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泸溪:贫困县办出“好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标本

2020-11-24 05:20:01
相关推荐

“均衡教育泸溪现象”启示录:建好“初始一公里”,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新标本

在湖南省泸溪县有一个独特的现象。

全县范围内,到外地上学择校的学生几乎为0,而来泸溪县就读的外县籍学生已达到了2075人。

不光是普通百姓家庭不外出择校,前来泸溪任职的县委县政府干部家庭的孩子,也都被带来了本地就读。

泸溪教育的魅力在哪里?

观潮君了解到:过去考入泸溪一中的学生,有八成是城镇中学毕业生,而现在,乡村学生占了五成;全县艺体获奖人数,乡村学生同样占据了半壁江山。

贫困,虽然有资源禀赋欠缺、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机会较少的原因,但关键因素在于受教育程度不高。作为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泸溪通过发展教育“一号工程”,找到了一条以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实践路径。

2015年,该县成功入围20个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秀案例,系全省唯一。2018年,以优秀等级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有评估专家感叹:“这里已经不是基本均衡,而是达到了优质均衡!”

2019年4月20日,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批示:“泸溪经验很好,要推广。”

泸溪到底是如何做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篇文章,如何实现让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爱上学,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的呢?

有学上

建好“初始一公里”十八年未强拆一座村小

在泸溪最“高”的教学点——登云寨教学点,53岁的杨文清守了快十年了。

距离泸溪县城60多公里的登云寨村,位于泸溪最高峰巴斗山上,有“泸溪西伯利亚”之称,是典型的高寒山区。

从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旋山路,观潮君来到了泸溪最“高”的教学点——登云寨教学点。

车子开到山顶后,爬上一段高高的石梯台阶,便到了学校所在地,天空晴朗、蔚蓝无云,鲜艳的五星红旗竖立在整洁的操场边,教室里传来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俨然一个新时代的“世外桃源”!

今年53岁的杨文清老师,在这里坚守了近十个年头,上班路上,她骑坏过三辆摩托车。这学期,她带领学前班14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4人,共22名学生。学校“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操场、学生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等配备齐全。

自打她来了,周围4、5个村子的老乡就再也没有把孩子送下山过。对一年级孩子狠抓拼音、抓识字量,对二年级的孩子抓阅读、培养数学自主读题能力,她总是喜欢就地取材,把自然知识融入课堂。

杨老师,你们登云寨的孩子真棒!

虽然是一所只有22人的乡村教学点,但是这个点的教学质量却并不比山下的中心完小差。杨文清骄傲地说:“每次下面学校期中、期末优秀表彰,我们登云寨出去的孩子总是榜上有名呢!”

“来和我们一起踢足球不?”“你能给我们上节课吗?”“你们是城里来的吗?”……给观潮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里孩子灿烂的笑容,他们宛若生活在云端的精灵,不拘谨、不躲闪,自信地面对镜头。

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泸溪县地广人稀,146所乡村校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校”有54所,登云寨小学正是其中之一。

“神经末梢”发达,成了泸溪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建好教育的“初始一公里”,也就成了泸溪教育改革发展的直接需求。

登云寨教学点的孩子们落落大方,邀请观潮君为她们拍合影

怎么办?并还是留?这既不是“图简单”,更不能图简单!它检验着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战线的初心与使命。

由于教学点数量众多,学生人数少且需要配备至少一名教师,占用教育资源多,质量也难以保证,18年来,我国许多乡村曾经一度大规模撤并乡村教学点。

“杨老师,下学期我们的孩子还能在这上学吗?”每到学期末,总有乡亲惴惴不安地问杨文清。

“你们有需要,我们就在这里!”杨文清面带微笑。

像这样,在泸溪,并没有强行撤并一所村小,除非因其自然消失。

为什么?泸溪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谭子好解释说,泸溪是典型的山区县,交通不便,公路时而盘旋在山顶,时而穿梭在深谷,人口居住分散,很多教学点的位置都极为偏远。“如果撤并了偏远学校,孩子们就得走很久的路上学,山路崎岖,极易发生安全事故”。

保障极少数孩子的就学权益,更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

山里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不少人甚至可能直接辍学。这么小的年纪,下山求学,寄宿不现实,要是家长陪同,还得要租房、陪读,会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更何况,很多父母外出打工,家里留下的老人或许比孩子更需要照顾……建好教育神经末梢的“初始一公里”,保障极少数孩子的就学权益,更是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确保用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使命。

“小规模学校”的“泸溪化改造”,彰显的是泸溪教育战线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实事求是办教育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背后,恰恰是他们立足县情、心系人民、勇于担当的生动体现!

上好学

“嫁接孵化”推动城乡“支教一对一帮扶”

泸溪三中华丽蜕变,荣誉墙上摆满了奖牌、奖状。

泸溪县第三中学,简称三中,从前,又被戏称为“散中”。

为啥?顾名思义,教学质量下滑,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都比较散漫,即将被解散。周围乡亲们舍近求远都想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书。

三中位于兴隆场镇,地理位置特殊,这个学校办不好,附近几万名老百姓都受影响。

2016年4月,副县长尚远道和谭子好等在三中进行了整整三天的调研活动,彻底改组了学校领导班子,让县城最好的初中白沙中学与三中进行“结对帮扶”。当年8月,白沙中学副校长李永生被派到三中担任驻点校长,李永生带着满满一大袋子的“白沙宝典”出发了。

临行前,白沙中学校长李玲打趣地说:“兄弟,你把咱们白沙的家底子都要搬空啦,一点都不留私啊。”

