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退伍军人投入文学创作 病榻上修订书稿 倒在了“扶贫攻坚”的阵地前

2020-11-23 07:50:01
相关推荐

李迪兄喜欢红色,那是军旗的颜色。从我们相识的那天起,他上衣的颜色就未曾改变过,远远望去,他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给人以激情和力量。

作者:剑钧

迪兄原来是军人,是一个拿笔杆子的军人。他1970年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2师宣传队任创作员,于当年发表了小说处女作《后代》,此后,他的文学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1978年脱去军装后,他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虽然几经角色转换,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本色。在文学创作上,迪兄是“拼命三郎”,是永远冲在第一线的战士。

无论走到哪儿,李迪都会带着录音笔,他总是利用一切机会积累写作素材。

虽然迪兄走了,但我觉得他并未走远。夜深人静时我打开电脑,从文件夹中找出我们在永和槐花树下的合影,只见“万绿丛中一点红”,往事再次浮于心头……

去年五月,我们一行七人从北京出发去山西永和采风,中途在延安短暂停留。我们去餐馆吃了顿地道的陕北饭,然后来到宝塔山下。仰望高高的宝塔山,迪兄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延安的宝塔山可真美,陕北的小米可真香。”没错,我们几个人是怀着炽热的虔诚来宝塔山顶礼膜拜的。

随后,我们驱车赶往永和。路上,迪兄谈笑风生,逐张点评沿途拍摄的照片,先说一句“要放大了看”,而后将每个人的神态用幽默的语言加以解读,把车上的人逗得前仰后合。这不禁让我想起他作品里的语言,于不经意间、只寥寥几笔,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譬如他在《加油站的故事》里写了一位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的女大学生,她在青藏高原一个叫日月山的地方做加油工,一句“又是一个风雪天,我身上包得跟粽子一样,哆嗦着两手加油,脸吹得不行,帽子一拉,口罩一戴,整个脸就没了”,就把处在艰苦环境中的人物写活了。

延安距永和约一百五十公里,我们得以尽览大西北的风光。有时绵延十几公里,竟见不到一个村落,也寻不到一处窑洞,植被稀少,难觅一丝绿色。但一驶入永和境内,我眼前一亮,久违的绿色随山势而兴。同车的永和县委宣传部部长白永明告诉我们,永和县的脱贫攻坚战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迪兄听后异常兴奋,说:“太好了,不虚此行。”

起初,我并没有觉出这句话的分量,认为“不虚此行”只是“屐齿留痕”罢了;短短几天的走访,能写出一篇像样的散文,就算“不虚此行”。谁料刚在永和吃第一顿饭,迪兄便语惊四座,大声宣布他要在永和驻扎下来,写一部《永和人家的故事》。我很惊讶:在中国,如此接地气的作家太少了!

迪兄是那种说话掷地有声、一诺千金的人。在参加完“永和槐花节”的活动之后,他就没和我们一道参观,转而去实地走访、深入生活。随后几天,我们只是在早餐和晚餐的时候才有机会碰面。

头一天采访归来,天色已晚,迪兄走进餐厅,尚未落座,就喜形于色打着手势说:“有了,开篇的标题有了!”还未等在场的人追问,他便自揭谜底:“题目就叫‘我是你的腿’”。“好!”我惊叹道,“一听题目就吸引人。”原来那天他采访了生活在轮椅上的农民经纪人刘书祥。一天外出放牛时,刘书祥意外坠入深渊,就此瘫痪在床,生活陷入绝境。他万念俱灰:“我一心想死,我决定去死。”迪兄听后大声追问:“你为什么没有死?”这句话戳中了刘书祥的泪点,“就在我准备死的时候,忽然听到了一声‘爸爸,我回来了’!我泪流满面,哭出了声音。”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话:“我不能死,如果我死了,闺女回来,还管谁叫爸爸?”迪兄的追问似乎有些“不近人情”,没有劝慰之辞,也没陪着被采访者落泪,但他用寻根式的追问,直抵人物柔情的软肋,这恰恰是他采访艺术的真实体现。

就这样,刘书祥在轮椅上开启了新的人生。他先是收破烂,后来改收药材,再后来又收玉米,生意越做越大,个中甘苦,被迪兄描绘得淋漓尽致。就是凭着这么一股劲儿,迪兄走遍了永和的山山水水,在一个个普通的永和人家里,收获了无数动人的故事。

