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创作的前前后后

2020-11-23 20:55:02
相关推荐

文/熊坤静

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峻青以短篇小说和散文而蜚声文坛。他在7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既写下了《秋色赋》《雄关赋》《沧海赋》等优美动人的散文佳作,也创作出《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交通站的故事》等享誉中外的短篇小说。其代表作之一《黎明的河边》,生动地描写了1947年国民党部队侵占昌潍平原时,为掩护我武工队队长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通讯员小陈一家英勇献身的故事。作品以炽热的感情和诗一样的语言,成功地刻画了小陈一家的英雄形象,表现了胶东人民的斗争生活和英雄性格。

那么,《黎明的河边》这篇经典小说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其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革命中展露文才

峻青,原名孙俊卿,1922年3月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因家境贫寒,他小时候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地上过几年私塾,学习了《千家诗》《论语》《幼学琼林》《广事类赋》《古文观止》等,不仅为他打下了一定的古文基础,也培养了他对中国古典散文、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但让他最感兴趣、最受影响的还是民间文学。他白天和农民长工们一道干活,夜晚就睡在长工屋或牛倌屋里。吃罢晚饭后,大家总爱聚在那里,天南海北、古今中外的闲侃。他们有时也用比书本更通俗生动的语言讲《三国演义》《水浒》《济公传》和《封神演义》等各类故事,峻青往往听得很入迷。

峻青13岁时,就被迫到邻村的一个地主兼资本家的工厂里当童工。这年7月的一天,他为东家打扫书斋时,看到放暑假回来的东家的儿子,带回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的文学作品,不禁欣喜若狂,然后便偷偷的把书掩藏到衣服底下,带回了宿舍。当晚,等到和他同炕的伙计、长工睡下后,他才打开书本,就着昏暗的煤油灯阅读到深夜,有时直到拂晓,再把这些书籍悄悄的还回去。读完了这些新文学作品,他自觉有了一点文学基础,便模仿白话小说写出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该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描绘了一个牛倌悲惨的生活。这正是他幼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稚嫩,这篇作品自然无处发表。

后来,是席卷胶东的抗日烽火彻底改变了峻青的人生轨迹。他参加了八路军部队,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并开始通过自学来提高文化水平。以致后来他总是深怀感激地说:“八路军的部队就是一个大学校,从红军的时代起,它就有着良好的学习传统,不管工作怎样繁忙,战斗怎样紧张,每天早晨两小时的读书学习雷打不动。”他回忆道:“那时候,环境虽然艰苦,部队和机关虽然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但书籍还是不少的,尤其是宣传文化部门,差不多都有个流动的图书资料室。”在那炮火连天的岁月,峻青读到了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普希金和肖洛霍夫等世界文豪的作品,大大开阔了他的文学视野。特别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宛如一枚炸开的信号弹,照亮了峻青和他周遭的一切,给他以极大影响。

◆少年时期的峻青。

胶东半岛老革命根据地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时时激发着峻青的创作热情,促使他不得不拿起笔来,于1941年撰写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风雪之夜》。1942年11月17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指挥了青岛、烟台等地的日军数万人、汽车数百辆、飞机数十架、舰艇20余艘,杀向胶东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前所未有的拉网式“大扫荡”。这天,峻青和其他数千名未及转移的群众、部分地方干部以及八路军伤病员等被2万多日、伪军围困在马石山上,当晚若不能冲出包围圈,第二天山上的群众势必会惨遭杀害。当时我八路军胶东军区和第五旅的主力部队以及近三分之二的群众,还有驻在马石山附近的党政军机关和兵工厂、医院等,都已安全转移了,山上只剩下八路军一个班的10名战士。在敌众我寡的极端严峻形势下,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这10名战士毅然肩负起率领并掩护群众突围的重任。他们一次次地撕开敌人的包围圈,使一批又一批群众突围出去。天亮后,这些八路军战士却身陷重围,打得仅剩下4个人和1颗手榴弹时,他们便抱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英勇牺牲。烈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使峻青受到极大的震撼和感染,他含着热泪写下了短篇小说《马石山上》。1944年后,他历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等职务。

