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他是当代最卓越的汉语作家之一 有着传奇人生 把写作当作修行

2020-11-27 05:55:01
相关推荐

顾亭林《与人书》里写到:“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即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当代作家赵德发先生,在小说创作上可以说做的就是这“采铜于山”的活计,下的是笨工夫,苦功夫,真功夫。他不讨巧,不媚俗,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勤勤恳恳地创作,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那么本色、厚重、大气、深邃,同时,他又是有着结构小说的高明意匠。

说到德发老师,不能不说起他关于写作的一句“名言”:写作是一种修行。对于文学,他始终葆有一颗敬畏之心。为了写作《双手合十》,他曾一次次走进寺院,与僧人们一起上殿,吃斋,坐禅,出坡(劳动),全面体验他们的宗教生活,并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以他的真诚态度,结交了一大批僧人朋友,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乃至内心世界,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与此同时,他大量读书,包括佛经、高僧著作及其传记、禅宗公案、佛家仪规、佛教史、宗教人类学等等,仅是笔记就作了几十万字。据他说,《双手合十》仅是开头部分就写了三稿。此后,当写出16万字的时候,又推翻重来。为了一个情节,一个细节,甚至一句话一个词而反复推敲,那更是常见的了。

他写《乾道坤道》,像写《双手合十》一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苦行”与“苦修”:一个人不辞辛苦,千里孤行,走访道观,历时三年,四易其稿,终于完成33.5万字的《乾道坤道》。这是中国内陆第一部反映当代道教文化的长篇小说,以主人公石高静道长海外传教、临危受命、回国后历尽曲折重振全真道南宗为主要情节,生动地表现了道教文化在当今的存在形态。最让人惊讶的是,作者将科学与宗教放在一起考量,令人信服地演绎了“我命在我不在天”这一道教理念,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从他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天理暨人欲》《青烟或白雾》等农村三部曲到反映佛教的《双手合十》,再到展现道教的《乾道坤道》,这一部部厚重的大书,自然主义也好,批判现实主义也好,每一部都具有着历史的悲怆感。由德发老师,我也常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士人风骨,想到一名作家应有的自觉而勇敢的担当,以及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意识。我想,在他,内心里也有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挚而悲苦的文化责任感”,于是,他几乎是不遗余力地用手中的笔去展示、表现、镌刻、洞察;去挖掘、透视、反省、批判……

德发老师的长篇小说,本色、结实、厚重、大气。他不追求形式上的花哨,只凭着扎实有力的叙述,完成着他的乡村叙事。著名作家张炜曾如此赞扬道:“(赵德发)好像在泥土里沤制了一千年,终于化成了土地的器官,一开口即有大音。”是的,大音。这些年来,他不断地推出厚重力作,不断地给关注他的小说创作的人以惊喜。从“农民三部曲”再到“宗教文化姊妹篇”,每一部都是煌煌几十万言的精品佳构。“创作一部作品,就像建一座寺庙,你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把‘软件’‘硬件’备齐,精心施工,仔细营造,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随便糊弄。不过,仅止于这个层次,你还只是一名工匠,更高层次是,你要把整座寺庙建得富有灵性,成气场,让读者走进作品就像走进寺庙一样,能够获得智慧上的启悟和心灵上的慰藉。”德发老师的夫子自道,是他作品的一个完美注脚。《双手合十》出版后,我向德发老师提议做一个关于合十的对话,他欣然答应。于是,我提出问题发给他,他一一作答,后又不断补充、修改,电子邮件来来往往有十几封。虽然这不过是一篇几千字的对话,却充分体会到他对创作的那种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德发老师的作品富有深邃的洞察力,他发表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通腿儿》、《闲肉》、《窖》等,内涵深刻,老辣浑厚,是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精品,说是时代的经典。在这些篇章里,他以冷静到冷峻的笔触叙述,不枝不蔓,沉稳从容,看似不经意,读起来却让人有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他近年创作的短篇小说《针刺麻醉》、《路遥何日还乡》、《晚钟》等,笔致绵密,冷静铺陈,不疾不徐,叙述节奏掌控得恰到好处,小说的寓意更为深刻、丰富。

德发老师倡导,“让写作回到根上”。读他的小说,感觉特别接地气儿,是有根之牢基,有源之活水。为了写短篇小说《摇滚七夕》,他不仅多次到摇滚演出现场感受那种激情与狂热,还一个人悄悄跑到电影院,去看一部关于摇滚的电影。看到满电影院的青春年少,就他一个年近花甲的小老头夹杂其中,自己都觉得好笑。正因为他体察生活如此深,如此细,因此他笔下的文字有着真切的的疼痛与喜悦,作品中的人物才一个个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对于写作,德发老师如狮子搏象,用尽全力。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思想积累,每一种积累他都狠下功夫,“恶补”式的阅读是经常的。他写长篇小说如此,写中短篇小说如此,即使是写一篇一两千字的散文随笔,他也要做充分准备。因此,他的散文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角度独特,语言凝练,既见深心卓识,又透露出人文精神和智者情怀。像《高旻之禅》、《拈花微笑》、《突如其来人类世》、《在三教堂酿一缸酒》等篇章,厚重精美,质朴自然,诗意丰盈,识见独到,作家的人文良知与悲悯情怀一以贯之,是当代散文中的精品佳作。孙犁曾经说道:“文艺虽小道,一旦出版发行,就也是接受天视民视,天听民听的对象,应该严肃地从事这一工作,绝不能掉以轻心。”德发老师明白这一点,始终对文学怀有敬畏之心,始终审慎地握紧手中的笔。他笔下的文字,是反复锤炼后的神来之笔,更是扎进生活深处的朴拙之笔。

