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大师培养学生:西南联大时期北大文科研究生的“书院式生活”

2020-11-23 11:40: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

北大文科研究所,是北京大学所设文史哲科研与研究生培养的学术机构。初创于1918年,1921年称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后改称北京大学研究所文史部,1934年始称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其研究范围大致包括历史与考古、文学与语言、哲学等领域,较重要的有参加1928—1929年西北科学考察团考古工作并整理所获居延汉简,成绩卓著,影响很大。

“七七事变”后,北大西迁,与清华、南开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文科研究所中断业务。根据《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记载,1939年5月27日,傅斯年(孟真)到北京大学,决定恢复文科研究所,自任主任,并请郑天挺出任副主任。之所以设副主任,是因为傅斯年主要工作是在史语所,郑天挺之副主任,也就是今日所谓之常务副主任也。5月31日,郑天挺与傅斯年、杨振声(今甫)、汤用彤(锡予)、叶公超、罗常培(莘田)、姚从吾共同到校长蒋梦麟(孟邻)家,商谈回复事宜,郑天挺日记:“今后研究生之生活拟采取书院精神,于学术外,注意人格训练,余拟与学生同住。”所以后来郑天挺又得“山长”之名。

郑天挺

任继愈先生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过:“当时文科研究所的导师,有陈寅恪、向达、姚从吾、郑天挺、罗常培、罗庸、杨振声、汤用彤、贺麟。师生们共同租用了一幢三层楼的宿舍,在昆明靛花巷3号。师生们同灶吃饭,分在两个餐厅,因为房间小,一间屋摆不开两张饭桌。师生天天见面,朝夕相处。郑天挺担任文科研究所的副所长(正所长是傅斯年先生,后来兼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常驻重庆)。罗莘田先生戏称,我们过着古代书院生活,郑先生是书院的“山长”。当时同学周法高是罗先生的研究生,周戏编了一副对联:郑所长,副所长,傅所长,正所长,正副所长;甄宝玉,假宝玉,贾宝玉,真宝玉,真假宝玉。对仗不大工稳,在同学中流传。”

6月12日,北大召开教务会议,郑天挺“报告研究所恢复事宜”,后又召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决议所中设工作室,余主明清史工作室事,从吾主宋史工作室。中国断代史工作暂以宋明清为始”。

6月13日,《申报》刊发《北大文科研究所招研究生七、八月两次举行》消息,文曰:“(昆明十二日电)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自七七事变后,即行停顿,现定下年度起恢复工作,并开始招考研究生十名,科目分史学、语学、中国文学、考古、人类学五部分,【修业】期限两年。待遇月给生活费五十元。考试分两次举行,第一次考试接收论文于七月十五日截止,八月五日考试;第二次考试接收论文于八月三十日截止,九月十五日考试。应试者于证件论文,初审合格后,即分别通知,在昆明或重庆应试。报名地点为昆明才盛巷二号。”

同时,公布《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招考研究生办法》。该办法对招生名额、考生资格、考试方式、修业待遇、考期时间等都作了详细说明,兹列如下:

一、名额:本所暂设研究生名额十人,每人之科目,应不出下列范围:(1)史学部分、(2)语学部分、(3)中国文学部分、(4)考古部分、(5)人类学部分。二、资格:应考人之资格,许具备下列各条件:(1)公私立大学文学院毕业者,但其他学院毕业有适当之论文者,亦得应考。(2)著有论文者。(3)年龄在三十岁以下,身体强健者。三、考试:考试之程序如下:(1)应考人须于报名时缴付:(一)毕业证明文件;(二)论文;(三)其他关于学业之证件(此项如无,可缺);(四)二寸半身相片三张。(2)本所收到后即付审查,初审合格者,通知其在昆明或重庆应试。(3)考试科目如下:(一)口试;(二)外国语试(英法德之一);(三)笔试,就其论文性质作为应试题以测其学力。(4)注意点 初审及录取均以论文为主要,此项论文以确具工力并颇有心得者为限。四、修业及待遇:(1)研究生修业期限为两年,但成绩优良而工作未能结束者得延长一年。(2)在第一年修业期中,每人每月给予生活费五十元,并由本校供给住宿。(3)在修业期中应遵守本校各项规则,并服从导师之指导。(4)在第一年修业期满后,考核成绩,其成绩及格者继续给予生活费,其成绩特优者得外加奖金,成绩不及格者停止修业。(5)全部修业满期后,考试及格由本校依照部章给予证书,并择成绩尤佳者留校服务,或介绍工作。五、考期:为适合投考者之便,将入学考试分作两期举行。(1)第一次考试 接收论文于本年七月十五日截止,八月十五日考试。(2)第二次考试 接收论文于本年八月三十日截止,九月十五日考试。(3)论文随到随付审查以早缴为宜。但第一次考试中如录取名额已满,即将第二次考试取消。

