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 王昶篇

2020-11-24 05:25:01
相关推荐

三国良将系列之王昶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本期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曹魏晚期名将,王昶。提起这个人,大多数朋友可能非常陌生,如果对三国正史兴趣不大,您可能完全没有印象。没关系,相信您读完本篇文章,就会对这位曹魏后期重要人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王昶重大事件之一——曹丕府臣,典农中郎将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人。前不久笔者写过王凌、郭淮,对并州士人集团进行过简单介绍,没错,王昶与王凌、郭淮是太原同乡,可见曹魏后期并州士人集团势力之庞大。与王凌、郭淮一样,王昶也出身名门,其伯父王柔官至北中郎将,其父王泽官至代郡太守。不仅如此,王昶与王凌都是年少成名,在太原郡本地拥有很高声望。

《三国志·王昶传》载:少与同郡王淩俱知名。淩年长,昶兄事之。

同为太原名门,王昶又把王凌当做兄长般尊敬,可见士人阶层内部的小圈子的确根深蒂固,至于两人是否有亲缘关系,笔者认为远亲的可能性相当大,因为如果亲缘较近那就是真的兄长,不会用“以兄事之”来表述;如果没有亲缘,考虑到三国时期的人口数量,两个同姓大族互相独立,却位于同郡的可能性很低。

随着汉末割据的乱世演变为三国疆界相对稳定,内部秩序修复,在战乱中崛起的寒门将领成为过去式,名门望族占据军政要职。不仅三国时期,这也是历史的某种规律,打天下唯才是举,坐天下则要靠大族名望撑腰。所以三国后期很少见到单纯以勇猛著称的将领,更多的是出身士族的儒将,而王昶,则是儒将中的大儒,为何这么说,稍后会告诉您。

王昶作为三国后期人物,最初登场是在曹丕做太子时期,担任曹丕的太子文学,后作为中庶子即侍从官服侍曹丕。

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王昶改任散骑侍郎。这个官职其实就是储备干部的意思,由曹丕亲自观察考核后再分配到其他岗位。所以很快王昶又改任洛阳典农中郎将,负责首都洛阳周边的军屯。

新官上任三把火,又正逢改朝换代气象一新,王昶干劲十足,想要在典农中郎将的位置干出成绩来。毕竟天子脚下,想引起皇帝注意还是机会不少。当时京城洛阳周边树林茂密,王昶带领军民伐木垦荒,开辟出大片良田,积极劝导监督百姓劳作,获得了大丰收。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昶没有白辛苦,曹丕以其功劳提拔王昶做了兖州刺史。

王昶重大事件之二——修身齐家,著书立论

黄初七年(226),魏明帝曹叡即位。王昶受加封扬烈将军,关内侯。之前提到王昶是儒将典范,原因在于王昶不仅出身士族而为将军,更重要的是王昶积极著述治论。王昶虽然常年驻守兖州,但对国家大事非常关心,尤其是制度层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王昶分析秦汉几百年来的制度得失,因为魏继承于汉,很多制度的弊端也一并遗留下来,特别是法律严酷繁杂,不利于国家的治理与复兴。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王昶以古制作参考,结合时代现实写下二十多篇文章,另外还专门著有兵书十多篇。

《三国志·王昶传》载:乃著治论,略依古制而合于时务者二十余篇,又著兵书十余篇,言奇正之用,青龙中奏之。

这段史料有个细节,王昶的著作在青龙年间才献给魏明帝曹叡。请大家特别注意,这有别于一般性的谏言,因为曹叡即位于公元226年,而青龙元年已经是公元233年。也就是说曹叡即位足足七年后,王昶才把这他的政论与兵书献给曹叡。这表明王昶是在系统性地写书,而非单独就具体个例提建议。

这就很厉害了,尽管三国时期不乏著名诗歌、文章流传于世,但潜心著书立说,系统性整理成册的人实在凤毛麟角。遗憾的是,王昶的大部分文章如今已失传,在清代文献学家严可均整理编著的《全三国文》中还可见零散的数篇文章。

虽然大多数文章已无法看到,但仅凭王昶能在兖州刺史、扬烈将军的繁忙军政事务中抽出时间撰写理论文章,也能看出王昶的学识水平相当之高,并且性格必定沉稳持重。

也许有朋友会认为,说王昶有学问还可以,说他性格沉稳持重似乎有点勉强,其实,还有另外的史料来证明。在《三国志》中全文收录了王昶给两个侄子与自己两个儿子的一封信,这四个孩子都是王昶起的名,信中对名字的含义进行详细解释,并对他们提出劝诫。

