。葡式蛋挞美名在外,但广式蛋挞也自有它的魅力。还有人专门为广式蛋挞赋诗一首:“皮层叠叠灌黄汤,尤似鸟巢卵破浆。展现人前如亮镜,平凡美食确无双。”

广式蛋挞可分为酥皮蛋挞和牛油蛋挞两种。酥皮蛋挞外皮层层叠,层次分明,咬起来十分松化,但其制作工序十分繁琐,需要将水皮(水、糖、鸡蛋、面粉)和油皮(猪油、牛油、奶粉、面粉制作)不断折叠,做好的挞皮能达到192层。而牛油蛋挞外皮较平滑,口感像曲奇,有着很浓的牛油香味。牛油蛋挞整体也比酥皮蛋挞更加香滑,但亦比酥皮蛋挞更容易腻。

糯米鸡

此糯米鸡跟武汉的糯米鸡不是一种,它是广东传统名点,也是粤式饮茶必备的点心。相传糯米鸡起源是解放前广州的夜市,最初是以碗盖着蒸熟而成,后来为小贩为方便肩挑出售,改为以荷叶包裹。古代糯米鸡以糯米、瑶柱、虾干粒,或去骨的鸡翅等作馅料精制而成。传统的糯米鸡的份量较大,足有三四两米,吃一个糯米鸡已差不多是半顿饭量。因此,1980年代起的广东酒楼推出材料相同,而体积小一半的“珍珠鸡”,深受顾客喜爱。蒸熟的糯米鸡,荷叶清香扑鼻,鲜味四溢,糯米润滑可口,鸡肉味道完全渗透到糯米之中,非常有粤式独特风味。

豉汁凤爪

在广东喝早茶,有一道茶点是必点的,那就是豉汁凤爪。鸡爪经过炸制,又饱饱的吸满了调味汁,继而蒸,红香酥软,一吮即脱骨。再加上诸多酱料的入味,齿頬留香,真的忍不住的一根接着一根!

金钱肚

广东人讲究“好意头”,这道听起来豪气冲天的点心其实就是蒸牛肚。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州就有这个早茶食名,经过高温蒸煮,金钱肚味道香浓,口感更加不腻,嚼口又柔软又劲道又容易嚼烂,真是美味。

肠粉

广东肠粉发源于珠三角洲星斗市民之间,因为价廉物美,方便美味而传开到各地。广东肠粉流派众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做法。最早的广东肠粉是以竹编圆屉内垫白布,淋上米浆蒸出,故名布拉肠,现今多简称拉肠。但在这个凡事讲究效率的时代,统竹屉布拉的整法出单太慢,于是精明的商家改良为马口铁做的多层蒸屉,食材同米浆一同放入蒸熟。虽然卖相略逊,但胜在够快,够新鲜,而且味道好。

肠粉的绝妙之处在于米浆的新鲜度以及爽滑的口感,另外必不可少的是在米粉的弹韧爽滑与绵柔回味中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所以布拉肠的老手艺,格外受到众人的青睐,米浆刷在织得细细密密的笼屉布上,蒸到初有形状,在师傅干脆利落的一抖下爽快脱落。懒惰的米浆瞬间变成了活蹦乱跳的米皮。米香、油香、豉香以及韭黄构成了拉肠最基础的味道。

萝卜糕

常进广东茶楼叹早茶的人,对萝卜糕会很熟悉,甚至有的食客仅凭萝卜糕的优劣,便可知这家店的出品水准。作萝卜糕的方法一般以白萝卜切丝,混入以占米粉和玉米淀粉制成的粉浆,再加入已切碎的冬菇、虾米、腊肠和腊肉和后蒸煮而成。传统粤式茶楼的萝卜糕一般分为蒸萝卜糕和煎萝卜糕两种。蒸煮好的萝卜糕,加上酱油(广东人称之为豉油)调味,便是蒸萝卜糕。而煎萝卜糕则是将已蒸煮好的萝卜糕切成方块,放在少量的油中煎至表面金黄色即成,还可以选择蘸上甜酱、芝麻酱或辣酱作调味。

