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以《头发的故事》为例 解读鲁迅:绝望之为虚妄 正与希望相同

2020-11-27 05:35:01
相关推荐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曾谈到写作初衷:

说到“为什么”要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样的深远的思想是被大多数人所排斥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懦弱的,天性让我们善于逃避现实,伪装太平。比如在读书年代,我们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如今想来,我们那时太年轻。人生漫漫,我们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才能由一株幼苗长成参天大树,若连文学中的惨淡都不愿去面对,那现实中的惨淡恐怕更加不敢去面对吧。

可“病苦”不去诊治,就不知道它在何处,也就不能剔除病因、得到救治。因此,任何人都应该勇敢一点,做一个如鲁迅所说的“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

今天,我就以《头发的故事》为例,向大家解读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以及现实意义。而我亦希望,我们在走进鲁迅的同时,也能强大自己的内心,敢于做现实生活中的猛士。

一、故事内容:以小见大地展现社会中的畸形现象

鲁迅曾谈到,他小说中所写的事迹大抵是出于曾听过或见过的事情,但他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

《头发的故事》便是如此写成的。1920年下半年,鲁迅受许钦文之妹因剪发而被高等女子师范学校所拒的触动,引发了对“头发故事”和“辫子问题”的联想,便写下了这篇短文。它的情节非常简单,起因是双十节的当天“我”翻开日历,继而引出了前来拜访的N先生的牢骚。

同《狂人日记》一般,本文几乎也是某位神神叨叨的“异常人”的牢骚录或日记本,它们几乎没有复杂的人物以及情节发展,都是借着“异常人”的口表达了对当今社会中某些现象的控诉。

那么,有哪些控诉呢?

故事中的N先生在牢骚中讲了这么一个事情。某一年的双十节,北京人十分冷淡,早晨懒洋洋地踱着步子出门,懒洋洋地参与挂旗,又懒洋洋地连收旗都忘了。这样的冷漠引起了N先生的不满:

“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

为什么N先生感到不满?源于人们事不关己的冷漠姿态。

双十节是是为纪念1911年10月10日,人们发动武昌起义的庆典。在革命中,烈士为了拯救人民,辛苦奔走了十多年,可要么被弹丸击中、失去了生命,要么在监牢里受苦刑,要么踪影全无、尸首都不知何处。

然而人们居然忘却了这个日子,忘却了烈士的牺牲,忘却了自己还处于危难中,仍然冷眼旁观世事,麻木地活着。

在我看来,这便是第一个令N先生不满的荒谬现象,救人者死了,被救者不但不感到悲痛,反而选择忘却他们,这是人性的丧失,还是人性本就是如此残酷?

N先生想不明白,因为在这样的畸形的环境中,他也无从想明白,人们的思想本就是愚昧,道理讲得再明白,人们也不会领悟。更荒谬的是,因为人们愚昧的思想,流尽鲜血换来的革命成果居然只改变在头发这种小事上。

N先生对“我”继续发着牢骚,随后话锋一转,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

“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

N先生在国外留学时,因为感觉不方便遂剪掉了辫子,却不想不仅留着辫子的同学厌恶他,监督还要停了他的官费,送他回国。幸好得勇士救助,监督被勇士剪了辫子逃走,因而N先生还能继续读书。

后来过了几年,N先生回国谋生,为了安宁戴上了假辫子,却不想依然被人叫骂,幸而革命有了成果,剪辫子已成规定,而不剪辫子则要被强制抓去剪掉。

只是成果是表面的,人们虽愿意剪了辫子,但人们的思想依然愚昧。这不,剪了头发的女子要么是考不进学校,要么是被学校出名。

这是多么的荒谬啊,仅仅在头发这件小事上,就要给人们带来痛苦与不幸。

其实,当今依然存在相同的畸形现象,如冷漠的姿态,很多消防员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我们,随着时间流逝,我们早已忘却了他们的牺牲,继续违规使用电器或者因好玩在屋内点火;又如喜欢在小事上做文章,外卖因天气原因送餐延迟就要被罚几百,结果却酿成悲剧。

而这种种都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所造成,人们从来不会因为悲痛而有所反省,仍然我行我素、麻木地活着。

有很多人说鲁迅善用文章单独指骂某人,其实不然,我们只是从鲁迅作品中窥见了自己的劣根性罢了。

二、叙事方式: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头发的故事》同《狂人日记》一般,也是在形式上就让人耳目一新。有人从文体上对它予以否定,说鲁迅的小说不像小说。

鲁迅是这样回答的:“我写作是为了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至于采用什么写作手法,只要‘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就行了。”

