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从中华成语里探索古人生活与文化景观

2020-11-23 20:15:01
相关推荐

原创

文乎/文

假设把汉语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成语就是大海中璀璨的珍珠,成语是华夏之经典,是民族文化生活的微缩景观,基本上一个成语都蕴含一个故事,折射出历代人们社会生活近况,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有的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了硕园激流,从成语中探索中华文明了解才能更好地传承古典精粹,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成语常见格式四字格,成语的演绎来源与古人生活与文化包括: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民间口语。本文以成语为文化载体,从物质生活,心理文化、制度三方面,回眼望去从上古追溯,试论古人的生活与文化。

桃树繁茂,桃花灿烂,女子出嫁和美一家,桃树繁茂,果实丰硕,女子出嫁幸福一家,桃树繁茂,枝叶浓密,女子出嫁,快乐一家——《桃夭》。“灼灼其华”“宜其室家”这两句来自诗经里的话,已演化为成语。最美不过是诗经,诗无邪里的成语能美到灵魂里。上古时代,物质精神都还匮乏,正因为如此,老百姓的思想都还像婴儿一样无邪纯粹,我们沿着诗经里的路以中华成语为依据往后探索,看华夏文明,一步步成长,从一个女子出嫁,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开始,追寻一个古老的社会大家庭的种种人文情怀。

成语是华夏文化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对古人物质生活窥见一斑,物质文化生活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 物质生活不单指物质,更重要的是强调一种文化或文明状态,包括饮食茶酒、服饰、建筑等。

(一)民以食为天,通过成语,我们来了解古人的饮食生活。

重从生食到熟食时,那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还没有找到火源之前,原始人吃食物,就像其他动物一样生吞活剥“食生不化”。后来在生产劳动中发现了火源,并且懂得保留火种“薪尽火传”有了火种后,食物可以烧熟吃,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叫“炙”。这种方法烤出来的肉质疏松保留最原始的美味。他们还会把肉切成细丝进行烤制,叫做脍炙,“脍炙人口”足以说明考出来肉丝的美味。烤肉时候手靠近火堆就感觉很烫,“炙手可热”。古人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制造一个烧火做饭的工具。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制陶技术,烧制出罐,“破罐破摔”汉字罐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炊具。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限的,进步的,劳动中总会有所发明,提高生活自己的生活质量,马克思也说,实践出真知。后来又制造出了“釜”这种器物圆底而无足,需要安放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木棒、砖瓦)等支撑煮食物口圆而大。用来煮,炖,煎、炒是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吃的是粗茶淡饭,物质匮乏的时代,老百姓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粗茶淡饭饱即休 补破遮寒暖即休。能过上“饱食暖衣”的日子是一种奢望,也是一种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 从成语里看出茶酒中国

个人认为酒文化既属于物质,也属于精神方面。对于酒文化,我的片面理解:酒+酒具+喝酒的人。不喝酒的我不明白什么原因,酒会那么吸引人,只有喝的人自己知道吧。中国人喝酒已经有许久的历史了,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从文学,文化,娱乐,到饮食等方面都有体现。

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酒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依附于农业 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喝酒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气氛,一种情趣。古人用“琼浆玉液”“金波玉液”来形容:“用美玉制成的酱浆液比喻香醇的美酒。”传说饮了琼浆玉液可以成仙,其实是喝了酒,飘飘欲仙的感觉,犹如腾云驾雾似神仙吧。对酒有这样的美称,足够表明对酒的喜爱,古人把酒比作“金波”还把酒壶叫“金壶”。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得意的时候,对酒当歌,失意的时候也对酒当歌。酒仙李白做过最好的诠释,一首《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一首《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或许喝酒的时候会生出一种复杂的心情,悲喜交加,喜忧参半,因为人没有绝对的悲与喜,喝酒的心情与人生一样复杂,这种情愫古今相通,雅俗共赏。

说过了喝酒的人再来说说酒具吧!最古老的酒具是自然界中的产物, 比如用贝壳、葫芦、动物的犄角当酒具。“斛筹交错”的“斛” 就是用瘦绞制的最原始的盛酒器,物质匮乏的时代,古人会利用大自然的资源,物尽其用。

