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轼之《初到黄州》

2020-11-28 03:50:01
相关推荐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初到黄州》)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在《湖州谢表》中有这样几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一场轩然大波就此掀起。

御史台的何正臣,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并借此诋毁新法。舒亶等又罗织苏轼许多诗句,如《山村五绝》之三的“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之四的“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说前者是在讥谤盐法太苛,后者是讽刺百姓得了青苗钱,农村少年便到城市中来耗费的事件。《塔前古桧》的“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王珪便说“有不臣之意”,意思是暗喻神宗不赏识苏轼,因而只能求之于地下的蛰龙,“非不臣而何?”这却连神宗也无法相信了。其他还有许多,不再列举,但从指控者引述的这许多诗篇来看,似苏诗当时已印成册子。

苏轼这些诗的内容,可以分为四类:一、确是针对新法的,例如谢表中的“难以追陪新进”,其中有对这些新进之士虚骄之气看不顺眼的地方,也有他个人的偏见。二、只是文士对时政的一般不满。三、横加罗织,故入人罪,如上引的“蛰龙”。四、如《秋日牡丹》:“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闲花得少休。”指控者说他以化工比执政,以闲花比小民。苏轼自己则说原是在杭州僧寺中和陈襄而作。但像这样的诗,写在政潮波动时候,难免使人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下意识中难保没有讽喻执政之意,也只能疑以存疑了。

接着,就由御史台派皇甫僎往湖州拘捕。到了官署,两个狱卒便将他缚住,立即出城登舟。“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平仲《孔氏谈苑》)宋无太守,习惯上仍称知府,知州为太守,知州为一郡之长,古人或比之于诸侯,湖州又是大州,而朝廷却以鸡犬待之。

由于朝廷中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所以入狱后狱卒问苏轼,属于五代的祖先中有无誓书铁券?意思是,若有铁券,尚可免于一死。这只是对死刑犯才这样问,非死罪的只问三代。

但因神宗本不想杀苏轼,太皇太后曹氏又在病危时叮嘱神宗要宽赦苏轼。张方平、范镇都是退职的大臣,并因诗案而被列入名单,却冒险上疏营救。这时王安石也已退职在金陵,他也说:“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王安石毕竟不愧为王安石。后来苏轼在《次荆公韵四绝》中曾有“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之句。

据周紫芝《诗谳》引《元城先生语录》,当时有人问刘安世,应当用什么最有效的理由去说动神宗,安世答道:“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开端,则是杀士大夫自陛下始,而后世子孙因而杀贤士大夫,必援陛下为例。神宗好名而畏义,疑可以止之。”所谓士大夫,其中就有不少的“读书种子”。不管神宗动机如何,却说明在这类关系到士大夫生死安危的重大案件上,如果君主措施得当,就可以避免枉滥,防止极端;苏轼因而也能保全余生,以责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责授官则例不得签署公事。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因汉代御史府的柏树上,曾有乌鸦数千来栖息,后世也称御史台为乌台。

黄州辖黄冈(治所)、黄陂、麻城三县,当时户口不满一万。但地连云梦,城倚大江,从王禹偁“黄冈之地多竹”和“远吞山光,平挹江濑”(《黄冈竹楼记》)这些描写上,犹可想见这地方的风土特色,不失为逐客安身之地。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二首》)到了黄州,苏轼确是谨慎多了。他在《答秦太虚书》中就说:“但得罪以来,不复作文字,自持颇严。若复一作,则决坏藩墙,今后仍复衮衮多言矣。”可见他还是有牢骚的。由于闲散无聊,便去抄写《金刚经》,还常到城南安国寺焚香默坐,以求“自新之方”。在《安国寺浴》中他曾说:“默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他在黄州城门的东坡,曾经亲自垦辟耕作。

他的东坡之号,即由此而来。他在《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中说:“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苏轼曾入值史馆,这时听说朝廷已将史馆撤废,第二句即指其事。即是说,他对前途已经绝望,只想终老于东坡了。

但他的所谓“不复作文字”,当是指易遭违忌之作,他的笔还是不曾停过,而且写出不少好诗,如《南堂》的“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东坡》的“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都很能表现境随笔成的苏诗本色,纪昀所谓“兴象自然”。又如《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以美人之入睡比喻花之萎缩。古人诗中常有夜阑持烛赏花之作,如白居易《惜牡丹花》的“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的“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元丰七年,他逢赦南归。次年五月,他经过扬州,作了《归宜兴留题竹西寺三首》,其三云:“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此诗和王维《既蒙宥罪……》中的“花迎喜气皆知笑,鸟识欢心亦解歌”是同一心情。但因为这一年三月,适值神宗逝世,到了哲宗元祐六年(1091),侍御史贾易便指控苏轼此诗“以奉先帝遗诏为‘闻好语’”,是在“怨诽先帝”。这样的罗织,也真使人大吃一惊,苏轼何至于丧心病狂到这样地步。他在听到神宗逝世后,曾作挽词三首,其中“病马空嘶枥,枯萎已泫霜。余生卧江海,归梦泣嵩邙”。这种悲痛的感情也是真实而深切的,因为他知道神宗很爱其才并有起用之意,神宗生前御札中即有“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语。据苏轼的《辩谤札子》说,写此诗的动机,实因在扬州见百姓父老十数人在笑语,“其间一人以两手加额云:‘见说好个少年官家。’(指刚即位的哲宗,时年十岁)其言虽鄙俗不典,然臣实喜百姓讴歌吾君之子,出于至诚”,又看到淮浙间年成很好,因作此诗。这话该是可信的,后来总算平安无事,主要又是靠了一位太皇太后高氏的力量。

贾易初任侍御史时,曾上书说:“天下大势可畏者五,一曰上下相蒙,而毁誉不得其真。……故以非为是,以黑为白,更相欺惑,以罔其上。”《宋史》本传说他“老生常谈”,但话还是说得对的,只是一经和他诬陷苏轼事相参照,同样令人有“可畏”之感。他由此也为士论所薄,出知宣州。

赵翼在《瓯北诗话》卷五中,却批评苏轼此诗写得太不考虑,其说倒不为无见:“此何时而作此诗耶?”又说:“然如咏桧而及地下之蛰龙,当遏密(指皇帝逝世)之后而有花鸟欣然之语,亦太不检矣。”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说:“既示人以可疑之端,则虽无所诽诮,亦可加以罗织。”他们都是后于苏轼六七百年的人,从历史和现实中知道的“转喉触讳”的故事更多了,故而有此责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2018全国卷作文 我关爱他人作文 关于祖国的作文200字 作文写给十年后的自己 我的老师作文500 尊敬的老师作文 200百字作文 有关海鸥的作文 新学期的打算初二作文 我会编童话作文 好朋友作文开头 他也是我的老师作文 作文五百字大全 与环境有关的英语作文 成长作文 什么的味道作文700字 五年级作文运动会 同桌冤家作文 清明节有感600字作文 有关玩的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暑假 拾起记忆的碎片作文 妈妈的一天作文400字 家人睡觉的作文 在温暖的阳光里作文 学习雷锋的作文 开学第一课初中作文 黄山的风景作文 初中生话题作文题目 与我同行作文