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郁达夫散文》: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2020-11-23 10:55:01
相关推荐

说起郁达夫,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对郁达夫的讨厌程度仅次于郭沫若,觉得他为了王映霞竟做出抛妻弃子的行径,实在令人唾弃。

但是,上了大学,读了更多民国文人的传记之后,我发现郁达夫并没有那么讨厌。

毕竟,那个时代的文人大都如此。

好,言归正传。

《郁达夫散文》一书中收录了郁达夫近二十篇散文,而我最喜欢的有三篇,怀鲁迅、一个人在途上、志摩在回忆里。

怀鲁迅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郁达夫眼里的鲁迅,更像是能够指引光明的使者,是伟大的。

在短短的文字里,有这样一段话,“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整篇透出的感情是一种拔高之后的感情,一种带着忧国忧民式的情感与惋惜。就好像在说,鲁迅死了,还有谁能够如他一样,用文字抨击黑暗势力。

正如郁达夫所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所以,鲁迅在他心目中是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伟大人物,郁达夫也同样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命运感到无力,深深地无力。

然而,鲁迅的文字再怎么像是武器却终究不是武器,言论和舆论会影响一个时代却不会改变一个时代。

这篇文章的最后,郁达夫说,“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寄予,是作为文人的郁达夫对国家民族命运担忧之外的一种心愿。

但这份感情,似是磅礴,却更多的是悲观。

一个人在途上

深刻的爱,应该是郁达夫写给夭折儿子龙儿的文字。

开篇,郁达夫引用了一段话,“自家除了己身以外, 已经没有弟兄, 没有邻人, 没有朋友, 没有社会了,自家在这世上,像这样的,已经成了一个孤独者了……”

一个父亲,一个没有尽到责任的父亲,仍是一个父亲。

郁达夫说,想起来,龙儿实在是一个填债的儿子,是当乱离困厄的这几年中间,特来安慰我和他娘的愁闷的使者!

实际上,龙儿出生之后,他那时还并未认识王映霞,只是不得已一个人在上海工作,除了工作便时常回来看看妻儿。

但是,随着龙儿一天天长大,郁达夫却并没有更多的时间再陪伴在他的身边,因为他的工作在上海,而原配妻子带着孩子们生活在北方。

他与儿子相见的次数并不多,可以从文章里看到:

“爸爸几时回来?”

“爸爸在上海为我定做的小皮鞋,已经做好了没有?”

……

面对这样的一次次的询问,他的母亲这样回他:

“龙,你若是没有命的,就好好的去吧!你是不是想等爸爸回来,就是你爸爸回来,也不过是这样的替你医治罢了。龙!你有什么不了的心愿呢?龙!与其这样的抽咽受苦, 你还不如快快的去吧!”他听了这段话,眼角上眼泪,更是涌流得厉害。

其实,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郁达夫的原配妻子孙荃的原话,因为这句话不像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所说的话,更像是一个与之毫无关系的人在劝慰。

母亲看着孩子,大都不会说出“你若没命,就好好去吧”的话。

这时候,郁达夫不在他身旁,更不在孙荃身旁,又从何而知她是这样说的?

郁达夫回北京之后,看到的是龙儿的坟。

所以,细读之后,甚是觉得郁达夫根本不了解他的妻子。

但是他的确又因为孩子的离开而伤神难过。

郁达夫这样写,院子有一架葡萄,两颗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他站在树下,兜起了大褂,仰头在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斗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这两颗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孰极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 在这样的幽幽的谈话中间,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今年的一个暑假,就是这样的,在悲叹和幻梦的中间消逝了。

过去了便是过去了,郁达夫离开北京,正如他所说,“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

整篇文章是在纪念自己的儿子,但却除了摘葡萄和枣,就并没有愉快的回忆了。

或者说,除了摘枣,郁达夫和龙儿之间并没有更多的回忆,郁达夫在文章里说自己曾经因为龙儿想坐小汽车而毒打他,想想自己后悔莫及,倘若知道有一天龙儿会离去,他哪怕偷盗都要满足龙儿的心愿。

看到这里,能够深刻的感受到郁达夫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所以,他没有更好地与孩子沟通,靠的是暴利和作为父亲的特权。而后来却又因此而悔恨,其实,对于孙荃为他生的几个孩子,他理应是心中有愧意的。

从来没有陪着儿子长大的郁达夫,悲恸是有的,悔恨也是有的。

落到文字上,是深刻的爱,亦是深刻的悲。

志摩在回忆里

“我不想说志摩是如何如何的伟大,我不想说他是如何如何的可爱,我也不想说我因他之死而感到怎么怎么的悲哀,我只想把在记忆里的志摩来重描一遍,因而再可以想见一次他那副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的面貌与音容。”