两个侄子一名王默字处静,一名王沈字处道;两个儿子一名王浑字玄冲,一名王沈字道冲。王昶给四个孩子的信洋洋洒洒一千多字,引经据典,核心思想就是劝导孩子们“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熟悉魏晋历史的朋友也许对王浑稍有了解,此人后来成为晋朝开国重臣,官至司徒、录尚书事,《唐会要》将其与贾诩、贾逵、程昱等人合称“魏晋八君子”。王浑的弟弟王沈也不遑多让,在晋朝官至骠骑将军,虽说名门出身是仕途的基础,但也仅仅是入场券,兄弟两人能做到如此重要位置,可见王昶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功。

王昶重大事件之三——司马懿提携,任征南将军

青龙四年(236)二月,曹叡诏令设置崇文观,征召天下善于撰写文章的人才。

《三国志·明帝纪》载: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之。

《三国志·王昶传》载:青龙四年,诏“欲得有才智文章,谋虑渊深,料远若近,……志尚在公者,无限年齿,勿拘贵贱,卿校已上各举一人”。太尉司马宣王以昶应选。

结合上述两段史书记载,曹叡设置崇文观的举动其实就是发布求贤令的一种方式。值得注意的是,虽说王昶确实非常有学问,可他已经在兖州刺史位置上做了很多年,早已不算新人,想要在政坛再升一步的难度非常大。这时王昶得到司马懿的大力举荐,是王昶人生中特别重要的机遇。

几年后曹叡去世,曹芳即位,王昶转任徐州刺史,封武关亭侯。

正始二年(241),曹魏征南将军夏侯儒在对吴作战中表现不佳被调回朝廷,王昶得以接任征南将军,假节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王昶之前根本没有任何实战记载,却一跃成为曹魏三大主要战区之一,荆州战区的指挥官,这件事看起来有些蹊跷。如果您注意到这点,说明读得非常仔细。

没错,王昶被提拔为征南将军,背后是曹爽与司马懿代表的两派势力的激烈交锋。

夏侯儒在《三国演义》中没有登场,在正史中此人是名将夏侯尚的从弟,公元231年司马懿自荆州调到雍州迎战诸葛亮,夏侯儒则接替司马懿都督荆州。公元241年,东吴大将朱然围攻樊城,夏侯儒救援时没有立刻接战,而是等到司马懿的大军赶来时才一起进兵,逼退朱然。

这件事在曹魏内部引发很大争议,有人觉得夏侯儒身为荆州诸将畏敌怯战,也有人觉得夏侯儒是处事稳重,争论不休。不用说,这两派声音背后的势力大家都知道。也许夏侯儒确实并非怯战,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争议闹大,真相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谁声音更大。

因为最后还是依靠司马懿来击退朱然,所以支持司马懿的人显然占据舆论优势,曹爽为了自己的权威也只能及时止损,把夏侯儒召回京城担任太仆。

王昶作为并州大族子弟,司马懿也属于广义上的并州士人集团,加上曹叡时代的提携,王昶这次又被司马懿推荐为征南将军,这就为王昶后来对司马懿乃至司马家族的支持提供了基础。至于同出太原的另一王氏大族王凌,则属曹爽一派,可见当时派系斗争之激烈。

虽然王昶缺乏实战经验,但理论水平非常高,想必司马懿一定读过他的文章,才会推荐给曹叡。所以王昶本身能力很强,只等合适的机会来表现。

王昶赴任荆州,发现治所宛城距离襄阳有三百多里远,部队分散部属在沿途,战船又另行停泊在宣池。一旦襄阳前线有事,魏军无法迅速集结做出反应。为此王昶上表皇帝请求迁徙治所到新野,以更加靠近前线,并且在荆州、豫州操练水军,整军备战。同时王昶还大力开垦农田,使得辖区粮草充盈。

司马懿

王昶重大事件之四——三路伐吴,大破施绩

正始十年(249),高平陵之变爆发,司马懿诛杀曹爽及其党羽,同年四月改元嘉平,彻底掌握魏国军政大权。司马懿向大臣们征集改善朝政的建议,善于写文章的王昶详细地列举出五条治国方略。简单来说,包括摒弃浮华作风,以考试选拔人才,稳定官员队伍,不与百姓争利,提倡节俭朴素。史料原文比较长,这里就不细说了。

