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旗袍的前世今生 海派旗袍为什么会成为民国的“国服”?

2020-11-25 00:50:01
相关推荐

这里有明清、民国的历史故事、秘闻、深度分析等文章,欢迎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旗袍,是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 ,是中国的国粹,也是大中华圈文化趋同的标志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现总理李显龙父子的夫人都以旗袍为礼服,以此彰显其华裔的血统;越南官方认为其传统服饰“奥黛”源自于中国旗袍,且认为AO DAI的中译名就是指旗袍。

一,旗袍的豆蔻年华及其大文化背景

旗袍,其来源的争论很多,一说发軔于努尔哈赤时期八旗的服饰,男女衣饰皆叫“旗装”或“旗服”,满语称之为“衣介”,本文认可这种说法。

后来,男式“旗装”随着清朝的崩溃,直接被反清怒涛所吞没,没有在未来的湖面上,溅起一丝丝的涟漪。

女式“旗装”虽有女真的古板繁缛,但其华丽的底子,恰能顺应近代服饰艺术的思潮,可资改良的余地也颇多。

女式“旗装”经岁月的反复涤荡、变化万千后,又不离高贵温婉、华丽内敛的中华文化宗旨(尊卑等级和中庸正和),故深得华人女子的大力拥趸。由此便逃脱了被“团灭”的命运,渐渐得脱颖而出,并长期在全球时装界中呈一枝独秀之状。

旗袍成型发展的豆蔻年华,不在现代,而是在民国时期,也即变身为“海派旗袍”的那一刻。这是“旗装”能生存下来,且日后飞黄腾达的关键。

在那个略带纸黄椽旧的年代,其体制本身就处于专制集权转向疑似民主的混沌变革时期。矛盾处处可见、又处处看似融合得体;战火丛生,时时夺人性命,却又对各种离经叛道的文化、艺术及思想的表达,存有分外的宽宥和容忍。

民国真是个奇妙的时代。

在中华帝国其漫长的团结开拓、卓尔不凡的集权履历上,其文化领域相当神奇地出现了2次短暂的“百家争鸣”的黄金间歇时期,即春秋战国和清末民初这两个小周期(相对于2千多年集权制的历史)。

在西周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定鼎的混沌时期,思想界已从“庶子不议”的禁锢状态,走向活跃的“朝野横议”的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提供优越的条件开门纳士。这个时期,是统治阶级与思想文化界惺惺相惜的最好时期,同时也令人文艺术、社会思想、军事战略、自然科学、思辩逻辑等学说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了,出现了各思想代表人物纷纷创办私塾,用以传授本派的思想文化理念。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时期里,思想文化界并不需要依附在统治者的身上,方能生存发展,而是处在“双向选择”的良性互动之中。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孔子周游列国就是典型的例子。

由诸子创立发展起来的社会、艺术、科学思想学派,荟萃有上百种学说,其中声名显赫的是儒、道、法、墨、阴阳、纵横家等思想。一众封建王国的各行其是,反而为学术思想的爆发,提供了转寰的空间。

经过长期的中央集权制运行后,辛亥革命爆发了。

孙中山建立了临时政府,后被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所接手,各省也纷纷搞起“独立王国”。各执政力量相继粉墨登台,今天谈和,明天开打,整个国家陷于极度动荡之中。

没有一个地方军阀,能对这个原先铁板一块的国家有绝对的控制权。于是,国家的四分五裂,又客观上给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宽容的大文化背景。

但需提请注意的是,在这两个稍显放纵的黄金小间歇中,政权的散乱或集权的崩溃,并不必然导致中华文化这条澎湃的长江因之断流。文化图腾恢宏的调节功能,并没有象俗世政权那么脆弱,她只是长期从地上绵延龙行后,短暂地穿入到地下一小段,并在暗处手拿把攥着中华民族统一的流向和复兴的路线图。

正如赶路赶久了,躺一小会儿,休息,休息,不行么?

谁叫中华民族是聪明又勤奋的民族呢!