马蹄糕

马蹄(荸荠)在广式甜点里的出镜率很高,首当其冲的就是晶莹清爽的马蹄糕,不愧是中式布丁的当家花旦。相传源于唐代,以糖水拌合荸荠粉蒸制而成。其色茶黄,呈半透明,可折而不裂,撅而不断,软、滑、爽、韧兼备,味极香甜。饮茶后或开胃菜点上一件马蹄糕,别有一番清新滋味。在广州,最传统也最出名的马蹄糕出自泮溪酒家,这是因为酒家所处的泮塘之地盛产马蹄。

马拉糕

传统的广式茶楼点心,又叫做古法马拉糕。正宗马拉糕由面粉、鸡蛋、猪油、牛油混合发酵三日,最后放在蒸笼蒸制而成。茶楼内的马拉糕通常制成一大型圆状,切开成小块发售。 马拉糕呈金黄色,新鲜吃时非常蓬松、柔软,带有轻微的香味。若发酵足够,马拉糕的颜色会变成深褐色。亦有简易马拉糕制法使用红糖而且无需发酵,但松软程度会稍低。

艇仔粥

艇仔指的是水上人家的小船,因他们在船上就地熬制并贩卖粥品得名。艇仔粥以新鲜的小虾、鱼片、葱花、蛋丝、海蛰、花生仁、浮皮、油条屑为原料,煮粥的手法也依照滚粥冲烫粥料的手法。其特点是粥底绵烂,粥味鲜甜,集众多物料之长,爽脆软滑兼备。

及第粥

及第粥起源于明朝,据传与岭南才子伦文叙有关。用猪瘦肉丸、猪肝片、猪粉肠加入粥中煮熟而成。色白鲜明,糜水交融,味鲜香厚。讲究粥底绵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点时,舀入小锅烧滚,加猪心、猪肝和猪粉肠,滚熟后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条,伴小碟鸡蛋散上桌。猪内脏又称“杂底”,美化为“及第”,十分鲜味可口。

粤式早茶中粥品众多,除了以上两种,比较常见的还有皮蛋瘦肉粥、生滚牛肉粥、鱼生粥、鸡生粥等等。比较讲究的茶楼、酒店会专设一个熬粥的台子,有客人点单后,再将鱼生、鸡生或者生牛里脊片放入滚烫的粥中烫熟,现煲现吃。这样可最大限度保持肉质鲜嫩的口感。不过如今事事都要“快”,这种讲究的食法已不多见了。

鲜虾云吞面

广东人对小河虾的喜爱如滔滔江水,不只包起来配茶还投递到面里。云吞个个有婴儿拳头大,馅全部是完整的大个鲜虾做的,云吞皮薄肉厚,鲜虾肉滑清甜。面条要用传统方法巧制的竹升面,筋道通透,还有浓浓的蛋香。汤头也十分讲究,要用猪骨、大地鱼干、虾皮熬至而成。面汤饺一起下肚只能发出妥贴温暖的感慨。

昆明

在昆明,睡懒觉是极其奢侈的事情。因为错过了早餐,就错过了云南美食的半壁江山。昆明人的早上从来不愁没东西吃,反而每天都在烦恼选择太多,蒸、炸、煎、煮、烤、拌多种工艺结合,碰撞出属于昆明人的早餐盛宴!

破酥包

破酥包可谓是老传统早餐了,它虽有包子的大致外型,但外皮儿、内馅儿和普通包子截然不同。破酥包子用的是上好的低筋精白面粉,经过充分发酵、兑碱,再用店家自制的猪油与面团做成酥层。馅料分为甜、咸两种,咸馅儿主要包括鲜肉丁、冬菇、冬笋、玉兰片等食材,甜馅儿则加入了熟云腿、白糖和蜂蜜等原料。 包子蒸制时是用旺火猛催,绝不能在中途揭锅,否则包子就是半生不熟了。