三中校长李国荣介绍,“嫁接孵化”白沙经验,缩小城乡差距,两校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扎实联动:每个学期制定帮扶方案,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包括跟班学习、教师业务培训、高效课堂展示、教师互访、两校联考等。同时,还在办学条件以及资源上进行帮扶,添置体育器材添置,开展校园绿化建设,赠送复习资料,共享教学教研资料。

“一对一帮扶让白沙和三中紧密连成了‘利益共同体’。”教体局基教股股长谢永良说,“三中的考核评分,直接影响白沙中学的考评分数,帮扶期五年,权重比逐年上涨,最后占到50%。”

如今,三中已经一跃成为了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学生也慢慢回来了,2017年以来,在外务工子女先后有40多个学生转回,2019年就读人数突破470人,预计明年在校人数将达到540人。今年兴隆场片区204个小学毕业生,有194个留了下来。

谭子好介绍,泸溪全面开展了“结对帮扶”支教活动,按照“以强带弱、深度融合、全面帮扶、共同发展”的思路,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各类学校按照三类进行了科学结对设计,结成了125对帮扶学校,以五年为一周期,从“管理、教师、资源、文化、学生”等五个方面入手,实行工作目标同步、领导责任同步、工作职责同步、考核奖罚同步,编织了一张覆盖城区学校、乡镇中心校、村小的教育扶贫网,将城区优质的学校资源“嫁接孵化”到乡村学校,推动全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截至2019年6月,125对结对帮扶学校有2300余名教师参与,开展送教、送培活动900多次,参与人数1.8万人次,优质教育在城乡结对中孵化壮大。

现在,在泸溪县的乡镇,基本很少有学生往城里挤,“出村不出乡”已成常态。

爱上学

建立下派走教制城里老师“爱”下乡

泸溪县着力推进“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工程。图为白沙小学的陶艺教学。

红土溪村小学由于距离县城较近,学生由高峰期的400多人减少到了如今的58人。但是,在这里,美术室、电脑室等功能室竟然配备齐全。

每周三下午,代利芬老师都会赶到红土溪小学为孩子们上两节英语课,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个既年轻又洋气的城里老师;荣获过湖南省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竞赛一等奖的符安静老师,来这里走教也已经两年多了……

为了解决音、体、美教师不足的问题,泸溪县建立了乡镇艺体教师无校籍制度,对村小的艺体教学实行走教制。还建立了乡镇中心完小教师到村小锻炼的制度,每年选派100名业务骨干充实村小教学力量。加上村小教师每个月享受1400元的津补贴,不少教师主动申请下去任教,师资已经不成问题。

“对村小的质量要求,与中心校没有区别,质量检测与老师们的薪酬、评优等都全部挂钩。”谭子好说,在这种机制下,泸溪还出现了村小质量比中心校更好的现象。

“不是优秀教师是报不上名的!下去的机会要靠抢呢!”谢永良说。

泸溪县推行艺体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进行“走教”式教学,有效解决了农村艺体教师缺乏的问题。

申请到乡下去的,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全国作文教学研究会会员,泸溪县小学语文带头人。诸多荣誉加身的李兰兰,为什么偏偏要跑到这个仅有71个孩子的、偏僻的德堡村小当老师?

李兰兰曾经在2007年就前往达岚岩屋口支教,怀念大家拧成一股绳那种为学生、为教育的奋斗感。“没别的,就是想安心教书,想看看能为农村教育做些什么。”

“老师,我想上一堂最好的美术课。您可以教我们吗?”美术是李兰兰的短板,可是面对孩子们渴求的目光,她能做什么呢?

我最大的自信,是我有一个强大的后援团!

李兰兰向自己的好友、浦市中心完小美术教师周明霞拨去了“场外求助”电话,请求她以网络的形式给孩子上一堂课,周明霞欣然答应。

美术课上,两台电视,别开生面的课堂,这一节课,孩子们倍儿精神,没有一个人讲多余的话。李兰兰说起那天孩子们画的彩虹,“有结出了果子的彩虹,有要架梯子的彩虹,还有长翅膀飞上天的彩虹……”她未曾料到,她的孩子那么有天赋。

德堡村小的教室里,到处布置着漂亮的野菊花,代表着孩子们对老师最诚挚的喜爱。

李兰兰的办公室里,摆着一束束金灿灿的野菊花,都是学生采来送给她的,“孩子,你别摘了,你看,手都扎破了!”李兰兰心疼的对一个学生说,但是第二天,学生还是会带来最鲜艳的野菊花。这些路边随处可见的美丽身影,代表着孩子们对老师最诚挚的喜爱。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泸溪县的千年发展史中,教育,就如同环县城而过的沅水一样,始终伴着泸溪而发展。

战国时,屈原溯沅水而上,留下了《涉江》《渔父》等名篇,北宋年间始建湘西地区第一所学宫,南宋年间始建湘西第一所书院,元代以后,学宫、书院、私塾等兴旺发达,崇文兴教千百年来一直是这个山区小县的永恒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31.7万泸溪人民对教育更是有了新的认识。泸溪县委书记杜晓勇说,作为穷乡办大教育的典范,始终把教育作为事关百姓民生的“一号工程”来抓,真正做到高看一眼、厚爱一层。

不重视教育的地方,是没有希望的地方。能助力走出发展困境、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终极秘诀,唯有教育二字。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观潮的螃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鹅的作文 风中作文 植物300字作文 晒的作文 爱自己作文 牡丹的作文 写人篇作文 小学作文搞笑 描写公园的作文 作文三书 秋天的作文三年级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