之后陆续收到报名材料,到7月20日,有桑恒康、杨志玖、陈三苏、马学良、王丰年、逯钦立、詹锳、傅懋勣、周法高、汪篯等十人,初审通过。

8月5日,上午研究生分专业笔试,“与试者九人,考史学者三人,文学者二人,语言者四人”。下午,“试英文,一作文,一汉文译英文”。

8月6日,研究生口试。面试官有郑天挺、傅斯年、杨振声、周炳琳(枚荪)、罗常培、罗庸(膺中)、姚从吾,日记曰:“口试情形较严重,均各别举行,一人毕,更试一人。文学及语言部分由孟真、莘田、金甫、膺中发问。历史部分由孟真、从吾、枚荪及余发问。所问大都专门较深之说,能悉答者无一人。此不过觇其造诣,及平时注意力、治学方法,不必全能答也。”

8月7日、8日连开两次录取会议,最终史学录取杨志玖、汪篯、桑恒康三名,语学录取傅懋勣、陈三苏、马学良三名,文学录取逯钦立一名。

8月15日,《申报》又刊发《北大文科研究所招生考试揭晓》消息一则,曰:“(昆明十二日电)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届招生考试,业经举行,计录取史学部分三名,语学部分三名,中文部分一名。该所第二次招生定八月三十日截止接收论文,九月十五日考试。”

9月5日,第二批研究生报名审查结束,准考者有王明、王叔岷、任继愈、翁同文、刘念和、阎文儒、阴法鲁等七人。

9月15日,上午笔试,下午考试英语,闻“翁同文未到,以上午答卷不佳”之故。

9月16日,口试。当天晚间即开会评定“任继愈优,阴法鲁、王明及格”。

9月26日,参加考试的七人,除了翁同文没有参加英语考试之外,其馀六人,全部录取。

西南联大时期北大文科所:傅斯年夫妇、郑天挺、吴琀等(1939年)

后来,为研究生之培养,郑天挺等倾其全力,如1940年11月27日,为研究生能够有更多的图书资料可以利用,决定将研究生全部迁往四川李庄,就史语所研习;12月20日,又拟以祝胡适五十寿辰之名,“请在美诸友向国外捐款五万至十万美金,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基金设专任导师”,对于“不愿任课之学者,如寅恪、宾四、觉明诸公,皆延主指导”。

1941年,郑天挺与罗常培专程到四川李庄,罗常培《蜀道难》记载:“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学生留在李庄的有任继愈、马学良、刘念和、李孝定四个人。马、刘两君受李方桂、丁梧梓两先生指导,李君受董彦堂先生指导,李、董、丁三位先生对于他们都很恳切热心。……七月三日下午四时,毅生约集方桂、彦堂、梧梓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会议,决定任、马、刘三生的口试办法。”

北大文科研究所的导师,有罗常培、李方桂、丁声树、唐兰、罗庸、杨振声、汤用彤、陈寅恪、姚从吾、向达、郑天挺等。根据1950年7月《国立北京大学周刊》第七卷第一号,自1941年至1945年共有二十一人毕业,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学良、刘念和、周法高、王明、杨志玖、任继愈、阴法鲁(以上1941年),逯钦立、董庶、高华年(以上1942年),王利器、王叔岷(以上1943年),李孝定、魏明经、王达津、胡庆钩、阎文儒(以上1944年),李荣、殷焕先、方龄贵(以上1945年)。

以下为《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中相关内容的摘选。

一九三九年

五月二十七日

孟真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决恢复,由孟真任主任。孟真意增置副主任一人,由余承乏,谢之。以学以德,以齿以才,皆非余所敢僭窃也。