这些年来,林林总总,我阅读了大量的小说作品。阅读中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德发老师的长篇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命运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稳步推进,叙事上已经成熟老辣,语言精到,无论是线性叙事还是复合叙事,读起来感觉都比较快意,也耐读,不像一些先锋性小说,过于注重追求文本的异质性,却在叙事上、结构上、语言上等顾此失彼,以至于情节拖沓,结构松散,读起来冗长沉闷枯燥。看来,文本也是一把双刃剑,作家舞之,当慎之又慎。

德发老师的长篇小说写作,从农村题材转向传统文化,说是华丽的转身也好,作家的自觉担当与文化传承也好,重要的是,藉此,他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与嬗变。他说:“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资源,用小说予以表现,是我给自己制定的一个写作方向。”一个有担当,有境界,有着文化大情怀的作家,是值得敬重的。德发老师总是站在一种历史的高度,自如地去透视、俯视、审视,追求深刻的人性深度、人性力量。像表现宗教文化的两部小说《双手合十》和《乾道坤道》,尤其见出他的思想高度与人文情怀。正如青年女评论家张艳梅所评述的:“两部宗教题材小说的出版,标志着赵德发从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书写中,另辟蹊径,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依然对生活有着热切的爱和关怀,却不再局限于向后寻找问题的症结,而是给出了人类存在的未来之路。他对于人类存在的思考是超越性的,是居于宇宙和生命意义上的审视和重建,重建一种内在的生存感觉。对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的写作无异于一记棒喝”。(张艳梅《赵德发宗教题材小说论》)

孟老夫子曾说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和德发老师的认识,说来也是因缘殊胜。2007年9月,单位在日照办会,赶上台风来袭,得以在公务之余和德发老师小聚,感受到他的亲切和蔼。10月份,因为采访日照建设部门的典型经验,我又去日照小住。当地文友邀约,几次小聚,闲谈诗文。自此,德发老师的谦逊质朴、宽厚大气、沉静亲和便镌刻于心。他没有所谓文人的浮躁与傲慢,从不以名家、大家自居,对于前辈作家甚或是比他年龄稍长的作家,他总是言辞恳恳,敬重有加;而对于年青作者,他也总是怀着敬重、平和之心,与他们平等交流、对话。他随和、亲切、诚恳,是良师、益友、兄长。他宽厚、温和的笑容里,总有一种亲切的暖意悄悄渗出。德发老师对我的写作寄予厚望。我知道他忙,不好意思叨扰,偶尔通电话或发短信,谈读书,谈创作。有时我也会把新写的作品发给他看,他总是认真地阅读,诚挚地提出意见。有一次说我的散文不够犀利,建议我追求有难度的写作。并说,以我的博览杂读、勤奋和才气,理应有更优秀的作品。

与德发老师的交往,我的心也经常在感动着,感受到他身上那种人性的淳美,那种温暖的朴厚。也经常听熟悉的朋友说起他,说起为文与做人的细节、小事上的温暖与温馨。譬如说,他有时应邀参加外地的文学活动,活动结束,主办方要派车送他,他多是婉言谢绝,觉得让司机师傅跑一个来回,真不忍心。他对待生命的那种平等意识,处处体现着一位作家的同情心与悲悯情怀,那是作家的一种大境界。

德发老师的人生经历中也颇有传奇的一面。他曾微笑着向我们讲述,他早年辍学,只上了四个月的初中;因为酷爱音乐,当民办教师时曾三次报考音乐院校,却三次落榜;因为对文学的痴迷,他毅然决然放弃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这个让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去山东大学作家班进修。十年苦学苦练,十年精心营构,他创作出了反映农村题材的一大批优秀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影响深远,颇得好评,然而就在一个作家创造力的黄金时代,他又放弃自己熟谙的农村题材,潜心读书,转而去写反映宗教文化的作品……如果说,当初的弃政从文是他的决绝与自信,这次题材转型则是他对自我的挖掘与挑战,从而实现自己文学生命的超越与升华,构筑与完善自己的文学理想国。他说:“我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文学”。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人生在世,天赋、人力之外,价值取向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命轨迹。为了文学,他是九死而不悔的。

长篇、中篇、短篇、散文随笔,在德发老师这里,可以说是长枪短戟,得心应手。他运斧如斤,笔力雄健,其叙述简洁朴质又不乏温厚与诗意。要说缺点,也有。比如,《天理暨人欲》的语言还有些粗糙,个别地方还没有达到精美而略带粗粝的境界。当然,这只是美玉微瑕。我也殷切期待,德发老师的小说作品,文笔可以再狂放恣肆一些,在文本形式上、叙事上更富有先验性,带给读者更多的惊喜和新鲜感,甚至是陌生感。

一点点艰辛的开采,然后又精心地铸造起来的文字,自然就有着良好的青铜质地,字里行间回荡着洪钟大吕的声音。许多年下去,也还能经得起岁月的侵蚀,散发着青铜的光芒,清光可鉴、恒久长远……这不仅仅是我,也是很多喜爱德发老师作品的读者们的殷切期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给自己画张像作文 英语作文固定句型 那天如果作文600字 初二必考作文大全 英语作文mydream 令我开心的一件事作文 我被同桌那个了作文600字作文 文艺唯美作文题目 关于过中秋的作文 天晴了作文600字 以坚强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12年语文高考作文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 感同身受作文 法制安全作文 关于元旦的英语作文 夏之美作文 初中作文评语 游桃花源记作文 以动物为题的作文 乡情作文600字抒情初一 关于钢笔的作文 不能缺席作文 难忘的暑假200字作文 家乡的景色作文400字 特殊的鲜花作文 教师节作文500字 贪吃的国王作文 生活中的音乐作文 写校园景色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