酒与茶息息相通,酒和茶在人们心中的位置相当,在宴席上“斛筹交错 ” 还要“推杯换盏”推杯换盏的盏,又称器皿 材质通常为陶瓷、金属、木、竹等,是日常盛装液体的器具。知己好友,几人之间共饮茶水,畅谈心事,推杯乃敬茶之互敬之意。亲朋好友聚会喝酒时互相敬酒,欢声笑语,气氛融洽,在饮酒,喝茶中喝了茶会齿颊生肖气氛融洽,在饮酒,喝茶中,喝了茶会“齿颊生香”嘴边觉有香气生出,因为茶自带一种清香,并且香味绵延。喝茶既是解渴的方法,又是一种清淡的生活品味。可以不用很奢侈,三杯两盏清茶。“对花啜茶”“三茶六礼”……流传下来与茶有关的成语诗句不比酒少。

(三) 在古代社会,服饰与装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服饰成语大观》收入了500余条,与服饰有关的成语,具有历史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上古时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年龄没达到之前,男孩就简单的把头发扎成左右两束,像两只角一样立在头顶两边。《诗经卫风氓》中,“总角之宴,言笑宴宴”的诗句化成成语“总角之好”,说的就是以发型指代年龄,指童年也指童年的好朋友。十五岁之前的女孩简单的束发,又称“”垂髫之年”就是在头顶绾个髫,一部分的头发垂直披散下来。

最初的服饰也较简单,古人穿的衣裳基本上是棉麻织成的,穿在上身的叫着衣,穿在下身的叫做裳。“颠倒衣裳” 就说明衣裳穿反了比喻颠倒次序,衣裳是男女都可以穿着的样式。诗经里“绿衣黄裳,白衣红领”让人追怀那遥远的,朴素的美。古时候的内衣又叫衬衣,意为贴着身子穿的衣服,衬和衫的名字沿用至今。我想说一句,传统汉服比我们现在的衣服好看多了,现在也有一些人爱穿汉服,可见对古装的喜爱。

(四)从建筑方面的成语了解一下古人住行。

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就是有属于自己的家,原始人以洞穴为家,后来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转为地面建筑。成语“穴居野处”,“登堂入室”到“窗明几净”,就逐步反映出他们居住条件的进步,再看看他们的床:“扫榻以待”,榻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后来也指床,床三尺五曰榻,独坐曰枰,八尺曰床,大概榻的长度只有床的一半,“扫榻以待”扫橱榻上的灰尘,等待客人来到 。炎黄子孙热情好客的风尚,从古到今。

“百日小成,登堂入室,千日大成,登峰造极”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是指室,先进门,再入堂 后入室。室内四角 都有各自的名称,西南角叫“堂奥”;西北角叫“屋漏”;东北角叫“宧”;东南角叫“窔 ”。室内北面亮,南面暗,南面两角以“堂奥”、“窔”为名,都有幽深黑暗的意思。古代文人谦称自己“未窥堂奥”,意思是刚入门,还没深入。与“登堂入室”字面意思正好相反。

古时候的路边、山上修建的供人们休息的亭,也是一种传统建筑,源于周代,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造型轻巧,布设灵活,是人们送别、赶路、休息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抒发感情的场所。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短亭说的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老百姓出行常常步行,车辆一般为贵族所有,老百姓“安步当车”,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轻轻缓慢地 行走,也指安守贫困生活,或许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有如散步般心境。古代对于行还是有一定规矩的,行走的动作分:行、步、走、奔、趋 等。“绳趋尺步”就是走路的快慢,要符合规矩尽管生活清苦,还是活的这么有仪式感,是对自己的重视,对生活的尊重。

成语体现了心理文化,心理学把心理知识分知、情、意,内涵是精神文化。包括道德伦理,知识,艺术,信仰,文学,音乐,爱情等都是汉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中有大量表现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中可以比较系统的了解下。

(一) 中国古代的文学或理论作品,因为用语的精髓,朗朗上口,演化成成语,能给文章增添高庙与典雅之气。

出自诗经的成语,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136条,出自春秋的成语255条,出自庄子的成语161条,出自史记的成语265条,出自汉书的成语158条,出自唐诗的成语310条,就是宋诗词的成语140条。