五月三十一日

五时至孟邻师寓,商谈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恢复事,到孟真、今甫、锡予、公超、莘田、从吾,仍议以余任副主任,力辞之,愿以秘书负事务责,尚未决。今后研究生之生活拟采取书院精神,于学术外,注意人格训练,余拟与学生同住。

六月十二日

四时开北大教务会议,余出席,报告研究所恢复事宜及本年毕业生职业介绍情形。北大定章秘书长不出席教务会议也。七时孟真、金甫、公超、叔伟来寓便饭,饭后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决议所中设工作室,余主明清史工作室事,从吾主宋史工作室。中国断代史工作暂以宋明清为始。十时散会。

七月二十日

七时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开会。研究生报考初审及格者十人:桑恒康、杨志玖、陈三苏、马学良、王丰年、逯钦立、詹锳、傅懋勣、周法高、汪篯。定八月五日笔试。十时散会。

八月五日

五时半起。今日考试研究生,不敢多睡也,既起。读《元史》。至七时,步行至昆华中学北院监试。八时至十一时笔试,就各研究生呈缴之论文各别出题。与试者九人,考史学者三人,文学者二人,语言者四人。十二时至友谊午饭。饭后试英文,一作文,一汉文译英文。五时半试毕,归。孟真来。今日监试时,读《元史·顺帝纪》。

八月六日

七时偕从吾、莘田至昆中北院,今日举行研究生口试也。路遇金甫。及至,枚荪、膺中已先在。少顷,孟真亦至。口试情形较严重,均各别举行,一人毕,更试一人。文学及语言部分由孟真、莘田、金甫、膺中发问。历史部分由孟真、从吾、枚荪及余发问。所问大都专门较深之说,能悉答者无一人。此不过觇其造诣,及平时注意力、治学方法,不必全能答也。十一时半试毕,归。

八月七日

四时北大研究所开会,讨论研究生考试录取诸事。

八月八日

研究所续开会,议录取史学部分杨志玖、汪篯、桑恒康三名,语学部分傅懋勣、陈三苏、马学良三名,文学部分逯钦立一名。

八月九日

十时往孟真处,与金甫、莘田、孟真商谈北大研究所所址诸事。

蒋梦麟

八月十日

十时谒孟邻师,谈文科研究所事。少顷,孟真亦至,决定聘金甫代理文学院长。十二时归。拟研究所广告,宣布弟一次考取名单及弟二次招考日期。

八月十二日

上午约各研究生谈话,读《元史》以候之。……学生多人来。

九月五日

下午四时在才盛巷寓所开文科研究所报考论文审查会,到孟真、莘田、膺中、公超、立厂、元胎,决议准考者王明、王叔岷、任继愈、翁同文、刘念和、阎文儒、阴法鲁七名。

九月十五日

八时第二次研究生笔试共到四人。十时至办事处。十一时复至靛花巷。午归饭。下午考试英文,余未往,闻试生翁同文未到,以上午答卷不佳也。

九月十六日

步行至靛花巷,研究生口试也。以膺中发问为多,立厂次之,莘田又。余仅问王明以《论语·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之经读,及《白虎通议》《后汉书》《三国志》之以“友于”为词、《熹平石经》包咸注“孝乎”之作“孝于”数事,盖王君论文谓“孝友”一词先于“孝弟”,而引此句为证,似其有所未知也。问之果皆不能答。十时试毕,开会共定任继愈优,阴法鲁、王明及格。

九月二十六日

九时诣孟真,开文科研究所招考阅卷委员会。仅到孟真、公超及余,改谈话会,决议取录阎文儒、任继愈、刘念和、周法高、王明、阴法鲁六人。十二时会毕。

九月三十日

燕召亭来,商法律系研究生在文科研究所研究事。

十月三日

十一时至靛花巷文科研究所。

十月七日

九时至靛花巷文科研究所。

十月九日

七时起。督工友拾掇客室。今日文科研究所于寓中举行始业式也。九时孟邻师、孟真、今甫、逵羽先后至寓中,莘田、从吾、建功、元胎、立庵、雪屏均出席,研究生到八人。孟邻师、孟真、今甫、莘田、从吾均有演说。十一时半散会。共撮一影。

