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何懂得更多 让别人觉得自己挺厉害?

2020-11-26 00:35:01
相关推荐

好友阿禅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信息获取、知识付费,以及知道、得到与用到的境界,深得我心。

然鹅,这么好的文章阅读量才五六千,实在是不应该,所以获得授权之后转过来,尽管,我这里的阅读量可能会更惨,但哪怕多一个人知道并有用,也是好事。

以下为原文。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李永乐老师」这个人,如果你没听过,不妨去 Youtube 搜索一下他的视频。他做了非常多的 10-20 分钟的中长度视频,阐述一些复杂的概念或事件,比如中美贸易战如何发生。

如果你看过他大量的视频,你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作为一个物理老师,他懂的是不是有点多了,貌似颠覆了我们对物理老师的认知,好像没有什么他是不懂的,他总能把事情讲清楚。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

不久前,机缘巧合之下,我和一批买了各类付费知识课程的用户聊天,这些人平均购买了 5 个系列付费课程,有在得到上买的、有在喜马拉雅上买的,也有在各种公众号里通过小鹅通购买的。

在和他们聊天时,我发现他们存在同样的焦虑:

买了很多课程,但没感觉自己学到东西。

如果深挖焦虑的根源,他们之所以购买如此之多的课程,是因为他们怕自己落后,于是买了很多看起来质量看起来比普通文章更高的付费内容,试图通过这些付费内容来增加自己的谈资,让自己在和别人聊天时不落后,让自己不被这个时代落下。

可是,当他们真的和朋友们聊到一个新概念时,比如产业互联网,他们发现自己还是不懂。当身边的朋友聊得天花龙凤时,他们发现,他们不仅没法插话,甚至想插话都想不起自己当时听的付费内容里讲了什么。所谓的谈资,瞬间变成瘫姿。

很惭愧,我并没有完成大学的学业,但离开大学这 10 年,我没有一刻觉得自己落后于这个社会,借用《飞驰人生》里的一句话:

当一个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他才是真的过时了。

所有人都有学习能力,只是有时候我们的焦虑感影响了我们去探索知识的过程,打击了我们的信心。

显然,我们在购买各种课程、买各种书时,是有信心的,觉得我们都能学会,但实际上,我们最终可能只是「听过」,甚至连「知道」到不算,更不用说「得到」和「用到」了。

实际上,你也可以像李永乐老师那样,看起来什么都懂。这里说「看起来」不是要去你伪装,而是,有些知识,你只需要「知道」,而有些知识,你需要通过工具和方法,变成「得到」,最后能不能「用到」,则是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

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些我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记住,方法只有自己去实践了,才能变成自己的方法;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按照别人的方法去反复实践后,你一定能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的标准学习流程。

1

放过自己

学习的第一件事,我认为是要放过自己。

你不一定要学会所有东西,按照前面说的,我们把知识进入大脑存储的结果,分为这几种:

听过:有点印象知道:对每一个环节比较熟悉,能回答出相关问题得到:你可以教别人用到:抽象出方法,用到工作生活之中

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听过」。但我们的焦虑感总是强迫我们要去「知道」,甚至「得到」。

其实没有必要。术业有专攻,我们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东西。拿我来说,作为一个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钢铁直男,我并不强迫自己一定要知道所有口红的色号,甚至还能教别人怎么挑选 — 除非我对此有兴趣 — 否则,我只需要知道「口红是有很多种色号的」就够了。

再拿我上周写的《5G,新连接时代的机会》来说,如果你不是一个关注新科技趋势的人,你压根不需要看完,对你来说,知道「5G 到底是啥玩意」就够了,技术规格、产业互联网如何与之结合,这些对你来说,不需要强迫自己去了解 — 除非兴趣使然。