当年,恰同学少年,如今,却已经是阴阳相隔。

郁达夫和徐志摩是同学,“当时的我,是初出茅庐的一个十四岁未满的乡下少年,突然间闯入了省府的中心,周围万事看起来都觉得新异怕人。所以在宿舍里,在课堂上,我只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同蜗牛似地蜷伏着,连头都不敢伸一伸出壳来。但是同我的这一种畏缩态度正相反的,在同一级同一宿舍里,却有两位奇人在跳跃活动。”

这其中一个便是徐志摩。

其实,从郁达夫对自己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他打小就是个自卑的孩子。其实,郁达夫真的是个命运多舛的人。

杜甫曾说“文章憎命达”,是说凡作好文章者,常命途多舛。

郁达夫幼年丧父,家境窘迫,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读书历尽艰辛;感情上,与原配孙荃因缺乏感情基础而分道扬镳,后来与王映霞的结合也以悲剧收场。

日军攻陷富阳后,郁达夫的母亲在家乡活活饿死,孩子早早夭折,长兄又被日伪杀害,他自己也流亡到印尼……这些灾难迭加于一身,使郁达夫时时生活在痛苦之中。

郭沫若回忆说,“在友人中像达夫这样的遭遇是很罕见的”。郁达夫遭逢这样的人生境遇,使得他的作品充满悲观主义色彩。因为他敏感、多情、自卑,所以他很少直接针砭时政、批判现实,而是通过对自我的剖析、个人经历的描述,借以抒发某种思想和情绪。正是钱穆先生所说的“又值世乱,生命涂炭,道义扫地,志士灰心,见时事无可为,遂转而为自我之寻究。”

言归正传,再说回郁达夫对徐志摩的怀念。郁达夫说,“有些飞上了天去,成了要人,再也没有见到的机会了,有些也竟安然地在牖下到了黄泉;更有些,不死不生,仍复在歧路上徘徊着,苦闷着,而终于寻不到出路。”

而他所说的苦闷就是说得自己,他就是那个“不生不死,仍在徘徊、苦闷”的人,此时的郁达夫经历过三段感情,无一是自始至终的幸福,都有着大起大落的悲与痛。要么,是他带给对方的痛,要么,是对方带给他的悲,总之,他的人生,竟无一处畅快淋漓。

郁达夫觉得,男人之中,有两种人最可以羡慕。一种是象高尔基一样,活到了六七十岁,而能写许多有声有色的回忆文的老寿星,其他的一种是如叶赛宁一样的光芒还没有吐尽的天才夭折者。

而他觉得自己偏偏不属于任何一种,活着,对于他而言似乎不是一种小确幸,而是痛苦。郁达夫在这篇文章的最后写道,“现在志摩是死了,但是他的诗文是不死的,他的音容状貌可也是不死的,除非要等到认识他的人老老少少一个个都死完的时候为止。”

不知道郁达夫到底是出于怎样的一种情感,然而,在读最后一句话的时候,竟是有些悲凉,郁达夫心中的徐志摩没有死,因为熟识他的人还没有死。即便熟识他的人死了,但是,他的诗又被更多的人所熟识,原来,世间并未忘记徐志摩。

同样,也未曾忘记他——郁达夫。

正所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想再写了,来抄一首辛稼轩的《丑奴儿》词,权作尾声:“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1-23 06:20時光荏苒、[湖南省网友]IP:738089149
    “今识尽愁滋味欲还休”这句话真是到了心坎里感身受。
    顶1踩0
  2. 2020-09-14 19:12ヤ燃烧的岁月[河北省网友]IP:1783274735
    这本《郁达夫散文》真是太经典了每读篇都会让人心生共鸣。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薰衣草作文600字 生活的发现作文 中秋节作文三百字 我爱劳动作文400字 半命题作文的那一刻 打屁股作文作文 关于校庆作文 妈妈的关爱作文 夏天雨的作文 小学作文眉批大全 有关于新闻的作文 时代作文 小动物400字作文 励志作文开头 写同学的作文350字 什么最为珍贵作文 草莓的作文400字 鸡的作文 校园的足球场作文 观察雨的作文 湿地保护作文 介绍开封的作文 成人高考的英语作文 我的偶像爸爸作文 小学生作文写植物 捕捉幸福作文600字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作文 写长辈的作文600字 中国节日作文 第一节化学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