十月十日

八时半至靛花巷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十二时散会。

十月十二日

至靛花巷文科研究所,与孟真略谈,归。

傅斯年

十月二十四日

四时移行李箱栊至靛花巷三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二楼西屋中间。孟真居吾之北,学生读书室居吾之南,莘田居吾对面,锡予、从吾、寅恪则居楼上。但锡予、从吾尚未至。布置室中木器书籍,多赖郁泰然之力,可感也。室中面西有窗一,临空院,院中有修竹一丛,正当窗际,举头可见。日对清节,益吾心神当不少也。晚饭后同寓多出门,独坐读书,惟远处螅蟀微鸣,别无音响,静极。

十二月二十九日

校中、所中共请李方桂讲演,三时偕之往昆中南院并听其讲演,四时半讲毕。诣雪屏,小坐,归。六时文科研究所宴方桂诸人于华山西餐馆。饭后谒孟邻师,陈将于明日下乡至历史语言研究所读书二日。

一九四〇年

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授历史社会学系史学组明清史及清史研究;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导师。住昆明市北门内青云街靛花巷三号国立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内,与研究生十人暨导师陈寅恪、汤锡予、罗莘田、姚从吾、助教郁泰然、邓恭三同居。〔北大文科研究所主任胡适之师假,傅孟真代;并推余为副主任,辞未就,但仍理所事。〕

一月十二日

晚与锡予、从吾谈文科研究所及北大前途诸事,约两小时,甚畅。

七月四日

三时北大文科研究所请定良讲演,往听之,五时半散会。归所。请定良便饭。……从吾以王永兴论文及参政会报告相示。

八月十五日

七时半往师范学院阅览室,监视研究生考试,十一时半毕。归饭。小睡。下午三时再往监试。至昆中南院视察。孟真来。……诣介泉,送研究生英文试卷。十时归。与孟真、觉明谈至夜深乃寝。

八月十六日

七时半起。八时研究生口试,全体九委员出席,围坐一桌,史学部投考生邓衍林由余主问,皆就其论文试卷中隙漏矛盾浮浅处询之,欲以觇其实力如何。所答均不切实,几于十问九不知也。十时余以必须入校,乃先退席。……北大文科研究所同人往家庭食社晚餐。餐后回所,开委员会导师阅卷委员联席会议,审查昨今两日研究生考试成绩,纯采合议制,试卷公开评阅。录取王永兴、李埏、陈三苏、董庶四人,备取施子愉、王玉哲二人。十时半散会。又与孟真、锡予、觉明谈至夜一时。

八月二十三日

今日总办公处全部移入昆华中学南院,北大办事处以房舍不敷,移入靛花巷三号文科研究所楼下客厅,即余所居屋下。

十月十三日

本意欲往龙头村,与孟真商文科研究所事,以阴,遂不往。

十月十七日

七时半偕恭三至龙头村,与孟真商北大文科研究所事,并为联大学生借存储衣物之处。

十月二十九日

至才盛巷公舍。孟真入城,九时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决定加推李方桂、向达为委员,孟真不在所时,请锡予代其职务。

十一月二十七日

三时附汽车入城,至西仓坡开迁校委员会。四时举行茶会,招待赴川教职员。月涵、子坚、孟邻师、今甫各有演说。……七时开常务委员会,九时散会。……九时一刻归。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讨论迁川问题,考虑甚久,不无辩难。至夜十二时三刻,始决定仍迁李庄。

十二月二十日

午间与锡予谈,锡予主以祝适之先生五十寿为名,请在美诸友向国外捐款五万至十万美金,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基金设专任导师,凡不愿任课之学者,如寅恪、宾四、觉明诸公,皆延主指导。此意甚善,日内当与孟邻师详商之。孟邻师对于全校发展之计画,凡有进言罔不采纳,而余亦莫不力赞之。

十二月二十四日

闻锡予以宜良家中失窃归视,昨记其为文科研究所草一计划,须俟来周矣。

十二月二十五日

余与莘田先登山至文科研究所,与诸生会谈,并至观音殿视察借用之屋。……饭后诣全汉昇、冯芝生,小坐。

一九四一年

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史学系教授,授明清史,兼大学总务长;本职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住昆明北门内青云街靛花巷三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二楼。