嘉平二年(250),东吴发生严重政治地震,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继承人之争走入极端,结果孙权一怒之下废掉孙和,赐死孙霸,改封孙亮为太子。由于太子与鲁王各有一批大臣支持,所以孙权的举动使大批东吴大臣人心惶惶,政局不稳。

消息传到荆州,王昶修书上奏朝廷:“孙权流放良臣,放任两个儿子争夺大位引发恶果,我们可以趁机出兵,攻取东吴在江北的秭归、房陵地区,由新城郡出兵,正好位于吴蜀之间,一定能够成功。”

《三国志·王昶传》载:乃遣新城太守州泰袭巫、秭归、房陵,荆州刺史王基诣夷陵,昶诣江陵,两岸引竹絙为桥,渡水击之。

得到司马懿批准后,当年年底,王昶与新城太守州泰、荆州刺史王基兵分三路南下伐吴。王昶大军进逼江陵,吴军退至沔水南岸。东吴大将朱然去世不久,其子施绩承袭职务,率吴军顺着七条开凿的水路反击。王昶早有准备,大批强弩齐发再次击退吴军,施绩趁夜逃入江陵,王昶乘胜追击斩首数百余级。

由于施绩退守江陵城,王昶打算设法引诱吴军出城交战。王昶先调遣五批部队由大路北撤,故意让吴军看见。同时魏军骑兵还高举着缴获的吴军铠甲绕着江陵城来回跑,以激怒城中吴军。施绩果然中计,认为魏军正在撤退,于是亲自带兵冲出城。施绩毫无悬念地一头扎进王昶设好的伏兵中,被杀得大败亏输。施绩本人逃得活命,但其部将钟离茂、许旻都被斩杀。

这场战役王昶虽然没有攻下江陵,但缴获了许多吴国盔甲、旌旗、珍宝,大破施绩,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另外两路王基、州泰也获得胜利,以至于魏国在南郡新设置夷陵县,用来安置投降、归附的百姓。

《三国志·齐王纪》三年春正月,荆州刺史王基、新城太守州泰攻吴,破之,降者数千口。二月,置南郡之夷陵县以居降附。…四月甲申,以征南将军王昶为征南大将军。

嘉平三年(251)四月,王昶因此次伐吴战功晋升为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封京陵侯。

正元二年(255),毌丘俭、文钦反叛,王昶率领荆州军东进,在司马师领导下积极参与对二人的包围圈,因此功劳进位骠骑将军,并且两个儿子分别得到亭侯、关内侯的爵位。

转过年来,诸葛诞又在寿春叛乱,并且联络东吴为外援。坐镇荆州的王昶进军夹石,牵制江陵的吴军,使施绩无法出兵支援诸葛诞。诸葛诞叛乱被平定后,王昶封邑增加一千户,共计达到四千七百户,升为司空,仍然都督荆、豫二州。

甘露四年(259),王昶去世,谥号为穆侯,其子王浑承嗣。

王昶作为三国后期名将,文能著书立说,武能镇守一方,理应成为受人推崇的儒将典范。但其名气远不及同时期的毌丘俭、郭淮等将领,究其原因,与司马家牵涉太深是重要因素。王昶的提拔离不开司马懿,而关键一步征南将军之位,更是司马懿鼎力相助。司马懿去世后,王昶又成为司马师的得力干将,这使得王昶的形象总是笼罩在司马家族的大背景下,缺少毌丘俭、郭淮等人的鲜明性格。

王昶之子,晋朝重臣王浑

不过王昶向来是现实主义者,从他给侄子、儿子的寄予就能看出,在明哲保身的前提下才能谈大义。王昶的观念使得他的人生不如毌丘俭、王凌那般轰轰烈烈,却保证了子孙的长远繁荣。晋朝时期太原王氏逐渐发展壮大,连续几代人位列高官,而太原另一支王氏大族,随着王凌的败亡而凋零。这,也是王昶的另一种成功吧。

三国后期人物,王昶的事迹就为您讲完了,更多三国人物请阅读往期文章,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清洁工的作文 大扫除作文400字 我爱我班作文 描写人物特点的作文 身边的科学作文 2020年高考作文 我的校园作文4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大全 春游作文200字 初一写人作文 元宵节作文结尾 以爱为话题作文 说说我自己作文 课外活动作文 打破常规作文 时事评论作文 关于孔子的作文 人间真情的作文 有关母亲的作文 持之以恒的作文 写给男朋友的小作文 作文批改评语大全 有关环保的作文 雨露作文 我的新老师作文 三年级作文国庆节 十字路口作文 爱护环境的作文 小学国庆节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