苏东坡《前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生成了成语名句“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正襟危坐”“一叶扁舟”“沧海一粟”“清风明月”“冯虚御风”。如此飘逸,高雅的句子,作者的文采可见一斑。“韩潮苏海”就是夸苏东坡等文人文采好的成语。“韩如潮,柳如泉,欧如兰,苏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风格特征:“韩文像潮水一样浩荡奔腾,柳文晶莹活泼,欧文平易舒畅,苏文则显得“汪洋恣肆”。

秦观《鹊桥仙》“佳期如梦”“朝朝暮暮”“柔情似水”婉约细腻的成语,讴歌了牛郎织女真挚纯洁坚贞的爱情。 文学作品是最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最初对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灵感来自于天上的星宿,织女星和附近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架成一个七弦琴的样子,我们叫它“天琴座”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他们之间从北到南横过一条银河,银河的东南面有一排成一直线的三颗星,中间的一颗很亮,两边的光芒微弱,看去与中间的一颗心距离相等,这中间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两边是他挑的孩子,三颗心在一起叫“挑担星”小时候在夏天的夜晚,我喜欢去看这几颗星,因为我知道他们的故事,老百姓根据这几颗星在天上的分布,编织出了这个爱情故事,又演绎出不同的版本,可见老百姓纯真的情怀,无穷的智慧。

文学作品里的成语有一部分是形容美少女的。“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豆蔻,也被称为含胎花,人们称十三四岁也是女孩子的“豆蔻年华”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赠别》,如果你看到豆蔻花,就会觉得拿它比喻成少女,多么的贴切,豆蔻花美,少女如花一般的芳华容颜更美 。有人说杜牧的这首诗是形容歌姬的,我想杜牧形容的豆蔻少女一定是扬州成里普普通通人家的女孩儿,才如豆蔻不施粉黛、清雅脱俗、不失天然。谈文学作品里的成语,就要提到曹植的作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华茂春松、荣曜秋菊,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首洛神赋就能看出曹植的才华,难怪用“才高八斗”来形容他。“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谢灵运言。由此后世便称才学出众者为“才高八斗,或为“八斗之才”。不得不说一句,谢灵运这一夸,夸大了曹子建,贬低了其他文人呀。

(二) 成语在艺术方面的体现

我国古代的音乐发源的比较早,人们在解决温饱的同时,也想有一点娱乐生活。最初的乐器是“骨哨”,截取鸟禽类中肢骨加工而成。器身略呈弧曲。有一件骨哨出土时腔内插有一肢骨,将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肢骨,就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当远古人听到第一声乐音,应该是非常激动,兴奋的。

后来音乐又分出高雅与通俗,“阳春白”“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主要为宫廷远场,老百姓难得一见,在春天里,下雪是很难得一见的景观,所以用来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下里巴人同样是楚国的歌曲,但主要在民间流行,说的是乡下人的音乐,故用来比喻比较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现在也被引申为通俗的大众化的事物。

中国古代十大乐器:琵琶、二胡、编钟、萧、笛、瑟、琴、笙、鼓、埙。古代的梨园弟子,丝竹管弦,样样精通,我想起了韩愈说:“无以冰炭置我肠”想起来白居易写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古代音乐艺术好丰富啊。

从“双管齐下”看古人高超的绘画水平。我国漫长文化发展过程中,画家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和记录古代社会生活的画面。我们现代把它称着“中国画”“国画”。绘画的最高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朝的画家张擅用水墨 画山水松石,画松用双手握管,一时齐下,一作生枝,一作枯枝,语为“双管齐下”“妙手丹青”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三)成语中反映出古人教诲育人的原则、作风

教育树人,第一当说孔子。子路曾经问孔子:“如果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呢?”孔子说:“还有比你更有经验,有阅历的父兄呢?应该先请教请教他们,哪里就能马上就做呢?”冉有也同样问孔子:“听说到一个主张很好,是不是应该马上实行啊?”孔子答道:“当然应该马上实行。”公西华看见同样问题而答复不同,便去问孔子,孔子说:“冉有遇事小心犹豫,所以要鼓励他勇敢,子路遇事冲动,所以要叮嘱他慎重。”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充分体现吧。老师教会我们做人做事,我们更要“尊师重道”师者,人之模范也,一日为师,终身为师。“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是最终的追求目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追求最大的学问。做 学问还要懂得“循序渐进”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循序渐进是学习必要的过程,你想写好文章,必须多阅读,想练好瑜伽,就要先练习小动作。做学问也要有方法,“融会贯通”的意思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古圣人教育人的话,我看来字字是金。

