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杭州隐秘地图之:窑山 文明的传承

2020-11-25 14:05:01
相关推荐

本文导读——

正好临近良渚申遗成功一周年之际,但《窑山》一稿,重点并不是在良渚文明,而是在这文明曙光之后,在这片土地上文明的传承,这种传承,有时甚至是剧烈的,比如韩瓶:最初出现于南宋名将韩世忠创立的背嵬军里,为其亲兵抗击金兵随身带的一种水壶或酒瓶。

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文明的传承需要守护。

传承的另外一个关键词是文化,比如在宋太宗端拱二年中进士的盛度的故事,在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出任多种官职,数度起落,凡五十载。死后归葬于瓶窑,他的故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凝眸:有幽默,有喜悦,有悲苦,也有戏谑……

而岁月不居,一切都在变化,像良渚文明,在被再次发现之前,它埋藏于土层之下,只有在再次挖掘出来的时候,才显出它光彩夺目的质地。

我们要有对文明的呵护之心。(李郁葱)

正文从这里开始——

杭州隐秘地图之:窑山

王开阳/文

野溪亭市列柴门,

陶户家家作酒罇。

纵有龙纹白芨碎,

新窑青器已无伦。

——摘自清沈嘉辙《南宋杂事诗》

去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大会主席阿布法斯加拉耶夫一锤定音——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次日大清早,一批以先睹“王国都邑”风采为快的良渚文化仰慕着,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向良渚博物院方向直奔而去,一番东问西找之后,才知道古城遗址在良渚西边的瓶窑镇。据统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古城遗址区累计接待参观者已超过100万人次。

过往,瓶窑镇因地处余杭西部山区,不免冷僻落寞,虽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地段,却在上世纪30年代就被良渚镇占了先机,长时间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但其非同一般的历史文化积淀又始终与众多的江南古镇相区分,为人们所瞩目。其实,瓶窑的这一特征古人早就在史志里告诉过我们——北宋人乐史编撰的《太平寰宇记》载:“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人谓之浙瓮”,南宋《咸淳临安志》也有“亭市村多陶户,善作大瓮,今谓之浙瓮”的类似记载,《余杭县志》更是直言“窑山上‘陶穴栉比’,镇因以为名”。而为史志争相记载的宋代“浙瓮”,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已,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才是瓶窑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中的重

1.窑山是余杭瓶窑镇的地标和象征

窑山,一如临平山之于临平镇,广济桥之于塘栖镇,是余杭瓶窑镇的地标和象征。

早在南宋初期,亭市村便以窑业发达著称。一条山间小道从村里的亭市山蜿蜒而上,只见靠南的山坡上“陶穴栉比”,漫山遍野都是用石垒砖砌的一座座窑炉,窑炉周围水井遍布,木柴堆积如山。成批成批的陶胚被推入窑内焙烧,窑炉里烈火熊熊,猛烈燃烧的木柴不时地发出噼噼啪啪的爆裂声,四周尘土飞扬,浓重的烟雾一直弥漫到周边的村寨。长年累月在小山上经受烟熏火燎、日晒雨淋的制陶、焼窑人,一个个被弄得灰头土脸,面色黧黑。窑内火候没控制好的成了次品,出窑的次品随处倾倒,越积越多,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也污染到了亭市山东麓的小集镇。这便是千年前亭市村陶户在亭市山上烧窑制瓮可以想见的图景。现下,亭市山已改称窑山,但依旧保留着它的古痕旧迹,隐藏于此的便是著名的宋代窑址。

亭市村陶户善作的大瓮多为乌甏和寒瓶,这些甏、瓶之类胎质粗糙,多施半釉,釉色以青褐色为主。乌甏即大瓮、坛子,口小腹大,全身乌黑而不上釉,这类形状的甏现今人也多眼熟。但亭市村盛产的乌甏,其神奇之处在于甏内干燥透气,冬暖夏凉,放在里面的食物可以盛夏不馊,霉季不霉。寒瓶就有来历了,因为人们也叫它韩瓶。韩瓶是流行于南宋