汤用彤

二月六日

晚饭后偕莘田、锡予至师范学院,锡予为北大文科研究所讲魏晋之思想。略谓:魏晋之新思想,中心在荆州,次则江东,若中原思想则甚保守。其思想源于经,入于子;由儒入于名家,更入道家;由易入于老,更入于庄。其理想之人格,则为圣人、为人君。人君之要,在能设官分职,在能知人善任。人君以自然为体,名教为用。人君为全,臣下为部;人君无为而无不为;人君为道,臣下为器;人君为道,臣下为德;人君为天,臣下为人;人君为自然,臣下为名教。是故当时主张:圣人以自然为体,以名教为用;以老庄为体,以儒家为用。魏晋玄学由王弼奠其基,盖汉代易学偏于象数,而王氏独弃象数,穷名理,于是由易入于老;及其极也,由老入庄,弃名教,专体自然,阮籍、嵇康是也;及其极也,于是复返于名教,而主自然与名教合一,向秀、郭象是也。盖由王、何之温和,进而为阮、嵇之激烈,后退而为向、郭之温和也;若乐广、裴頠,亦温和派也。佛教思想之发达,盖由于激烈派表面行为与之相像而理论相通也,观于首《楞严经》主张人与万物一体,遂至七译九译可以知矣,《涅槃经》亦然。东晋时有主内圣不必外王者,即受此影响者也。其说甚繁,理甚密,不及详记。

二月十六日

写致胡适之师适书,为北大文科研究所募款事,锡予起草者也。拟以祝适之先生五十生日为名,在美洲募金元数万,备所举办文化事业,如古籍校订辑佚、敦煌文物复查、南明史料收集、藏汉语调查之属。

二月十七日

与锡予谈文科研究所事及哲学研究室事,月前贺自昭麟奉召至渝,谈两事:一译黑格尔哲学书,二研究中国哲学。自昭在川,晤熊子真先生十力。子真先生草中国哲学研究所大纲以贻自昭,其计画甚伟,余意不必用中国哲学研究所之名,以避免政府法令之约束、同行之批评,而选有西洋哲学基础同时有中国哲学素养之青年,使之从一二大师耆儒游,其法较便捷也。锡予以为然。

二月十九日

十时欲寝,已脱袜,忽思及锡予明晨往宜良,有从吾试卷托其携交,遂赤足登楼。锡予坚留作长谈,由个人以及文科研究所,由研究所以及文学院,以及学校,不觉至十二时。

附:罗常培《蜀道难》

我这次的旅伴有梅月涵、郑毅生两先生。旅行的目的,是为到重庆向教育部接洽西南联大的几件校务;到叙永视察分校;到李庄参观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和社会科学研究所,并且审查北大文科研究所三个毕业生的论文;到乐山、峨眉、成都各处参观武汉、四川、华西、齐鲁、金陵各大学,并且访问几位现在假期中的联大老教授,劝他们返校;顺便还看看北大、清华两校的毕业同学在各地服务的状况。

六月二十八日上午董彦堂先生引导我们参观戏楼院第三组办公室。他的房里遍处都是天算材料,这位甲骨文专家的兴趣,至少暂时是从乌龟壳儿跳到天文台上去了。后来又到新房子参观别藏书库和第一组办公室。下午四点,方桂领我们到田边上参观西文书库、第二组办公室和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办事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的学生留在李庄的有任继愈、马学良、刘念和、李孝定四个人。马、刘两君受李方桂、丁梧梓两先生指导,李君受董彦堂先生指导,李、董、丁三位先生对于他们都很恳切热心。据马君告诉我说,李先生常常因为和他讨论撒尼语里面的问题竟致忘记了吃饭,这真当得起“诲人不倦”四个字。任君研究的题目是“理学探源”,他在这里虽然没有指定的导师,可是治学风气的薰陶,参考图书的方便,都使他受了很大的益处。这一天听说有空袭警报,但是史语所同人仍然照常工作并没受影响,专从这一点来说,就比住在都市里强的多。天还是照常闷热,汗不断的在淌,中午太阳晒在背上好像火烤一样。

