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逻辑方法能力提升训练

2020-11-24 07:35:01
相关推荐

1.6. 逻辑方法能力提升训练

1.6.1. 方法金指

[要义] 1.认识形式逻辑思维方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学习运用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对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教学重点:学会在作文中运用形式逻辑思维进行审题立意。3.了解并掌握概念的辨析与定义。4.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判断;5.了解并掌握推理的一般规律。6.了解并掌握一般的逻辑规律。

一、导入

二十一世纪的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郭沫若同志早在1958年就说过:“要使文章写得好,恐怕总得懂一些逻辑……,因为不合逻辑就不通。”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也说:“从中学时期就训练一副逻辑头脑,以后无论写什么,做什么,都将受益无穷。”可见,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在作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逻辑思维呢?逻辑思维方法究竟是什么呢?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如何运用呢?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

逻辑思维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形态,我们重点把握形式逻辑思维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那什么是形式逻辑思维呢?所谓的形式逻辑思维是对某一类事物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理性的认识加工,从而得到对其本质或规律的一般性认识,形成抽象的概念或判断,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其基本方法包括: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演绎、概括等。

①分析——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分解开来分别研究的思维方法。思维的分析主要借助言语进行,有过滤式分析和通过综合的有方向的分析两种形式。分析是深入认识事物整体的必由之路。

②比较——把各种事物加以对比,辨析其异同的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

③综合——把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联成整体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即在头脑中把整体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结合起来。

④概括——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思维方法。概括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两种。

⑤演绎——从一般到特殊,即从一般性原理出发认识那些尚未知晓的有关事物的思维方法。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推出特殊事物的思维过程。

⑥归纳——把各种事物按一定的标准归成纲目、类别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由实验事实到理论”的推理方法。归纳法可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二、概念、判断、推理与逻辑规律

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价叮叮咚咚吵得厉害。富翁特地备了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居都答应。赶到两家都搬了家之后,叮叮咚咚还是照旧,原来是左边的搬到右边,右边的搬到了左边。

按富翁所说的“搬家”暗含着搬到一定距离之外的意思,可照字面讲,只要把住处挪动一下,就是搬家,两位高邻也确没有失信。问题就在于“搬家”这个词可表达不同的概念。下面我们就了解有关逻辑中的一些知识。

(一)概念的辨析

1、定义

示例一:“人”,从身体的角度说,有肤色、高矮、胖瘦,是否健康等属性,从社会性方面说,有民族、国籍、职业、地位等的不同;从个性来说,又有性格、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说“人”本身具有无数的属性。那么,给“人”应如何下一个定义的呢?且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给“人”下的定义: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的动物。有人拿着一只拔去羽毛的鸡,说道:“这就是柏拉图的‘人’。”可见,柏拉图给人所下的概念过宽了。那么,我们想一想,概念应反映事物的哪方面的属性呢?

明确: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的特有的属性的思维形式。

2.概念方面的常见错误

①概念不符合事实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既是反映客观事物,概念就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情况,如果一个概念不能反映或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个概念就是个错误概念。

例:建设兵团的战士正在场地休息,突然夜空中一道明亮的闪光在飞驰,一团火球向他们附近落下,接着听到一声雷鸣般的巨响。

辨析:“闪光”这个概念不符合事实。“闪光”是忽明忽暗的光,而这是写的是流星。陨石下落时与空气剧烈磨擦而产生的光,在空中形成了一道亮线,不是忽明忽暗的。因此,“闪光”这个概念应当换成“白光”或“亮光”。

②概念不符合事理

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常理。概念要反映客观事物,必然要反映这一事物的事理,如果反映的不是按理说的那么回事,这个概念就用错了。

例:每年八月上旬到十月中旬是塞内加尔全国植树日。在这期间,政府要组织全国人植树。

辨析:“植树日”只指一天,但“每年八月上旬至十月中旬”则有60多天,不是一日,“植树日”这个概念就不合事理,因而“植树日”要改为“植树期”。如果植树期在塞内加尔就叫“植树日”,那就应当加以说明,否则读者会感到费解的。