和元朝时期的一种瓷瓶,最初出现于南宋名将韩世忠(1090年—1151年)创立的背嵬军里,为其亲兵抗击金兵随身带的一种水壶或酒瓶。所谓“背嵬”,南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里做过解释:“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传说韩世忠的背嵬军(韩家军)与岳飞的背嵬军(岳家军)同样士气如虹,能打善战,故连军中常见的水壶、酒瓶之类也跟着它们的将领一起出了名。

韩瓶属于军需品,也是一种消耗品,而韩家军的兵士又不是个小数目,因此,亭市村的陶户们常要为不能及时将韩瓶供应给韩家军而犯愁,只得在小山上没日没夜地加班赶工,过着劳累不堪的日脚。

2. 古陶器碎片是先祖留下的一份美好赠品

虽然,陶户们在窑山上备尝艰辛,但能维持一己的生计,也就心满意足。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千余年之后,自己的劳作竟然给乡人带去了诸多的意外和惊喜,为后来的瓶窑镇奉献了一份无以复制的宝贵遗产,如果他们在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对窑山四处散落的古陶器碎片,那里的老人随口可说上一二。譬如早先在窑山上上落落,可轻易地捡到一些粗糙的古陶片,老集镇上的居民在水井里也会打捞到一些碎瓷片,因为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于是不在乎地捡了丢丢了捡,有的人家还将它砌进了土墙里;在窑山近旁东苕溪往来的船家,也偶尔会从溪水的深处打捞起这样的碎片,大多又被扔回到水里;在窑山建造公园时,工人在清理建筑垃圾时还发现了数量惊人的古陶片……直到窑山遗址得到发掘,尤其是良渚古城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瓶窑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无以计数的古陶器碎片也是先祖给他们留下的一份美好赠品,对它的亲切感也油然而生。

江南的六月,“黄梅时节家家雨”,这时节也正好是苕溪的汛期。伴随着淅沥不止的雨声,过境瓶窑镇的苕溪水也一日日地往上涨,渐渐地漫上了低洼的街路,流进了路边的屋子里,于是住民开始忙不迭地清理,叫苦不迭。迫于无奈,不少人家在背靠街路的小山上搭建起一间间简陋的小屋,窑山也由此而变得杂乱不堪,这不雅的山景一直延续到瓶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后,年年被淹的老街居民搬迁出低洼地段,小山的面貌才得到彻底的改变。而先前越来越多的男女老少上山义务植树,使早先光秃秃的窑山渐渐地有了绿意,有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子,居民开门见山,满山皆绿,愈发养眼。

2018年初,窑山公园开工建设。据规划,这座新建的综合性山体公园既要体现窑山“十八窑”的陶窑文化,又要符合居民登山健身、休憩远眺的需要。现下,山体公园有十多个景观节点,山脚下便是瓶窑非遗博物馆。在余杭,有着如此丰厚历史文化内蕴的山体公园十分罕见,更何况,瓶窑窑山宋代窑址已被杭州市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点。

3.仁宗朝时坚持不站队的盛度

离瓶窑镇三里许,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附近,有个风景秀丽的南山村,村里最为人瞩目的是那座墓体十分庞大的盛度墓(当地人管它叫 “宰相坟”),犹似小山般地屹立在一条小河畔。早先,墓前有石牌坊、石人、石马、石翁仲等,现今已湮没无存,但时至今日,墓茔未曾遭受过盗挖或大的破坏,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载,唐大中元年(847年),世居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的盛珰(盛度曾祖),因出任余杭令(一说钱塘令)而不远千里地举家搬迁至瓶窑横山(现南山村),成为江南盛氏的始祖。此后,南山村一直是盛氏后裔的一处聚居之地,现今仍有二十多户盛氏族人。值得一提的是,余杭瓶窑盛氏家风历来有名,与西溪洪氏、良渚荀山、余杭仙宅、崇贤鸭兰村、星桥二小等家风比肩。盛度(968年—1041年,字公量),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盛度中进士,之后在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出任多种官职,亦数度起落,凡五十载,年七十疾终,葬于瓶窑镇横山。