七月三日上午约马君学良来,评订他所作的《撒尼倮语语法》。撒尼是倮倮族的一个支名,他们居住的区域以云南的路南、宜良、泸西、陆良等县和昆明近郊的几个村落较多。……马君在二十九年春天曾经跟着李方桂先生自昆明到路南县的尾则村去调查撒尼语言,回昆明后,李先生就让他重订Vial氏的字典。后来他又找到一位黑泥村的发音人把这部字典重理了一过,并且增补了许多词汇,另外又记录了五十几则故事和风俗谜语等,这些材料足够他研究撒尼语言的音韵、词汇和语法之用。现在所提出的只是音韵和语法两部分,约占论文全部的二分之一。……李先生对我说,他这篇论文在已经出版的关于倮倮语的著作里算是顶好的。这虽然含着奖掖后学的意思,但是我看过论文初稿后,也觉得李先生的话不算是十分阿好或过誉。我一方面佩服马君钻研的辛勤,一方面更感谢李先生指导的得法。……下午四时毅生约集方桂、彦堂、梧梓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会议,决定任、马、刘三生的口试办法。

七月十七日晚上,在程校长家里,会到文学院院长向先乔先生(楚)。据他告诉我,川大中国文学系有向宗鲁、龚相农、陈李皋、李炳英、徐中舒、殷石曜、胡荏蕃、穆济波、萧涤非、曾尔康几位。其中只有中舒和涤非本来是熟人,其馀都没会过,假期中大半离开学校,所以也没有拜访的机会。先乔年近六十,容貌态度酷似顺德黄晦闻先师。宗鲁治校雠目录学,著述颇多,北大文科研究所近两年来所收的刘念和、王叔岷、王利器诸生都是由他指导出来的。

一九四二年

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总务长。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兼任国立云南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在联大开隋唐五代史、明清史两课,在云大开隋唐史一课。住昆明青云街靛花巷三号北大文科研究所。

三月十日

八时开文科研究生委员会及导师会议。立庵以莘田到大理筹设工作站为询,谓外间传说甚盛,且来源甚可信,余力为辨之。又云有筹备边疆学校之说者,余亦辨之。觉明为我证之曰:“筹备之人已来矣。”谓文藻也。闻福田自渝归,谓部中已派张廷休筹备边疆学校,外间颇有举此以讪笑莘田并讥北大者。冤哉!冤哉!莘田简直自喜,往往为人所中,皆类此。

三月二十一日

饭后至新舍南区第十教室,膺中为文科研究所讲《九歌》解题及其读法,余主席,自六时半至十时半,历四小时而毕,精甚。

五月四日

上山至文科研究所,晤诸同学,与诸同学同进食,共立厨房中食之。同学劝余坐室中,移菜至,谢之。饭后至图书室阅视。……六时至文化巷公宴向觉明,主人锡予、金甫、从吾、莘田、子水、膺中、立庵及余,陪客冯柳漪、邵心恒。九时散,归。

六月二十五日

八时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商讨本年招生事宜,决与清华、南开同时招生,并分定出题人,余出魏晋史及明清史题,十时半散会。又与锡予、从吾、觉明谈至十一时半,其后复与锡予谈至深夜一时后,就寝且二时矣。上下古今,不觉忘倦。

六月二十六日

整理昨日文科委员会记录。

西南联大时期北大文科所

七月三日

三时半同至西仓坡开联大校务会议,商迁校问题。序经主先迁师范学院于昭通,并派人收回叙永校舍以备万一。众咸赞同。散会,归已六时。晚出北大文科研究所招考试题,至深夜乃寝。

七月四日

暑假应结束之工作,惟馀评阅学生论文矣。……文科研究所入学考试魏晋南北朝试题:一、通常所称六朝、八代、南北朝,其分列若何,试述其次第,并其建都所在,国祚久暂;二、均田制始自何时,其法若何,影响若何。

七月二十七日

七时至新校舍南区第七试场监考,研究生应考者六十馀人,报考北大文科者四人。十时至办公室治事。十一时以后大雨,竟不得归。一时子坚约往其家午饭,饭毕已二时半。复至校监试。六时归。