③概念彼此无法配合

一个概念用来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总要同其他概念相互配合,才能组成正常的判断,进行正常的推理。要是一个概念同其他概念不能配合,那么组成的判断就不能对事物进行正常的判断,推理也就不能正常进行。

例:牛郎织女虽然横遭非难,但他们的爱情是不可分离的。

辨析:“爱情”本身谈不到“分离”,能“分离”的是人,因而“分离”这个概念用得不对,不能同“爱情”配合。“不可分离”可以改为“不可摧毁”或“破坏不了”。

④词语表示多个概念

概念是用语言中的实词和短语表示的。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常用的实词和短语往往表示多个概念。不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词语就只表示某一个概念,而把其他概念排除在外。可是,如果安排不当,词语在表示时不具有唯一性,无法排除其他概念,就会产生歧义。

例:鸦片战争之前,法国对华贸易远在英美之后。

辨析:“之后”可以表示“贸易额落后”,也可以表示“时间较晚”。由于上下文的语境不能排除其余意思,所以“之后”在这里同时表示了两个概念。可以改为“法国对华贸易额远远比不上英美”或者“法国对华贸易比英美晚”。

⑤概念外延不明

概念外延不明,是指那些本来有清楚或较清楚外延的概念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外延过于模糊不清,让人产生猜测,影响理解。

例:他们用这种导体制成了光导电视摄像管,这种摄像管为普通电视摄像管的十分之一,而灵敏度却高十倍。

剖析:“普通电视摄像管的十分之一”是外延不清的概念。是指普通电视摄像管重量的十分之一,还是体积的十分之一,或者是价格的十分之一,不清楚。因此,必须限定一下,在“摄像管”的后头加上“重量”或“体积”之类,将外延缩小一些。

⑥概念外延过小: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概念的外延应当准确合适。如果限定词语不够,概念外延就会过大。但如果限定过多,或者,虽没有限定词语,上下文已说明在该用外延更大的概念时都用了外延小的概念,就会造成外延过小的逻辑错误。

例:口琴、钢琴和胡琴等乐器能吹奏出许多雄壮、活泼动人的乐曲。

辨析:“口琴”可以“吹奏”,而“钢琴”只能“弹奏”,“胡琴”只能“拉奏”。可见“吹奏”只能管“口琴”,外延太小,用在这里不恰当。这里可以用“奏”或“演奏”。用这个属概念才能涵概所列举的乐曲。

3、概念的定义的方法

示例二:什么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在这句话中,“帝国主义”是需要明确的概念,叫被定义概念,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用来揭示概念的内涵的概念,叫定义概念。怎样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呢?列宁说过:“下定义”是什么意思呢?这首先就是把某一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也就是我们在逻辑中常说的属加种差。其公式为:

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

这里的“种差”就是指一个种概念和同一个属概念下面的其他种概念间的本质差别。

例:《统筹方法》一文中,是这样给“统筹方法”定义的: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过程的数学方法。

分析:“统筹方法”本质是数学方法的一种,也指明了它与其它数学方法的区别:安排工作进程。这里“统筹方法”是被定义概念(种概念),“数学方法”是属概念,“安排工作过程”是种差。

利用这种方法下定义时,应注意:

a.不能用否定语句来表达;b.定义概念与被定义概念外延要吻合;c.定义不能含混不清,不能用比喻句,不能用被定义概念来说明被定义概念。

小练习:阅读下面一段话,给“湿沙层”下一个定义。

根据近年治沙的经验,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

分析:给“湿沙层”下定义,该怎么说?我们就要认真分析“湿沙层”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怎样才能把它与“干沙层”区别开来。首先,湿沙层的位置应该在“沙丘表面10厘米以下至40厘米的深处”,其次它的“水分含量要达到2%以上”,这两点就是能够区别于干沙层的本质特征。

定义:沙丘表面10厘米以下至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就叫湿沙层。

(二)逻辑中的判断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夜里,将军在营幕内饮酒。两边点着大蜡烛,身旁生着火炉子,再加酒力发作,于是头上便冒出了汗珠子。将军一边擦汗一边叹气说:“天气不正常了,应该是寒天了,却还是这么热!”