热气腾腾的包子出笼后雪白饱满,收口处微微张开,隐隐约约可见里面的馅心。热乎乎的包子吃在嘴里,暖在心上。因为包子皮是层层重叠在一起,所以口感香滑酥软,层次分明,馅料油而不腻,柔软松酥,满口盈香,给人一种不咀嚼就有实时融化的感觉。

米浆粑粑

米浆粑粑是昆明人常吃的早餐。用大米磨浆,加上酵母、白糖,根据个人口味可加鸡蛋,再倒入专门的小锅中烤制,不消一会,一个喷香的米浆粑粑就出锅了,粑粑边缘香脆,中间绵软可口,好吃还营养。

米糕

米糕口味特别,分干糕和水糕两大类。制作干糕先将上等白米泡软后,压磨成粉,然后用薄荷、橙皮汁加红糖将粉碾细,用大火蒸熟。水糕,是高粉制成后,加百分之一的糯米面,蒸发亦如干糕,但不加糖,待糕蒸熟后在把红糖撒在上面,待糖蒸化后在撒上芝麻或苏子而成。两种米糕外形各异,口感也是不同,干糕口感清香软糯,口感宜人;而水糕则是香甜可口,红糖在口中慢慢融化,香气满溢。

小锅米线

但凡在昆明居住过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小锅米线,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主流早餐。小锅米线做法很有讲究,要用刚盛一碗的小铜锅煮制,一次只能做一碗,酸浆米线放进铮亮的铜锅里,配上浓厚香辣的红汤,撒一撮碧绿的韭菜,舀上一勺肥瘦均匀的鲜肉末,大火烧开,放入盐巴、咸酱油、味精、水腌菜等,最后再加点鲜嫩的豌豆尖,吃到嘴里滑润鲜香、回味无穷。

豆花米线

豆花米线是老昆明独有的特色。先把米线用热水烫过,放在土碗里,加入豆花,再依次放上其他调料拌匀,让米线和豆花融为一体。入口有淡淡甜味,脆脆的冬菜粒饱满弹牙,豆花的素净柔和了辣酱的鲜辣,米线的软滑沾满了清香的韭菜,形成了香、醇、鲜、辣、酸的味觉五重奏。

烧饵块

“烧饵块”是昆明最常见的民俗小吃,也是昆明上班族除了米线之外最常吃的早餐。它是将煮熟的大米压制成饼状,两面烤成微黄,然后涂上秘制酱料配上油条,香脆中带些软糯,淡淡的大米香跟秘制的酱料充盈着整个口腔,让人充满了满满的幸福感。

豆面汤圆

昆明人似乎对豆制品情有独钟,传统手工豆面汤圆,也同样是在昆明受众极多的早餐之王。豆面汤圆最大的特色就是表层的熟黄豆面,细腻糍糯的汤圆裹上满满的黄豆香味,再浇上熬得浓香的红糖水,软糯甜蜜,一个入口,简直幸福感爆棚!

稀豆粉

稀豆粉配上油条,就是昆明人最爱吃的早点之一,名曰“稀豆粉油条”。稀豆粉讲究“当天做当天吃”,用上好的白豌豆磨粉,经煮制成稀粥状而成。品尝一碗纯正的稀豆粉调料的好坏和齐全与否直接关系最终的口感。调料需是当天制作的新鲜货:红彤彤的辣椒面、明黄色的鲜姜水、焦黄的花椒油、乳白的蒜泥汁、翠绿的芫荽、油黑的酱油、绛红的米醋、色泽清亮的芝麻油、红黄相间的腐乳水、色泽墨绿的麻椒……缺一不可的调料搭配成各种绚丽的色彩交集缠绕在一起,与嫩黄色的稀豆粉交相辉映,香味扑鼻,让人胃口大开、难以忘怀。

豌豆粉

说了稀豆粉,豌豆粉也不能落下,它作为土著美食常能勾起云南人青葱少年时代最温馨的回忆。先是把豌豆磨成浆过滤,再经历做豆腐一般的工序,Q弹嫩滑的豌豆粉就诞生!烹饪好的豌豆粉,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再蘸上特调的辣椒蘸水,一口下肚真是太爽了。