女式旗装,当属“万恶”的前清文化遗产的一部份,但适时改良后的旗袍运气确实不错。辛亥革命后,不仅未重蹈男式旗装之覆辙。根据民国18年颁行的《国民制服条例》,竟被政府尊崇推至为女性“国服”的无上地位。

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山装”同期也膺获男性“国服”的荣光。中山装源自日本校服(诘襟服)的改版。诘襟(“がくらん”)即汉字之“学兰”,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凡从西方输入日本的物事,均冠以“兰”字作为标识,以示与本土特产有所区别。“学兰服”即为学生所穿的,由西人传入日本之服饰。

所以,所谓的“中山装”,只不过是将辗转日本的西方服装改版后,凭着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声望和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设计、定型并推广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不过,中山装在民国和新中国建国之后,风头却一时无俩,甚至盖过一度被认为是剥削阶级的象征,因而被打压了20年之久的旗袍。

从文化历史角度来看,中山装的DNA显然与旗袍的文化基因没法比。

旗袍虽比“汉服”的历史蹙短了许多,但她至少是起于满族,属于中华民族的服饰范畴;而中山装其实连同属大中华圈里的东洋服饰也不是。溯及源头,它就是西洋服饰,实与中华文化无关,显然无法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之。

到了现代,根据1983年国务院的外事规定,“旗袍”被规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的礼服,地位有所下降;但中宣部在2011年推出了纪录片《国服旗袍》,算是在国家的宣传层面给予旗袍“国服”的待遇。

不过,这与旗袍在民国时期“国服”的法定地位相比,还是有毫厘之差的。

衣饰除了满足穿著保暖之外,还会透析出当时的生产水平、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所以说,“衣饰”是文化传承极其重要的载体。

极其到什么程度呢?

“衣冠南渡”知道吧,中国历史上的人口、经济、文化中心的三次大迁移,最终才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命运和复兴走向。

在西晋的“永嘉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难”中,大汉民族在付出尸山枕籍的惨痛代价后,帝国的人口、经济、文化才完成了艰难的迁移和曲折的复兴过程。

这些都直接记以"衣冠南渡"之名,而铭于汗青史册之中;另外中国还有被外邦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最终,帝国的经济灵魂以“衣冠”的名义,从中原跋涉到江南,完成了堪称宏伟壮举的政治和经济在地理层面上的分野,从而达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互为战略纵深的合理布局。

二,旗袍汉服之争的不解之迷

旗服的历史不长,四百多岁而已。就岁月的厚重来看,是无法仰望起于周朝,承于秦朝的“汉服”之项背的。

但奇怪的是,生于瓮牖绳枢、偏门陋户的满族渔猎服饰文化,却后发先至,将主流大汉民族的服饰文化超车,并一举将以“交领右衽”为荣(衣服前襟左右相交,衣襟一定是向右掩去的,这是汉服文化的重大特征。华夏风习讲究阴阳尊卑,"交领左衽",一指蛮夷的装束,又指死者之装束,古时很忌讳的)的“汉服”挤出在生活圈之外,并进一步占据了大汉女人衣橱中的主流阵地。在世界服饰的高峰论坛里,高贵温婉的旗袍,亦是愈发出落得楚楚可怜、顾盼生辉。

温婉如玉的侧面,是“汉服”苍老的喟叹和莫名的淡出;

高贵冷艳的背后,是满清入关时,对汉人粗暴血腥的“剃发易服”之举。

确实,汉服爱好者如贸然衣着“汉服”招摇过市,不管在国内境外,都会受到好奇的“围观或错认”(被错认为日本的国服“和服”);而妙龄女郎穿着“旗袍”出街入巷,无论是彳亍行止,一番男同胞如影相随的“欣赏或掉睛”,还真是免不了的。

1960年版的《辞海》,对“旗袍”的释义是,“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凤冠霞帔、也曾雍容华贵过的汉服,在近现代中国女人的生活中忧伤的淡出;道行数千年的主流服饰文化,拼不过区区数百年的支流服饰文化,且竟致落败,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不解之谜。

说是不解之谜,有一个直接原因还是有解的。那就是汉服在明末的断代,与满清“剃发易服”的粗暴政策有直接的关系,但历经几千年汉服文化的传承,怎么就被区区一个朝代,对主流文化的部份倒行逆施给终结了呢?

在汉服的传承方面,汉文化的韧性,体现在哪里?不解!