迪兄一个人留在永和,其余人则从永和返回北京,好在我们建了一个“永和七人行”的微信群,可以随时和迪兄沟通。那段时间里,迪兄相继采访了三十三位“刘书祥”式的人物——他写了过上好日子的芳梅、写了修车的老李、写了唱道情的刘老汉、写了开早点铺的大胡子、写了点豆腐的刘三……他用红红火火的激情,将永和红红火火的脱贫攻坚战描绘得有声有色。

结束了永和的采访,迪兄又“转战”湘西苗寨,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到十八洞村蹲点采访。我被他旺盛的创作劲头儿叹服,私下劝他要悠着点,别太累,迪兄满口应承,但在行动上依旧“我行我素”。

几个月后,我去新华书店总店参加一个文化活动,主办方在活动结束后让每个与会者选几本书,我一眼便相中了迪兄刚刚出版的纪实文学《加油站的故事》。我发微信给仍在十八洞村采访的迪兄:“迪老(我们都喜欢这样称呼他),过后我还拿给您求签名啊。”他说:“好,没问题。”为了完成这本《加油站的故事》,他在夏、秋、冬三季,以七十高龄奔走于边疆九省,倾听了一百六十三位中石油员工的真情讲述。我写过多部纪实文学,深知采访不易;这一百六十三位员工,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里面浸润着迪兄无数的心血。

2020年1月10日迪兄发来微信,是《2019民生散文选》的封面和目录的截图,我的《生命里的祖国》和迪兄的《跟山水》均入选其列。我回复:“谢谢迪老,我看到了,也有您的大作。”他回复:“是永和故事。”

连年奔波,严重透支着迪兄的身体,但他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举止却掩盖了这一切。1月24日是大年三十,早上七时四十五分,我发微信“祝迪老新春快乐”,他在七分钟后回复:“剑兄,非常感谢!敬祝您全家新春大吉,身体健康。”后来我才知道,那时迪兄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一句“身体健康”,是他的肺腑之言。

时间到了2020年的劳动节,这天,迪兄的一条微信“惊醒梦中人”:“至今已卧床四个多月,不能坐立、行走,直到近日,才稍有好转。精力限制,暂退出‘永和七人行’,但我的心跟你们一起行!谢谢!请原谅我!”我惊愕不止:“怎么成这样了?”原来迪兄在湘西十八洞村蹲点采访时,有半个月吃住在老乡家,连天阴雨,他每天爬山走寨,腰受寒凉,回京一周后突然腰痛难忍,医生诊断为腰椎滑脱、腰水肿,没有好的疗法,只能卧床。我一直期待迪兄的《永和人家的故事》能够早日问世,但令我万万没有想到,这几个月,迪兄是在病榻上修订了这部书稿,并且写就了《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的。

迪兄在微信中说:“最后向亲汇报:为作协写作的《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至今已完成一半,九个故事。我是在床上用手机写的,把已发表的两篇,转如下,请多批评!明早将连同文章一起消失!”

“再见了兄弟姐妹们”——这是迪兄在微信群里的最后留言。我想这句话是迪兄含着泪水说的,就像我们是含着泪水听的一样。迪兄有着军人的坚毅、军人的果敢、军人的乐观,但在病魔面前,他还是倒下了,倒在了书案前、倒在了“扶贫攻坚”的阵地前……他实在是太累了!

随后的近两个月时间,我一直牵挂着住院的迪兄,苦于疫情原因,无法前去探视。虽然总盼着有奇迹发生,但迪兄还是走了,带着他的追求、带着他的梦想、带着他的《永和人家的故事》和《十八洞村的十八个故事》、带着他的壮志未酬的遗憾,红彤彤地走了。

我手头那本《加油站的故事》,最终也未得到迪兄的签名,但我写永和的散文《白云端的永和梯田》,按照迪兄的遗愿,收录到《永和人家的故事》的“美文附录”中,这也是我与迪兄友谊的永恒纪念。写到此处,我泪眼婆娑,眼前又浮现出迪兄那鲜艳的上衣,它就像一朵飘在天际间的火烧云,跳跃着、奔跑着、燃烧着……

(原标题:飘在天际间的火烧云)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TF01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的味道作文 我的故乡作文 菊花 作文 滋味作文 期待作文 半命题作文 发现作文 初一的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六年级 关于梅花的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 感恩父母 作文 新年英语作文 足迹作文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