教育从孩子抓起,古人教育孩子是很严厉的。古代的小孩比我们现在的儿童苦多了,才入学的儿童就要读懂背诵《千字文》《笠翁对韵》,《百家姓》等等,让他们从书本中学做人的道理。有成语为证:“光明磊落”“浩然正气”表现中华民族正义感;“童叟无欺”“一诺千金”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诚信;“勇者无惧”“大义凛然”表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表现中华民族勇于创新。

做人还有一种高境界“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成语是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传世的名言。难得是这境界,我们一般人达不到 。只有极自负,极自信的人,才有的胸怀,才有的领悟。现在有人喜欢把“难得糊涂”挂在嘴边或挂在墙壁上。其实是对“难得糊涂”肤浅的认识而已,并没有多少人有更深的理解与体会和执行力。

做人还有一种境界“一诺千金”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反映了老百姓看重诚信对失信的人的厌恶。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发生意外,船要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至,商人急忙喊道:“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快救我,给你一百两银子。”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 他只给渔夫十两银子 渔夫责怪他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几个钱,一下子得到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怏然离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渔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话的人,结果商人淹死了。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做“坐以待毙”。

(四)从成语里探听古人的信仰

“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不是通过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早上听到一个道理,晚上死了也行。一辈子要明白的道理太多,明白一个就去死,那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同时明白道理,不是为了去死,还是为了更好的去生活。

子曰:“仁、义、礼、智、信。”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颇大,现在我们的思想多少还有儒家的观念,千百年来,治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其中一“仁”为基础和精髓。仁,人心也,博爱之谓人“仁政爱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最开始的上古时代,尧舜禹彰显出了这种思想等仁政理念。“人本主义”天地之间人为贵。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顺其自然”道家愿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道家对事物的朴素认识。道家提倡“修身养性”通过自我的修养,能使身心人格达到完美佳境,遇事要清静无为、心平气和、顺其自然。学说朴实以自然为美,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追求自然和简朴,因为大道本身实无华。不过老庄思想中有愤世嫉俗的一面,虽然主张恬淡虚静,却也不遗余力的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

佛说:“三生有幸”。源于佛教的生死轮回说。指前世今生来世,都很幸运。常用于人们初次见面时的套语。佛家的这种思想感性,讲究缘分,讲究因果,“种因得果”凡事有因才有果,所以要心善行善。不求回报,自有回报。佛教在传入我国最初注经译经为主,后来独立发展,中国化。

(五)从成语里领会华夏儿女情长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最幸福的爱情莫过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生一世一双人”历史上青梅竹马的感情故事很多。

爱情的媒人“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姻缘,故事产生在唐代,体现了唐朝人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认知态度。对于从前那种结婚一定要讲求“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月老的婚姻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好像古代的爱情故事讲的都是关于美女的“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有多美的女子,就多美的爱情。最美“倾国倾城”语出自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诗“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唯美的爱情都必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成语风格古朴典雅精炼,其中保存了大量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文信息,典章制度,包括古代制度文化内涵、生产力、宗法和婚姻、社会礼仪、习俗等。