峻青乘着在后方莱阳城休整的机会,于1946年春开始构思创作一部名为《海阳前线》的长篇小说。刚写了十万多字,解放战争硝烟又起,他奉派来到胶济前线。9月间,在国民党第八军的李弥部队进攻到潍河西岸的那天夜里,峻青在潍河东岸的李家埠村,遭到了大股武装匪特的包围。经过激战,他虽然突围脱险,但未完成的《海阳前线》手稿却被敌人劫去。敌军甚至还将这部书稿作为战利品,在报纸上大大地吹嘘、宣传了一番。失去了人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稿,峻青不禁心痛万分。

1948年春,峻青离开了故乡,作为新华社记者随军南下,挺进中原,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中原日报》编辑组长、编委。此后,他随部队一路势如破竹,打洛阳,占开封,进武汉,迎来了新中国的解放。1949年,他调任中南人民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科长。期间,无论战斗多么残酷,生活如何艰苦,他都有意识地搜集了许多材料,以至于他所在部队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缴获的战利品中,如果有敌方的作战计划书等,一律交给峻青。

重访胶东写名作

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安定的环境使峻青能够静下心来从事文学活动,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创作了短篇小说《烽火山上的故事》,并认真地重新改写了《马石山上》,将过去的短篇小说汇编为集子《马石山上》,由中南文艺出版社于1952年出版发行。次年,他又创作出版了报告文学《女英雄孙玉敏》。当时,他的这些行为虽然被一些人认为是“不务正业”“名利思想”,但是党组织慧眼识英才,于1952年将他调到中南文联,专事文学创作。这对于热爱文学的峻青来说,可谓求之不得,如鱼得水。

同年,峻青积极参加了全国文联组织的第二批作家下乡下厂下部队的活动。当时,有人鼓励作家们未必要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环境,说什么“你所熟悉的地方,不一定是最有意义的地方”,这句话让许多人改变了创作计划,峻青却毫不动摇,他下定决心要写自己亲身战斗过的地方,也是他挚爱的家乡胶东半岛。他计划将题为《决战》的长篇小说分四部来写,并把这个创作计划填了表格,发表在《文艺报》上。

◆《马石山上》

1955年3月,峻青调到上海华东文联工作不久,为了实现那个庞大的创作计划,便乘火车北上,重返阔别已久的故乡。这天早晨,乘坐济南开往青岛列车的他,激动地伏在车窗上,望着远处那亮闪闪的潍河,不禁回想起7年以前,有多少个漆黑的夜晚,他和战友们出没在潍河两岸的密林中,战斗在波涛汹涌的河流里。当时,10多万国民党军和还乡团匪徒在昌潍平原上横行施虐,许多村庄被夷为平地,大片果林被砍伐一光,无数妇孺惨遭杀害,潍河里日夜漂流着被害者的尸体。然而昌潍人民始终顽强不屈、英勇无畏,一刻也未停止过与敌人展开斗争。在岞山车站下车后,他沿着潍河一直向北,旧地重游,只见万象更新,更让他激动万分——那许多当年曾是还乡团匪徒们惨杀人民的荒凉而恐怖的屠场,现在变成了茂密蓊郁的果树林;那当年曾是虎口余生、面黄肌瘦的小孩子们,现在变成了朝气蓬勃、神采奕奕的少先队员;那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麦苗嫩绿如毯、长势茁壮。还有那些相识不相识的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他们身上焕发着高涨的热情,脸上洋溢着热爱和平幸福生活的满足感。这一切,都无不唤起作家心中最美好的情愫。