放过自己,还意味着,在阅读和学习时,也不一定要强迫自己读完或学完。

举个例子,我在「得到」上买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程,相比经济学,我对互联网技术的兴趣更大,我经常在开车时候听,但我从来没有强迫自己一定要学会里面的方法或思考模式 — 但也有可能我在其它地方学会了这种思考模式,无论如何,这个课程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背景音(没有贬低的意思),我不强迫自己一定要学会,我也不强迫自己一定要每一期都听,如果我花 199 一年,能获得一两句让我深思的话,我认为这 199 花得就非常值了。

读书也一样,有些人买了书,一定要从头看,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句号。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当你决定购买一本书时,你已经对这个话题产生兴趣,而当你产生兴趣时,你可能已经了解其中一些东西,书本上讲的系统性知识,有些篇章你是不是已经知道,并不需要重复阅读?

放过自己,同时也意味着,你不必把朋友圈、订阅号、看一看里的文章全都看完。相信我,少看一两天甚至一个星期,你并不会损失什么,反而,你的焦虑感会下降,大事件你是不会错过的,在这个信息时代,没有人能轻易错过大事件,你并不需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去刷信息流。

可以说,70% 以上的信息,我们只需要「听过」,在脑子里留下那么一点点记忆碎片就足够了。

留出更多的时间,放在你需要「知道」的事上面,不是更好么?

2

在二手知识上重做探索

为什么我们会买付费知识?

因为老师们都给我们总结好了,我们觉得这样省时间。

但是,当你听完、阅读完,你依然只是「听过」,并不是「知道」。要做到「知道」,你需要把老师的探索过程重做一遍。

探索的过程,是最容易让人学到知识,真正把知识收入囊中的。探索这件事并不难,也不会花特别多的时间(当然,也不会花特别少的时间),但如果你已经做到「放过自己」了,那么,你要去探索的东西,其实就是你觉得未来能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谈资里的,它们是值得花时间探索的。

如何开始探索?

我们往往认为花钱买的东西价值更高,实际上,有两个免费的东西,充满了知识,我们却往往忽略。

维基百科Google/其它搜索引擎

这两个工具,应是你探索的开端。

我们直接拿案例来说,假设,我对「中美贸易战是如何发生的」这件事产生好奇,我希望自己「知道」。那么,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维基百科搜索中美贸易战。

在 Wiki 里正好有这个条目,我能在这里看到整个中美贸易战(截止于当前)的进程。

但是,这里只有进程,我还想理解根本的原因。维基百科做得很好的一点是,整个页面布满了链接,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通过链接进行关联。我很快就发现,在中美贸易战这个词条里,有这些重要的链接网络:

看来,我得看一点经济史相关的东西,才能搞懂中美贸易战。按照刚才的方法,我发现经济史里,有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

看来,亚当史密斯这个人提出过什么重要的理论,这个理论可能能帮助我找到答案,于是我一层一层地寻找相关知识点:

于是我找到「自由贸易」,接着知道了「贸易壁垒」,在「贸易壁垒」里又找到了「比较优势」:

当我一层一层地去寻找,我的好奇心越来越大,好奇心又继续驱使着我往下寻找……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探索的过程你会发现,当探索到某一层,你知道你已经搞懂为什么中国和美国会发生贸易战了,这时,你就可以停止往下深挖了。

我们不妨把这个例子和李永乐老师讲中美贸易战的板书做个对比,是不是有很多知识点是一样的?

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我们才能把一个知识从「听过」变成「知道」,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将其运送到下一步:得到。

那么,Google 到底有什么用?不是所有知识都能在维基百科找到,Google 才是最大的免费知识库,也不是所有网站都像维基百科那样,将每个知识点都用链接关联起来,这时,我们必须用搜索引擎去寻找一个一个知识点的解释。

3

探索是一个获得的过程,梳理才能得到

我个人是很享受探索这个过程的,但如果只是探索,不去梳理,那我只能享受探索完爽一下那种感觉,并没有真正「得到」。

所谓得到,就是在弄清楚一件事/知识的来龙去脉后,还能从这件事里总结出一些东西。要总结出一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只靠阅读,而同时要做笔记和思考 — 就像回到我们的初高中时光一样。