『一』古代的生产力体现在农作与纺织,男耕女织模式。

在靠天靠地吃饭的古时候,“以农为本”农事与气候息息相关,“一年之计在于春”说明了“春种秋收”的规律。把握春播的大好时机,就有希望有一个大好的收成。常年的劳动经验交给了人们经验:农作物的发芽、生长、开花、结果都与一定的温度、湿度、光照有关。春天来临,日温渐渐高升,雨水增多,光照时间增长,适合各种植物生长,于是老百姓们在春天忙忙碌碌的农作。简单的方法是“刀耕火种”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本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利用地表草木灰做肥料,一般种一年移地而种。精细的方法是“精根细作”耕田、除草、植树、播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是新生命开始的季节,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女织男耕,桑床满圃”由“日月如梭”来了解一下古代纺织技术。梳子是织布机上的重要机件,牵引纬线用。它的出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早期编织中,要把纱线一根根地编入,速度很慢,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步制成了原始织机,原来编织的经向纱线,就成为织布上的经纱,骨针和用骨针穿引的纱线,就成为织布机上的杼子和纬纱,骨匕择成为织机的打纬刀。梭子刚出现时较为杼。汉以前已经有梭,但名称仍然为杼。由刀杼演化来的。梭子两头尖,外壳光滑,在梭口里引纬往来很快,织布效率大为提高。

女人们在家织布,她们是非常心灵手巧的,日积月累经验所得,不但和男人们一起发明了纺织的工具,还发明了锦,还有后来的“绫罗绸缎”“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锦是以彩色的经纬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其花纹精致古雅,涩泽瑰丽多彩。锦上面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文献记载我国在殷商时代已有织锦生产,工艺不断发展,到唐代时织锦,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提面割缎锦给人以层次浮凸的感觉,是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织作。

『二』 从成语了解古代科技水平。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一刻千金。”用刻度来表示时间。“以漏刻计时,分一昼夜为一百刻。“漏”指漏壶;“刻”指刻剑。用来计时、守时并且不会受到夜晚天气变化的限制。漏壶很简单,就是一把带提梁的壶,在壶下边留小孔,杆上有刻度见,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么时间。

“沧海桑田何时变,怕桑田未变,人先老。休为此生,烦恼。”沧海是怎样变成桑田的呢?从“沧海桑田”中已知古人对海陆变迁的认识:从何时,古人对海陆变迁已经形成普遍认识。“沧海桑田”最早有详细记载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沈括说:“雁荡山峰,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然而一进入故地,就见到山峰耸立,直冲云霄。这种现象的成因,当时为谷中大水所激,泥土尽去,为巨石岿然挺立尔。”他明确提出了流水的侵蚀作用和岩石不如泥土容易被冲蚀,是形成雁荡山诸峰的原因。

天文历法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经验里得到的,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斗转星移”天体的星斗变动所致。晴朗的夜晚,人用眼睛能看得到的星宿大多数都是恒星你“唐代天文学家张遂通过精确测定恒星的位置发现和古代经历的有显著不同,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恒星的运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月晕出现 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的经验所得。“月亮外围套上白色的光环气象学就叫月运势空气中有大量的冰晶悬浮着,在高空形成卷云层,当月亮的光线投射到冰晶时,经反射、折射便在月亮周围形成光圈,伴随的是云层逐渐增厚,风力加强,预示风雨即将来临。下雨之前地上的石墩比较阴凉、吸湿性差水气就凝结在上面,这就是础润而雨的现象。”

再看一个成语“来龙去脉”看古人对居住环境的认识与择选。“来龙去脉与古代的风水学有关,风水先生把山川与河流称为龙,观察山脉的走向、起伏、寻找聚气之势力;追寻水的源头和流向。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把居住与自然条件相结合,将住房建在河流的北面,山坡的南面,房屋可以接纳更多的日照,躲避寒风,还可以避免洪水的袭侵,又可以引水流灌溉田地。”

『三』从流传下来的成语“华佗在世、扁鹊重生”来谈谈古代名医高超的医术。

华佗给病人治疗时,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开出不同的处方。有一回屋里两个病人诉说的病症相同:头痛发热。华佗分别给两人诊脉后,给一人开了泻药,给另外一人开了发汗的药。两人都感到非常奇怪,问:“我们俩人症状相同,病情一样,为什么吃的药就不一样呢?”华佗解释说:“你俩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病因完全大相径庭。你是由内部伤食引起的,他的病却是由外感风寒引起的,不同的病因,当然得对症下药,没过多久,俩人病都全好了。后来“对症下药”这个成语就用来比喻要善于区别不同的情况,正确的处理各种问题。

《列子汤问篇》和《史记扁鹊列传》就有春秋战国时代著名医学家进行外科手术的记载。华佗制作麻佛服散当麻药为病人做外科手术。战国名医扁鹊以毒酒作麻药,为病人“剖腹探心。”