有个士兵在营门外站岗,被冷风吹得发抖。他听见将军的话,便进来对将军说道:小人们站的地方,天气倒是正常的,大人不信,不妨去试一试看!

分析:将军对天气所作的判断显然是不真实的,要证明将军所作的判断的虚伪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去吹吹冷风,受受寒气,让客观的事实来推翻他主观的胡说。

1.判断的定义:

在逻辑学中,判断是指对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

分析:例如:“太阳是恒星”,就是对“太阳”进行判断,肯定“太阳”具有“恒星”的性质,肯定它属于“恒星”这一类星体。又如:“月球不是行星”,也是对“月球”进行判断,否定“月球”具有“行星”的性质,否定它属于行星这一类星体。

2.判断的构成:

被断定的事物为主项,如上述“太阳”和“月球”,断定事物有什么性质,属于什么的那一项为谓项,如上述的“恒星”和“行星”。把主项和谓项连接起来的叫“联项”,如上述的“是”。此外,还有质项和量项。例如:“所有的鲸都不是鱼”, “不”是质项,“所有的”是量项。

3.判断方面的常见错误:

(1)主项与谓项不合。

主项是被断定者,谓项是断定者。两者之间可以是等于关系,属种关系。但不论是什么关系,谓项必须能断定主项,肯定主项或否定主项。否则就犯主项和谓项不合的逻辑错误。

如: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或作物的主要产区,这里最适宜茶叶生长。

分析:“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植物或作物的主要产区”这个判断不能成立。主项“红壤”是种土壤,谓项是一种区域,二者有什么关系,既没有等于、属于、包含于的关系,也没有其他逻辑关系,所以主项与谓项不合。“红壤”可以改为“红壤区”。

(2)量项失当。

量项表示主项的范围,表示是主项的全体,还是部分,或者是单个的对象,表示合体,常用“凡”“凡是”“所有的”等,表示部分常用“有的”“有些”等,量项使用不当,也是判断中的常见错误。

如:有些学校滥收费的做法应当坚决制止。

分析:这句话有歧义。“有些”如果说明“学校”,那就是蕴含“其他学校滥收费的做法不应当制止”的判断,“有些”如果说明做法,那就蕴含“其他滥收费的做法不应当制止”的判断。而作者的原意是说只是有些学校滥收费,并非所有学校。那么,例句就应当这样修改“有些学校滥收费,这种做法应当坚决制止。”

(3)质项不当

表示判断性质的那一项叫质项,根据质项的不同,可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质项不当,就是误用“不”、“没有”等质项,使肯定判断错成否定判断,或让否定判断成了肯定判断。

如:没有任何科学家,否认物质不是由原子构成的。

(4)模棱两可:

一个判断应当表示一个确定无疑的思想,而不应当模棱两可,产生歧义。

如: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老教授的儿子。

(三)逻辑中的推理:

1.定义:所谓推理,就是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类型:①直接推理:由一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如“π是无理数”可以推知“π不是有理数”。

②间接推理:由一个以上的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等类型。

a.归纳推理:用个别性的判断做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如:“水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金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冥王星绕日运行的轨道是椭圆形的。”由此得出结论:“太阳系所有大行星绕日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形的。”

b.演绎推理:用一般性判断做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如:“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铀是金属”。由此可以推出“铀能导电”。

c.类比推理: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的结论或由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如:三国时代的名医华佗曾经看见蜘蛛与蜜蜂斗,蜘蛛被螫伤,但到青苔上滚一滚就消了肿,他便由“青苔能治蜘蛛被螫的伤”出发,推出了“青苔能治人被螫伤”的这一结论。

(四)逻辑基本规律: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1.同一律:

所谓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关于同一个对象的思维必须是确定的,保持自身的同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说这个思维是真,就应当始终是真;如果是假,也应当始终是假。

违反同一律,主要表现在更换概念,偷换论题等方面。

①概念不同一:

使用一个概念表示某个思维对象,应当前后一致,不应中途更改,造成概念的前后不一致,否则,就犯了更换概念的错误。

如: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研究如何保护水源。

分析:“水资源”“水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用一个代替另外一个。

②转移话题:

话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也应保持一致。在对话或文章中转移话题,即违反同一律。

如:在不同时间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工作,效果会更好。例如:人的记忆力在早晨和晚上睡觉之前最好,那就可以抓紧这两段时间背诵外语单词或背诵古文。

分析:前边提出的话题“进行工作”,后边举例子应当举工作方面的例子,可是作者却举了学习方面的例子,话题换成了“进行学习”,违反了同一律。

2.矛盾律:

所谓矛盾律,是指在肯定某一个事物的时候,不能同时否定同一事物。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思维不都是真的,至少有一个是假的,如果断定它们都是真的,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其类型如下:

①时态自相矛盾

如:60年代初,在黄河源头的鄂陵湖,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地已经死绝了的动物——黑颈鹤。

②范围自相矛盾:

如:市总工会和各区局、公司的工负责人全都基本上轮训了一次。

③程度自相矛盾:

如:他们三个人在文学领域里是较为有十分显著的成就的。

分析:“较为有成就”,是没有十分显著的成就,成就不很高:“有十分显著的成就”是成就突出,成就很高。例子中对“他们三个人”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作了自相矛盾的断定。

④数量自相矛盾:

如:1958年,这个厂的职工只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初步建成了生产铁、铜、钢材的联合企业。

⑤状态自相矛盾:

如:草叶的两旁锋利的倒刺刺在我的手上、脸上,划下一道道血痕,血不住地淌着。

分析:前边说的“血痕”,那就只有“血印、而无血滴”;后边说是“血不住地淌着”那就不是“血痕”,两种状态互相矛盾。

⑥频率自相矛盾:

如:他从来都按时完成作业,只有偶尔的几次例外,那是他生病的时候。

分析:“从来”就是一贯,没有“偶尔几次例外”,有了“偶尔的几次例外”,就不是“从来”按时完成作业。同一个对象在同一个对象在同一段时间之内,在同样的情况下,行动的频率应当是一致的,不能出现例外。例句中,可将“从来”改为“在一般情况下”。

3.排中律:

所谓排中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根据排中律的内容。排中律要求是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做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必须承认其中之一为真,不能认为二者皆假。违反这一要求,就必然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的。

如:一时之间,会上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赞成张建国为班长,一种是不能赞成张建国为班长。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投票时我弃权了。

分析:“赞成张建国当班长”和“不赞成张建国当班长”是矛盾关系的意见,不可能两者同时都否定,否则,违反了排中律。“弃权”属于“不赞成张建国当班长”,并不是第三种意见,不是否定两种互相矛盾的意见的结果。

1.6.2示范分析

我们了解了基本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之后,就要学会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作文的审题立意中去。现在就针对这个课题来训练。

一、例文剖析

目前的作文形式大致有两大类,即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无论哪类形式的作文,审题都是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审清命题或话题;其二审清作文的要求(文体、字数、范围等)。而立意也有两个要求:准确,新颖。这个看似简单的审题立意过程却包含着复杂性的形式逻辑思维。

(一)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分为标题和材料作文两类。对标题作文,审题立意时要分析标题暗示的写作文体、范围、意向,分析归纳标题的结构形式和词语内涵,概括出本质意义,并和似同实异的命题进行比较,力求立意的准确,新颖。

例1:

《习惯》(1998年全国高考题)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点拨:

1、对标题作语法分析和内涵分析,可知习惯有动词和名词两个词性,内涵有两个。其一是常常接触新的情况而逐渐适应;其二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

2、综合以上分析,概括出抽象命题:

(1)习惯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2)习惯与素质的辨证关系,

(3)习惯的两面性。

3、由抽象命题演绎到个人,民族,社会各个方面、领域、角度。

4、比较命题意向,结合文体要求,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意向。如:

(1)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促进个人的成才;

(2)从民族习惯看民族素质;

(3)每个人养成良好习惯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逐渐习惯新事物的过程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更要综合运用形式逻辑方法。材料作文可分文字型材料和图画型材料。对文字型材料要对材料、提示语及其作文要求进行分解、提炼、判别、选择、捕捉命题意向,归纳概括出一个抽象命题,再由此演绎到各个角度、方位,分析综合之后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进行立意。