七月三十日

三时开文科研究所会议,五时半散。

九月十三日

整理《附国地望与对音》文稿,以其中“薄缘”一段,别成《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一文,以纪念先君八十生日。两稿同付油印,为文科研究所油印论文之六与十九。

十一月二十日

七时从吾为文科研究所讲“匈奴父死妻其后母之演变”。九时散,归。

一九四三年

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总务长,兼管事务组主任事务、校卫队大队长事务,授文学院历史学系明清史一课;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住昆明城内青云街靛花巷三号西南联大教职员寄宿舍;原北大文科研究所所址。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一月十七日

锡予来,示以觉明敦煌来书,随与之长谈文科研究所发展事。余意语言调查可在云南,然所关涉不广,影响未宏。若历史考证,此后惟敦煌一路,其未广布、未研究者甚多。且其地为国际学术界所注意,关涉甚多,影响甚大。此后北大文研之发展,舍此莫由。今觉明开拓于前,吾辈正宜追踪迈进。观其来书,似不愿与西北考察团合作,则惟北大单独进行。然北大既困于经费,又与骝先、孟真、济之诸公关系甚密,挈然舍之,亦难有成也。前日孟邻师赴渝,携有向中华文化基金董事会请款书两通:一请文研考察费五万元,一请文研印刷费五万元,不审能得若干。觉明书中谓适之师在美为文研捐基金二万美金,捐印刷费一万,并为西北考察团捐二万,如是则或能稍有所展布也。

六月八日

三时至才盛巷开文科研究所会议,决定招生事宜。

十二月十四日

三时至才盛巷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五时会散。

一九四四年

三月二十六日

晚泰然来报告,今日将文科研究所图书已运入城。

五月十三日

四时至才盛巷治事,并检书。文科研究所书籍尚未全部陈列。

五月二十九日

三时至才盛巷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五时散会。

六月十一日

出文科研究所招考本国史试题。

一九四五年

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总务长、校务会议书记。讲授明清史、中国史部目录学。住昆明青云路靛花巷三号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职员宿舍。

五月三十日

三时至才盛巷治事。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并备面。会散,与枚荪谈久之,乃还。

六月一日

锡予来,谈文科研究所事,未毕。十一时王亚权来询梅家住址,比去,再与锡予谈。

八月二十一日

十时至锡予处,开文科研究所委员会,到从吾与余及锡予,凡三人,评定研究生论文。会未半,正之来,欲邀锡予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长,余等力阻之。……七时至才盛巷治事。泰然报告,检余存文科研究所书箱内书籍,与书单对照,凡遗失一百馀册,计一箱,其事殊可怪。去年自山上运回书箱,发觉觉明、子水各失书多册,曾嘱泰然检查余书,谓仅失《全文》一册。近以欲托芳若售书,复托泰然清查,忽然失去如许,甚不可解。泰然云,运入城后并未检查。余疑之,然书均不值钱,更无珍籍,遂置之。九时还舍。泰然来,云详思之,入城确经查过,但因所失无珍籍,故余未注意,理或然也。

一九四六年

任教育部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二分班主任兼代总务长,教育部平津区教育复员辅导委员会委员;本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兼秘书长、文科研究所副主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兼总务长。

一月三日

九时余让之、周燕孙来,商第二班各系助教、助理暨文科研究所人员事,冗员太多,不裁减无以对国家,裁之又念诸人生活无着,斟酌再四,决使一家哭,不使学校费,仅留研究所六人,各学系四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大学与高中的区别英语作文 我们的学校三百字作文 冬季600字作文 爱学习的人作文 我的爸爸是农民作文 妈妈真辛苦作文 暖流作文 可爱的芭比娃娃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暑假生活 微笑的魔力作文 关爱作文600 赞颂梅花的作文 有关观察的作文 洗袜子作文 英语作文outline范例 逃家小兔作文 海边游玩作文500字 关于语文的作文600字 掬水留香作文 家规的英语作文 游西江千户苗寨作文 秋天作文八百字 我的书屋我的梦作文400字 葡萄作文结尾 拒绝诱惑的作文800字 一堂有趣的物理课作文 写信范文400字作文 守望花开作文600字 缅怀烈士的作文 人生如考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