峻青在昌潍平原住了半年多,见到了许多老战友,与他们一起回首过去的峥嵘岁月,畅谈当前的美好生活;也结识了一些年青一代的新朋友,从他们口中获得了许多新信息,了解掌握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作家还特地跑了30多里路,到十余年前发生战斗的那个地方去,希望至少能打听到当年冒死掩护他安全撤退的那位英雄的名字和住址。那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个夜晚,峻青等数名八路军干部在一个通讯员的护送下穿越敌占区。不料拂晓时,他们突遇国民党军。关键时刻,通讯员让大家赶快撤退,他独自留下来伏在一条长满了青草的沟沿上阻击敌人。结果,峻青等人安全地撤退出来,而那位通讯员却壮烈牺牲了。至死他都伏在沟沿上,紧握着枪杆,面向着敌人,大家甚至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峻青跑了几个村庄,都没有打听到这位烈士的姓名和住址。有几个老乡只知道那天早晨战斗结束后,他们收殓了一具被敌人用刺刀扎得稀烂了的尸体,因为穿着八路军服装,所以便将这遗体偷偷地掩埋在一片果树林的中央。在峻青的请求下,他们就带他去看了那个坟墓。但见这是一个不大的坟墓,坟头上已长满了青草,坟前的一座石碑上面了无字迹。而当年随着英雄的遗体一起栽下的一棵桃树,如今已然红花满枝。峻青呆呆地站在坟前,泪水长流,许久说不出话来。

◆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体验生活全体作家合影(前排右四为峻青)。

那天,峻青就在果园主人的小圆屋子里住下来。虽然夜已经很深了,但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当年那位通讯员以一当百、英勇阻击敌人,成功地掩护大家撤退的壮举,就像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地浮上作家的脑海,令他激动不已、思绪沸腾,内心产生了一股难以遏制的创作冲动。于是他点着油灯,伏在一张小凳子上,就开始飞快地写起来。在写作中,眼泪一次次滴落在稿纸上。直到东方泛白,果林里响起了小鸟悦耳的叫声,这篇题为《黎明的河边》的短篇小说也完成了。

此次昌潍之行,故乡那一日千里的发展变化,乡亲们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给峻青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于是他根据收集的材料和所见所闻所感,还陆续写出了《老水牛爷爷》《潍河上的春天》《老交通》《东去列车》等一组主题大致相同的短篇小说,后来它们均被收入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

面世后享誉中外

返回上海后,峻青又经过认真的修改,便将《黎明的河边》投寄给《解放军文艺》编辑部,很快被该杂志1955年第2期刊登,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也正是在这一年,他被吸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与此同时,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短篇小说集《黎明的河边》。次年2月,小说集《黎明的河边》(64开本)又被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后来还被作家、上海文艺和人民文学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并被翻译成英文、西班牙文等外文版本,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各种形式出版的《黎明的河边》。

1958年,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被峻青改编为电影文学剧本,由长春电影制片厂陈戈执导拍摄为同名电影,在全国公映后,深受好评;1964年,该小说被改编为同名京剧,搬上舞台。此外,它还被改编为同名连环画,先后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中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于1984年5月第1版就印了25.3万册。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小说原著的影响面,使它更加广为人知,深入人心。

以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为突出代表的一批革命斗争题材小说的创作,牢固地确立了峻青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业界人士多认为:峻青的小说情节紧张曲折,富于浓厚的战斗气息和传奇色彩。在人物塑造上,他善于把人物推到尖锐、激烈的重大考验面前,突出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注意调动多种多样的手法来烘托、描摹人物的内心。学者李秉林在发表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4期的《论〈黎明的河边〉的艺术特色》一文中高度评价说:“峻青是小说创作领域里一位有成就、有特色的作家。他的初期作品《黎明的河边》(1954年),从发表以来直到现在,一向被人们视为是他的代表作,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峻青的作品所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首先因为他能以高亢雄浑的笔调,描写了我胶东军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艰苦斗争,讴歌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其次,他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大笔勾勒,雄健奔放,给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而他描写人物性格及典型场景和表现主题思想所开展的情节,更使人感到曲折独特,富有传奇色彩,甚能引人入胜。”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孔子 作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文 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500字 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作文400字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作文500字 男朋友打女朋友光qq的小作文 牵动我的情思半命题作文600字 当我面对什么的时候作文600字 班长的白脚在我的脸上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困难作文600字 甘瓜抱苦蒂的作文素材 欢欢喜喜迎新年作文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作文500字 人间自有真情在作文300字 带着爱上路作文600字 欢度六一的作文200字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400字 那一次我很感动作文600字 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尿一滴尿作文 三年级作文过年最开心 妈妈我想对您说600字优秀作文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400字作文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作文800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800字 我的六一作文100个字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