这里分享我的一个方法。

当我在维基百科和 Google 进行探索时,我会打开一个笔记软件(目前我使用的是 Bear,有人喜欢用印象笔记),我会将我探索过程中阅读到的内容 — 我认为重要的句子摘录到这份笔记里。

请注意,在探索的过程,是不去笔记整理的,都是复制粘贴,先不用管格式好不好看,将它们扔到一个「箩筐」里再说。

一旦我在探索过程中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满足感,我就会关闭浏览器,开始整理我在探索过程中收集的笔记。

整理,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且是重要的一环。

对于中美贸易战这个例子,整理的目标是能将因果关系搞清楚,于是我会按历史发展的过程,将我收集的各种知识点附加在上面,再稍微添加一些自己的文字,把整件事的因果关系串起来。

这并未完全结束,真正的结束是,当你完成了因果关系的整理,你可以考虑是否在这篇笔记的头部加上一段摘要 — 这段摘要是你自己写的 — 你用自己的语言,用很短的话语,把这件事重新讲一遍。

至此,你才是真正的「得到」。

4

说出来,才能发现自己缺什么

得到之后,我们事实上还无法真正用到。因为我们只是以为我们得到,实际上一个知识点牵涉的其它知识点是非常多的,我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探索所有知识点,但我们可以去补充那些我们要将这些知识用到工作、生活、谈资过程中,依然缺乏的知识点。

如何找到这些缺少的知识点?两个方法:

给别人讲一遍写一篇公众号

我很喜欢在我获得了一个知识点后和别人吹牛,一方面觉得是炫耀,另一方面,能快速找到自己的知识漏洞。因为当你和别人聊天时,如果对方也对这个知识产生好奇,她一定会问你一些其中的细节,即使她不问,当你在用语言来描述时,你也会发现你在描述某些细节时会有些底气不足。

别把这种情况当做是没面子,实际上这是很好地去完善自己知识体系的方法。当你和 10 个人聊,发现有 20 个知识点你还不够了解时,你可能会很兴奋,你又有机会去把自己的知识体系补充完整了。

同理,写公众号也是如此。过去我写博客,现在写公众号,很多东西是我和别人聊天或看新闻时产生好奇,于是就找各种资料去研究,最后用我的语言,在公众号里表达出来。当我在写草稿时,我总能发现某些东西我讲不清楚,这时我就又开始探索,要么不去讲,要么一定要把这个知识点讲清楚。

5

懒做笔记,有时是因为焦虑所致

当我和一个朋友聊我要写这篇文章时,这个朋友说,你说的这些方法其实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他们就是懒、不愿意去主动学习、不愿意去探索、不愿意去做笔记、不愿意去梳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我们得承认,学习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懒是必然的。这篇文章没法帮你解决懒惰的问题,实际上我也鼓励人们在那些不重要的知识上懒惰 — 也就是放过自己。

学习是一件好奇心驱动的事,虽然有时也因为利益驱动,但利益驱动后的依然是好奇心。当我们放下那些不必要的信息焦虑,真正花时间花精力探索那些我们好奇的东西,我们才真正「得到」知识。

在探索的过程中,书籍、付费知识、别人的总结都不是终点,它们是你探索的过程,千万不要以为买了一节课就得到了。用不加整理的方式收集、用优秀的工具去做笔记梳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出来,甚至写出来,我们才最终得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推荐一本好书作文500 开学计划作文600字 追梦路上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天作文300字 打铁花的作文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感恩有你作文600字 可爱的小猫作文300字 追逐梦想作文6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600字 新学期新征程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开头 沟通作文600字 尊重作文600字 大扫除作文600字 想象作文300字三年级 印象深刻的一件事作文 被老师打屁股作文 小学生优秀作文大全 初中生活作文600字 每逢佳节作文 五年级下册同步作文 寒假作文300字 拜年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50字 突破作文600字 元宵节400字作文 春节的作文200字 春节作文五百字 舌尖上的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