在古代科技相对低的状态下,华佗和扁鹊医术如此高超,与现代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后人语“华佗在世”“扁鹊重生”来表达对他们的肯定。

『四』 成语里透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弱肉强食”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战争给 人民的生活带来许许多多的灾难,这又是不可避免的规则。军事建设是必要的,国家有文状元武状元。多少文人都是文武双全、沙场报国。“醉里挑灯看剑”“闻鸡起舞”。《投笔肤谈》:“夫将有武将、有大将、有儒将。儒将者决胜庙堂,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而三竭。”打仗全屏战士的勇气,加强军事建设,招兵买马,极草,巨量,语言,白兔记,朝廷有旨抓啊,招兵买马,极草,巨量,着,即便是购买战马,集草屯粮,储备物资扩大武装力量股市里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是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也是最无奈的事情,最受苦的是人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五』 从成语里了解古代家庭制度,婚姻观。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石,这个基石要摆得正,国家与社会也就稳定、繁荣。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石,婚姻要摆正,家庭才能和美。成语中蕴含的婚俗文化体现了几千年来汉民族的婚姻观。

古代的婚姻观之一:“门当户对”就是男婚女嫁时两家人家财富地位相当,没有别的含义。贵族与贵族通婚,世家与世家联姻。婚姻观之二:老百姓主要讲究“亲上加亲”表兄妹姨兄妹连阴姻。这样例子不少:“薛宝钗贾宝玉,陆游唐婉,沈复陈芸”,婚姻观之三:“媒妁之言”“明媒正娶”《诗.齐风.南山》则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古代的婚姻进行时,两个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缕头发,然后再把这两缕发相互绾结缠绕起来以誓结发同心、爱情永恒,生死相依永不分离”这就是,“结发夫妻”古代基本不支持自由恋爱。《礼记》有云,“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尽管这样,古代人生活里还是有爱情的。我想大约古代的女子都比较贤良淑德温柔善良,并且女子有嫁鸡随鸡的心境,能全心全意的对待丈夫。《诗经.小雅.棠棣》中,夫妻之间幸福的家庭生活被苗述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赌书泼茶”这个成语讲的就是夫妻恩爱的故事。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夫妇俩都喜好读书,每次饭后一起烹茶的时候就用比赛的方式决定饮茶先后。问某某典故出自于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答中者先喝。可能赢者往往因为太过开心,得意忘形,而将茶水泼了一身,成为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试想,读书本已是雅事,而相知相惜的二人更是在日常中用“赌书”增添生活情趣,即使不慎将茶泼了,仍然兴致不减,余下满身清香,可以看出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之间美满的爱情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古人纯朴的亲情观,成语里也有体现。说个“长兄如父”的佳话。我们从“温公爱兄”来说司马光与哥哥兄弟俩的感情。他对哥哥敬重又倍极关怀。当时哥哥已八十岁了,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侍奉父亲一样尽心。尤其老人家体质弱,消化不佳需少量多餐。每当吃完饭不久,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有没想吃点什么?”几乎是时刻关注,如同照顾婴儿般。“长兄如父”般照顾与尊敬。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也就是说孩子在孩提时代懂得敬爱父母稍微长大之后懂得友爱兄弟,这些都是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

结论

汉语言是汉文化的表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认识自然和社会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作为汉语词汇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富有凝炼的民族文化特征。中国成语涉及方面之广是任何一个国度语言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中国的成语,就是一部百科全书,我们了解成语可广识、达礼、修身。

本人才疏学又浅,略谈一点,请给予批评指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450 十年后的我作文600字初一 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450字作文 作文我的妈妈300个字 读红楼梦有感500字作文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作文600字 小学生300字优秀作文 《温暖》800字作文 上午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500字 三年级作文过年3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400字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 我的小天地作文600字 我拥有我快乐作文600字 小学生写人作文300字 母亲作文600字初中生 读书有感作文500字 关于童年的作文500字 一件难忘的事作文600字 记一次游戏作文300字 逛庙会作文600字 描写多肉植物的作文 原来如此作文600字 抽阴部作文 有关元宵节的作文 我好想长大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300字 小狗作文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