例2: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树木·森林·气候》

——谈

点拨:

1.化繁为简,把材料概括成三个层次:

(1)树木、森林对气候的不同影响,

(2)森林的形成有赖于气候,

(3)气候的改变有赖于森林。

2.分析树木、森林、气候之间的因果、依存关系。

3.归纳概括为一个哲学命题——个体与集体的辨证关系。

4.对提示语分析,概括提示的内容:

(1)联系社会生活,也就是要求不能仅停留在自然现象中;

(2)用材料作比喻,就是说作文中必须出现材料;

(3)发表自己的见解,即要求文章以议论为主。

5.由哲学命题再演绎到社会生活各个具体的层面、角度。

6.选择符合主旨、适合自己写作、针对性较强的角度立意。

可供参考的角度:

①个人·群体·社会风气

②人才·民族素质·教育事业

③个人热·群体热·社会热等

例3:

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请以“我更喜欢漫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该例是图画型材料,首先要读懂图画。注意分析图画的整体布局;注意分析图画的主体部分、被突出的部分及细节部分;注意概括图画的本质内涵。

点拨:

1.按照同中求同,异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思路综合比较两幅的寓意,构思,表现技巧和漫画所属的类型。

2.由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思考,将分析比较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3.再由理性认识演绎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可供参考的角度:

①沉默与呐喊

②简单·复杂·艺术

③医德·公德· 人德等

(二)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始于1999年,是比材料作文更为开放的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可分为辐射型话题作文和射线型话题作文,辐射型话题作文所给的只是一个供发散的点;放射型话题作文给出的是供发散的方向,犹如射线。无论哪类话题作文都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写出自己能说的、想说的、说得出的话。但是,开放性的话题作文并不意味着可以不管审题、立意,而毫无顾虑、信口开河。相反,更应该认真仔细地运用逻辑思维对材料、提示语及要求进行分析归纳概括。

例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南飞的雁阵呀,只要春天还在;

干涸的土地呀,只要雨露还在;

渴望的母亲呀,只要女儿还在。

“为我点亮希望的灯啊,伴我走过春夏秋冬……”的确,希望就是生命里的一盏明灯,给人以无尽的力量和勇气。漫漫寒冬里的一个芽苞,长夜里一颗星星,秦岭保护区新出生的一只小熊猫……无论希望多么渺小,终究会带给人向前走的勇气。

请展开想象,以“希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该例是辐射型话题,作文只给了一个供发散思维的点——“希望”,对于该类型的话题作文,就要对材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归纳、概括,从中选择立意的范围、角度。

点拨:

⒈对话题“希望”的含义进行分析:

⑴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⑵愿望、理想等;

⑶希望寄托的对象。

⒉对材料(一)作修辞分析,综合概括三个比喻的含义:希望是实现美好未来的力量源泉。

⒊对材料(二)进行归纳:希望带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⒋综合两则材料,归纳概括出多个立意角度:

⑴希望与实现的辨证关系;

⑵希望与困境的辨证关系;

⑶希望的鼓舞作用;

⑷要善于看到希望。

⒌比较以上角度,演绎到时代、历史和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立意。

例5:

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次鼓励创新的报告会上,有位学者出了一道题:

四个图形符号中,哪一个与其他三个类型不同?有人说圆形,因为圆形是惟一没有角的图形;也有人说三角形,它是惟一由直线构成的;又有人说半圆形也正确,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成的;最后有人说,第四个图形也可以,因为它是惟一非对称性的图形。看来,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答案。

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

请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⒈这个话题的范围很宽泛,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 。⒉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书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⒊题目自拟 ⒋不少于800字。

该文是射线型话题作文,给出一个供发散思维的方向,要求作文必须按规定的方向进行。

点拨:

1.分析话题,确立话题方向——以“丰富多采”为方向。

2.分析材料,归纳概括“丰富多彩”的原因、标准、现象。

3.分析提示语部分:⑴归纳写作范围:你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等。⑵归纳材料涉及的观点:看问题的角度不止一个;对问题的理解不止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

4.比较归纳之后,选取适合自己写作的角度立意。

5、分析要求语部分,弄准文体字数要求。

可供参考的角度 :