《宋史列传卷五十一盛度传》等史志多次提及盛度的身形体态,并用“肥大”“丰肥”“丰大”“充壮”等词语来形容它,可见盛度不是一般的胖,胖到什么程度?据《宋史盛度传》载:“度体肥大,艰于拜起,宾客有拜之者,则俯伏不能兴,往往瞪视而诟詈之。”

每每有宾客来访,盛度在回礼时简直就直接趴在地上,连起身都十分困难,这不是太折磨人了吗?难怪他要瞪起眼睛骂人了。

盛度极有个性,聪慧机灵过人,在无奈时,亦“善用其短”。据宋朱弁《曲洧旧闻》载:“盛度在翰苑日,昭陵召入草诏,文肃(盛度谥号)奏曰:‘臣体肥不能伏地,乞赐一平面子。’上从之。至则诏已成矣。”

盛度“召入草诏”的起因是那年久旱不雨,田地龟裂,宋代社会民生问题愈发突出,宋仁宗祷雨不应,无奈之下决定效仿以往帝王下诏自责,以求上天的宽恕。他把盛度召来,让他在宫里起草一份《罪己诏》。这可难为煞盛度,因为他历来“文思迟”,作文前得细细思考后方才动笔,之后又是反复推敲、润色,何况,他从未书写过这一类的文书。但皇上的旨意哪敢违背?于是灵机一动,便说了“臣体肥不能伏地,乞赐一平面子”的话。“平面子”即古人用以倚凭身体的矮桌几。宋仁宗看着他那肥硕的身子觉得也是,便命人去搬张矮桌几来,等到桌几端放在他面前,他的腹稿也已经打得差不多了,于是从容地展纸研墨,不多时,一份诏令当着皇上的面一挥而就。“如所欲而敏速,更不易一字”,宋仁宗见之不免惊讶,大大地夸奖了盛度一番。

盛度曾被真宗盛赞为“博学”,其时,他只不过是个三十来岁的尚书屯田员外郎(官衔六品上)。

这件事的缘起是他绘制的两幅地理图:《西域图》和其后的《河西陇右图》。

当时正逢宋辽交恶,契丹扰犯大名(今冀、鲁、豫部分地区),盛度数次上疏议论边事,后来奉旨出使陕西,他实地勘察了边疆的地势,又参考了汉、唐以来的古地图,终于绘制成一幅《西域图》,其后,又绘制了标有山川、道路、壁垒、区聚等五郡(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东南山川形势的《河西陇右图》,先后呈送给真宗,并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对边事和边防的见解,有理有据,令皇上听之信服。两幅地理图不仅表现了盛度对边事、边防的关注,还显示了他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观察、绘制能力,对真宗而言,两地图对朝廷布防边疆的军事价值不可小觑,于是当面盛赞他博学多才。之后,盛度得到真宗的器重而不断升迁。

4.百人百相,性情各异

景祐二年(1035年),盛度与宋绶、蔡齐均为参知政事(副宰相),而宰相王曾和吕夷简(左相和右相)因“论议多不合”,甚至相互攻击,最终“二人俱辞相”。仁宗征询盛度“孰可代者”,盛度答曰:“陛下询二人以孰可代者,则其情可察矣。” 仁宗果然召见王曾以问,王曾推荐与其关系密切的蔡齐,又问吕夷简,吕夷简则推荐跟自己熟络的宋绶,均不提盛度一句。仁宗看好坚持不站队的盛度,于是“四人俱罢,而度独留”。在宋朝廷高层的一场人事变动中,盛度未罢反升,主持枢密院事,代行宰相之职,时为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

大概是秉性使然,盛度的人物轶事趣闻不少,史志多有记载,在古代宰相这一官衔甚高的层面上十分少见。这类轶事趣闻,上节已提及一二,此节续之。

盛度26岁荣登进士榜,其父盛豫“喜甚”,却不幸“解颐而卒”——面带笑容去世了。

盛度在内廷做翰林学士时,有一天,他从前殿缓步而出,忽然发现宰相从他身后走来,按照礼仪,他是要避让的,于是一路小跑来到官舍,隐于其中,此时,“喜诙笑”的翰林学士石中立刚好经过,见他一副气喘吁吁的样子,好奇地问他出了什么事,盛度便将在身后发现宰相的事告诉他。石中立没头没脑地问了句:“相公(宰相)问你了吗?”盛度回答:“没有。”石中立偷笑着随即离去。没过多久,盛度忽然反应过来:这石中立不是用“宰相(丙吉)问牛”的典故来嘲笑我气喘如牛?于是立即扯起嗓子对着没走远的石中立大骂一通。

