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散文写作的个性与胸怀

2020-11-27 19:40:01
相关推荐

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此论颇有见地。例如,朱自清的温和细腻,冰心的深情委婉,鲁迅的沉着冷峻,均是各家散文无可替代的个性标记。甚至可以说,纵览现代散文史所载录的名篇佳作,无一不是作家鲜明个性的反映。

“散文表现个性”这一命题,很容易让人产生“文如其人”的联想。如果“个性”意味着个人化、私人性,那么“个性”之于“为人”和“为文”的效用值得细究。从一般的认知来看,在为人方面,弱化个人化和私人性的立场,有助于个人成功融入群体,所谓“心底无私天地宽”;在为文方面,强化个人化和私人性的色彩,却有助于形成个体风格,可谓“文字有私风格显”。但从文学创作的格局来看,作家若自拘于一方天地,固执于一己感受,沉溺于一种趣味,只能使文学变成与人无关的自娱自乐甚至是无病呻吟,而无法走向更为开阔远大的境界。或许正是有鉴于此,郁达夫不无警惕地补充道:现代散文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应以“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为特征。

以我之见,郁达夫其实从理论上揭示了散文写作的辩证法:散文写作既然源于表现个性的需求,势必要烙上作者的精神印记,甚至可以成为个人的精神自传;若要与时代和社会发生关联,作者就不能满足于独抒怀抱,而应注目于大千世界。作者所写,唯其体验至深,故能打动人心;唯其胸怀宽广,故能与更多人共享。当代散文大家林斤澜说过,散文的奥秘正在于“散”和“文”。我想,如果“文”是指作者的个性和文采,那么“散”则是指作者的视野和胸怀。作者的个性初步标识其散文的特色,其散文的格局则取决于作者的胸怀。阅读罗铮的散文,更使我坚信这一点。

罗铮是近年来较为活跃的散文作者,已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文》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不少篇章。从题材上看,这些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记述乡村人事,如《钟三秀一家》《洗麻袋的兄弟》等;怀想历史人物,如《吴三桂》《屈身安人“不倒翁”》等;游览风景名胜,如《郁孤台上思稼轩》《鹅湖行吟》等;描摹个人心迹,如《棱镜》《遗失与重现》等。透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到一位敏于感悟、勤于写作、乐于省思的年轻作家形象。因为惯于静观、谛听,他总能用素朴的文字,在喧闹的当下辟出一方思想的空间。最能体现罗铮创作个性的,是他晚近发表的长文《遗失与重现》。凝视午后的一杯清茶,瞥见清晨的一株绿草,均有可能触发作者的文思:或为偶然的邂逅而感慨,或为生命的张力而赞叹。自然而然的,在静思默想中,一道熟悉的声响,竟引出了一段城市生活的变迁史;一片安宁的沙洲,却激发了一支鄱阳水域的赞颂曲……罗铮文思的触媒往往是极为微小的事物,却每每引领他进入极为广阔的世界。

罗铮坚信,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文学仍然能够且应继续给人以信念。如果世界无情地强加人以变化与遗失,那么写作的使命则是有情地重现与升华。他如此写道:“尽管我无力关心更多,但在一次次偶然中,遗失重现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个观察世界的方位。它们率先带来深切的快感,或痛感,再顺势把我的思维带离日常轨道,去温暖未曾被思想温度覆盖的远方。”这段话集中显示了罗铮散文创作的个性:向世界敞开自我,追随记忆中最真切的感受,不刻意,不做作,在持续而自觉的省思中,不断提升自我。由此,我们不难进一步领会文学的奥秘与力量:世界的运转使人不断体验着遗失,但文学使人不断获得新的观察世界的方位,进而企望远方的诗意。

朴素真切的情感,使罗铮散文逐步形成鲜明的个性;上下求索的目光,则使其创作从一开始就显露开阔的胸怀。罗铮出生和成长在城市,但血脉源自乡村。在绝大多数年轻作者那里,这种横跨城乡的成长背景,往往只是外化为“在城望乡”的叙事视角。城市近在眼前,五色斑斓,多姿多彩,生动而活泼,随时等待着作家打量和书写;乡村日渐远去,记忆虽在,然而面容逐渐模糊,最终成为褪色的相片和斑驳的故事。但在罗铮笔下,乡村题材的文字,却占了将近一半的比重,这不能不使我感到讶异。罗铮从不描写诗情画意的乡村风光,而是倾心于对乡村人物命运的讲述:其中有年近半百却毅然辞职创业的老严(《原点》);有一辈子辛劳持家、造福儿女的钟三秀(《钟三秀一家》);有半路出家却技艺炉火纯青、家境焕然一新的老罗(《老罗的“砖艺”》);有陶醉于吟唱红歌和军歌的罗文堂(《文堂歌事》);有插队山村却因爱情而扎根乡土的上海姑娘(《火花》);有坚持原则、善良本分的普通劳动者,如“我”爷爷(《苦难醇香》);就连默默流淌的小河,也因为“潜藏着丰厚的生命之道”而得以单独亮相(《河道,河道》)。罗铮乡村画卷的主角,与其说是各种各样的人物,不如说是这些人身上所共同体现的精神。其主要内涵,就是善良、勤劳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在这类作品中,罗铮自觉摒弃想象和虚构,甘当观察员和记录者,更为真切地体现了其情系乡土的胸怀。

置身城市、回望乡村的同时,罗铮也在立足当下、回溯历史。他显然明白,如同城市的根脉在乡村,当下的根脉在历史。中国文学自有历史感怀的传统,罗铮的文字当然也可以在这流脉中得到评说。但罗铮感兴趣的不是历史更迭本身,而是历史更迭之中的个人。勘察人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迹,始终是令罗铮兴奋的课题,他本人的足迹因此从赣鄱大地伸向山海关。不过,无论游览何处风景名胜,罗铮从未纯粹地状写自然风光,而是细心辨认历史文化名人的印迹和影响。如此写法,不免使山水游记变成了历史感怀,但也展示了一位年轻作者的视野和胸怀。

罗铮在《棱镜》中描绘过许多棱镜。它可能是一副眼镜、一排玻璃,也可以是一条小河,但它始终默默注视着周边的人和事,并用自己的视角“丰富着本已富饶充盈的历史记忆和抒情张力”。罗铮的散文,也可视作这样的棱镜。朴素真切的个性,使其散文具备成为“历史记忆”的品质,置身当下城市却不断回望历史和乡土,则是其“抒情张力”的主要来源。

(作者:徐阿兵,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倾听作文600字初中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社会见闻作文500字 写六一的作文300字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400字 我的学校英语作文50字 圣陶杯作文大赛官网 关于亲情的中考满分作文 关于雪的作文450字 最好的风景作文600字 少年也有愁滋味作文 各地语文高考作文 我的老师三年级作文300字 一年级优秀作文100字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作文 成功的滋味作文600字 乡村的景色作文400字 哈尔滨高考语文作文 最幸福的一句话作文 留一点给自己作文600字 18年全国一卷作文 描写景物的作文500字 爱就在身边作文600字 关于梅花的作文300字 走过初一800字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怎么写 做灯笼的作文300字 写人的作文500字六年级 我的新朋友作文300字 关于青春的作文开头和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