的确如此,如《头发的故事》中,虽然是N先生的牢骚录,但在开头精心设计了“我”的存在,这样就形成了“我”与“余”(即N先生)两个对立的叙述者,形成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模式。

如N先生来拜访“我”发牢骚时,“我”内心的想法是这样的: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就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所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

随着N先生牢骚越来越多,“我”脸色越来越僵硬,一副不愿意听的表情,N先生便住了嘴,准备告辞。

在这里,“我”是看客,看着N先生的表演,作者也是看客,看着“我”与N先生的表演,读者呢?也是看客,看着作者、“我”、N先生的三人表演。

随着情节的展开,作者看到了第一重“看与被看模式”,读者看到了根据作者所叙述的第二重“看与被看模式”。

两重叙述,两重视点,既揭示了中国人最典型的劣根性——看客心态,给出了让我们跳出看客心态的方法——多个视点观看。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却不知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逐渐被看客所同化,若是不时刻提醒自己,就会一不小心加入其中。

在当今社会,这种看客心态在网络中越来越严重。每每出现一则新闻,人们就会立刻在评论处发表自己的看法,丝毫不去追问真相,只对自己所见给予评论,正是因为这样,网上往往都会陷入情绪不可控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源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问题——视角单一,同时也源于媒介对信息的创造性——根据自己喜好有取舍地筛选信息。

电影学上有个这样的理论:一个镜头的形式,即一个题材如何被拍摄下来,这个才是其真正的传达给观众的内容,这个内容不一定与现实中该题材给人的印象相同。

也就是说,确切的信息均被媒介所决定。我们总以为自己所见便是真实,可是通过媒介得到的信心,本身便是经过媒介再次创造的,因此,眼见不一定为实。文学作品也一样,文字作为一个媒介,它能决定内容是如何表现的。

正如我们看《头发的故事》一般,N先生是如“我”所描述的那般不通世俗、宛若狂人吗?

并不是,鲁迅为了避免内容的扭曲,或者说想要向读者传达更真实的内容,它一般都是创造多个叙述者,即叙述者看人物,作者看叙述和人物,读者看作者、叙述者和人物。

在这样的多重视点下,我们跳出了他们两者的“看与被看的模式”,我们在不断质疑中,引发了更深远的思考,N先生其实是一位有热血、清醒的人,而导致N先生不通世俗的原因是由于畸形的社会环境,才会让N先生显得格格不入。

这便是鲁迅写文的用意,他希望我们能对任何事物都持有质疑、批判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才是拯救人们思想愚昧的良药。

三、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在《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回归了正常,他戴上帽子,对“我”说:

“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这个结局和《狂人日记》也是同一种模式,狂人在发狂了几年后,回归了正常,去了某个地方当官员。N先生在发完牢骚后,也忘却了纪念。

这两篇文章的结局都是在高潮处回归了寂静,走向了绝望。这是不是代表着鲁迅内心的绝望呢?

其实不然,在鲁迅的大多数的作品中,他都是使用了这样的手法。

从艺术上来谈,这样的结局使人意味深长,引发深思:是选择保持绝望,还是选择付出行动、找回希望?鲁迅把这个问题丢给了读者,这样一种给予读者创造性的结局是鲁迅作品的魅力所在。

从思想上来谈,这样的结局正是表达了人世间最根本的问题:人都是充满矛盾的,社会也是充满矛盾的,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有两面,而从历史上看,文明总是破坏了又修补,修补了又破坏这样循环随着时间发展。

这样的思想便表明了鲁迅的乐观。未来永远都存在,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有光明。

在《一生太平凡:鲁迅自述》中,鲁迅说到:“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鲁迅的确是悲观的,但他亦仍保留着对生活的一点乐观,他通过惨淡的结局在警示我们,若不正视矛盾,直面人生的惨淡,那我们的路就只能是绝望了。

而这乐观却能如星星之火一般,在未来燎原。

致敬鲁迅先生的乐观,期盼未来希望的到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模仿北京的春节写一篇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六一见闻作文500字 劳动的颜色作文范文 假期里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我的年度汉字作文800字 快乐的寒假作文600字 有真好半命题作文600字 我被表扬了作文300字 有意义的一件事作文400字 暖作文600字六年级优秀作文 朝着阳光奔跑作文600字 端午见闻作文400字 七年级上册英语第一单元作文 端午节作文400字以上 挫折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爱在细微处600字作文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800字 我的课余生活作文600字 从那以后作文600字 关于过年的作文200字 我懂得了感恩作文500字 征文和作文有什么区别 新时代新青年作文800字 学会忘记作文600字 高二英语作文范文10篇 打女生阴部作文 我懂得了珍惜作文400字 我学会了炒菜作文400 今年高考四川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