①答案的确是丰富多采的 ;

②答案为什么丰会富多采;

③怎样使答案丰富多采;

④丰富多采的答案带给我们什么。

1.6.3训练仿真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些美学家说:美是主观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之中。另一些美学家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美”为什么这样神秘,引起大家争论不已?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本话题内容很宽泛,可以谈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以谈美的人、美的事,只要与“美”有关即可;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1.6.4迷雾导航

1、迷雾

⑴概念方面的常见错误

①概念不符合事实: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既是反映客观事物,概念就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情况,如果一个概念不能反映或者不能正确反映客观存在,这个概念就是个错误概念。

②概念不符合事理:事理,就是事物的道理、常理。概念要反映客观事物,必然要反映这一事物的事理,如果反映的不是按理说的那么回事,这个概念就用错了。

③概念彼此无法配合:一个概念用来进行判断或推理时,总要同其他概念相互配合,才能组成正常的判断,进行正常的推理。要是一个概念同其他概念不能配合,那么组成的判断就不能对事物进行正常的判断,推理也就不能正常进行。

④词语表示多个概念:概念是用语言中的实词和短语表示的。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常用的实词和短语往往表示多个概念。不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词语就只表示某一个概念,而把其他概念排除在外。可是,如果安排不当,词语在表示时不具有唯一性,无法排除其他概念,就会产生歧义。

⑤概念外延不明:概念外延不明,是指那些本来有清楚或较清楚外延的概念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外延过于模糊不清,让人产生猜测,影响理解。

⑥概念外延过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概念的外延应当准确合适。如果限定词语不够,概念外延就会过大。但如果限定过多,或者,虽没有限定词语,上下文已说明在该用外延更大的概念时都用了外延小的概念,就会造成外延过小的逻辑错误。

⑵判断方面的常见错误:

(1)主项与谓项不合。主项是被断定者,谓项是断定者。两者之间可以是等于关系,属种关系。但不论是什么关系,谓项必须能断定主项,肯定主项或否定主项。否则就犯主项和谓项不合的逻辑错误。

(2)量项失当。量项表示主项的范围,表示是主项的全体,还是部分,或者是单个的对象,表示合体,常用“凡”“凡是”“所有的”等,表示部分常用“有的”“有些”等,量项使用不当,也是判断中的常见错误。

(3)质项不当。表示判断性质的那一项叫质项,根据质项的不同,可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质项不当,就是误用“不”、“没有”等质项,使肯定判断错成否定判断,或让否定判断成了肯定判断。

(4)模棱两可。一个判断应当表示一个确定无疑的思想,而不应当模棱两可,产生歧义。

⑶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常见错误:

1.违反同一律

违反同一律,主要表现在更换概念,偷换论题等方面。

①概念不同一:使用一个概念表示某个思维对象,应当前后一致,不应中途更改,造成概念的前后不一致,否则,就犯了更换概念的错误。

②转移话题:话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也应保持一致。在对话或文章中转移话题,即违反同一律。

2.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其类型如下:

①时态自相矛盾;②范围自相矛盾;③程度自相矛盾;④数量自相矛盾;⑤状态自相矛盾;⑥频率自相矛盾。

3.违反排中律

违反排中律,就必然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的。

2、导航

1、解决概念方面的常见错误的办法:把握本质,明确概念;掌握方法,辨别真假。

2、解决判断方面的常见错误的办法:“质”( 质项)“量”( 量项)要明,质(性质)理(道理)要清。

3、解决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办法:遵循规律,辨析谬差;辨证思考,深思得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作文80词 志愿者作文 开学的作文 相遇作文 云作文 作文一百字 答案作文 课堂作文 玩具 作文 音乐作文 青年 作文 作文700 工作文案 作文六年级 作文 300 作文600字作文 素材作文 作文年 800作文大全高中作文 那一次我真后悔作文600字 一段什么的旅程作文600字 我的一天 作文600字 生活中的美好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200字作文 我的理想工作 英语作文 童年生活作文200字 被男朋友打屁股作文 幸福在很近的地方等我作文600字 以春天为话题的作文200字 老鹰捉小鸡作文300字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