之后,喜欢开玩笑的石中立又一次让盛度“中招”。

一天,大家在一起聚会,盛度刚替“□文节神道碑”撰文,石中立故作不知,急乎乎地问:“谁撰?”盛度不假思索地答道:“度撰。”由于“度”与“杜”同音,引得众人哄堂大笑。

下属孙忭应召面试馆职,给当时任翰林学士的盛度送了一份礼,盛度因此勃然大怒,说:“凡送礼的人都是歪门邪道,是朝廷不允许的。”呵责再三,将孙忭吓得“惶然失措而退”。孙忭在翰林学士院考试后,日夜担忧自己落选无疑。盛度在看孙忭试卷时,发现他的文章写得不错,就提笔批了个三等上,没埋没这个人才。

宋代流传一个典故叫“盛肥丁瘦,梅香窦臭”,其中涉及到朝廷的官宦盛度、丁谓、梅询与窦元宾。

盛度(仁宗时任宰相)和丁谓(受封为晋国公)同为浙江籍,且以文辞知名于时,两人的长相却是一胖一瘦:盛度身宽体胖,肚大腰圆,丁谓却长得身小体瘦,脸如刀削。翰林侍读梅询与为馆职的窦元宾性格迥异:梅询喜欢清洁衣服,每天起床后不忘点燃两炉香,然后用官袍把香气罩住,去官府时双手紧紧抓住袖口,坐定后才放开手让香气飘然而出,弥漫整个房间;而名门弟子窦元宾性懒,不事洁净,长年不知沐浴,邋遢惯了,近身便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时人语曰:“盛肥丁瘦,梅香窦臭”,意谓百人百相,性情各异。

5.瓶窑镇历来是余杭西部一处有名的商贸集市

依傍一条跟大运河相通的苕溪水道,瓶窑镇历来是余杭西部一处有名的商贸集市,既是县内黄湖、百丈、鸬鸟、双溪,也是安吉、孝丰、临安、昌化、于潜等外县的山货集散中心,同时,又是日常生活用品进入山区的一道门户。民国时期,在东苕溪沿岸的上窑街和下窑街一带,汇聚了五六十家山货行和过塘行,每逢山货交易季节,各路客商纷至沓来,在不宽的街路上拥来挤去,堪比过节。专门经营竹、木、柴、炭、茶、笋等大宗山货的“山客”(来自山区的卖家)和“水客”(来自平原水乡的买家),年年都要在这里交易,双方只要有点赚头,一桩桩生意很快就能成交。随后“水客”召来船工、筏工,吩咐船工赶紧装货,筏工立马开筏。其时,在苕溪沿岸已停靠着大小不一、数不胜数的运送货物的商船,竹排和木排更是由北往南一字排开,延伸几里乃至十几里,一派“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景象。

直到杭瓶公路建成通车,大宗竹木开始由水运转为车运,以往苕溪和大运河上常见的由二三筏工用一支竹篙撑着竹排、木排缓缓而行,以及他们搭建在筏尾的简易帐篷和不时从那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才逐渐从溪河上消失。抗日战争爆发后,瓶窑镇被日寇占领,曾经繁忙不已的山货集市亦被其毁于一旦,此后再难重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仙人掌300字作文 春天的公园600字作文 享受生命中的温暖作文 我不怕因为半命题作文 身边熟悉的人的作文 糖果节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题目 关于坚持理想的作文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 一个夏天的早晨作文 立意作文 关于微笑的作文600字 垒高自己作文800字 我的老师三百字作文 初中暑假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作文 禁毒安全作文 今天我很高兴作文 这也是一道风景作文 小白兔作文五年级 什么情结作文600字 关于惊喜的作文 关于诚信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与朋友再见时作文 长隆野生动物园游记作文 立春作文 20年后再相会作文 做与不做作文 作文华为 我的表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