根据维基百科的显示,旗袍在辛亥革命举旗前后,清廷虽僵未死,时民间排满炽烈,满洲妇女因为性命关系,大都改穿汉人服饰。

旗袍的肇始——女式旗装首次陷入了困顿凋敝之中。但之前,因应满清入鼎中原之久,女式旗装的地位应有大幅上升。猜测其已有充裕的格局,来应对外力的强击。

解铃还须系铃人,挽救女式旗装的,竟然还是击溃旗装的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为了更快推翻腐朽的晚清政权,彻底摆脱封建礼制对民众的禁锢,革命当局对西方文化的态度,比之于前清之洋务派、维新派显得更为宽容大度。如此一来,西风东渐之象更加快了进入华埠的速度,上海依地势水运之便,成为容纳改版后的旗装——旗袍的再生地。

由于东西文化相杀相合,历近百年,又因中华文化包容力强大如斯。西方强悍的工业产能和出色的设计思想,与中国末世王朝遗产之一的旗装一结合,依托中华文化的“汇天下之物事,为吾朝所役用”之风习优势,旗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也算水到渠成。

清人魏源在著《海国图志》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说得好呀!他说出了利用中华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和韧性,以抵消大清与西方在技术上差距的玄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再以此反制西方侵略理论的第一人。

尽管他的想法,在大清朝没能得以完美的实现,但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治国和国际关系方面上的警醒,已让清末时期在迷惘中痛苦摸索救国道路的先行者,吃下了一颗“战略定心丸”,让代代中华儿女在复兴中华之路上,走得越来越有劲了。

为啥?因为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了呗。

套用一句投资界的金玉良言,“信心远比黄金更重要!”

体现在服饰方面,是旗装古旧的程序在民国上海,得到了中西方服装“码农”首次的联手改写。找到生存缝隙的“海派旗袍”,以绚丽沉敛、卓尔不群的中西合壁的设计,霎时横空出世,抢先风行于中国经济的启明星——上海的街衢里弄。

记住这个伟大的时期,20世纪20到40年代!

这不仅是为了海派旗袍,更是为了我们各种的软实力得到了渐渐地救赎,我们的各种信心,在未来得到了相继地释放。

愿秋水长天护佑我锦绣中华!

三,海派旗袍的风情

品完文史,且饮风月。说完了旗袍文化的前世今生和大文化背景,下面来些轻松点的、文艺范的文字。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吟罢柳永才气盈盈的幽幽一叹,我们是不是该克制一下空灵的忧伤,去撩一下图片中美眉身上这件美美的海派旗袍呢?

旗袍的风情,在于她的温婉是隐盈在中国女性骨子里的。唯有东方女性之身材高挑、蜂腰削背、轻盈俊俏者,方能著出旗袍仙袂欲飘的娉婷袅娜来;西方女性虽有颀长的身材,盖因虎背熊腰者多,是无法穿出小家碧玉的冰清玉润来的。

旗袍的另一种风情,在于她的高贵是逆溯于儒家礼制中的。唯有中华文化之温良恭让、气质如华、诗书满腹者,方能析出旗袍与生俱来的风华内敛来;没有中华文化华美的基因传承,西方女郎即便有名门望族的身份,盖因热辣洋溢者众,也是无法穿出大家闺秀的端庄优雅来的。

旗袍的第三种风情,在于女人以曼妙的旗袍为工具,撬开了五千年父系社会权力的坚冰。五千年!比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历史,还要长三千年,这是个难如补天、振聋发聩的壮举。

这种壮举,放在柔柔似水的旗袍文化上,极像一贯只会赋“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或书以“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词人李清照,突然一下子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美言辞一样令人目瞪口呆。

但“剑雄品评”认为,这仍然是一种“女儿”心态所表露的别样风情,且不认为这是好汉李逵所写的“决心书”。

清人曹雪芹说过,“女人是水做的骨肉”;

记得东晋的葛洪也曾佛性禅心地说过,“金以刚折,水以柔成”;

南宋的罗大经回答得更是斩钉截铁,“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可见,女人有“女子报仇,五千年不晚”的超强韧性和超大冗余。

瞠目结舌之余,“剑雄品评”实在是觉得惹不起天下的女人。于是,赶紧抓住“38妇女节”的尾巴,熬油点灯了七八天,写了这篇长文,长篇累牍地赞美衣中尤物的“旗袍”,想拍拍女人们的马屁,以求在万一做错了什么时,不会被女人发起来自“远古”的报复。