大酥牛肉面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声名不显,但在云南人心中,大酥牛肉面的美味绝不亚于兰州牛肉面。大酥牛肉面是云南清真煮品馆的看家品种。肉用黄牛肋条或筋腱肉采用红烧技法而成,耙而不散,香糯可口。汤用牛筒子骨微火炖制,汤清似水,味醇鲜美。面可选用鸡蛋面,人工面条或机制面条均可,但要有劲方出真味。

西安

西安人对于早饭从来不将就,对于会吃的西安人来说,每天早上起床的动力,是那些香气扑鼻,藏在街头小巷的特色早餐。

肉丸胡辣汤

西安有两种胡辣汤,这里说的是西安回族人的清真食品肉丸胡辣汤。牛骨熬汤,烩入莲花白、胡萝卜丁、土豆块、菜花、牛肉丸等,勾芡而成。上桌之前,浇一勺店家的秘制辣椒,吃一口,麻辣味出头,身体微微冒汗。当然,正宗的好吃的肉丸胡辣汤还是要去回坊。

蜜枣甑糕

甑糕,关中地区传统早点食物。因蒸糕的深口大铁锅古名为“甑”而得名。以红枣和糯米为原料,相间叠放,铺三四层,用“甑”蒸制成“糕”。红枣和云豆的香甜随着自身的颜色渗入白色的糯米中,口感黏软香甜,是记忆中挥之不去的味道,不会随时光而淡薄。

油茶麻花

油茶麻花虽然不是西安最具代表性的早餐, 却是最具特色的。油茶以小麦面粉和杏仁或油炸豆腐干加花椒粉等调味料,用清油炒熟熬成汤,再将现成的麻花下到煮好的油茶中,舀到碗里后面上撒上芝麻,杏仁,黄豆,花生、核桃颗粒等配料。自家炸的金黄酥脆的麻花,在油茶中泡至绵软,此时油香、面香和着嚼碎的芝麻、杏仁、黄豆、花生干果的香味可一同把饥饿的感觉一扫而尽。

杂肝汤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杂肝汤其实是早点。它从清代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以牛骨和牛肉熬制,将羊肝、肚、心、肺等下水一起熬煮,上桌前加一撮葱花和香菜,去除腥味。多肝、多肚,少要肺,虽然这一碗只是用牛羊之“糟粕”做成,这些凑在一起,却成为街头巷尾之美味。一碗杂肝汤端上来,还会捎带一个月牙饼,把饼掰开捞出汤里的杂肝夹在馍里,一边吃肉夹馍,一边喝汤。别加醋,杂肝汤泡馍不及前两种油脂那么大,再加醋把香味都“盖住了”。

肉夹馍

作为西安小吃的当家花旦,早餐时来一个肉夹馍也是很常见的了。最受欢迎的应该要数腊牛肉夹馍和笼笼肉夹馍这两种了,前者口感扎实,能提供更充足的能量;后者则是用上好的五花肉与米粉一起蒸制,与之相配的馍,一定得是荷叶饼,喷香的一份笼笼肉夹馍,口感劲道,麻辣鲜香,对于饿了一晚上的肚皮来说,一大早来份喷香的笼笼肉夹馍无疑是顿绝妙的美味。

厦门

厦门人的早餐,往往带着浓郁的市井味、古早味,是小巷里飘出来的沙茶香,是街角花生汤隐藏在空气中的甜味,是清晨的菜市场隐隐的蒸汽,亲切又熟悉,带给厦门人令人向往的一天。

面线糊

无论是藏于深巷或是老街,总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在老厦门人的习惯里,最受欢迎的早餐应该就是面线糊了。面线糊,是用面线(闽南地区特有)煮成糊状,搭配各种卤料下去熬,高汤是整道美食的灵魂,有大骨汤和海鲜汤两种。不同食材的搭配,最后碰撞出独一无二的美味,吃的时候撒点胡椒粉配上一条油条,鲜美的汤汁融到油条里面,简直无法抗拒。