原来,自汉代后,汉族女性被男性压迫得只能穿"上衣下裳"的衣饰,即俗称"两截衣"。“袍服长衫”几乎是男性或高等级男性的专利,"两截衣"也就成为礼制对女性压迫的象征。

有历来教化婚前女子的圭臬——《女儿经》为证,

"为葚事 两截衣 女人不与丈夫齐

百凡事体须卑顺 不得司晨啼母鸡 "

而“旗袍”是不是应归于“长衫”之类的范畴呢?依礼制当然是,说旗袍是女式长衫一点没有问题,而且即使到了清末民初,长衫仍是等级较高的男人,或男人的性别标志服饰。

记得鲁迅在《孔乙己》一文中写道,“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又譬如,”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字字句句仍令“剑雄品评”记忆犹新。

所以,在民国的上海,接触到西方“男女平等”思潮的封建女性,其中的思想解放者,对海派旗袍产生了疯狂的追求。实际上她们真正追求的是,女服要更偏重“男装化、男性化”,以便用这种最隐晦和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与男人一较短长。

这对久苦于礼制约束的女性来说,是宣示女性独立和解放的好时机,而改版的女式旗装恰恰刚好踩在这个点上。

民国时流行时装的高峰论坛,早已由苏州搬到上海。上海又是西方文化技术登陆的桥头堡,也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交锋的第一战场。

海派旗袍的制作在不断的西化,如采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等制作剪裁方式。令海派旗袍与西方服饰有审美趋同的迹象。

而这些衣饰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海派旗袍这些崭新的变化,令所有民国新女性痴迷,这使旗袍成为接受中西合壁服饰艺术的民国新女性首选的服饰。

民国的上海女人因为身处亚洲时尚的中心,更懂得如何展示旗袍的风情万种。而对这种曼妙风情的理解,通常都是小时候打开妈妈的衣柜,边摩挲着悬挂的旗袍,边想象着穿著旗袍的兴奋中接受启蒙的。

宋美龄对旗袍的钟爱,是众所周知的。她的旗袍数,永远要比她的衣橱容量要多很多;许多在上海滩大红大紫的影星,如阮玲玉、胡蝶也是到了非旗袍不穿,非海派不喜的“发烧友”阶段。

一直都非常喜欢叶倾城对旗袍张弛有度、浓烈内敛的褒美。其中妙笔生花的片段,让“剑雄品评”对她的文字顿生敬意,“灯火初上,着一袭旗袍香风细细在城市的陌陌红尘里,毫不夸张的面料,却有蝴蝶的色彩和构图;婉约到极点的式样,却分明说着无比大胆的春光。沉静而又魅惑,古典隐含性感,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

奔放热烈、含蓄优雅,是旗袍摄魂夺魄的风姿,亦是中国女性温柔贤良、负重坚忍的品性。

“旗袍才女”张爱玲曾说过,“就是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是的,自海派旗袍诞生以来,多少深情脉脉的女子都醉倒在“ 束身旗袍,流苏披肩”的蛊惑面前。

旗袍在光影摇曳的陈年旧梦里,积攒了岁月积淀成的风韵,有了中西合璧猝然投下的影子,它之所以被誉为民国女“国服”,端庄大方、高雅含蓄、风情万种之外,其背后之中国女性地位的冉冉升起,恐怕是个逃不过的命题。

“好马配好鞍,佳人著丽衫”,没有了中国女性在民国时期对“平等民主”的不懈追求。旗袍不过还是前清时代繁文缛节、高傲古板的女式旗服。那么,她与男式旗服一起被“团灭”的命运,将是不可避免的。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01-27 10:16韵荷飘香[台湾省网友]IP:1743458388
    真很有意思海派旗袍传承着民国期优雅风情。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袁隆平英语作文 写信作文400字 关于汉字的作文 初中生优秀作文 成长的快乐作文 圣诞节英语作文 爬山虎作文 关于考试的作文 借景抒情作文 关于校园的作文 感恩老师作文 初三语文作文 英语高考作文 欣赏的作文 作文梗概 自信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 疫情作文素材 小作文怎么写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600字 我的烦恼作文600字初中 写物的作文400字 作文300字三年级 关于春节的作文800字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 我的梦想二年级作文 抢椅子游戏作文 我的春节英语作文 美丽的瞬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