花生汤

厦门人早上必喝的经典甜羹。要先用旺火煮至花生仁呈现乳白色,转入低微温火,密封锅盖加糖,经过几个小时的熬煮,浓稠的花生汤就出炉了。恰到火候的熬煮,让饱满的花生一颗颗漂浮在水面。花生特意碾成大小不一的碎粒,入口柔软顺滑,汤汁浓稠醇厚,香甜但又不腻,回味悠长绵密。喝花生汤不够饱,还可以搭配马蹄酥、麻薯、韭菜盒子、糥米条、油条等,饱腹又满足。

鸭肉粥

鸭肉粥绝非鸭肉和粥的简单搭配。用鸭汤泡着特选的大米慢慢熬制,让每一粒米都渗入鸭肉的香甜。一边熬粥,一边同时卤鸭。卤鸭也是费劲一番功夫哦,加了茴香、八角、陈皮还有丁香等四十多种药材,卤出来的鸭子金黄亮丽,香气扑鼻,靠近闻闻就让人欲罢不能了。粥底做成功后,然后将炸好的蒜瓣捣成粉末,伴着姜丝和葱花等调料拌入粥底。鸭肉粥的“伴侣”有各种各样的配料:鸭肉、鸭心、海蛎、削骨肉等……一碗好吃的鸭肉粥:粥底清香扑鼻,香味浓郁;米粒粘稠适中,入口软糯滑口;搭配的卤鸭肉嫩味鲜,没有一丝的鸭膻味。香浓顺滑的鸭肉粥有些微烫,慢慢的入口品味,鸭肉独有的鲜香混合着米粒的清香,稍微浸润的油条既酥脆又软糯,三者完美融合,香而不腻,一口咽下去,荡气回肠。

满煎糕

在闽南地区,除面线糊以外,满煎糕也是人气极高的经典早餐之一。这种以面粉和红糖制成的甜面饼,中间被巧妇煎出无数蜂窝状的孔洞,一口咬下去松软弹牙。若配上一杯不加糖的原味豆浆,满满的胃口和元气瞬间全被唤醒。

虾面

比起沙茶面的闻名遐迩,虾面显得格外低调,更多是本地人才知其奥秘!过去闽南人在立夏的中午煮它来进补,认为吃了虾面就会像熟虾的颜色一样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用炒熟的虾头和虾壳熬汤,逼出红彤彤的虾油,最后放入小颗的墨鱼丸和金门狗头虾(比大虾要鲜甜)。泡在这样的汤里,豆芽和碱面都超级入味。

扁食

厦门本地人早餐之选。你是不是翻着白眼心里嘀咕“大老远来厦门你让我吃馄饨?” 它看似只是全国通用食物,但厦门扁食的皮和馅儿都是有闽南独特味道的。馅是猪后腿打成的肉糜,看似普通的一小勺,细腻度却与手打肉丸不相上下,猪肉纤维都不见了,咬下去紧实鲜美,咀嚼声也好听。

沙茶面

厦门最具特色的美食,是本地虾面和印尼沙茶酱的混血儿,伴随南洋华侨归乡而兴起,成为闽南人最日常的食物。汤头浓醇,有花生酱和鱼虾的干香,碱水圆面劲道入味,加料选择丰富(各种海鲜/素食/猪杂/卤味),容易吃出大号的满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1-29 09:22残留的笑@[广西网友]IP:1966422875
    中国六大早餐都没有吃过就不叫完美人生!
    顶4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晚上发生的事作文500 和狗玩耍的作文 朋友为话题的作文 答案在风中飘荡 作文 三年级写花的作文 泡豆子作文3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 描写春节的作文600字 作文大全动物 人生的第一次作文 我的家乡在安徽作文 以跟风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梅的作文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文 什么是作文题记 我要改变作文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400 高考作文名言 江南水乡作文400字 七百字的作文 母爱感动了我作文 学生是否应该穿校服英语作文 我的足球梦作文 会说话的什么作文400字 作文温暖500字左右 奋斗的幸福作文 评价诸葛亮300字作文 照片的作文200字 有题记的中考满分作文 五年级描写景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